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34歲。 反流性胃炎2年,曾以制酸、促消化、增進括約肌張力等治療,癥狀好轉(zhuǎn),但停藥則加重。 診見:胃燒灼痛,食后有食物伴酸水逆上,打呃,胸脅脹悶,納可,燒心,口不干,小便黃,大便干結(jié),3~4天1次,舌紅、苔薄黃,脈滑弦。 曾服香砂養(yǎng)胃丸、丹梔逍遙丸無效。 證屬肝郁化熱,腑氣不通,胃濁上逆,治以清肝解郁,通腑瀉獨。 方藥:香附、蒺藜、枳殼、赤芍藥各10g,白芍藥20g,黃連5g,吳茱萸1.5g,炙甘草6g,決明子、瓜蔞各30g,7劑,每天1劑,水煎服,囑忌生冷油膩、戒煙酒。 二診:大便每天1次,呃逆、燒心及胃脘脹悶大減,仍有胃脘隱痛。 上方去瓜蔞, 加延胡索、佛手各10g,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 腑氣相通,以降為和,通腸腑降胃氣,事半功倍,顏教授認為反流現(xiàn)象是胃氣夾肝膽濁氣上逆所致。 胃乃六腑之一,胃氣上逆不僅與肝郁密切相關(guān),與腑中濁氣不降亦相關(guān)。 治宜舒暢肝氣,通降腑氣,腑氣通則胃氣降,胃濁降則脾氣升,中焦樞轉(zhuǎn)得利,肝胃協(xié)調(diào),諸癥則消。 反之,則影響脾臟升清,且橫竄致肝失疏泄。 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膽胃不和,均應(yīng)在疏肝調(diào)氣中輔以通腑降濁,使中焦氣機順暢,還胃受納之功。 顏教授治療伴便秘者,常用瓜蔞、傳決明子、當歸、郁李仁、枳實、檳榔、大黃等,不囿于攻下或潤下,辨證靈活用藥,驅(qū)濁外出。 出處:張冰,孟慶雷,高承奇,等.顏正華教授治療反流性胃炎一食道炎經(jīng)驗介紹[J]. 新中醫(yī),2004, 36 (12): 7-8 注: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如需選用請咨詢專業(yè)醫(yī)師。 (文章內(nèi)容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