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面診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2021-04-06

日本學者還有面部三區(qū)劃分法,將眉以上的部位叫上亭,診斷與腦有關的疾病;從肩以下到鼻下沿叫中亭,診斷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的疾??;鼻以下的部位叫下亭,診斷與消化系統(tǒng)有關的疾病,如圖1-11。以上各國學者對顏面分屬部位的不同劃分法,可供參考。

顏面望診之時,必須掌握面部的臟腑分屬,方能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如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所說:“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觀面,面各有部位,不可不知?!泵娌颗c臟腑相關部位的劃分,有以下幾種。

1.明堂周身部位 根據(jù)《靈樞·五色》劃分為:鼻為明堂;鼻端為準頭(面王),屬脾;兩側鼻翼為方上,屬胃;前額為庭(顏),屬首(頭)面;眉間為闕,其中闕上屬咽喉,闕中(印堂)屬肺,闕下(山根、下極)屬心;下極之下為年壽,屬肝;年壽左右屬膽;兩顴之下為中央,屬大腸;中央之外屬腎、臍;中央之內(nèi),面王以上屬小腸;面王以下,唇上“人中”兩側,屬膀胱、子處(子宮)、睪丸、陰莖;兩顴屬兩肩;顴后屬臂;臂下屬手;目內(nèi)眥上屬膺、乳;兩頰外側為繩(挾繩而上),屬背;循牙車以下(下頜骨),屬股、膝、脛、足;口旁大紋為巨分,屬股里;兩頰曲骨為巨屈,屬膝臏(圖1-7)。

2.面貌分應臟腑 此在兒科應用較多。根據(jù)《素問·刺熱》劃分為:額為天庭,屬心;頦為地角(頤),屬腎;左頰為青龍,屬肝;右頰為白虎,屬肺;鼻為面王,屬脾(圖1-8)。

3.五官分應五臟 《靈樞·五閱五使》云:“五官者,五臟之閱也?!睋?jù)此劃分為:喘息鼻張是肺??;唇黃者乃脾病;眥青者是肝病;舌卷短而顴赤者是心??;顴、顏、耳色黑者是腎病。若以五風病而言,口色赤者為心風,目下色青者為肝風,眉上色白者為肺風,鼻色黃者為脾風,頰肉色黑者為腎風(見《素問·風論》)。

在進行分部色診時,應注意比較面部上下、內(nèi)外、左右的色澤差異。由于面部中央主要與臟腑相應,四周主要與肢體相應。因而色澤變化見于中央,多為臟腑病變;見于四周,多為相應肢體病變。

分部色診還要注意病色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如色從中央漸漸向四周散開,多為病由重轉輕;反之,則為病情加重。從病色的位置看,病色在下,多主下部疾??;病色在上,多為上部病變。如印堂、額部色澤改變,大多與心肺疾病有關;鼻以下的人中、頦部色澤改變,大多與腎、膀胱、子宮的病變有關。

【臨床運用】

(一)面部色澤

色與澤的異常變化,是人體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現(xiàn)。不同的色反映著不同的病證,而澤則反映著機體精氣的盛衰。一般而言,凡氣色鮮明、榮潤者,說明病變輕淺,氣血未衰,其病易治,預后良好;如面色晦暗、枯槁者,說明病變深重,精氣已傷,預后欠佳。

(二)五色善惡

凡面色明潤含蓄者為善色,表示臟腑并未大傷,神氣仍旺,預后良好;若面色晦暗暴露者為惡色,說明五臟之中有一臟敗壞,或胃氣已傷,精氣大虧而神已衰,預后不良。由惡色轉善色的,是病有轉機;由善色轉惡色的,則是病情加重。

此外,病與色也有相應與不相應之分,病與色相應為正病正色,若反見他色,病與色不相應,稱為病色交錯。病色交錯之中,又有相生相克的善惡關系,相生為順,病情多不嚴重;相克為逆,證多兇險。例如肝病見青色為相應,是疾病的正?,F(xiàn)象(相應);若見黑色(水生木)或赤色(木生火),是不相應中的相生之色,屬順證;若見黃色(木克土)或白色(金克木),是不相應中的相克之色,屬逆證。余臟仿此。

患者的面部有時有相兼的顏色出現(xiàn),相兼之色可分見于不同部位,也可渾然一體。如白色兼黑、兼黃為相生之色,兼青、兼赤為相克之色。依舊是相生為順,相克為逆。但在臨床上要靈活應用,不可拘泥于此而過于機械。

(三)望色十法

1.浮沉 浮是指色顯露于皮膚之表,一般出現(xiàn)在疾病初起,提示病在表、在腑;沉是指色隱約于皮膚之內(nèi),提示病在里、在臟。病色初浮而后沉,為病從表入里,由淺入深;反之,病色由沉而轉浮,提示病情好轉,或病邪欲解。如果久病、重病反見兩顴浮紅,是虛陽浮越的表現(xiàn),提示病情危重。

2.清濁 清是指面色明亮,病屬陽證;濁是指色澤晦暗混濁,病屬陰證。病色由清轉濁,為陽證轉陰證;由濁轉清,為病由陰出陽。

3.微甚 微為色淺淡,多見于正氣虛或病邪輕;甚為色深濃,多見于邪氣盛或病勢重。

4.散摶 散是指病色疏離,如云徹散,為病程比較短暫,邪未積聚的表現(xiàn);摶是指病色壅滯、團聚,為病久不解,病情深重。病色由散變摶,為病情加重;由摶變散,為病情減輕或病邪欲解。

5.澤夭 澤是指膚色明潤有光彩,提示雖病而氣血未衰,病有生機;夭是指膚色枯槁,提示精氣受損。先澤后夭,多為病趨嚴重,病情惡化;先夭后澤,多為正氣漸復,病有轉機。

(四)面部五色

1.青色 青色內(nèi)應于肝,為足厥陰肝經(jīng)之本色。主寒、主痛、主氣滯、主血瘀、主驚風等。

青色主要由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瘀滯所致。如寒甚或痛極,可致經(jīng)脈拘急,阻礙氣血運行而致面色發(fā)青或青紫。如陽氣不足,不能溫運血脈,氣血運行遲緩,或氣機壅滯,血行不暢,均可出現(xiàn)青色。

面色青紫,甚則青灰,可見于心陽暴脫、心血瘀阻的真心痛發(fā)作時;面色口唇青紫,可見于肺氣閉塞、呼吸不利時;某些心臟疾患,可導致面色、口唇持續(xù)青紫。

肝膽證候,面上常出現(xiàn)青色。如目下顏色青白,伴精神抑郁,手指麻痛,小腿轉筋,多為肝虛風;面目青黑,突然不能說話,四肢軟弱甚至不能站立者,多為肝虛寒;顏面青色,善怒,脅痛,咽干者,多為肝實風;面青目赤,多為肝火上炎;面青赤而晦暗,多為肝郁氣滯而化火;面青頰赤,多為寒熱往來之少陽病;婦女面青,多為肝強脾弱,少食多怒,月經(jīng)不調(diào)。

此外,小兒高燒,面部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見,為將發(fā)驚風的先兆;陰寒內(nèi)盛,心腹疼痛,可見蒼白而帶青的面色;兩頰青黃,眩暈嘔吐,多見于痰厥頭痛;而脾病見青色,多屬難治。

2.赤色 赤色內(nèi)應于心,為手少陰心經(jīng)之本色。主熱證。赤甚為實熱,微赤為虛熱。

滿面通紅,兼高熱煩躁汗出,多見于熱性病熱盛期;面紅目赤,頭脹頭痛,烘熱陣作,多見于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午后顴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多為陰虛火旺;如久病、危重病患者,突然出現(xiàn)顴頰緋紅如妝,或如涂油彩,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脈微欲絕,為陰盛格陽,虛陽浮越之戴陽證,屬真寒假熱的危重征象。而肺病若見赤色,多屬難治。

3.黃色 黃色內(nèi)應于脾,為足太陰脾經(jīng)之本色。主虛證、主濕證。多因脾失健運,氣血不充;或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滯;或水濕蘊結脾胃,熏蒸肝膽;或膽汁瘀積肝膽;或感受疫毒等所致。

面色淡黃,枯槁不澤,肌膚失榮,形肉瘦弱者,稱為萎黃,多因脾胃氣虛、長期慢性失血、小兒疳積、蟲證等,使營血不能上榮所致;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多因脾氣虛弱,濕邪內(nèi)阻所致。

面目肌膚一身盡黃,稱為黃疸,多由脾胃、肝膽濕邪阻滯,或瘀血內(nèi)停日久等原因,導致膽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膚所致。色黃而鮮明如橘皮者,稱為“陽黃”,為肝膽濕熱蘊蒸所致;色黃而晦暗如煙熏者,稱為“陰黃”,多由寒濕內(nèi)停,困遏脾陽或瘀阻日久而成;發(fā)病急驟,面目深黃,伴高熱神昏,發(fā)斑吐衄者,稱為急黃或瘟黃,因感受時行疫癘所致。

4.白色 白色內(nèi)應于肺,為手太陰肺經(jīng)之本色。主虛證、主寒證、主脫血、主奪氣,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不能上榮于面;或失血耗氣,血脈不充;或暴吐暴下,陽氣暴脫;或外寒侵襲,經(jīng)脈收引等,皆可致面色發(fā)白。

面色淡白無華,口唇、爪甲均無血色,稱為淡白,為營血不足之征;面色白而虛浮,稱為[插圖]白,多為陽氣不足,水濕泛濫;面色白中帶青,稱為蒼白,如伴見形寒腹痛,多為外感寒邪,或陽虛陰盛,陰寒凝滯,經(jīng)脈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為陽氣暴脫的證候。

此外,在熱性病過程中,如因內(nèi)熱過盛,陽氣郁閉于里,不能布達于表,亦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癥,屬于真熱假寒,患者多有舌紅絳、尿短赤、胸腹灼熱等里熱熾盛的表現(xiàn),可資鑒別。

5.黑色 黑色內(nèi)應于腎,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本色。主腎虛、主寒證、主痛證、主水飲和瘀血。腎為水臟,陽虛水飲不化,水氣上泛;或陰寒內(nèi)盛,血失溫養(yǎng);或腎精虧耗;或陰火內(nèi)戕,或瘀血內(nèi)停日久,均可見黑色。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瘀血日久所致;面色黑而干焦,提示腎精久耗;面黑如煤炲,環(huán)口黧黑,為足少陰腎經(jīng)之氣絕;眼眶周圍見黑色,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寒濕下注的帶下??;面色黑而暗淡,多為陽衰陰盛之候;面部黑褐斑,常見于老年人腎精虛衰,也可見于血瘀、肝郁氣滯、陰虛火旺等病證。

(五)面部形態(tài)

1.面部浮腫 是指面部皮膚腫脹、光亮,按之凹陷不起。浮腫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如頭面水腫,腫勢較速,繼則上下肢和腹部腫者,為陽水,多因肺氣失宣,三焦壅滯,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所致;而腫勢較緩,


10.面部蟹爪紋 據(jù)報道,面部出現(xiàn)蟹爪紋對一些疾病的診斷具有參考價值。有人通過對105例患者面部蟹爪紋的分析,認為蟹爪紋的分布與主病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心病以顳區(qū)布紋為主,肝病、肝腎同病以鼻、頰區(qū)為主,肺病以顴區(qū)為主,腎病以頰區(qū)為主,脾病缺乏特異性[12]。蔡紀明觀察到98例肺癌患者中,有70例兩顴部有蟹爪紋,占71.4%,且蟹爪紋有隨臨床分期而加劇的趨勢。而對58例“慢阻肺”的觀察結果,兩顴有輕重不等的蟹爪紋者有44例,陽性率為76%。且其陽性率和程度與氣道阻塞的程度及肺循環(huán)障礙的病理改變成正比,哮喘、單純型慢支、喘息型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的蟹爪紋陽性率依次增加,程度依次加重[13,14]。

11.面部白斑 在兒童面部,浮現(xiàn)如小指頭至拇指頭大小的淡白色圓斑,呈單發(fā)或多發(fā)(圖1-12),為有蛔蟲病的征象。斑大,表明蛔蟲多;斑小,表明蛔蟲少[51]。

12.面部粟疹 在兒童面部的前額或兩顴部,散布著碎米樣大小,頂端鈍的白色粟疹(圖1-13),為有蛔蟲病的一種征象。粟疹多,表明蛔蟲多;粟疹少,表明蛔蟲少[51]。

13.特殊病容 常見的特殊病容如下:

驚恐貌,表現(xiàn)為眼珠突出,目光閃亮,具有驚懼的表情,遇外界聲響、光線刺激時加劇,多見于小兒驚風或狂犬病患者。

苦笑貌,表現(xiàn)為牙關緊閉,面肌痙攣,古稱攝口風,見于破傷風患者,在新生兒又稱為臍風。

獅子顏,表現(xiàn)為前額與眼周有腫塊凸起,眉發(fā)脫落,狀如獅面,見于癩?。轱L)患者。

[插圖]

圖1-12 面部白斑

[插圖]

圖1-13 面部粟疹

滿月貌,表現(xiàn)為面如滿月,皮膚發(fā)紅,常伴痤瘡和小須,見于腎陽不足的患者,如皮質(zhì)醇增多癥(庫欣綜合征)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者。

先天愚型患者的面容表現(xiàn)為眼距增寬,目外眥微上翹,鼻根低平,口常微開,弄舌流涎,智能低下等。

14.日本醫(yī)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可將相貌分為以下五種:

(1)結核型的人,以臉細長,下巴瘦而窄,兩眼瞳孔間隔近為特征,此型人易患肺結核。

(2)腎臟型的人,以臉長而窄,瞳孔間隔寬為特征,此型人易患腎炎。

(3)潰瘍型(內(nèi)臟下垂型)的人,其面容介于前兩型之間,瞳孔間隔不寬不窄,以眼窩下陷明顯為其特征,此型人胃潰瘍的發(fā)病率高。

(4)惡性貧血型的人,整個臉大而寬,臉下部更寬,下巴呈銳角,兩瞳孔間隔異常寬,鼻根部和上唇之間距離短,面色發(fā)青或為蒼白色,多數(shù)面色不好。

(5)膽囊型的人,以臉寬而圓,下巴稍圓,瞳孔間隔窄為其特征。當面色紅潤,紅中帶黑紫色傾向時,易患膽結石;當面色蒼白時,為腎臟系統(tǒng)有病的表現(xiàn)(圖1-14)[4]。

[插圖]

圖1-14 相貌與易患疾病圖

(六)感覺異常

1.顏面疼痛 主要指顏面部整體或部分皮膚疼痛。若面痛呈陣發(fā)性、燒灼性或刀割樣疼痛,痛時面紅汗出,口干溲赤,為風熱挾痰阻絡所致;面部呈抽掣樣陣發(fā)疼痛,痛劇時面蒼,遇冷加重,為風寒挾痰阻絡所致;面部灼痛,遇怒加重,心煩脅脹,多為肝郁化火所致;面痛日久,痛如錐刺,固著不移,面晦舌暗,為氣虛血瘀所致。

2.顏面麻木 是指面部皮膚肌肉麻木不仁之狀。若突然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風邪外襲;面麻伴見頭重腳輕,多為肝風內(nèi)動;若顏面麻木,口渴便干,為陽明火邪上擾;面部麻木,伴見語言不清,流涎不止,多為風痰阻絡所致。

3.額部發(fā)熱,捫按患者額部熱,為發(fā)熱;捫按時額部不熱,為不發(fā)熱。若額上熱甚于手心熱,為表熱;手心熱甚于額上熱,為里熱。

4.《四診抉微》載有一種半歲小兒按眉端的診法,可供參考。即以無名、中、食三指,按于發(fā)際額前眉心之間。小兒頭在左,舉右手;頭在右,舉左手。食指為上,中指為中,無名指為下。三指俱熱,主外感風熱、鼻塞、氣粗、發(fā)熱、咳嗽;三指俱冷,主外感風寒、內(nèi)傷飲食、發(fā)熱吐瀉。中、食二指熱,主上熱下冷;無名、中二指熱,主夾驚;食指熱,主胸中氣滿,乳食不消[5]。由于半歲小兒屬啞科,脈診則哭鬧而不準,故按眉端診法在臨床上具有參考價值。

【現(xiàn)代研究】

(一)臨床研究

湖南名中醫(yī)譚禮初在面部望診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他認為,上唇內(nèi)應膀胱、子處,婦人停經(jīng),上唇色暗晦者,多是閉經(jīng);色明潤而澤者,常屬早期妊娠。年壽位于鼻的中央部,屬肝;耳門位于耳前部,為膽經(jīng)所循。此二處氣色暗濁而呆滯,又雙目內(nèi)眥白睛血脈曲張充血較明顯者,常有脅痛之證。久病或年老突然患病者,如果面色艷明而浮,皆為不祥之兆,切不可誤認為病情好轉,宜慎察之。又面似饑色,多是失眠;目下色青,每主遺精;妊娠面青,為母亡之兆;妊娠舌青,子無生機[3]。

郭連澍觀察了50例白血病患者的面色,其中[插圖]白無華者30例,晦暗者7例,蒼黃者4例,萎黃者2例,潮紅者1例,蒼白者6例[15]。蔡紀明觀察到肺癌患者的面色多見[插圖]白、蒼白、不光澤、潮紅、紫紅、面紅如妝、面部蟹爪紋、晦暗、萎黃等異常表現(xiàn),尤以兩顴部為顯著[13]。

趙國仁依據(jù)臨床觀察總結為:心衰患者面色黧黑;風心病二尖瓣狹窄、閉鎖不全者,面色萎黃,兩顴微紅;肝硬化和肝癌患者,面色蒼黑,或黑如炲;慢性腎炎、尿毒癥患者,面色黯黑萎黃;脾胃虛弱患者(如惡性網(wǎng)狀細胞瘤、再生障礙性貧血、貧血、慢性腎炎、氮質(zhì)血癥等),面色萎黃;肺臟疾患患者(如慢性支氣管擴張、肺癌),面色[插圖]白、青晦,或面色[插圖]白、顴紅(如肺結核);腫瘤患者,面色多晦暗;高血壓患者,面色多焮紅;急性白血病患者,面色多死黃色;慢性白血病患者,面色多青晦萎黃;休克患者,面赤如妝;血小板嚴重減少者,面色如蝦血等[16]。

魏中川報道,胃下垂患者年壽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狀,色素的淺深與病程長短有關;膽囊炎患者鼻煽兩側呈淺黃色或深綠色,豆樣,呈橢圓形[17]。葉有福認為,面部出現(xiàn)青筋(靜脈)凸起,表示陰部有疾病,在男子為遺精、陽痿;女子為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甚至子宮下垂;兒童為疳積、營養(yǎng)不良等[18]。

夏德馨認為,兩顴黯黑帶青、額頭色黑都是有瘀;面頰光滑,分泌物如油者,是濕濁重的表現(xiàn),此類人免疫功能下降;面頰色素沉著的貧血患者,多屬再生障礙性貧血;面色萎黃的貧血患者,多屬溶血性貧血;面色淡黃的貧血患者,多屬缺鐵性貧血;面部痤瘡多,大部分是HBsAg陽性;鼻頭圓形,加上有毛細血管擴張暴露者,多為肝硬化;父母有特殊疾病遺傳者,耳內(nèi)常潮濕,耳屎多[19]。

張仲信等通過200例的觀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臟癰初期有高熱癥狀,同時伴淡黃而萎之面色,不似一般病癥熱退后面色即可正常,此為臟癰望診的特征[20]。虛靜認為,眉上發(fā)白為肺初患病,喘息鼻張為肺已患病,兩眉間發(fā)暗為肺已久?。磺邦~出現(xiàn)赤色為心初患病,舌卷短、顴呈赤色為心已病,兩內(nèi)眥之間出現(xiàn)青紫色為心已久病[21]。

韓文領按病種對面容歸納為:風濕性心臟病面容,表現(xiàn)為面色黃腫,兩頰暗紅,口唇青紫,常伴心悸、呼吸困難等;先天性心臟病面容,常見口唇青紫,尤其是哭吵或劇烈運動時明顯;充血性左心衰竭面容,表現(xiàn)為面色蒼白或發(fā)紺、浮腫、出汗、煩躁、表情痛苦,常伴急劇咳嗽,咯粉紅色泡沫痰;肺心病面容,表現(xiàn)為口唇、面頰青紫,下眼瞼浮腫,常伴咳喘、呼吸困難[22]。

還有人報道,望面部白斑可診斷小兒蛔蟲?。?3,24],但其診斷價值如何,有待進一步研究。

蒯仰山認為,小兒脈來疾駛難憑,以察面色為要。如面赤多眵,眼淚汪汪為麻疹癥狀之先驅;面青主驚風,面白為中氣不足,多主泄瀉吐利;面黃為脾胃久傷或濕熱內(nèi)蘊等[25]。鄢裕光發(fā)現(xiàn)小兒急腹癥時,面呈灰白無生氣;重癥心臟病時,面呈青黃色且水腫,兩唇紅紫,口部張開,呼吸困難;副腎上腺病變時,面呈青銅色;重癥白喉病者,面部微腫,呈蠟樣蒼白[26]。

國外亦有人認為,面部是人體外部反映圖,臟腑有疾病時,其面部相應部位能提供內(nèi)臟的信息。如顏部雀斑意味著足寒、夜尿癥;眉上雀斑表明肢體疲倦,或為疼痛,或扭傷;眉上有壓痛點提示上肢或肩部疼痛[27~29]。日本醫(yī)者認為,面頰部與肺有關,該部肌肉柔軟豐滿呈黃色濕潤,為肺功能良好的象征;面頰小而尖,是面部肌肉和脂肪少,為肺虛弱者,這種人如果面部只表現(xiàn)潮紅,是患肺炎的征兆;面頰過于潮紅者,為肺功能不好;面頰部如現(xiàn)紅蜘蛛網(wǎng)樣毛細血管,多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4]。

(二)實驗研究

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擴大,面部診法的實驗研究在國內(nèi)外已逐步開展起來,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測色技術的應用 1926年G.Sheard第一個對人類面部膚色光譜反射特性進行了研究[30]。1939年E.A.Edwards等人對不同人種面部皮膚光譜反射特性進行了測定[31]。1948年G.B.Buck等人對103名美國白人面部膚色的光譜反射特性進行了測定,并且與黃種人、黑種人進行了比較[32]。1956年日本德橋正對日本小兒面部皮膚色澤進行了測定,發(fā)現(xiàn)從新生兒至9歲的兒童,其面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新生兒面色偏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黃的顏色,然后又再增加紅的顏色[33]。1967年日本色彩研究所在對本國人面部膚色分光測定的基礎上,研制了一套標準膚色標,應用于臨床實踐[34]。日本阿部氏采用測色儀器,對肺結核患者面部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肺結核患者面部皮膚色調(diào)偏于青白,其采光度和色調(diào)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35]。

日本竹之內(nèi)診佐夫為了準確測定面部皮膚溫度,利用攝像機與電視機進行彩色照相,發(fā)現(xiàn)面色與溫度的關系是:溫度從高到低,面色依次為白、紅、橙、黃、綠、絳紅、紫、青綠、藍、黑共十色,每色溫度差0.3℃,以面白、紅為實;橙、黃為稍實;黑、藍為虛;紫為稍虛;絳紅、綠為正常。將拍照結果與患者“十二經(jīng)虛實癥候群”調(diào)查表的癥狀作對比,在36名受試患者中準確率達80.5%[36]。

國內(nèi)面部色診的實驗研究是從1978年開始的,如林仲賢等采用自動測色儀,對我國新生兒、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的面部色度進行了測定。測量結果表明:個體間及年齡組間的反射率差別很大[37]。1983年蔡光先等人首先采用日本色差計(Cp6R1001型)對中醫(yī)面部色診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客觀化、定量化研究,發(fā)現(xiàn)如下:

①正常人面部色澤的變化為:L值(表示光澤度),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女都有隨年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a值(表示紅光),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女亦有隨年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b值(表示黃光),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而且男女都有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的趨勢;年齡組間亨特坐標值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20~16歲組與50~60歲組之間的面色差別最大,為2.99NBS,系可覺差別;20~29歲組與30~39歲組之間面色差別最小,為0.58NBS,系輕微差別。

②正常人一日四時的面色變化為:早晨光澤度高,紅光與黃光比例適中;中午光澤度尚可,紅光最高;傍晚和夜半的面色光澤度較低,黃光較高。

③正常人春夏秋冬四季面色的變化為:春季L值稍低,b值稍高,面呈稍青之色;夏季L值、a值最高,面呈紅潤之色;秋季L值稍低,b值最高,面呈稍黃之色;冬季L值最低,a值與b值相等,面呈稍灰暗之色。

④病理五色定量測定結果為:L值(表示光澤度)的順序為:淡白組>紅赤組>萎黃組>青紫組>暗黑組;a值(表示紅光)的順序為:紅赤組>暗黑組>青紫組>淡白組>萎黃組;b值(表示黃光)的順序為:萎黃組>暗黑組>淡白組>青紫組>紅赤組。

⑤氣血陰陽四虛證、五臟病、溫病、肺結核、血液病、慢性肝炎、黃疸、貧血等不同中醫(yī)證型的患者,其面部色澤L值、a值、b值的變化均存在著一定的特異性[38~43]。

上海中醫(yī)學院俞雪如用SZ-∑80分光色澤儀,30/30同軸光纖探頭,對膚色偏白、偏黃、偏青、偏黑者分別在面部8個點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表示亮度與色度的Y值各組有明顯不同,亦證實了正常人面部有五色(暫時缺赤色)分布趨勢,為中醫(yī)面部色診提供了重要的客觀指標與定量數(shù)據(jù)[44]。

2.紅外成像技術的應用 紅外成像技術是當代一門先進的遙感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個科學領域。國外在醫(yī)學上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如乳腺、甲狀腺等淺層組織的癌癥檢查,燒傷面積和深度的測算等。近二十多來此技術也應用于中醫(yī)診斷,尤其是顏面診法的研究中[45,46]。陳振湘等為了尋找正常人面部紅外線輻射量的分布規(guī)律和諸臟腑面部反映區(qū)的關系,對914名健康人進行了面部紅外線輻射量的觀測,結果各臟腑在面部反映區(qū)溫度存在一定差別,表明正常人面部不同部位皮膚的紅外輻射量是不同的。通過對面部左右兩側溫度的比較,發(fā)現(xiàn)914例正常人中,兩側對應點溫度左右對稱者(溫差0.5℃以下)為207人,占22.65%;左右較對稱者(溫差0.5~1.5℃)為667人,占72.97%;不對稱者(溫差1.5℃以上)占4.38%;對稱和接近對稱者總計874人,占95.62%。表明正常人面部紅外輻射量左右基本上相等[47]。王鴻謨等對46例健康青年紅外面圖的測試結果,其顏面總平均溫度為34.94℃,其紅外面圖的特點為:①左右基本對稱,②額溫較高,頰溫適中,鼻溫、頰溫偏低,分別與面貌色部心、腎、脾、肝、肺區(qū)相應[48]。

在病理方面,陳振湘等利用紅外技術探索了內(nèi)臟陰陽寒熱在面部的反映規(guī)律,共觀察100例,按面圖特點分為三組:Ⅰ組為黑頰組,30例,面圖暗區(qū)(表示溫度較低)占優(yōu)勢,表示寒盛,屬陰證。臨床上寒像明顯,面圖與臨床符合率為94.4%。Ⅱ組為白頰組,23例,與臨床表現(xiàn)符合率為76.4%。Ⅲ組為明暗分布均勻或較均勻組,共47例,臨床上有寒象者僅占1/2。結果表明:內(nèi)臟的陰陽寒熱可以在面部反映出來,這為《靈樞·五色》中的理論提供了證明[49]。

日本竹之內(nèi)診佐夫等以熱像圖作為面部望診手段,根據(jù)顏色判斷虛實,白者為實,黑者為虛。心臟病和子宮病患者,在面部的心區(qū)和生殖器區(qū)可出現(xiàn)反映[36]。

陳振湘等還利用紅外成像技術對32例心痹(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的紅外面圖進行了治療前后的對比觀察。微波針灸治療前,紅外圖像明暗分布不均勻者21例,占65.63%;均勻和較均勻者11例,占34.38%;左右不對稱者7例,占21.88%;對稱和較對稱者25例,占78.13%。治療后即刻觀察,明暗分布均勻和較均勻者,由11例上升為18例,即由34.38%增加為56.25%;對稱和較對稱者,由25例增加到29例,即由78.13%增加到90.63%。紅外成像技術證明了微波針灸對心痹患者面部溫度的調(diào)整作用。實驗中還與20例正常人進行比較觀察,結果正常人紅外面圖明暗分布均勻和較均勻者占85%,左右對稱者占90%,表明正常人與心痹患者的紅外面圖有明顯差異[50]??梢娂t外成像技術促進了望診的客觀化、定性化和定量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