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始建于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約一千七百年的歷史,為杭州最早的名剎,相傳那位“鞋兒破,帽兒破”,看起來瘋瘋癲癲的圣僧濟公就是在這里出家的。 靈隱寺地處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云煙萬狀。靈隱寺開山祖師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他在東晉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杭州,見有一峰而嘆曰:“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p> 于是在峰前建寺,名曰靈隱。 相傳,靈隱寺最大的魅力就是“愿靈”,意思是說到靈隱寺許愿靈驗,有求必應(yīng)。因此,古往今來,天下之人,不論升斗小民,還是達(dá)官貴胄,凡是到杭州的,都要抓緊機會去靈隱寺許愿。 其實,佛教中的“許愿”并非人生之間一種利益博弈,而是許愿者的一種莊嚴(yán)承諾。不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樣的事,信則有不信則無。 相對于“許愿”這樣虛幻縹緲的事,靈隱寺前一副懸掛了1700年的對聯(lián),確實是一副“靈藥”,曾幫助很多人獲得啟迪,擺脫人生的迷茫。 這副對聯(lián)是這樣的: 人生哪能多如意, 萬事只求半稱心。 語言雖然樸實無華,卻包含著人生哲理,寫盡了人生。 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味著常常要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林語堂先生說,這是“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鞍敕Q心”并非消極無奈,而是一種人到中年后的豁達(dá)與智慧?!鞍搿笔且环N生活態(tài)度,一種心靈狀態(tài),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xué)。 假如事事盡如人意,那有什么努力和輝煌精彩可言呢? 畢竟,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遺憾才顯出生活本色。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都有,故稱“百味人生”。世界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坎,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只有平心靜氣胸?zé)o太多的雜念,才能及時把握機遇、化險為夷。 萬事只求“半稱心”,是胸襟寬廣,是淡定從容的處世哲學(xué)。 楊絳出生在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家境殷實,生活養(yǎng)尊處優(yōu),從小到大都是有名的富家才女。可是嫁給錢鐘書后,便跟著丈夫漂流海外求學(xué),學(xué)習(xí)之余,楊絳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翻墻爬窗,無所不能。 這樣一個富家女子竟然毫無怨言,楊絳說:得到了愛情未必?fù)碛薪疱X,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償。 生活不易,人生更不易。我們應(yīng)珍惜擁有,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tài),以求通達(dá)明智、沉浮自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季羨林先生也曾說過一段話:“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p> 這是季老在歷經(jīng)了漫長的人生旅途后悟出的質(zhì)樸真理。只可惜蕓蕓眾生中卻還有太多人執(zhí)迷于“完滿人生”,對人對事吹毛求疵,日日焦慮,錯過了唾手可得的幸福。 花無百日香,人無百日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都不會因為誰發(fā)生改變,我們想要感受生活的快樂,就必須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選擇用一種平和、達(dá)觀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些不完美。 正是因為看過落花的悲涼,才能顯現(xiàn)花開的嬌艷;正是因為有月缺的遺憾,我們才更期待月圓的美好;正是因為享受著生活的幸福,我們才需要改變生活中的不幸,讓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一位哲人也說過:“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么保證你適得其反。” 不去強求完美,做真實的自我,讓人性回歸到本真的狀態(tài);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快樂就在身邊。 萬事只求半稱心,這不是玩世,這是求是。追求“半稱心”的生活,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dá)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