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的小宇宙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剛寫下這個題目,王建國看見了,大吃一驚:“?。?/span>于謙老師不在了?什么時候的事兒?我怎么不知道?德云社發(fā)訃告了嗎?” 我說:“你別在這兒搗亂,趕緊回去喂豬?!?/span> 是的,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德云社喜歡抽煙喝酒燙頭的于謙,說的是明朝兵部尚書,以抗擊瓦剌入侵,指揮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而聞名的民族英雄——于謙。 公元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落不斷在明朝北部邊境挑起事端,侵占我領(lǐng)土,殺害我邊民,搶奪我財物。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很生氣。 這個瓦剌,是元朝被滅亡后分出去的一支,原本是對大明俯首稱臣的,屬于我們的藩屬國,每年都派人帶著禮物,進京朝貢。 但最近這兩年,雙方鬧了點兒不愉快,起因就是朝貢。 為了彰顯我大國風(fēng)范,對于藩屬各國進貢朝拜,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一直采取“厚往薄來”的政策。就是說,我天朝回贈的禮物,不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價值上,都要遠(yuǎn)遠(yuǎn)超過對方進貢的物品。 不僅回贈禮物出手闊綽,連同使者和隨行人員也一并賞賜,按人頭發(fā)紅包,盡顯我大明禮儀之邦的非凡氣度。 各國嘗到了甜頭,三天兩頭派使者覲見,明永樂十七年,甚至出現(xiàn)了十九國齊來朝貢的壯觀場面,“諸蕃使臣充斥于廷”,盛況空前。 皇帝心里也清楚,這些小國窮國派人過來,“雖云修貢,實則慕利”,不過是想撈點兒好處,但為了大國威儀,為了維護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明朝歷屆皇帝一直堅持對藩屬國厚賜重賞。 到后來,有些藩屬國不但來得越來越勤,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朝貢團從最初的幾十人發(fā)展到幾百人,甚至數(shù)千人。 瓦剌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的一次,瓦剌上報使團人數(shù)多達3598人,簡直就是個超級豪華旅游團,這還不算,明朝方面負(fù)責(zé)接待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其實并沒有那么多人,只來了2524人,也就是說,對方虛報了1074人,想以此騙取更多的紅包和紀(jì)念品。 朝廷一看,說你們一次來這么多人就算了,還要吃空餉,當(dāng)我們是傻子嗎,下令大幅削減賞賜,僅回賞了對方預(yù)期的五分之一,讓瓦剌方面丟盡了面子。 當(dāng)然,僅僅削減賞賜還不至于引起戰(zhàn)爭,不久,又發(fā)生了一件事,才讓瓦剌與明朝徹底翻臉了。 明英宗時期,有個叫馬云的外交官(真的叫這個名字),代表大明朝出使瓦剌,瓦剌以很高的規(guī)格接待,部落首領(lǐng)也先親自出面,“大宴使臣,又著許多婦女吹笳弄笛歌唱隊舞?!?/span> 涮羊肉燴羊雜手扒肉烤全羊,包子餡餅?zāi)滩柩c風(fēng)干牛肉,各種瓦剌美食擺了滿滿一桌子。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喝酒,感情深一口悶,是兄弟就把這杯干了,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蒙古人的酒量你也知道,沒一會兒就把馬云給喝多了,也先便安排了兩個瓦剌美女服侍馬云休息。 馬云很不滿意:“這五大三粗的,能給我找兩個好看點兒的姑娘嗎?” 也先說:“這兩個姑娘,一個叫斯琴塔娜格日勒,一個叫烏蘭圖雅高娃,是我們瓦剌的絕色美女?!?/span> 馬云說:“我勒個去,這樣的也叫美女?如果在我們那兒,根本就不會有生意,得活活餓死。這樣吧,下次我給你帶幾個天上人間的姑娘過來,讓你見識一下,什么叫美女。” 也先大喜,說:“好吖好吖,一言為定。我聽說漢朝時曾有公主許配給我們,史稱昭君出塞,如今你我兩家交好,我們何不效仿古人,結(jié)為姻親呢?” 馬云一拍胸脯,滿口答應(yīng):“小事一樁,交給我了,等回去我跟皇帝稟報一聲,皇帝有好多女兒,我給你選個最漂亮的?!?/span> 大家都知道,酒桌上的話不能當(dāng)真,馬云當(dāng)時喝多了,信口開河,就是那么一說。 瓦剌人多實在,認(rèn)真了,馬云回國后,也先這邊就等著和親,左等右等沒有消息,派人帶著禮物去見馬云,馬云早把這事兒給忘了,收下禮物后,找各種理由搪塞瓦剌。 直到后來,也先通過其它渠道了解到,明朝根本就沒有與瓦剌和親的打算。 老子被騙了!這些可惡的漢人,言而無信,欺負(fù)我讀書少忽悠我,哇哇哇,氣死我啦,我要跟他們開戰(zhàn)! 邊境沖突由此開始。 以上關(guān)于瓦剌與明朝翻臉成仇,兵戎相見的起因并非戲說,《明英宗實錄》中有明確記載:馬云“許也先細(xì)樂妓女,又許與中國結(jié)親,又言節(jié)減賞賜,致開邊釁?!?/span> 北部邊境屢遭瓦剌侵犯,明英宗大怒,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決定御駕親征。 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侍郎于謙當(dāng)即表示反對:“區(qū)區(qū)蠻夷,何勞陛下親自出馬,我們?nèi)ゾ托辛??!?/span>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年輕氣盛,不聽勸諫,執(zhí)意出征,命自己的兄弟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留下于謙主持兵部工作,帶著宦官王振,兵部尚書鄺埜等人,率領(lǐng)20萬大軍,氣勢洶洶,北伐瓦剌。 結(jié)果誰也沒想到,明朝部隊外強中干,不堪一擊,幾番交戰(zhàn),遭遇慘敗,被瓦剌大軍圍困于土木堡,士卒死傷過半,王振、鄺埜等66位大臣殉國,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皇帝都被對方抓走了,這仗還怎么打? 瓦剌也沒想到會取得如此戰(zhàn)果,士氣大振,趁勝追擊,所向披靡,大軍一直打到了北京外圍。 明朝方面慌了,郕王緊急召集群臣商議,怎么辦? 有大臣提出,造成今天這種被動局面,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王振是罪魁禍?zhǔn)?,?zhàn)前慫恿御駕親征,戰(zhàn)場上又瞎指揮,應(yīng)該先追究王振的責(zé)任。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專權(quán)宦官,把持朝政多年,專橫跋扈,群臣早就對其心懷不滿,有人提議追責(zé),大家紛紛響應(yīng)。 郕王說:“王振人已經(jīng)死了,還怎么追究?這事兒以后再說,咱們先研究一下怎么應(yīng)付眼前的危局吧?!?/span> 大臣們說不行,必須先解決王振的問題,“振傾危宗社,請滅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詔,群臣死不敢退?!?/span>應(yīng)該誅滅王振九族,鏟除其黨羽,如果不答應(yīng)這個條件,我們今天就不散會。 王振的黨羽,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馬順不愿意了,站出來叱斥百官:“王振為國捐軀,尸骨未寒,你們這些人膽敢胡言亂語,落井下石,是想造反嗎?都不想活了嗎?當(dāng)我們錦衣衛(wèi)不存在嗎?” 當(dāng)時,有個叫王竑的大臣,是個火爆脾氣,一聽就來氣了:“什么錦衣衛(wèi),你特么就是王振養(yǎng)的一條狗,主人都死了,你還在這兒耍橫,打你個兔崽子!”掄起拳頭,照著馬順就打。 其他大臣一看,對,能動手盡量別嗶嗶,打吧!紛紛跟進。 王振的其他黨羽急了:“有話好好說嘛,怎么還動起手了。”也加入群毆,大殿之上一片混亂。 反對王振的人畢竟占了絕大多數(shù),最后,大臣們一頓拳打腳踢,竟然把馬順當(dāng)場給打死了,史稱“午門血案”。 文武百官聚眾斗毆,血濺朝堂,歷朝歷代何曾發(fā)生過這樣的事?郕王當(dāng)時都嚇傻了,手足無措,起身想走,被于謙一把拉?。?/span>“順等罪當(dāng)死,勿論。”馬順也不是啥好人,打死就打死了,算了,咱們接著開會。 瓦剌兵臨城下,大明朝究竟該何去何從? 有個叫徐有貞的大臣建議,敵方目前銳不可當(dāng),皇帝又落在人家手上成為人質(zhì),所以,為了確保朝廷安全,應(yīng)該先遷都南京,再想辦法通過談判解決危機。 于謙當(dāng)時就站出來對郕王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誰敢說遷都就拉出去斬了,難道大家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訓(xùn)了嗎?堅決主張死守北京,全力抗敵。 最后,郕王采納了于謙的意見,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quán)指揮京師保衛(wèi)戰(zhàn)。 于謙上任后,迅速從全國各地調(diào)集了22萬大軍,列陣于北京九門外,頑強抵抗。 平心而論,以瓦剌的實力,很難吞并明朝,俘獲英宗,純屬偶然,與明朝開戰(zhàn),無非想獲得一些好處,眼看北京久攻不下,戰(zhàn)事陷入僵局,也先便派出使者和談,以明英宗相要挾,向明朝方面提出苛刻的停戰(zhàn)條件。 于謙毫不猶豫,一口回絕:“要打就打,少啰嗦?!?/span> 瓦剌使者說:“別忘了,你們的皇帝還在我們手上。” 于謙并不理會,轉(zhuǎn)身覲見郕王:“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政令不通,請郕王即刻登基稱帝?!?/span> 郕王大驚:“皇帝雖然被俘,但人還健在,我稱帝,豈不是謀權(quán)篡位?不合適不合適?!边B連擺手,再三推辭。 于謙力勸:“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span>我這完全是為國家考慮,瓦剌之所以肆無忌憚,長驅(qū)直入,向我們提出苛刻的要求,就因為有天子做人質(zhì),我們另立新君,讓瓦剌手中的王牌失去價值。 郕王還是有些遲疑:“但是,這樣一來會不會害了皇帝?” 于謙正色道:“社稷為重,君為輕?!?/span>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就算皇帝犧牲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公元1449年9月22日,在于謙的極力推動下,明英宗同父異母的兄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史稱明代宗,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明朝另立新君的消息傳到瓦剌,也先大感意外,原本想利用明英宗跟對方談條件,爭取更多的好處,現(xiàn)在人家又有了新皇帝,手里這個留著還有什么用? 最后,在新皇帝的英明領(lǐng)導(dǎo)下,在于謙的正確指揮下,在廣大將士的積極努力下,戰(zhàn)場上,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我方傾斜。同年11月,瓦剌大軍被擊退,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取得了最終勝利。 也先退回瓦剌,明英宗成了燙手的山芋,留著沒有任何意義,殺了只會增加明朝對瓦剌的仇恨,思來想去,不如放回去算了,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雙方從此罷兵,重修舊好。 瓦剌主動釋放善意,通知明朝方面過來接人,于謙向明代宗請示,代宗皇帝當(dāng)時就不樂意了:“朕本不欲登大位,當(dāng)時見推,實出卿等。”我本來沒想要當(dāng)皇帝,都怪你,非要讓我當(dāng),現(xiàn)在好了,皇帝哥哥要回來了,我怎么辦? 于謙安慰代宗皇帝:“天位已定,寧復(fù)有他?!?/span>你就是當(dāng)今天子,不會再更改了,放心吧。 公元1450年8月,被囚禁長達一年的明英宗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明代宗率文武百官在東安門迎接。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兄弟重逢,一番噓寒問暖之后,明英宗就以太上皇的身份,被安置在南宮,由錦衣衛(wèi)把守,不許外出,不許會客,不許發(fā)表任何言論,等于是軟禁了起來。 明英宗在南宮越想越生氣。 老子在前方浴血奮戰(zhàn),不幸被俘,你們在后方不設(shè)法營救,反而篡奪了我的皇位,害我被瓦剌關(guān)了整整一年;好不容易回來了,你不讓位也就算了,居然又把我給關(guān)起來,還有沒有天理?這到底是誰出的主意? 毫無疑問,能左右明代宗決策的只有一個人,就是手握重兵,權(quán)傾朝野的兵部尚書于謙。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你們等著吧,屬于我的東西,我早晚會拿回來! 7年后,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戴下,發(fā)動政變,沖出南宮,進入奉天門大殿,宣布復(fù)位,史稱“奪門之變”,也叫“南宮復(fù)辟”。 第二天一大早,大臣們在午門外等著上早朝,聽到鐘鼓齊鳴,便依次進入大殿,各自到位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寶座上的皇帝赫然已經(jīng)換成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此時,還蒙在鼓里的明代宗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zhǔn)備臨朝,突然聽到奉天門那邊鐘鼓齊鳴,大吃一驚,因為只有皇帝到了才會撞鐘,忙問左右:“什么情況?是不是于謙造反了?” 聽說是哥哥復(fù)位了,代宗皇帝一下子怔住了,呆了好一會兒,才自言自語說:“哥哥做,好!”脫去龍袍,重新上床,面朝墻壁,酣然入睡。 侍從面面相覷,這位皇帝心真大啊,沒有人知道,皇帝是不是真的睡著了。 八年了,重新登上皇帝寶座的明英宗百感交集,大規(guī)模的政治清算由此拉開了序幕。 首先,下詔斥責(zé)明代宗朱祁鈺,稱其“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宣布廢其帝號,降為郕王,軟禁永安宮。 十天后,朱祁鈺離奇病逝,年僅29歲,死后葬于北京西山,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后,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 緊接著,以謀逆罪將兵部尚書于謙抓入大牢。 一朝天子一朝臣,能力只是一方面,政治上不站錯隊才是為官的根本,當(dāng)初緊跟于謙,積極擁戴郕王登基的大臣紛紛入獄或被免職。 于謙怎么處置?明英宗雖然對他恨之入骨,但于謙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指揮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挽救大明于危亡,功勛卓著,有目共睹,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英宗皇帝頗為猶豫。 關(guān)鍵時刻,于謙的政敵,一手促成英宗復(fù)辟的大臣徐有貞遞了一把刀子:“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span>不殺他,復(fù)辟這件事就屬于出師無名。 明英宗這才下了決心,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在崇文門外被斬首,死時59歲。據(jù)《明史》記載:“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謙死后,一個叫陳汝言的接任兵部尚書,干了不到一年,就因為貪污受賄被查,家中搜出藏款贓物數(shù)以百萬。 明英宗帶著大臣到現(xiàn)場查看后,對陳汝言說:“你的前任于謙,當(dāng)年深受器重,卻是何等清廉,抄家時,死無余財,你咋貪了這么多錢?” 陳汝言羞愧難當(dāng)。 不久,瓦剌再次進犯邊境,因為有前車之鑒,英宗皇帝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手下大臣說:“如果有于謙在,何至于此?!?/span> 明英宗長嘆一聲,一時無言以對。 也是在這一年,于謙的政敵,積極擁戴英宗復(fù)辟的大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先后因政治或經(jīng)濟問題落馬,朝野上下要求重新評價于謙是非功過的呼聲越來越高。 明英宗在世時,雖然頗有悔意,但是不可能為于謙翻案,否則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直到數(shù)年后,英宗駕崩,其子朱見深也就是明憲宗繼位,于謙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復(fù)名譽。 當(dāng)時,朝廷為于謙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明憲宗親自起草祭文稱:“卿以俊偉之器,經(jīng)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dāng)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quán)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于謙功勞很大,但蒙冤被殺,不怪我們皇帝,都是那些奸臣害的。 到了明孝宗時期,朝廷又追贈于謙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萬歷年間改謚號忠肅。墓旁修建祠堂,題為旌功,每年拜祭。 祠堂內(nèi),刻有于謙流傳后世的一首《石灰吟》: 俱往矣,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