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上次的發(fā)文后,收到了業(yè)界同行的留言,她說到:
看后讓我感懷頗多。也經由她話語的啟發(fā),讓我有了今天有關“舒適圈”這篇小文的寫作意圖。 即興評述的舒適圈,不僅僅適用于廣大學習者,在我看來,對于教學從業(yè)者也同樣適用。我所理解的舒適圈,在學生身上的具體表現一般是:可以做到流暢的口語表達,也能夠較為貼切的回應題目要求,在機構組織的模擬考試中,評述部分均能以高分拿下——一切都“看上去很美”,甚至產生了“即興評述不過如此”的想法。而對教師而言,常常會進入的評述教學舒適圈,我認為是在周期性教學中,不可避免會產生的惰性。尤其是面對那些更新頻次較少的話題評述題目,如非有心去做知識升級,拿著去年的教案來實施教學,貌似問題也不會很大。 這時,從我個人教學經驗出發(fā),我想來分享的,便是評述學習與教學的三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對題目本身的解釋。比如,話題評述的考題,往往是一種社會現象,那么就把這個現象解釋清楚,有時候學生還會連帶說明這個現象所導致的影響。 第二種思路:談談自己的親身感受。比如在題目如何應對朋友圈所傳播的謠言這一題目中,一些學生會使用大量的篇幅,來復述他們所看到的各種朋友圈謠言信息等等。 第三種思路:挖掘和闡述事物/現象背后所隱藏的運行規(guī)律。這其中,包含一部分所謂該現象產生原因的論述,同時還會囊括對各新聞要素間如何關聯(lián)與作用的規(guī)律的剖析。 此刻,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種思路,你最常使用哪些?然后再進一步想想,在考場中,哪些思路是最常被考生使用的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和第二是即興評述里常見的舒適圈回答。 學生想要逃出舒適圈,能夠采用的方法著實有限。就像有學生問起,是不是平常多看新聞多看評論就可以逐漸獲取第三種思路。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當思路需要進行突破性提升時,引路人的作用一定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常說的量變引起質變的前提,是有一個合格的催化劑(或是導火索),而教師恰恰扮演的就是這個角色。 最終,我們又將話題繞回到了文章的伊始。作為教師的我們,如果不想陷入評述舒適圈的困囿,唯有主動的提醒自己,要進行知識的更新,要進行方法的創(chuàng)新。固然,這是一件短時間內費力不太討好的事情,但是從個人知識成長的長遠維度來看,其實是有著巨大利好的。畢竟現在藝考競爭越來越大,考場里能給學生去展示自我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如何在數十秒內,就吸引住考官的眼光,讓他有愿意聽下去的欲望,唯有打出以上三種思路的組合拳,才能讓學生擁有娓娓道來的寶貴機會。 做學問,本就是一件清苦的事情。靜下心來把學問做好,著實不易,但也請放心,所有的潛心付出,一定會有堅實的回報。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