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土壤,也正因為如此,道教的宗派繁多,流傳廣泛。在道教的諸多宗派之中,名氣最大,且又帶著一個“道”字的,無疑就是“太平道”、“天師道”和“五斗米道”了。 同為道教宗派,又都帶著一個“道”字,那么,“太平道”、“天師道”、“五斗米道”,這三“道”,又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我們來看“太平道”。在《三國演義》的開篇第一回中,除了介紹“桃園三結(jié)義”之外,也濃墨重彩地介紹了東漢末年巨鹿張氏三兄弟發(fā)動“黃巾起義”的事情,而參加“黃巾起義”的“黃巾軍”,其實就是“太平道”的教眾。 話說東漢末年,時局動蕩,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尖銳而又復(fù)雜,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巨鹿人張角創(chuàng)立了一個民間組織,即“太平道”。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太平經(jīng)”為經(jīng)典,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十年之間,竟發(fā)展到了數(shù)十萬人。 后來,張角又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梁、張寶分別稱“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張氏兄弟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dāng)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率領(lǐng)數(shù)十萬“太平道”教眾,發(fā)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包S巾起義”前后持續(xù)不到一年,就被血腥地鎮(zhèn)壓下去,起義失敗后,他們大部分人都被曹操收編,其余的流入民間,大多都融合到了“五斗米道”之中,而“太平道”則從此就銷聲匿跡了。 接著,我們再來看“天師道”。事實上,“天師道”就是“五斗米道”,也稱“正一道”或“正一盟威道”,由于該宗派奉其創(chuàng)始人張陵(張道陵)為“天師”,所以就稱“天師道”。 關(guān)于“五斗米道”,我們稍后就談,這里再對“天師道”多說一句。由于“五斗米道”就是“天師道”,所以,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傳播的“五斗米道”,就被稱為“北天師道”,當(dāng)然,它是經(jīng)過北魏著名“天師”寇天師(寇謙之)改革之后的北方“五斗米道”。 有“北”就有“南”,在南方地區(qū)傳播的“五斗米道”,被稱為“南天師道”,當(dāng)然,“南天師道”也是經(jīng)過一番改革的,它的“改革家”,就是南北朝時期的陸修靜。 最后,我們就來看一看“五斗米道”。提起“五斗米道”,當(dāng)然是我們最熟悉的了,它就是由大名鼎鼎的“張?zhí)鞄煛保◤埖懒辏┧鶆?chuàng)立的早期道教宗派,由于但凡想要加入此“道”者,需要先繳納“五斗米”,所以就被成為“五斗米道”了。 “五斗米道”以“道德經(jīng)”為經(jīng)典,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其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則自稱是“太上老君”的弟子,并又宣稱他是奉了“太上老君”之名,才在人間傳道的。另外,“五斗米道”可以說是一支“世襲制”的道教宗派,因為每一代的教主,都是“張?zhí)鞄煛?,這“天師”之位,歷來是由張氏嫡親子孫才能繼承的。 以上就是“太平道”、“天師道”和“五斗米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了,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總結(jié): “五斗米道”與“天師道”,實際上是同一種事物的兩種不同的叫法罷了,但“太平道”則與此無關(guān),只不過巧的是,“五斗米道”與“太平道”的創(chuàng)始人,都姓張;于是,我就應(yīng)該再注意一下這個問題——“張?zhí)鞄煛敝皬垺?,乃“五斗米道”的“張道陵”之“張”,而非“太平道”的“張角”之“張”也?/span> 歡迎關(guān)注一家爭鳴,謝謝你這么漂亮還來關(guān)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