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胯 · 主播丨北嶼 如果你面前有兩個選項,你明知道其中一個是正確的選項,也打心里認同它,但最終還是“糊里糊涂”地選擇了另一個錯誤的選項。 也許你會說:“誰會這么傻?” 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司空見慣——比如,你周末在家,“讀書”和“打游戲(或者刷微博)”就是這兩個選項——你明知道“讀書”是一個正確的選項,也打心里認同“讀書”是有益且很重要的。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還是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打游戲(或者刷微博)”。 而每一次又把責任歸咎于“自控力太差”或是干脆“明天再說”,然后不了了之,卻忽略這個看似奇怪的現(xiàn)象背后,是我們心理的底層運作規(guī)律。 你看,人們在各個領域都有這樣的傾向: 一不小心就忘記最重要的是什么。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們回顧一天、一月、一年、前半輩子……又會“理直氣壯”地發(fā)出一聲長嘆: 哎!我這么努力,這么勤奮,但為什么一點也不幸福?! 內觀己心 還記得2012年10月5日央視記者街頭采訪路人“你幸福嗎?”——其中一個73歲的老大爺?shù)纳窕貜褪牵骸拔倚赵??!?/p> 這看似一個笑話,但當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估計很多人都會先愣住,然后回答“不幸福”;或是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嘴上回答“幸?!?,實際上,內心并不能感受到幸福。 原本,我們總是認為幸福就是“有錢”、“有權”、“不用上班”等諸如此類的狀態(tài)。然后,你索性就把這類的狀態(tài)作為自己“畢生為之孜孜不倦奮斗的宏偉目標”,開啟了你的征途…… 然而,用不了多久,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收獲幸福,反而成為了時常抱怨“我這么努力!這么勤奮!但為什么一點也不幸?!边@種類型的“憂男怨女”。 既然,“幸?!焙汀坝绣X、有權、不用上班”之類的因素沒有什么強關聯(lián),那決定我們是否真正幸福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外察世界 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 這個世界上,少數(shù)人明顯比大多數(shù)人更幸福,而且幸福程度要高出很多倍。 原本,我們會很自然地又把原先那些“有錢、有權”之類的“帽子”往這類少數(shù)人的頭上扣,但這并不能解釋他們幸福的原因,只是隔靴搔癢…… 實際上,答案顯而易見但容易被忽略: 與這個世界產生強聯(lián)系,是讓生活幸福的底層邏輯。 為什么那些少數(shù)人更幸福,答案就很明顯了: 因為他們與這個世界有著更強的聯(lián)系。 換個角度來說,更能切中要害: 他們幸福的原因是:這個世界真的很需要他們。 啟迪多元思維 很多人會“匪夷所思”: 原本,人們對于幸福的定義,是從“世界應該如何滿足我的需求(比如,我得有多少錢)”這個角度出發(fā)的。 現(xiàn)在,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關鍵,是從“我該如何滿足世界”,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我該如何滿足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這個角度出發(fā)的。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重新看待“有錢、有權、不用上班且幸?!钡倪@類人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視野:他們被這個世界真正需要。 換個說法: · 因被世界真正需要而掙到很多錢的人,才會感覺到幸福; · 因被世界真正需要而獲得權力的人,才會感覺到幸福; · 因被世界真正需要而放棄上班,獨立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才會感覺到幸福。 正心正舉 反過來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 · 那些中了樂透大獎的人,在幾個月之后,為什么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活得比中獎之前還要慘? ——因為他們獲取財富的同時并沒有讓自己被大多數(shù)人需要,相反,他們只是單純地想用錢滿足自己的需求,你說他們能幸福嗎? · 那些有了權力之后,不想著為大多數(shù)人著想,僅僅希望通過權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人,能幸福嗎? · 那些只因為“懶”、“舒服”、“受不了氣”,一怒之下就放棄工作的人,能幸福嗎? 但是,被世界上大部分人真正需要,是很難的事情。 范圍再縮小一點:被我們周圍的大部分人真正需要,也是很難的事情。 為什么呢? 比如,手機的普遍使用原來是為了“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更強的聯(lián)系,至少是為了讓我們和身邊重要的人產生更強的聯(lián)系”。 可目前的現(xiàn)實卻相反——絕大多數(shù)的人正在借助手機“全方位多角度無死角”地切斷自己與這個世界的真正聯(lián)系…… 這又何談幸福呢? 撥迷見智 我們需要認清一個現(xiàn)實:我們身處的世界主要是由人構成的,當我們真正想要獲得幸福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想要什么,而是我們是否被身邊重要的人真正地需要。 當你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那么我們需要努力的完全是另外一個方向: 挑那些最被需要的事情來做。 問題是:如何知道你做的事情是否真的被需要? 關鍵是不斷花時間琢磨以下五個問題: · 大多數(shù)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 我是那個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人嗎? · 如果我能,有沒有可能成為必需? · 如果我不能,怎樣才能? ·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滿足這個需求嗎? 按照這個邏輯,重新再觀察周邊那些真正幸福的人群,他們幾乎都是把上面這五個問題思考透徹,甚至早已將其融入骨子里。 開啟自在之門 所以,你應該想到了——在上面提到的五個問題中,最難的是: 如何才能夠了解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 而“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實際上主要分為兩類: · 先了解我們自己最熟悉的一類人的需求; · 想方設法了解那些我們不太熟悉的一類人的需求。 這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真是個好東西,因為它讓你更了解你自己,然后了解更多人。 事實也證明了: 那些能夠幫助我們洞悉真實人性的知識,才是我們追求幸福的必修課。 所以,那些只了解自己需求,卻不問別人需求,甚至連身邊人最基本的需求都不想了解的人,在多年之后,當他們被告知“不被這個世界需要”之后,就急火火地惱羞成怒,嘴里還信誓旦旦地嘟嘟囔囔說出那句經典的“臺詞”: 哎!我這么努力,這么勤奮,但為什么一點也不幸福?! 到頭來,他們終究不會明白一個道理: 花半分鐘看透幸?!暗讓舆壿嫛钡娜耍突ㄒ惠呑佣伎床磺宓?,注定擁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