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者負新民工作之實際責任者也”前清華校長梅貽琦如是說,大學既是學府又是一個充滿新鮮思潮的小社會,即便是在國之存亡之刻大學教育依舊沒有停止。戰(zhàn)爭的輸贏決定國家存否,而大學不存的后果卻可能是思想、技術的斷代。 清朝末年國家教育跟不上時代,魏源便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以鼓勵學子出國學習先進文化,學成歸來后從事祖國的建設工作以求國家富強,可見過去社會對大學生寄予的厚望。 可如今國內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都煥然一新,大學生不用再在炮火連天的殘垣斷壁中艱苦學習,可卻出現了一個怪相,很多畢業(yè)于國內一流大學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畢業(yè)后選擇去國外大學開拓視野進行深造,而后便再也沒有回來。 建國后我國針對高等教育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劃,先是985、211等重點高校的確定,而后首次制定了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時間表。根據這張表上的計劃,我國將在2020年也就是去年,擁有部分世界一流大學實力的大學,再過十年國內大多數重點高校都將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而2050年將是中國教育的真正崛起年,這一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教育第一強國,擁有世界最強的教育實力。如果中國真的能按照這張表上的進程穩(wěn)步發(fā)展,那2020-2050這將成為中國人才噴涌的三十年,教育也將成為中國經濟總量之外的第二大亮點。 事實確實如此,隨著資源的傾斜和國家高層的定點建設,我國教育界近些年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成績,不久前我國名校代表清華、北大兩所高校先后爆料稱,本校已經是世界一流高校了。為何國家間都以有多少位列世界一流高校名單的大學為教育能力強弱的標準,什么樣的大學才能稱為世界一流大學呢? 答案也很簡單,其中一點清華前校長梅貽琦在過去講話時也提到,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通俗來說就是大學需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師、教授。第二點則是擁有和教授隊伍配套的科學研究體制和教學政策。 如果將這兩個標準放在清華、北大身上,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能否被放在世界一流高校行列還有待商榷,可是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也提出這兩點僅僅是國際上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評判標準,針對中國國情還需要考慮人才的可回收率。 人才的回收可不是垃圾的回收,這是指大學本校畢業(yè)生畢業(yè)選擇出國留學后,愿意再次回國進行科研或工作的比例。從2018年兩所大學給出的官方數據看結果有些慘淡,這一年清華有一千一百四十六人選擇出國留學,最終表達出回國意愿的只有百分之二十,這一年北大出國的六百八十七人中更是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愿意回國工作。 數據中冰冷的數字傳遞出的信息同樣觸目驚心,畢竟這兩所我們引以為傲的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最優(yōu)秀畢業(yè)生,都留在了更為發(fā)達的西方國家,而沒有為國效力的打算。針對人才回收率不高這件棘手的事情原因也很明顯,一方面是物質,國內大學官僚氣息嚴重,而且很多方面的科研設備、學術經費,畢業(yè)后薪資水平、以及社會認可度都比不上發(fā)達國家。 可物質方面的差距并不能單單以金錢作為唯一標準,當年錢學森等人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回國建設,而現在國家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以及社會認可度已然遠超當年,總的來看還是精神方面出了問題。 就像很多人喜歡買昂貴的進口商品也不愿購買物美價廉的國產商品一樣,精神上的崇洋媚外已經深入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內心。浙江大學的鄭強教授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精神方面問題進行過深入探究,他表示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尤其是留學生已經讓崇洋媚外的病毒刻入骨子里,甚至已經讓很多外國人都瞧不起,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現在很多人心中的唯一理想就是金錢和權勢,甚至去嘲笑愛國者和有理想抱負的人。 結語: 鄭強教授的發(fā)言看似刺耳實則擲地有聲,在我看來鄭強教授的未來漢奸說并沒有錯,我國耗費無數精力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依附國外勢力后甚至阻擊祖國企業(yè)的發(fā)展,這并不值得夸贊,如果世界一流大學的確定不考慮本國國情,那直接說我國全是世界一流大學就好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