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思想周刊』的第121篇文章 — 始 — 近日,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尋夢環(huán)游記》毫無意外地斬獲了最佳動畫長篇,那首喚起回憶的《Remember Me》獲得了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也有失落的,比如萬眾矚目的《三塊廣告牌》,由著名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雖已經橫掃包括第7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四項大獎、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劇本獎』,更是在奧斯卡收獲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卻沒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不是說《水形物語》不精彩,只是觀眾各有所愛,支持《水形物語》的觀眾也不在少數,畢竟能入圍的是不會太差的,可以說都是極好的片子。于我個人而言,從表現(xiàn)內容到思想上我都更支持《三塊廣告牌》,雖說愛情永遠是極佳的表現(xiàn)主題,可是在現(xiàn)代社會,總有一些東西的表現(xiàn)是勝過表現(xiàn)愛情的。人性的美好,總在矛盾與撕裂中彰顯的生動真切。 《三塊廣告牌》的故事,是從一個女人尋求公正開始的。女主角米爾德雷德因為“七個月前女兒被強奸致死但罪犯依舊逍遙法外”,只好租下了巨型廣告牌向警局施壓,想以此尋回公正。這三塊廣告牌上寫著:女兒慘遭奸殺;罪犯仍逍遙法外;怎么搞的/怎么會的,威洛比警長?但這三塊巨型廣告牌后來變成了一系列“報復”與“反報復”行為的導火索,讓故事一步一步滑向人性的深淵。復仇是各類文學、戲劇作品中屢見不鮮的母題,復仇情境下極具張力的戲劇沖突和對人性的反思及探討,永遠能給觀眾以震撼和沖擊,也往往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細思恐極的布局謀劃、以暴制暴的凌厲手段,還是大快人心的逆襲反擊,關于復仇的故事都能讓人既有痛感,又有快感。 電影里的每個人似乎都被架在“憤怒”的炙火上烤,除了那個逍遙法外的強奸犯。這場人性的斗爭中其實并沒有壞人,觸發(fā)每個人行動的動機都是為了維護內心的公正和秩序而進行的報復行動,卻讓整個事件離公正和秩序越來越遠。 她對命運憤怒,但是她無法直接暴揍命運; 她對前夫憤怒,但是她已經沒有資格去質問或者懲罰前夫; 她對兇手憤怒,但是她根本找不到兇手是誰; 她對自己憤怒,但是她又不可能動手將自己殺死,不知道如何面對對自己的巨大憤怒,面對自己也要承擔的這部分責任,她面對不了; 所以,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所有的怒火導向一個可以接受這種怒火的對象身上——小鎮(zhèn)警察局,而“總得有一個人對這件事負責”,所以她縮小了范圍,直接將焦點瞄準了警察威洛比。 血紅色的廣告牌下,憤怒和報復不斷噴涌 但恰好,警長威洛比是個鎮(zhèn)上公認的“好警察”,更糟糕的是:他剛被確診患胰腺癌不久。雖然鎮(zhèn)上的人都同情女主米爾德雷德痛失女兒,卻對她針對警察局局長個人的“報復”行為感到憤怒,他們覺得一個將死之人,并且還是一個好人,不應該得到這樣的對待。 于是他們用報復的方式,發(fā)泄了自己的憤怒:“牙醫(yī)為女主拔牙故意不上麻藥,女主兒子的同學向她的車扔牛奶罐.......”這些行為又一一被強硬的女主角反擊回去,在女兒被奸殺卻無法抓獲兇手之后,她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回報論主義者:相信“以暴制暴”是保證公正的唯一方法,寬恕會削弱公正。“報復”的信念使她回擊一切針對她所造成的不公,憤怒支撐她在這一場斗爭中活下去。 警察局長威洛比是壞人嗎?不,他善良、樂觀、對工作盡心盡責,他一心想破案,到最后,甚至帶著這份遺憾去死。而遺憾何止這些?老婆沒愛夠,孩子們還小。他安排了自己的死。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跟孩子露營,跟妻子做愛,喂好了馬。死之前,他想到妻子夸他的話,來自作家王爾德,他一邊笑著,一邊扣動指向太陽穴的扳機。 警長在病痛之后選擇了自殺,在留給女主的遺書里也說到:“雖然和我的死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我肯定,鎮(zhèn)上的每個人都會覺得我的死和廣告牌有關……”但這一舉動,讓小鎮(zhèn)居民對米爾德雷德的憤怒到達極致,三塊廣告牌,很快被燒掉。從來不言敗的她,不顧兒子的勸阻“火太大了,沒用了媽媽”,卻在奔向大火的過程,虛弱跪下,面對了自己的撕裂和脆弱。這把火,讓她走到了偏執(zhí)的極端。 這預言了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因為警長的去世,女主和鎮(zhèn)上的人徹底激發(fā)矛盾。這和去年年底引發(fā)輿論熱點的“江歌案”很像。無論從痛失女兒的江媽媽,到承受輿論攻擊的劉鑫,再到網絡上的看客,每個人內心都有公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維護道德秩序的需要,公眾的憤怒投射在公共事件上就變成了網絡暴力。 電影中最憤怒的大概要數警長助手狄克森。他40多歲跟媽媽生活在一起,未婚,無子,在警察局打發(fā)日子。并瘋狂憤恨米爾德雷德,善良,卻狹隘,處事不當。從三款廣告牌出現(xiàn),他就痛恨女主,以及把廣告牌租給女主的商人羅比。這種恨意,在他崇拜的威洛比死之后達到了頂峰,他以足夠的英雄氣概,將羅比從樓上摔下,重殘入院。但這個時候,他遇到了新任的局長,毫不客氣地開除了他。那些跟他一起混日子的哥們,對他避之唯恐不及。他堅持的都在動搖,他的信念和人生都搖搖欲墜。正在這時,他讀到了威洛比留下的遺書,遺書在他人生最迷茫的時候告訴他——“我覺得你擁有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警察的潛質,狄克森,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打從內心來講,你是個正直的人。不過,確實覺得你太易怒了。我知道這都歸因于你父親的去世,你不得不全身心去照顧你的媽媽。可是,只要你把這么多憤怒都深深埋入心底,我覺得你無法成為那個我所知道的,也是你想成為的好警察。” 這場灼熱的鬧劇不斷地沸騰,所有被怒氣卷入的人們,都難以自我保全,傷痕累累。近乎自殺式的攻擊,想毀滅世界的憤怒,遇佛殺佛的偏執(zhí)。而底色,終究都是對命運無能為力的絕望。我們究竟需要多少幸運,才能過平凡一生? 盛怒之下的和解 如果沒有“憤怒”和復仇,這個故事將不復存在;但如果只有“憤怒”和復仇,這個故事也不能走得更遠。電影展現(xiàn)的正是這種人性的復雜之處,也是它發(fā)人深省的地方。但凡生物天性都會對危害自身或者種族生存的攻擊進行反攻,這是一種自保性和防御機制,起到自我保護和威懾的作用。如果沒有這種自保性,人類大概不復存在。報復的根源在人在客觀或者心理上認為自己遭受到了不公,進而采取攻擊來釋放憤怒和恨意的行為。這樣的行動有時可以促進法律的完善,但也可能正如電影所呈現(xiàn)的一樣,帶來更多的不公。那究竟憤怒和報復之間,有沒有扭轉的余地呢? 在狄克森深夜回警局取這封信并且讀到的時候,恰逢女主為了報復廣告牌被燒而縱火焚燒警察局。狄克森受到警長遺書啟發(fā)和頓悟的時刻,最后他在沖出火海被燒傷的同時,將女主女兒遭奸殺的案卷檔案一起救了出來。他在浴火中重生,此時米爾德里德看到了這一幕,內心又一次發(fā)生了觸動和轉變。她不再與迪克森為敵。于是,發(fā)生了結尾處的那場戲劇變化。 在火海里讀信這個場景是一個完美的暗喻,就像人在憤怒和報復中所得到的:人會被憤怒和報復的烈火灼傷,但同時也會在這種人性的炙烤中有所頓悟。憤怒后可能讓人走向報復,也可能讓人看到對立的人,走向和解。假若懲罰以個人報復為背景,那么懲罰往往便永無終結之日。 迪克森警探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中東的強奸犯,由于管轄權問題,警察奈何不了他。這個強奸犯的罪行,和此案幾乎一模一樣。盛怒之下,年輕的警探聯(lián)系了女主,兩人決定一起去殺了他,為那個不知名的姑娘報仇。 反思那一刻,報復才可以終止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們具備反思的能力。電影將近結束時,米爾德雷德和狄克森的和解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憤怒的助理狄克森是在讀了警長給他寫的信之后變得不一樣的:“因為只有通過愛才能達到內心的平靜,通過內心的平靜才能擁有思想。狄克森,有時候你需要有思想才能偵察到一些東西。這大概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了。你可以連槍都不需要,但你絕對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從來就無法解決問題,但是內心的平靜可以,思想也可以。試一試吧。試著做出一點改變。”這封信改變了狄克森的人生軌跡。 女主角米爾德雷德也因為前夫女朋友的一句“憤怒會招致更大的憤怒”而對自己的一直來的信念和行為產生了動搖?!昂秃芏嗍虑橐粯?,報復的愉快總是短暫的。它帶來的是一種看似上癮的循環(huán),然后你的自我感受比剛開始報復時要糟糕得多?!边@個過程幫助我們釋放了憤怒,但毫無疑問,我們必然也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對于具備反思能力的人類來說, “報復”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讓我們知道“報復”也許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電影的結尾是一個神來之筆:女主角米爾德雷德和狄克森因為找不到真兇的憤怒又踏上了“報復”之路:帶上槍,開車一起去找另一起強奸案的罪犯。兩人在車上有這樣的一段對白: “迪克森,你確定要殺了那個人嗎?” “不確定,你呢?” “我也不確定?!?/span> “我想我們可以在路上決定?!?/span> 電影里充滿了互相傷害,大家活在某種無法溝通的巴別塔中,因為際遇捉弄,徒勞掙扎。 《三塊廣告牌》是不是徹底壓抑絕望,充滿負能量呢?不,它有自己的溫柔。 當狄克森被燒得面目全非入院的時候,他遇到了之前被自己揍成重殘的羅比。羅比根本認不出他,熱情問好,甚至問他喝什么。狄克森懷著復雜感情開口了,羅比萬分震驚,咆哮,失控。然后,羅比努力平靜,顫顫巍巍拄著拐杖,做了一件讓觀眾震驚的事——繼續(xù)給狄克森倒一杯橙汁。 最大的仇恨里,也包含著慈悲。《三塊廣告牌》是不是徹底沖突暴力,充滿對抗呢?不,它有自己的喜感。前夫找到女主角,讓她撤下廣告牌,告知:“你這樣做,孩子也不會回來?!迸髅鏌o表情地回應:“你睡跟你女兒一樣大的女孩,孩子也不會回來?!鼻胺虮簧钌畲掏?,狠狠扼住她的喉嚨,兒子雞飛狗跳地勸架,這個時候——前夫新女友進來了:“啊我就是想上個廁所,大家是不是正在忙……我可能不需要了……哦不,還是需要吧……以及,你嘲諷我是動物飼養(yǎng)員這件事,我要解釋……” 所有人都尷尬地停在那。前夫為自己的新女友淺薄而愚蠢尷尬,女主為前夫的尷尬而尷尬。最刻骨的痛苦里,也包含著平凡人的黑色幽默。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復雜之處,不斷翻轉,去標簽化,反套路,但無比真實。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深淵。在高潮部分,所有人以為要接近一個政治正確的結尾的時候,導演給出了人生刻骨銘心的真相:即便以愛為名,也可能有錯;即便萬分不公,那也只能接受萬分不公。是的,《三塊廣告牌》非常政治不正確。它想告訴你的是: 并不是每個問題都會被解決 并不是每一個迷茫都有答案 并不是每一個處境都有出口 一個失敗的母親,一個糟糕的年輕人,他們都是社會里不夠成熟的人。盡管到最后,迪克森警探還沒有理解法律的意義,女主也沒能從復仇的情緒中徹底走出來,但至少,兩人已經“在路上”。 每個岔道口我們成佛成魔,都在瞬間,佛說,不可說,就是告訴世人放下善惡、對錯、是非,讓世界呈現(xiàn)出原本的樣子。到底需要多少幸運,我們才可以過平凡的一生?我不知道。電影中,警長威洛比在遺書里,回憶自己經歷的最后一天,那一天如此風和日麗。也許那只是很多人感到乏味和平淡的一天,但對他來說,就是天堂。好好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感恩它。所有平凡,皆為幸運。 電影結尾里,最憤怒最喜歡“以暴制暴”的兩個人,無法克制那種本能的沖動和思維的慣性,又走上了“復仇”的道路。雖然我們并不知道最終他們有沒有開槍,但他們終于開始反思。曾經確鑿無疑的東西開始松動,確定的事開始變得不那么確定。而這恰恰,就是人性黑暗的縫隙里照進來的光。 — 終 — 你來遲了,就坐我身邊吧 【作者簡介】 接客很貴的摩羯男一枚 請您斟酌 Wechat ID: lonesometown 新浪微博ID:花墟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