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心理學03 ——反常背后必有原因 一事無成的小人物往往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更不會遭到嚴厲的批評。別人的惡意批評意味著你已經有所成就,而且值得別人注意了,因為“不遭人嫉是庸才”。 1929年,美國發(fā)生了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美國各地的學者都趕到芝加哥去看熱鬧。在幾年之前,有個名叫羅勃 · 郝金斯的年輕人, 憑借半工半讀從耶魯大學畢業(yè), 當過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師和賣成衣的售貨員?,F(xiàn)在,只經過了八年,他就被任命為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他有多大?30歲!真叫人難以相信。 老一輩的教育人士都大搖其頭,人們的批評就像山崩落石一樣一起打在這位“神童”的頭上,說他太年輕了,經驗不夠,教育觀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報紙也參加了攻擊。 在羅勃 · 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今天早上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真把我嚇壞了?!?/p> “不錯?!绷_勃 · 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話說得很兇??墒钦堄涀。瑥膩頉]有人會踢一只死了的狗?!?/p> 總有那么一些人,以譏諷、打擊比自己優(yōu)秀、比自己優(yōu)越的人為榮,從中得到片刻的心理滿足,實際上也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 只要你超凡脫俗,就一定會受批評,不要惱怒于別人的言語冒犯或惡意批評,這意味著你已經有所成就,而且是別人注意的,別人只不過想通過指責你來得到滿足感。也許,但丁的那句名言最能代表明智的做法:“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關注我,助你,也祝你乘風破浪! |
|
來自: 待滿上 > 《人際關系相關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