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寶典》中著名的11篇演講中的最后一篇,題目是“人類誤判心理學”,芒格在這個演講中提到很多影響到人們判斷和決策的心理學原理。 但是,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提到的大約幾十條心理學原理,講的內容都比較深,而且大部分和投資沒有關系。 投資中常見的錯誤思維模型其實沒那么復雜,但是對投資者帶來的傷害巨大。 常見的大概是“沉沒成本”和“錨定效應”。很多時候,這2個因素會同時起作用,形成查理芒格所講的“l(fā)ollapalooza效應”。 很多投資者經常賣出盈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甚至將賣出盈利股票的資金用于加倉虧損股票,以攤低成本,這就是典型對沉沒成本認知錯誤的思維。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過去發(fā)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以往發(fā)生的費用是造成當前狀態(tài)的某個因素,但是當前決策是面向未來的,因此,對于當前決策而言,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股票的買入和賣出其實是兩個獨立的決策,買入后無論造成多大虧損,如果有證據證明當初的買入決策是錯誤,就應該及時清倉走人,既不應該“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不應該為了挽回損失而繼續(xù)投入。 所以,為了避免產生沉沒成本,在股票投資中,應該買入時謹慎,而賣出時果斷。 但是很多人常常買入時的思考時間還不如在淘寶上買一雙襪子時花的時間多,然后又被沉沒成本困擾而遲遲不能做出賣出的決定。 錨定效應 一個美女最終和渣男結婚,可能只是因為她原來的男朋友更渣而已。查理芒格并不是渣男,但是他卻曾經因為這點對妻子南希的第一任丈夫表示感謝。 查理芒格曾講到:“由于人類的神經系統(tǒng)自身無法利用絕對的科學單位進行測量,因此人們必須依賴更為簡單的方法進行感知”。 這個簡單的方法的就是找到一個比較的對象作為基準,這個對象就是我們所講的錨點,而基于錨點做出判斷的行為,就稱之為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在投資中造成的傷害和沉沒成本不相上下。 最常見的是對成本價的過分關注,有了成本價這個錨點之后,很多投資者就產生了依賴癥,所有的投資決策都要依據這個價格做出。 一只股票在成本價的基礎上漲了50%,漲的太多了,所以要賣出;一個股票比買入時,跌了20%,虧損了,一定要等解套。 而從來沒有認識到這個比較的基準只是一個隨意買入的行為產生的,他什么時候突然變得這么重要了呢?他為什么會成為后續(xù)所有投資行為的判斷依據了?正如查理芒格所講,這可能是人類神經系統(tǒng)的缺陷導致的。 錨定效應對人們行為的操縱的第二種情況,在我們生活和投資也十分常見。 一只股票的價格是190元,看上去價格很高,不敢買。但是,等這只股票漲到了268元,然后又跌到了190元,就會覺得很便宜了。 這兩個190元有啥差別呢?完全沒有,只是因為有了268元這個錨點,因為認知對比的原因,就覺得第二個190元更便宜。 一件商品標價1000元,然后打折到100元,比直接標價100元會更好賣,所以電商的促銷很多時候都是先提價再打折的游戲,但是每年購物節(jié)的銷售金額都勇創(chuàng)新高。這個把戲比巴甫洛夫的鈴聲導致狗分泌唾液的條件反射似乎更可靠。 破除錨定效應的關鍵是找到正確的錨點,在價值投資者看來,這個錨點就是企業(yè)的內在價值,而不是成本價,也不是最高價。 而對沉沒成本錯誤的認知和錨定效應共同發(fā)揮作用,就會產生投資中的“l(fā)ollapalooza效應”的經典場面。 買入一只股票后,股價大跌,中間不斷的加倉以攤低成本價。4-5年之后,進入企業(yè)的景氣周期,股價終于漲到了成本價,投資者再也不愿忍受這只股票的折磨,馬上賣出,然后股價開始一飛沖天。 所以,你來股市就是為了解套的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