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人生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生,就是忙著死。 但在歷史上,在許多特殊的年代里,從來都是生死不由己的。在余華的代表作《兄弟》里,講述的就是關于兩個時代,跨越四十年的時間里荒誕而現實的故事。 《兄弟》問世至今,一直備受爭議,可謂'冰火兩重天'。有人說,《兄弟》是余華最差的作品,但是余華自己卻認為,這是他寫得最好的小說。 余華說:'這是兩個時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說,上部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個精神狂熱、本能壓抑和命運慘烈的時代,相當于歐洲的中世紀;下部是現在的故事,那是一個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他們四百年間的動蕩萬變濃縮在了我們四十年之中。 ' 作者通過兩個兄弟一生的命運,貫穿了兩個時代,描繪的是被裹挾其中的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生活狀態(tài),特別是金錢、欲望和人性、本能之間的沖突,表達的是對堅守善良,良知回歸的美好渴望。 李光頭作為書里戲份最多的主角,從小調皮搗蛋,不學無術,到后來追求李蘭被李蘭拒絕,感情受挫后不斷努力奮斗,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認為李光頭的敗筆就是他睡了自己最好的兄弟的女人,讓這個角色矛盾感十分強烈,這挑戰(zhàn)了中國讀者傳統(tǒng)的倫理觀,引發(fā)了巨大的爭議。 這本書就像一部荒誕的喜劇,李光頭,李蘭,宋鋼都是其中的演員,他們匪夷所思的行為,浮夸的演技引得人們哭笑不得,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翻開上部時我為李蘭和宋凡平甜蜜的愛情而欣喜,為李光頭愛而不得而悲傷,更為宋凡平的死而感到惋惜,善良博學,能屈能伸最后死的那么凄慘,死于善良死于愛。 正如余華在《兄弟》里寫的那句話:'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未滿升。' 《兄弟》對于余華來說可能是一場豪賭,他在文中嘗試了前所未有的語言風格。并將故事背景選擇90年代末,這個背景離我們實在太近了,如果寫民國,怎么寫都不會出錯。但是距離我們太近,他在文章寫的離奇的故事,我們也時常能夠通過網絡了解,給人感覺更像是對新聞的模仿,使人失去了原本的新鮮感。與其說是在看小說,不如說是在看怪誕新聞。 正是因此,有人評論這本書說:'這是一部污跡斑斑的偉大作品'。 余華1984年開始發(fā)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應該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這兩部作品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但是耗費他兩年時間,2005年出版的《兄弟》相比其他的作品更在寫實的基礎上加入里天馬行空的劇情,用魔幻替代寫實,襯托更加真實且不可理喻的現實。 2008年憑借作品《兄弟》,他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 《兄弟》雖然分為里上、下兩部,也被許多人詬病這兩部幾乎是斷層的,結局潦草而無聊。但這種荒誕不正是20世紀60年代與90年代之間,社會形成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嗎?荒誕與厄運亦是生活的真實,懂得了死的殘酷才能體味到活著的幸福。 余華曾說,當我虛構的人物越來越真實的時候,我開始去懷疑我的現實是不是正在被虛構。 《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里,他對苦難的描寫已經足夠觸目驚心了,但《兄弟》這部作品跨越了更長的年代,讓其中的意義慢慢走到寬處,寫出了現代狂歡的漏洞,值得每個人去深思。 除這三本經典之外,還有一本《在細雨中呼喊》,這一部沒有其他三本有名,但看過的人都說,這才是最能代表余華的作品,讀懂了《在細雨中呼喊》,才能真正了解余華。 這4本書都非常寫實,在嬉笑怒罵的市儈對白中,表達了作者本身對生活的感悟。 4本小說越看越讓我有一種感覺:
在你讀完之后,相信你一定會對人生有一遍新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