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公元618年四月十一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宮變,一代梟雄隋煬帝楊廣就此走完了他起起落落的悲劇人生。在他身軀緩緩倒下的同時,風雨飄搖的大隋王朝也在轉瞬間土崩瓦解。隋煬帝的死訊就如同一顆劃破長空的信號彈,至此天下不再姓楊。一時間各路反隋力量紛紛稱王稱帝,建立割據(jù)政權,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歷史時刻,誰才是大隋王朝的最后終結者,誰才有能力引領歷史步入新的篇章?暗流涌動的神州大地上,一場爭奪最高權力的戰(zhàn)爭即將拉開序幕。 隋末群雄并起 在2007年4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河南省新安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在素有該縣第一觀之稱的寶真觀內發(fā)現(xiàn)一塊石碑,碑上清楚記載道:此蓋唐太宗之遺跡,何可廢也。 觀中老君殿東廂前有一棵千年古柏,民間傳說該柏樹正是建觀時,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植,只不過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又無明確的史料記載,如今已無從考證。 但是寶真觀與唐太宗之間,也許就有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只不過當時李世民的身份還不是唐太宗,天下也還并不姓李。 寶真觀石碑 那是一個動亂紛爭,硝煙四起的年代,而這一切的導火索皆因一個人的殘虐不仁、荒淫無道而起,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 他三征高句麗害死無數(shù)將士,營建東都累死眾多壯丁,他弒父殺兄只為滿足自己那顆被權力所吞噬的野心。 然而歷史畢竟是公正的,一場宮變結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就在隋煬帝死后的第二個月,一個新的政權悄然崛起,它就是李淵建立的大唐王朝。 這一天是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太極殿正式登基,國號為唐,改元武德。 這個時刻,距離李淵起兵正好一年的時間。 李淵畫像 由于隋煬帝的統(tǒng)治腐朽殘暴,使得黎民百姓怨聲載道,早在幾年前隋朝境內就時有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且戰(zhàn)火愈燒愈烈。 在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的形勢下,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也抱著各種政治目的,紛紛起兵反隋,李淵父子也在公元617年五月份于太原起兵。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他們即攻下隋都長安,占據(jù)了關中和河東廣大地區(qū),并迅速拓地到秦、晉、蜀等地,成為當時反隋隊伍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然而縱觀天下,從隴西、代北到關東中原,再至江南地區(qū),各地軍事集團數(shù)不勝數(shù)。 李淵的目標絕非是僅僅占有關中一隅,它要的是天下一統(tǒng),萬世江山。 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掃除掉大一統(tǒng)路上的一切障礙。 在這場統(tǒng)一戰(zhàn)中,有一位年輕將領所做出的貢獻沒有人可與之相比,他就是李淵的二公子,后來的唐太宗,如今的秦王李世民。 為統(tǒng)一天下,李淵父子制定出全盤戰(zhàn)略計劃,大體分為兩個步驟,一是鞏固關中,二是出關東征天下。 為鞏固關中根據(jù)地,李唐大軍先平定西秦,消滅了薛舉、薛仁杲等人,消除了來自隴西地區(qū)的嚴重威脅,并得到了隴西牧場的大量馬匹,這為后來李世民組建玄甲騎兵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基礎。 在不到兩年時間里,秦王李世民又為唐王朝立下另一項汗馬功勞,那便是山西大捷,大敗劉武周。 這一次的勝利,不僅僅是從劉武周手中奪回山西,更是徹底消除了李唐王朝爭奪天下的北顧之憂。 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又要再次披掛上陣,此時離他從山西凱旋歸來不過兩個月。 在東方戰(zhàn)場上,一個更重要的使命在等待他前去完成,至此,李唐大軍的東征之旅正式吹響號角。 原本關東、中原地區(qū)有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竇建德四支強大軍事集團。 現(xiàn)如今李密、宇文化及都已失敗,只剩下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集團,王世充在河南,竇建德在河北。 李唐王朝要想向東發(fā)展,首先洛陽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障礙。 其次洛陽是隋朝的東都,在隋煬帝時期,洛陽所發(fā)揮的政治功能要超越長安,隋煬帝在位十四年在長安只有十一個月,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東都洛陽,或者其他地區(qū)巡游,所以對于李淵父子來說,需要盡快地奪下洛陽。 如果平定薛舉是穩(wěn)定唐朝的后方,平定劉武周是為了收復山西,那么洛陽一戰(zhàn)將是李唐王朝能否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關鍵一戰(zhàn)。 鑒于此戰(zhàn)的重要性,李淵特命李世民率領七大行軍總管、二十五位得力干將,共計十余萬人東出潼關,直奔洛陽。 中原地區(qū)為天下中心,占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而洛陽又是中原的中心地帶。 作為隋后期的首都,洛陽的政治色彩不亞于當時的長安城,如若可以同時擁有這兩座城,便真可傲視群雄君臨天下了。 其實早在李淵稱帝以前就有意攻下東都洛陽,公元618年四月,李世民就曾率十余萬大軍抵達東都洛陽,駐在芳華苑。 然而,鑒于當時李密所領號的瓦崗軍擁有幾十萬的兵力,兵強馬壯,又一直想做中原的盟主。 而李家才占據(jù)關中不久,根基尚不穩(wěn)固,即便攻下東都也守不住,便選擇放棄那次的東征計劃。 如今整整兩年時間過去了,李唐王朝的實力足以傲視群雄,東都洛陽也成了王世充一個人的地盤。 在隋末諸雄中,王世充既不同于李淵從隋末內部分化出來的政權,也不同于竇建等自發(fā)的農(nóng)民武裝,更不同于宇文化及用政變方式營建的集團,他是在忠于隋朝與背叛隋朝的邊緣上走出的軍事力量。 王世充本姓支,是西域胡人,因母親改嫁王氏,才改姓王。 論才學,王世充不僅懂得儒家經(jīng)典,也精通歷史,還擅長兵法,甚至明了龜策、推步之術,而他最拿手的還要數(shù)溜須拍馬。 隋煬帝在江都行宮之時,王世充獻媚奉承,為煬帝選送珍寶投其所好,想盡辦法讓其高興,被隋煬帝封為江都通守兼知宮監(jiān)事。 王世充畫像 王世充其實是一個非常富于心機的人,早在隋煬帝雁門關被圍的時候,王世充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后立即帶兵趕去營救隋煬帝。 雖然王世充在解決雁門之圍的過程中,并沒有發(fā)揮什么實際的作用,但他在奔往雁門關的過程當中衣不卸甲、馬不離鞍,晝夜兼程,表現(xiàn)出一種非常憂心如焚的樣子,甚至是淚如雨下。 而且他的這些表現(xiàn)后來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邊,結果隋煬帝大為感動,認為王世充是一個少有的忠臣,此后隋煬帝對王世充十分的信任。 在江都期間,王世充為隋朝鎮(zhèn)壓叛亂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更深得隋煬帝信任。 當東都洛陽遭到李密多次重創(chuàng)后,隋煬帝便命王世充率主力從江都前往增援,卻不曾料想洛陽局勢剛得以穩(wěn)定,就傳來了隋煬帝已死的消息。 王世充與其他大臣隨即在洛陽擁越王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 然而王世充卻再也不是當年的江都通守,如今的他軍政大權在握,皇泰主楊侗也不過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任其擺布。 在這個歷史的風口浪尖,年幼的皇泰主定然無法扭轉乾坤,他只能忍辱偷生,只為求得一時平安。 不過楊侗終究還是沒能逃脫王世充的毒手,公元619年,他被王世充之侄王行本所殺,時年十六歲。 皇泰主死后,王世充于洛陽稱帝,改國號為鄭。 而洛陽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注定要成為一個生死場,這是一場王者與梟雄之間的戰(zhàn)爭。 公元620年,這一年的夏天天氣異常的燥熱,東都洛陽城內王世充的屬下匆匆來報,這一報給王世充帶來一條重要的消息,讓他原本就燥熱的心變得更加煩悶,似乎喘氣都有些困難,這一消息事關自己鄭國的生死存亡。 原來李世民率領的唐軍主力已經(jīng)消滅劉武周,正在揮師南下,兵出函谷關,目標直指洛陽。 想當日,自己與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同朝為官時,就知道他的二公子李世民非一般人,李淵太原起兵反隋就是他動員的結果。 王世充心里明自遲早會有這一天,只是沒有想到這一天會來的如此之快,既然躲不掉,就只能做好抵抗的準備。 王世充立即下詔,選拔各個州鎮(zhèn)的驍勇集聚洛陽,緊接著又派遣魏王弘烈鎮(zhèn)守襄陽(今湖北襄陽),荊王行本鎮(zhèn)守虎牢(今河南泗水鎮(zhèn)),宋王泰鎮(zhèn)守懷州(今河南沁陽),而他本人則在洛陽城外圍布置重兵把守,等待唐軍到來。 王世充之所以做出讓他的兄弟子侄分守各地,自己堅守洛陽城的部署,是因為第一、王世充對于洛陽的地勢很有信心,他認為洛陽易守難攻。 第二、王世充認為自己在外圍設置的幾個據(jù)點,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網(wǎng)絡,這些據(jù)點以及整個布局可以有效地拖住唐軍,使唐軍陷入到戰(zhàn)爭的泥潭當中,自己可以趁機反攻,從而轉危為安。 李唐大軍的腳步離洛陽城越來越近了,但是令李世民和王世充萬萬沒想到的是,雙方的首次見面居然不是在洛陽,而是在一個很小的地方——慈澗(今洛陽市西)。 慈澗雖是一個小地方,但卻是東都洛陽西部的一個重要據(jù)點,直到今天慈澗還依然享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李世民與王世充在這里碰面,還要得益于王世充的沖冠一怒,早在李世民出征以前雙方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一些摩擦沖突,這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羅士信攻占慈澗。 羅士信原本是王世充的手下,因深受王世充相保制度之害而投降李唐 王世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實行嚴刑酷法導致民不聊生,致使一部分官吏和百姓被迫出逃。 為防止叛逃事件進一步惡化,王世充便想出了一個自以為很絕妙的主意——五家相保制度。 所謂的五家相保制度就是一家叛逃四家株連。 王世充逼走了羅士信,卻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羅士信投降李唐王朝以后,李淵父子對羅士信委以重任,羅士信也不負所望,潛入洛陽城來到了清化街,一把火把王世充的輜重燒了個干凈。 緊接著羅士信又出城,奪取了王世充防御體系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堡壘—青城堡。 奪取青城堡之后羅士信又帶領部隊把洛陽城的西大門—慈澗,包圍的圍水泄不通。 王世充派太子王玄應前去救援,沒想到被羅士信一通猛打,鎩羽而歸。 王玄應的大敗令王世充很是氣憤,他沒有想到羅士信竟如此猖狂,于是他決定親自率領三萬精兵去會一會自己這個曾經(jīng)的老部下。 而此刻,李世民的大軍也即將到達慈澗。 大軍正在行進中,忽然有探子來報,洛陽方面有一股部隊正向慈澗趕來。 直覺告訴李世民,這股部隊來者不善,如果冒進的話很可能遭遇伏擊,出于安全起見,他命令大軍暫時停止前進,原地駐扎。 史書中記載,當時李世民的軍隊駐扎在谷州,也就是今天的新安縣境內,很有可能就是如今的寶真觀附近。 更令人驚訝的是,據(jù)說寶真觀內至今還留有當年李世民軍隊駐扎時所使用過的石磨、石碾等物品。 時光飛逝,不管這些石磨、石碾是否真的已歷經(jīng)千年,我們依舊可以想象到那場戰(zhàn)爭的風起云涌。 寶真觀石磨 這一天是公元620年七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將部隊駐扎在谷州后,自己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率輕騎前去察看軍情,他要弄清楚這支部隊究竟是何來頭。 秦王親自去探虛實卻遲遲未歸,直到傍晚時分,營帳外出現(xiàn)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此人卻渾身浴血、塵埃滿面,守營的士兵不明情況,以為有人襲營將其攔下,當來人卸下甲胄時士兵才看清楚,這個狼狽不堪的人正是他們的主帥李世民。 原來李世民與幾個隨從剛離開大軍不久,就遇上王世充的部隊。 王世充見李世民一行就幾個人,便派騎兵迅速圍攻,由于寡不敵眾再加上道路艱險,若不是身邊隨從拼死保護,李世民恐怕早已命喪當場成了一縷孤魂,歷史恐怕也要就此改寫。 慈澗一遇,李世民差點慘遭王世充毒手,血氣方剛的他如何會忘記今日之恥。 此時此刻,李世民心中的怒火正愈演愈烈,卻不曾想小小的慈澗最終成了這場大戰(zhàn)的催化劑。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