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成都,有多少個名字?

 公元2012 2021-04-19

圖片

-俠客君語-

龜化城、錦官城、少城、芙蓉城

成都有多少名字?

在漫長而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成都一直占據(jù)著獨特的位置。
秦并蜀國后筑成都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來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自李冰修建都江堰以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天府之國”的美譽足以昭顯成都的富饒與繁華;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蜀道的艱難險阻聞名天下,卻從未隔絕蜀地的美名,自古詩人例到蜀,在他們心中成都是一輪美麗的月亮。

圖片

▲ 清潘時彤等纂修《華陽縣志》載“城池圖”,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成都東門文昌宮藏版

那么,如果把成都比喻為一輪美月、一幅錦繡畫卷或者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歷史上成都的諸多別名則好比是拱衛(wèi)月亮的群星、潑墨山水的點綴以及刻下光陰的年輪。
龜化城、錦官城、少城、芙蓉城……別名書寫了成都的歷史,探究每個別名的來歷,走進(jìn)一段段故事與傳說,走進(jìn)余音不絕的蜀國。
▲不斷生長的成都城,別名是它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片

01 

大城、少城和龜化城
現(xiàn)代人所理解的名字,在古代有著雙重含義:“名”是一種正式的稱謂,而“字”則是私下里的稱呼。把這個解釋套用在城市的名字上,顯然也是符合邏輯的。
例如成都、重慶是一座城市的“名”,蓉城、山城則是城市的“字”。
古人取名都是在取字之前,城市的命名也大多如此,正名往往誕生在別名之前。但這種規(guī)律并非絕對,成都的眾多別名中,其中有三個與成都建城息息相關(guān)。
圖片
▲清李玉宣《重修成都縣志》之“ 省城”插圖,同治十二(1874),節(jié)孝祠藏板
關(guān)于成都的得名與由來,歷來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成都作為城市的名字始于戰(zhàn)國時期。
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修整里阓,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strong>
秦于公元前316年滅蜀,五年之后,秦官員張儀和張若效仿咸陽建制,修筑了成都城。
這里說的“與咸陽同制”,指的是成都筑城時和咸陽一樣,分別創(chuàng)筑了“大城”與“少城”?!蹲x史方輿紀(jì)要》的記載也佐證了這一點:“張儀既筑大城,后一年,又筑少城?!?/strong>
張儀筑“大城”與“少城”,大城為郡之治所,是軍事政治中心;少城為縣之治所,是經(jīng)濟(jì)、市集中心。少城在大城之西,二城為倚背之形勢。
“大城”“少城”雖然是效仿的咸陽,卻逐漸成為了成都的兩個別名,并且二者常常相提并論。宋代陸游的詩中就曾提及:“大城少城柳已青,東臺西臺雪正晴。鶯花又作新年夢,絲竹常聞靜夜聲?!?/strong>
“大城”與“少城”兩個別名,說的是成都建城時城市的格局,而成都的另一個別名“龜化城”,則見證了成都筑城的過程。
關(guān)于“龜化城”的記載,《搜神記》中講述了這么一個傳說: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北憔停拭敾?。
圖片

▲宣統(tǒng)元年(1909)三月出版的《最新成都街市圖》

這個故事說的是張儀修筑成都城時,屢筑屢頹,怎么都不能成功。忽然一天,有一只大龜從江邊上岸,這只大龜爬行至城東南便死去了。張儀去請教巫師,巫師說,按照大龜行進(jìn)的路線筑城。張儀照辦后,城果然就筑好了,于是成都又名龜化城。
神龜示跡的傳說,在《蜀王本紀(jì)》《晉太康地理志》中亦有類似的記載,但這個傳說真的屬實嗎?如果不是,“龜化城”的別名又是如何而來的呢?據(jù)當(dāng)代學(xué)者考證,“龜化城”的由來,是緣于成都筑城的地勢。
《城隍廟記》中說,“蜀地土惟涂泥,古難版筑”。古代的成都平原,氣候卑濕,河港密布,溝渠縱橫,其地多為黑泥沙石。這種松軟的土質(zhì),黏性極差,不適合做夯土筑城的建材,因此筑城時才會“屢筑屢頹”。
圖片

▲1909年的成都府,由美國地質(zhì)學(xué)家張伯倫及兒子拍攝

當(dāng)時成都郊外的黃泥黏土,黏合能力出眾,是修筑城墻的好材料。為了筑城,古人便從北郊、東郊取土。因耗土較多,取土之地逐漸形成了大水池,被命名為千秋池、萬歲池(今成華區(qū)北湖)。
《華陽國志·蜀志》便有記載:“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yǎng)魚,今萬歲池是也?!?/strong>
即使有了合適的泥土,以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筑城也絕非易事,因此必須尋找合適的地形來筑城?!冻啥脊沤窦洝酚涊d:“初儀筑城,雖因神龜,然亦順江山之形。”
根據(jù)古圖等資料顯示,張儀修筑的成都城因西有少城,故東西狹而南北長,大體為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其城墻首尾由西南斜向東北,南北不正,非方非圓,曲縮如龜,這才是成都別名“龜化城”的由來。
唐朝詩人戎昱在《成都暮雨秋》一詩中吟詠“九月龜城暮,愁人閉草堂”;宋朝詩人薛季宣《張村》一詩也有“青城足躋攀,那染龜城塵”等名句。由此可見,“神龜示跡”的傳說雖然并不屬實,但“龜城”“龜化城”無疑是一種美譽,是古人把成都視為“寶地”所寄托的美好寓意。
圖片
▲清末《四川各府直隸廳州圖》之“成都府十六屬圖”, 國家圖書館藏

02 

天府之國與益州

提起天府之國,大家都會想到四川或者成都。
準(zhǔn)確地說,如今我國的“天府之國”指的是四川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之所以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因為李冰修建都江堰。秦昭王時期,秦國派出精通水利的李冰到蜀郡任郡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到蜀郡后,開始實地考察岷江沿岸的水情和地勢情況,最后制定了治理岷江水患的方案。
李冰任蜀郡郡守27年,在任職期間他一手設(shè)計并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徹底解決了岷江的水患,成都平原從此少有水災(zāi)或旱災(zāi),農(nóng)田得到灌溉,成為了富庶的產(chǎn)糧基地。
▲成都平原之所以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因為李冰修建都江堰。
但很少有人知道,“天府之國”最早并不是成都的別名。
要弄清這個原委,就要從“天府之國”這個名字說起?!疤旄北臼恰吨芏Y》中記載的一個官名,其職責(zé)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zhèn)、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strong>可見,“天府”是專門負(fù)責(zé)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官吏。后人以此比喻自然條件優(yōu)越、物產(chǎn)富饒的地方。
最早用“天府”來形容一個地區(qū),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據(jù)《戰(zhàn)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過這樣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strong>
圖片
▲ 蜀地,天府之地的富庶,歷來是建國基礎(chǔ)和國家的避難所,提供/劉衛(wèi)兵
有關(guān)“天府之國”最早的記載,則源于西漢。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guān)中時說:“關(guān)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strong>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當(dāng)時富庶的關(guān)中平原,由此可見最早的“天府之國”并不是指成都平原。
不過,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筑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都平原的富庶就漸漸超過了關(guān)中平原。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strong>
乃至?xí)x代,《華陽國志》說:“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自此之后,“天府之國”成為了成都平原的別名,并流傳至今。

圖片

▲隆中對藝術(shù)作品,(作者/沈道鴻)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提到的益州,也是成都的別名之一。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shè)13刺史部,四川地區(qū)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又將州治遷往成都,此后益州兼含成都別名之意,這個稱謂直到唐宋時期還在沿用。
杜甫曾有詩云:“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和唐詩類似,“揚一益二”的說法也是用益州代指成都。

▲成都的繁華由來已久,“揚一益二”的說法也是用益州代指成都。

03 
錦官城與車官城

在成都的別名中,“錦官城”“錦城”向來知名度較高。

我們之所以對這兩個別名如此熟悉,是它們在詩詞歌賦中屢見不鮮,如:“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

在唐代,“錦官城”與“錦城”就是成都家喻戶曉的別名,伴隨唐詩的千古傳誦流傳至今。

“錦城”的由來,顯然是來自蜀錦。中國的織錦文化起源于蜀地,蜀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首,其定名的歷史比排名第二的云錦早了538年。

早在古蜀時期,蜀人便學(xué)會了養(yǎng)蠶、制絲、織錦。左思《蜀都賦》中所書:“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桿相合?!?/strong>描述的便是蜀中織錦盛況。正是在這種盛況之下,“錦城”的名號應(yīng)運而生。

圖片

▲1908年成都東門錦江邊的九眼橋。古名宏濟(jì)橋,又名鎮(zhèn)江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由當(dāng)時布政使余一龍所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總督李世杰 補修時,改名九眼橋。攝影/威爾遜

和“錦城”不同,“錦官城”在成都的歷史上不僅是一個別名,也是一個確切存在的地名。
《華陽國志》記載:“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更于夷里橋南立錦官。錦官者,猶合浦之珠官也。”
秦統(tǒng)一巴蜀,在巴蜀地區(qū)設(shè)置了管理織錦的官員——“錦官”。錦官是主管織錦的官署,其官署便是“錦官城”。
那么這個錦官城究竟在哪兒呢?李膺《益州記》說:“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錦江)南岸。皆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里,城墉猶在。”
《華陽國志》則記載:“夷里橋南岸,道西有城,故錦官也。濯錦鮮明,命曰錦里……”由此考證,錦官城應(yīng)該在成都錦江(古流江)的南岸,今百花潭公園以東至彩虹橋的大片區(qū)域,在古代應(yīng)屬于少城的一部分。

圖片

▲1917年,成都北門的城樓。攝影/西德尼·戴維·甘博【美】攝

成都不僅有“錦官城”,還有“車官城”,不過相較于前者,后者的名號鮮為人知。
“車官城”的設(shè)置比錦官城要晚一些,大約是漢末至蜀漢時期,朝廷在錦官城之外又修建了車官城。“車官城”是車官衙門及造車修車的所在地,也是聞名天下的一大官營重鎮(zhèn)。
“車官城”建在錦官城的西南面,兩城相望,共同構(gòu)成漢代成都的“特別工業(yè)區(qū)”
設(shè)置車官及修建車官城,是由于陸上車運是漢代的主要物流方式,設(shè)立車官方便統(tǒng)一管理車輛的制造、修理以及調(diào)配等。
同時車官城的設(shè)立也有軍事上的意義,根據(jù)記載,車官城四周有軍營城壘駐扎,或許這里造出的戰(zhàn)車也占相當(dāng)大的比例。
漢代的錦官城和車官城在成都文化史上具有其獨特意義:一個寧靜一個轟鳴,一個優(yōu)美一個壯烈,一個纖纖濯素手,一個蕭蕭聞馬聲,它們構(gòu)成一道別具象征的壯麗景觀。

圖片

▲1909年的成都府,由美國地質(zhì)學(xué)家張伯倫及兒子拍攝

04 

羅城與芙蓉城

唐代的成都雖有“揚一益二”的美譽,但軍事上的防御不足卻成為了軟肋。
據(jù)史料記載,南詔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咸通四年至六年(863年-865年)、乾符二年(875年)屢次深入蜀中,圍困成都。
《資治通鑒·唐紀(jì)》記載: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西川人民聽說南詔蠻軍將要入侵,爭相避難逃入成都,使城中人口爆滿。當(dāng)時成都只有內(nèi)城,連護(hù)城壕也沒有,大量難民因無住房,下雨天只好戴斗笠和木盆以避雨淋,晴天又缺乏飲水,只好取摩訶池泥汁,待沉淀見清后飲用。
唐乾符二年(875年),高駢始任西川節(jié)度使。此時距離成都建城已經(jīng)一千余年了,除隋蜀王楊秀曾擴(kuò)筑過成都城垣外,成都城的格局依舊延續(xù)了秦代舊城。
由于人口增多,經(jīng)濟(jì)發(fā)展,原有的城池不僅不能滿足城市發(fā)展的需求,面對南詔蠻軍的入侵,也無法庇護(hù)居民,擴(kuò)筑城池成為了當(dāng)務(wù)之急。
乾符三年(876年),高駢上書朝廷,請求重建城池。當(dāng)年8月開工,僅用了105日便竣工。

圖片

▲1926年6月,在巴蜀歷史上因司馬相如而名聲顯赫的駟馬橋,當(dāng)時還是磚石結(jié)構(gòu)。攝影/島崎役治【日】

新修筑的成都城既稱為太玄城,又叫“羅城”。
羅城的本義,就是包羅、擴(kuò)大的城池。城墻底寬8米,頂部5米,周長11公里,修建了守城的城樓、庫房、通道等各種建筑5608間。
羅城建成后,城墻內(nèi)的面積約為7.3平方公里,比原來老城擴(kuò)大了6倍,將原來沿襲了上千年的大城緊鄰小城的老格局,徹底改變成大城包小城的新格局,從前城外的東南角即合江亭府河、南河匯流處包入了城內(nèi),使成都第一次城外四方都有河道作為護(hù)城河。
作為成都的別名之一,“羅城”盡管名聲不顯,但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唐以后的各朝各代,成都雖經(jīng)更筑,但規(guī)模始終無大改,羅城的格局一直延續(xù)到近代。

圖片

▲1909年的成都東大街,由美國地質(zhì)學(xué)家張伯倫及兒子拍攝

如果說“羅城”的誕生,是古人治理城市智慧的體現(xiàn),那么“芙蓉城”的由來則將古人的浪漫主義展露無遺。
927年,西川節(jié)度副使孟知祥想割據(jù)四川,在羅城外“發(fā)民丁12萬修成都城”,城周長42里,高一丈七尺,墻基寬二丈二尺,共有9道城門。又因打仗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肉食,糧食充足而肉食不易征集,增筑了一座羊馬城用來飼養(yǎng)牛羊馬匹。
至此,成都形成少城、羅城、羊馬城三城并立相連的格局,成都城外圍城垣總周長超過60里。
秦城及羊馬城原為土筑,高駢所筑羅城雖然為磚砌,但斜坡亦露泥土。后蜀皇帝孟知祥去世后,其子孟昶繼位,于成都城墻上遍種芙蓉,成都因此有了別稱“芙蓉城”。
宋人張?zhí)朴⒃凇妒駰冭弧防飳懙溃骸?strong>城上盡種芙蓉,九月間盛開,望之皆如錦繡。昶謂左右曰:自古以蜀為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strong>
盡管孟昶作為后蜀的亡國之君,在歷史上的結(jié)局令人噓唏。但“芙蓉城”的別名,卻給成都增添了幾分浪漫與雅致。如今芙蓉作為成都的市花,或許也要歸功于這位極富浪漫色彩的皇帝,在歷史畫卷上留下的神來之筆。

圖片

▲1909年的成都街頭,居然看到了彩票,由美國地質(zhì)學(xué)家張伯倫及兒子拍攝

05 

南京與西京

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詩叫作《梅雨》,詩云:“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xì)雨來。茅茨疏易濕,云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這首詩描寫的是農(nóng)歷四月梅雨季節(jié)的場景。
如果讓今天的成都人來讀一讀這首詩,或許會感到疑惑,詩中第一句寫到了“犀浦道”,顯然是成都的地名。可“犀浦道”前面卻又寫的是“南京”,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這首詩中所寫的“南京”并非是指現(xiàn)在的南京。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稱帝,稱作南京,這是南京這座城市名稱的由來。
而唐代的“南京”,卻指的是成都。
不僅杜甫有詩為證,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也寫道:“濯錦清江萬里流,云帆龍舸下?lián)P州。北地雖夸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這里的“錦江”“散花樓”都在成都,“南京”顯然指的就是成都。

▲散花樓至今仍是成都的一處標(biāo)志性景觀。

之所以把成都叫作“南京”,是因為唐代有個規(guī)矩,皇帝離開京城長安,到其他地方短期居留之地都稱“京”。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洛陽、長安相繼淪陷。楊國忠獻(xiàn)計,勸唐玄宗幸蜀。次年10月底,唐玄宗李隆基逃到了成都,在這里以太上皇的身份生活了一年左右。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軍收復(fù)兩京,肅宗遣人迎李隆基回到長安,并以蜀郡為太上皇幸蜀駐蹕之地,冠以“南京”“南都”的稱號。
除“南京”外,成都還被短暫地冠以“西京的別名。明代末年,張獻(xiàn)忠農(nóng)民軍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quán),定都成都,就將成都稱為“西京”。由于時間短,使用者不多,這個別名很快也被人遺忘了。不過,當(dāng)時在成都所鑄造的“大西通寶”“西王賞功”錢幣,至今還在民間收藏愛好者手中流傳。

圖片

▲張獻(xiàn)忠在成都鑄造的“西王賞功”錢幣,受到收藏者的追捧。

06 

皇城與滿城

老成都人或許知道,天府廣場以前有一個名字叫作皇城壩,因為這里過去是成都“皇城”所在。
相傳三國時期,劉備曾在成都修建皇城。五代時期,王建在成都稱帝,歷史上稱為“前蜀”,他下詔修建皇城。后來他的兒子王衍嗣位,又修筑宣華苑,宮殿亭閣,綿延十里,又引水繞宮墻成為御河,皆可行舟。前蜀滅亡后,孟知祥又稱帝,是謂“后蜀”。其子孟昶繼位,宮殿更增華麗。

圖片

▲1909年4月,成都,城區(qū)俯瞰。對面不遠(yuǎn)處,是蜀藩王遺留下的成都人俗稱的老皇城。攝影/張伯林【美】

不過,無論是劉備的蜀宮,還是前、后蜀王建、孟知祥的皇宮遺址現(xiàn)在都無從查考。老成都所說的“皇城壩”,實際并非是皇宮,而是一座王府——明代蜀王府的遺址。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一個兒子朱椿為蜀王,修筑了“藩王城”,全由磚石砌建,非常堅固。此后,藩王的子子孫孫,就在這座被人稱作“皇城”的藩王城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計有兩百年之久。

清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在原來少城的地基上建筑了滿城,周長四里五,高一丈三尺八寸。城門有五處:大東門、小東門、北門、南門、大城西門。作為“八旗”營地,其存在時間也近200年。

民國二年(1913年),滿城被拆除,與大城并而為一。從此,作為成都別名的“皇城”與“滿城”退出歷史舞臺,也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位于滿城的寬窄巷子如今天已成為成都人的會客廳。

圖片 

來源/天府廣記

文字/陸離

供圖:林元亨 嘉楠 劉乾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