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東漢列為“七經(jīng)”之一,宋代把它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保ā秾W(xué)而》)【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逸,在行事上勤勉,在言語上謹(jǐn)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就有道而正焉: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就有道,接近靠近有道的人,即“傲有道的人那里去”。正,匡正。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yì】》)【譯】孔子說:“一個(gè)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禮呢?一個(gè)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音樂呢?”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span>【譯】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當(dāng)晚死去都可以啊。”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span>【譯】孔子說:“君子知曉的是義,小人知曉的是利。”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span>【譯】孔子說:“看見賢者,便應(yīng)該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yīng)該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見賢思齊焉:焉,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譯為“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