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把女兒三年帶倆娃,暴瘦十多斤還患上了抑郁癥?!?/p> 打開“百度”,就看到了這條新聞。不由得想起了一位鄰居阿姨。 十年前,桂霞阿姨是很多家長羨慕的對象:她有著兩個“別人家的孩子”。 女兒和兒子以優(yōu)異的成績分別考入重點大學,畢業(yè)后還順利地找到了不錯的工作:薪資不錯,福利不錯,地方也不錯——兒子在北京,女兒在成都。 緊接著,一雙兒女先后踏入婚姻的殿堂,桂霞阿姨更加笑得合不攏嘴;尤其是在兒子為她生下一個孫子、女兒為她生下一個外孫女之后......那時候,她每天都樂呵呵地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一副心滿意足的模樣。不多久,桂霞阿姨就去了北京:因為兒子兒媳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照看孩子。于是兒子打電話,言辭閃爍,但中心意思就是希望老娘能發(fā)揮余熱,給他帶一段時間孩子。作為奶奶,她覺得自己責無旁貸,二話不說就進京了。 后來很少聽到桂霞阿姨的消息,她在北京似乎住了很久;前段時間總算回來了,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大概因為我和她兒女年齡相仿還略大一些,她扯著我說了很多: 給兒子看了很久孫子,每天生怕磕著碰著惹兒媳婦不高興;變著花樣做飯,生怕孫子營養(yǎng)不均衡;天天帶去公園散步,可是又很擔心一眼看不住......兩三年了,她真有些累的吃不消了。終于,看起來是個休息的機會來了?!畠捍螂娫挘埶コ啥?。 她猶豫了幾天,先偷偷和兒子通氣;兒子很干脆答應了:老娘如此辛苦,也該去放松一下。后來她又和兒媳說,兒媳是有些不開心的:“孩子誰看?”兒子就說他辛苦些,媳婦兒也就不多說話了。 興沖沖來到成都,一路上都想著得讓女兒女婿帶著自己好好逛逛。據(jù)說成都小吃還很多,也得多吃一些才好??墒菦]想到,剛被女婿接進家門,女兒就對她說:“媽,我們倆正好有個休假,準備出去玩;孩子沒人看,就辛苦你了!”她張了張嘴,說不出什么話...... 兩周以后,她又回到了北京。兒媳婦有些不滿又有些開心地說:“媽,你可玩好了吧!這兩周可累死我們了!” 后來,因為她整夜整夜睡不著,大把大把掉頭發(fā),兒媳總算把她“放”回來了...... 我心中感慨萬千,卻不知該說些什么:在我們周圍,這樣的故事絕不是個案吧! 隔壁班有個學生,每天作業(yè)寫不完,還一副睡不醒的樣子。班主任家訪了一次才知道:孩子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祖孫倆租一個很小的地下室,一盞昏黃的燈,影影綽綽根本沒辦法寫作業(yè);住在這里的人員成分很復雜,即便是半夜也消停不下來,孩子根本休息不好。問起他的父母,爺爺先是搖頭,后來說“打工去了”;問及多久回來一次,爺爺看著孩子的后背,輕聲地說:“在外面,不回來了”...... 后來學校組織老師們給這孩子捐了款,因為在同一年級,我們幾乎每個月都會去看一次,自費買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資:大米,油......只是我想,無論多么感同身受,也無法體會孩子爺爺內(nèi)心的傷痛與疲憊。 父母生養(yǎng)了我們,如今,還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殫精竭慮。 據(jù)統(tǒng)計,2歲以下的孩子,70%由祖輩照料著;2歲半到3歲以上的孩子,40%以上由祖輩照料著......二胎放開了,我們的父母,負擔更重了。 以前我們總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今,這一條似乎需要修改成:“不孝有三,只生不養(yǎng)為其一”吧!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場景: 父母給孩子吃一塊糖 我們就會說“不要給孩子吃甜食,容易長蛀牙”; 若父母說“偶爾一次,沒什么關(guān)系”; “以后牙不好,就怪你”這句話立刻跟上。 父母帶孩子去公園玩,不小心碰了一下 我們就會說“不要只顧著和那些老頭老太太聊天啊,孩子這么小,不盯著你放心啊!” 若父母辯解說“并沒有,只是一時不慎”; 我們就會說:“怎么可能,反正是不小心”。 若孩子成績差了,眼睛有些近視了 我們就會說:“都說了,不要給他看電視,他學習的時候更不能看......” 若父母說“只是在他上學的時候看,他學習的時候是在一旁監(jiān)督的”; 我們就會說:“反正電視在那里,就是赤裸裸地誘惑??!” ...... 生了孩子,任務(wù)似乎就完成了;把孩子甩給老人之后,年輕的父母就成了監(jiān)工: 孩子不聽話了,怪老人太溺愛; 孩子不寫作業(yè)了,怪老人不監(jiān)督; 孩子和自己不親近,怪老人太自私...... 想起以前看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提到“二十四孝”他覺得其中有一些,比如“老萊娛親”,不是教孩子使詐么;比如“郭巨埋兒”,這也實在太慘痛了些;比如“臥冰求鯉”,這也太不愛惜自己不是更大的不孝么......雖然細思極恐,但至少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吧。而現(xiàn)在,“二十四孝”早已不復存在,如果有,也已經(jīng)顛倒了過來——變成父母對子女、甚至孫輩了...... 怎么忍心,讓我們的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之后,還要帶著我們的不滿與抱怨給我們帶孩子?畢竟,他們將我們撫育長大;畢竟,我們也會有老的一天。 同事中有一個閨蜜,張波。她不僅自己帶孩子,而且與婆婆的關(guān)系十分融洽,我和大紅都很好奇,追問她的婆媳關(guān)系。 張波和我們說,她生下兒子后,婆婆才出現(xiàn)在醫(yī)院里;來了之后,給了兩千塊錢,就離開了。那時候她也是要氣瘋了,硬忍著不發(fā)作。 出院后,她和老公因為沒有經(jīng)驗,手忙腳亂。好在老公很心疼她,很多時候半夜起來換尿布、喂奶的都是他??杉幢闳绱耍睦飳ζ牌乓彩致裨?。尤其是當老公的弟弟生了孩子后,婆婆跑去給弟媳帶孩子,她內(nèi)心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可是后來,她漸漸放下了,一方面是老公對她的體貼,更重要的卻是她體會到了自己帶孩子的快樂。陪伴著兒子一天天成長,在兒子的世界里她是最重要的人;即便爺爺奶奶很疼愛自己的兒子,可兒子卻是一天都離不開自己的......弟媳就截然相反——孩子和自己不是很親,晚上睡覺一定要和奶奶一起,都四五歲了依然如此。 婆婆自然是內(nèi)疚的,雖然沒說,但她體會得到;婆婆也竭力地想補償他們,她也能感受得到。可是她發(fā)自心底感謝婆婆給她這樣一個養(yǎng)育兒子不斷成長的機會。 我們問她:你會要二胎嗎? 她說:有可能吧!但也不一定。畢竟帶孩子真的是挺累的啊......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其實都想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兒女。 為此,當我們看到有人一把年紀了,不僅不肯勞動掙錢,還奢侈地消費著父母的退休金時,我們會義憤填膺,覺得這樣的人太不孝順。 誠然,這樣的“啃老族”肯定是不孝順的;但讓父母以六七十歲的年齡幫我們帶孩子呢? 他們也想晨練散步,他們也想茶余飯后休閑;他們也想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什么事兒也不做的發(fā)發(fā)呆......他們這一輩子,哪個階段不是拼盡全力地奮斗著?他們當年養(yǎng)育我們時,依靠的何嘗不是他們自己?到老,又怎么忍心讓他們拼命呢?——這并非危言聳聽,醫(yī)院數(shù)據(jù)顯示:很多老年人的失眠焦慮,正是由看孫輩造成。 如果今天還要收集“二十四孝”行為,我想:把父母的時間還給父母,不做精神啃老族,當在此列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