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見的固定結構 3.何以:根據(jù)什么……?憑什么……?為什么?怎么會?例: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為什么要討伐它呢?)例: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城北徐公比誰漂亮?)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12.豈(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難道……嗎?例:①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例:①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乎?《信陵君竊符救趙》19.何其:為什么那么、怎么這樣、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例: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莊暴見孟子》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值得一提的是,“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在一般情況下,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大概……吧然而,當“得無……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得無”則為“該不會(是)”的意思,“得無……乎”可用現(xiàn)代漢語的b“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對譯例: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例:吾王庶幾無疾病歟?(我們的國君大概沒有生病吧?) 例: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端屠钤笟w盤谷序》30.……歟(耶),……歟(耶):是……還是……呢例:先生在民間,審知故揚州閣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嶺記》33.無以、無從: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 例: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愚溪詩序》34.有以:有用來……的辦法,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36.無所:沒有……的(人、物、事)、沒有什么……;沒有什么地方……,沒有什么辦法例: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而欓T宴》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蹲勇啡接性魅A侍坐》例: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遺事,斯誠后死者之羞也?!饵S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例:而適類于余,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詩序》例: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豆讶酥趪病?/span>例: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都朗晌摹?/span>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段迦四贡洝?/span>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妒娚接洝?/span>例: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例: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段迦四贡洝?/span>例: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痹唬骸翱傻寐勁c?”《莊暴見孟子》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哆^秦論》例: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稁熣f》例: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妒娚接洝?/span>例: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读鶉摗?/span>63.謂……曰……:對……說,告訴……說;把……叫做……例:①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薄而欓T宴》例:游褒禪山記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游褒禪山記》例: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渡绞小?/span>例: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薄杜c妻書》例: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答司馬諫議書》69.相與: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例: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渡绞小?/span>71.所以:……的原因;用來……的方法(東西、地方、的人,的事),靠它來……的例: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欓T宴》例: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栋U山記》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队尴娦颉?/span>74.以……為……:認為……是……,把……當作……例:①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队|龍說趙太后》例: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稑费蜃悠蕖?/span>例:①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齊兵乃出?!队|龍說趙太后》78.……之謂:叫做,就是,才算;這就叫做;就是,說的就是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結果,終究,到……結局,到……時候例: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队|龍說趙太后》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3.(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其一,“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其二,“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jù)、工具等。如: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古漢語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而這兩個詞經(jīng)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叭绾危ㄈ艉危薄ⅰ澳魏巍?,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如: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用“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來對譯。如: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作“怎么樣”。如:3.(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問道:“現(xiàn)在的情況怎么樣?”文言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用現(xiàn)代漢語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何以……為”中的“何”字,有時換作“奚”、“惡”;“以”字有時換為“用”字,這樣便形成“奚以……為”、“何用……為”等形式,意義不變。如: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向南飛呢?“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昂巍小笨勺g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一樣,有什么功效呢?文言文中,常用“有……者”這樣的凝固結構,敘述某個特定的人物的行為事跡,以突出所要敘述的對象?!坝小摺笨勺g作“有(個)……的”或“有(個)……的人”。“孰”字,作疑問代詞為常見的現(xiàn)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問。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用“哪”或“哪個”對譯。如:1.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2.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徐公哪一個美?古人用另一種形式“孰與”兩詞連用,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注:“孰與”這個凝固結構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拆開理解,二是要譯出它的“比較”意義。“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構,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對譯。如: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有時,“與其……孰若……”格式中,“與其”不出現(xiàn),單用“孰若”關聯(lián)。如:2.……從天而頌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與其……寧……”和“寧……無(不)……”是表示抉擇的兩種格式,其抉擇是在比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格式可用現(xiàn)代漢語“與其……寧可……”和“寧可……不……”對譯。如:1.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本紀》)——漢王笑著推辭說:“我寧可斗智慧,也不能較量力氣?!?/span>還有時“與其”中的“其”字不出現(xiàn),構成“與……寧……”的形式,其意義也不變。如:2.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列傳》)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有什么……”、“……沒有什么……”的意思。如: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項羽本紀》)——我進入關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有時,“所……”詞組用在“何”字后邊,組成“何所……”形式,這也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如:2.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ā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span>十一、“……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之謂也”是總結性判斷的基本形式??梢苑g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其……之謂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語氣副詞,意思是“大概”。這樣就舒緩了“……之謂也”的肯定語氣,增加了商量、推測的語氣。如:2.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淅顚④娭^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應當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漢語中常見的凝固結構進行大致的歸類,所依據(jù)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試中常見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諸如“……者哉”、“……者……也”之類;同時還應當指出的是,對于古漢語凝固結構的詮釋不能死搬教條,還要據(jù)其在不同語境中定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