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頭又黑又硬、長而密的頭發(fā),草一樣的眉毛,連鬢胡子向上長到眼角,前額和頭蓋骨寬闊而高昂,……有力的下顎'像能把堅果咬碎’”,也許羅曼·羅蘭所描繪的這個貝多芬會讓你想要遠離這個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別因為貝多芬的某些雕像而產(chǎn)生誤會,來聽聽他的小提琴奏鳴曲吧,這里你可以看到那個溫柔細膩的,對大自然誠摯熱愛的、浪漫無比的貝多芬。 《春天奏鳴曲》是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鳴曲的別名,創(chuàng)作于1801年,F(xiàn)大調(diào),通常也被稱作《春天奏鳴曲》(the Spring Sonata)。 一般認為是由于此曲第一樂章所蕩漾的青春氣息,被人們恰當(dāng)?shù)胤Q為《春天奏鳴曲》。 “春天”的名稱并非是貝多芬自己所起,而是后人根據(jù)作品內(nèi)容所賦予的。這部奏鳴曲屬于貝多芬的早期創(chuàng)作,在風(fēng)格上繼承了海頓、莫扎特同類作品的傳統(tǒng),樂曲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和樂觀的情緒,音樂明快而甜美,輕松而活潑,猶如絢麗燦爛的春光。 樂曲雖然是在描寫大自然的春天,但更是借春天的情景記錄了貝多芬青春時代對生活的感受。盡管這首樂曲寫于貝多芬的早期,但與海頓、莫扎特的真正古典主義音樂相比還是不一樣,它充滿自信樂觀的精神信念,表達了成長起來的中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fēng)貌。 貝多芬第八號小提琴奏鳴曲,OP.30.3,G大調(diào)。據(jù)丹迪的詮釋,當(dāng)時貝多芬酷愛在戶外散步,利用對“田園”的印象作成此曲。此曲比《田園》交響曲早作3年,與《田園》交響曲、《田園》鋼琴奏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與第七號的嚴謹結(jié)構(gòu)相比,此曲以彌漫輕快的氣氛為特點,共3個樂章: 1.很快的快板,G大調(diào),奏鳴曲式。發(fā)展部兩件樂器以尾奏中的顫音互為應(yīng)答開頭,很有味道。 2.以優(yōu)雅而極其中庸的小步舞曲節(jié)拍,降E大調(diào),三段體。這一樂章其實是寧靜的傳統(tǒng)第二樂章與小步舞曲第三樂章的組合,所以在整體結(jié)構(gòu)中成為重心。中段的典雅旋律是貝多芬最優(yōu)美的旋律之一,后用于《降A(chǔ)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110)。 3.活潑的快板,G大調(diào),形式雖是回旋曲式,卻無程式不同的各主題的對立,程式為A(對位法式組合)-B-A-C—A。 貝多芬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萊采),OP.47,A大調(diào)。這是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鳴曲中,技巧表達最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奏鳴曲形式表達的巔峰。這首作品是貝多芬專為當(dāng)時英國的著名小提琴家布林格托瓦(George Augusus Polgreen Bridgetower,1780—1860)而作。布氏父親是黑人,母親是波蘭人混血兒,布氏僅9歲就展示出驚人才華。這首作品作于1803年5月,作成后,5月24日由布林格托瓦首演,貝多芬本人親自伴奏。但演出后,當(dāng)時音樂界評述布林格托瓦的演奏過于矯揉造作。后此曲貝多芬又改獻給布魯塞爾的小提琴家克萊采(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據(jù)說,改贈的原因,是首演后貝多芬與布林格托瓦的關(guān)系破裂,而破裂原因是為一位少女。 這一首作品的3個樂章是: 1.持續(xù)的慢板——急板,A大調(diào),含著序奏的奏鳴曲式,主部的第一主題是那種非常動人的熱情,而第二主題則好似一種靜靜的祈禱,兩個主題的呈示與發(fā)展非常精妙。 2.變化多端的行板,由行板安寧柔美的主題及4段變奏組成,主題為F大調(diào).全體系為3段體,變奏完成后以很慢的慢板華彩移入尾奏,平靜地終了。 3.終曲,急板,A大調(diào),奏鳴曲式,這個樂章的主體由活潑的塔蘭泰拉舞曲節(jié)奏構(gòu)成,具有非常華麗輝煌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