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張老照片,父母油然在身邊……歲月匆匆更遷,難留昨日歡顏…… ——題記 作者父親于1997年在自家門口拍攝的照片。 小時候,我們家的院子不大,住著老少三代,十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們六個孩子。六個孩子屋里屋外跑,左鄰右舍整天你來我往,沸沸揚揚,很是熱鬧,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鄉(xiāng)情在光陰的隧道里流淌。爸爸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家里外頭是一把手兒。論種地爸爸能拴車、套馬;能扶犁趕纖;能背起點葫蘆、把高粱、谷子均勻地敲打在壟臺上;能做馬車牛犁、雪地爬犁;論機械能開手扶式螞蚱子(小拖拉機),給生產(chǎn)隊耙田,打壟、拋秧苗。能開東方紅大拖拉機,給大隊出工興修水利。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是生產(chǎn)隊里的隊長,爸爸會做木匠活,一個墨斗一根線,斧子,刨子、鑿子,鋸子,吱嘎吱嘎一響,門窗扇,房梁子都做得釘是釘、卯是卯,分毫不差;泥水瓦匠活兒也不在話下,和泥脫坯抹灰,壘墻砌院,樣樣精通。在莊稼院摸爬滾打,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那f稼院好把式。爸爸在外面拿得起來放得下,是家里的頂梁柱。在家里也能編筐窩簍,是過日子能手。春天,爸爸用谷草或者稻草擰雞窩,母雞在雞窩里生蛋,奶奶就會觀察哪只母雞在生蛋時,把雞窩上的茅草啄下來放在肚子下面,生蛋后也不離開雞窩,懶窩的這只雞就是要做雞媽媽,孵小雞仔。奶奶的判斷相當(dāng)?shù)臏蚀_,年年都會有兩、三只的大母雞做雞媽媽。大母雞,趴在爸爸擰的草囤兒里,可就有福了,每天三餐,我們都搶著給大母雞喂食,喂水,大母雞要整整在窩里爬上21天,在這21天里母雞很少下窩,除非是拉屎,才離開她的雞蛋,在院子里走幾圈,就自己回到窩里摟緊她的雞蛋。奶奶每天數(shù)著日子,第21天奶奶一天到晚守在雞窩旁,從雞肚子下摸出雞蛋一個一個地貼在耳朵上聽動靜,小雞從里面咣當(dāng)咣當(dāng)敲著蛋殼,需要好長時間才能叨破雞蛋皮,破了皮的蛋殼被雞仔一圈一圈的放大,頭要全能鉆出來后,小雞仔禿嚕從蛋殼里蹦出來,抖落幾下沒有羽毛的翅膀踉踉蹌蹌地走幾步,纖細的小爪子似乎支撐不住它大大的腦袋,直打前失。有的小雞體力不支,叨不破蛋殼,奶奶就盯著那個雞蛋,如果雞蛋沒了動靜,就用錐子,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在外面把蛋殼敲碎,把小雞雛的頭放出來,用棉花蓋上,我們也守在小雞旁邊看著,端著小碟子,拿起濕嘟嘟的小雞仔,喂它們喝水,再用棉花捂起來。奶奶支起半鋪炕席,把那些不健壯的小家伙,放在炕頭上,精心看護著,兩天后能登掉蛋殼,咧咧歪歪站起來,頭重腳輕地在炕上走兩步,三五天后才能下地。剛下地的小雞雛像小毛球一樣在院子里滾動。院子里熱鬧鬧地,有時候兩個雞媽媽,因為追趕跑差了群的小雞寶寶,而發(fā)生戰(zhàn)爭,雞媽媽臉紅脖子粗地掐在一起,有時厲害的雞媽媽會把對方的臉撕破,血肉模糊,奶奶拿把掃帚,在兩只母雞中間東拍幾下,西掄幾下,嘴里罵著:“破老豹子,給我滾開,滾開!”好不容易拉開了兩只破老豹子。落下一地飛舞的雞毛。奶奶氣喘吁吁地叼上她的煙袋,“這兩只破老豹子,明年就不給它們雞蛋,不讓你們當(dāng)媽媽就老實了,就不會打仗了。”爸爸看著奶奶,擰著手里的雞窩,偷偷地樂著。夏天,爸爸用蒿子梗和長草棍或者席米子(刮去瓤的高粱桿,東北土語叫席米子)編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蟈蟈籠子。我們都圍在爸爸身邊,學(xué)著爸爸的樣子也編蟈蟈籠子,我們編的不好看,扭扭歪歪不太成樣子,一次不好看,兩次不好看,三次、四次就越來越有樣兒了。奶奶搖著她的紡車,捋著手里的麻線繩兒,望著圍在他兒子身邊的幾個孫子、孫女,樂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兒,堆滿皺紋的臉像一朵層層疊疊盛開的花兒。我們抓各種螞蚱、蟈蟈、蟋蟀,裝進籠子里,掛在屋檐下聽那美妙的歌聲。早上采帶露水的窩瓜花喂這些歌手,享受著此起彼伏的幸福生活。秋天一到,爸爸去山里割柳樹條、榆樹條、苕條,編大土籃子,先用小孩胳膊粗的樹干兩頭一寸遠的地方削一道殼,在爐膛里烤熱,有時候剝下樹皮,有時候帶著皮,慢慢地兩手用力往里彎,彎到兩頭差點挨上,用鐵絲一頭擰在殼里,和另一頭連在一起,中間隔三四寸的距離,就靠一根鐵絲緊緊繃在一起,等兩天固定了形狀,就可以做土籃梁,杠杠結(jié)實!爸爸用小拇指粗細的柳條,先編平整的籃子底,土籃梁夾在條子的正中間位置,編這樣的大土籃子很費勁兒,爸爸用力把每一根條子壓緊,壓平,每一根條子的接頭必須錯開,錯落有致,條子頭削成斜茬,斜茬均勻,白花花裹在里面也好看。爸爸編出來的土籃子,周正,好看,結(jié)實,耐用,使上三年都不會脫節(jié),屯子里的老人夸獎,年輕人羨慕。編一對二尺大口的土籃子爸爸要貪兩個小半夜。土籃子在莊稼院用處可大了,挑土挑糞,挑磚頭瓦塊。挑蘿卜白菜,挑玉米棒子,哪樣都離不開它。一條扁擔(dān),兩只土籃兒擔(dān)起莊稼院的日子。爸爸用苕條、油條和藤條編花筐,編糧囤子,比酸菜缸口還大,里面繃上麻袋片子和土布,或者抹上一層三合泥,(黃土細沙子和白灰加上麻線頭子,)在貼上兩層報紙,晾干了,結(jié)實牢固,用來裝糧食,糧食不會發(fā)霉變質(zhì)。裝土豆、裝大蘿卜、胡蘿卜,捂上嚴嚴實實的蓋子,放在倉房里,大半冬能保持水分不流失,不凍不爛,頭半冬也能吃上新鮮菜。裝谷糠,高粱糠,癟谷子存儲一年的豬、雞食料。爸爸編各種形狀的笸籮有圓的、方的、橢圓的、豬腰子形的,有白條子的、皮條子的、藤條的、葦草的、樹皮的、玉米葉子的、席米子的,(東北土話:高粱桿皮子),大的笸籮媽媽用它曬干菜,小笸籮媽媽裝針頭線腦,收納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大糧囤子,小糧囤子,大笸籮小笸籮,在那個經(jīng)濟匱乏的年代,經(jīng)濟適用,替代了昂貴的柜柜箱箱,給農(nóng)村家庭解決了天大的問題。爸爸這雙勤勞的巧手,為我們家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價值,爸爸是我家幸福生活的源泉。爸爸編筐的手藝更好。筐和土籃子是不一樣的,筐編起來更精細,用細細的條子,去了皮,白晶晶的,筐梁子也是用條子擰成的,一般人是真的擰不好,松松垮垮的磨手,也不結(jié)實。筐一般都沒有土籃子大,一尺多的口就算大的了,因為細條子沒有太長的??鸬锥际前烁唤M,六根一組,縱橫交錯,搭起筐架子,四根略微粗些的條子做立柱,筐才能定住型,有了基本形狀,再用條子圍成園,一圈一圈往起編。爸爸會在每組穿插兩根帶皮的條子,更結(jié)實。編出的筐帶著有規(guī)律的花紋,非常漂亮。一根根柔軟的條子在爸爸手里穿來穿去,擰來擰去,看得我眼花繚亂,一圈圈筐身就不斷升高,編筐窩簍,全在收口,爸爸擰出來的筐沿,光滑平整,接頭密密實實,插接得錯落有致。圓咕嚕嘟的漂亮小筐出爐了,掛在倉房的房檐上,也是我們莊稼院的一道風(fēng)景,也是留在童年的美好記憶。我的三個哥哥,半宿半夜地圍在爸爸身邊,挑選粗細均勻的條子,遞給爸爸,爸爸編得更快了。哥哥一邊打著下手,一邊看著,一邊也動手編起來,爸爸親手教哥哥們怎樣拿條子起頭,壓條,一邊不停地說:“編筐窩簍全憑收口,編筐不會擰沿餓死一大半?!备绺鐐兟亟?jīng)手,親自體會,使哥哥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收尾很重要,結(jié)尾收不好就等于白忙活了。哥哥們編出來的筐和土籃也越來越好,把爺爺奶奶樂壞了,奶奶帶領(lǐng)我們?nèi)ド缴贤谝安?,采蘑菇,撿山核桃,摘山丁子,摘山里紅,挎著滿滿的果實,快樂得不得了。我們背著漂亮的筐,在屯子里進進出出都很自豪,人們也會投來羨慕的目光。后來哥哥們不禁學(xué)會了編土籃、筐、大小的糧囤,也學(xué)會了編筐頭子、糞箕子、笸籮、簸箕、笊籬、席子等。爸爸用高粱米子編出來的炕席,光滑漂亮。耳熏目染哥哥們也都成了編筐窩簍的好手。爸爸手藝好,編出來的物件用繩子拴好,挑到集市上能賣,塊八毛錢一只,一塊錢就能拿走一對,這些飽含著爸爸汗水的編織品,那時候看起來不起眼,卻足夠給家里填補油鹽醬醋、和置辦些年貨的錢了。爸爸媽媽用席米子編的炕席,在集市上能賣三五塊錢,每年貓冬兒時候爸爸媽媽就貪黑編席子,精挑細選,筆直的高粱桿,粗細也都不能差太多,泡在水缸里,泡柔軟了,從中間劈成均勻的兩半,細心地刮去高粱瓤子,編席子是從一個角開始的,逐漸擴展到席子的寬度,到了席子的寬度另一個角開始往上攆,攆齊了,才一起往上推,最后收口,也是關(guān)鍵,收口要整齊,往回窩扣,一定要多插里面兩道,免得開包,不結(jié)實。有時候一領(lǐng)席子要編好幾天,必須時不時地噴水,免得席米子干透了,很脆,折斷了就前功盡棄了!編好的炕席卷成桶,杵(東北話,靠墻立著)在冷棚里,一領(lǐng),兩領(lǐng),三領(lǐng)……十好幾領(lǐng),背到集市上,足夠給一大家子人換過年的新衣服、新褲子、新襪子了,能多賣兩領(lǐng)席子就能給爺爺換來一桶酒,就能給奶奶換來一兜八件果子,就能給媽媽換回幾塊洋花布料子、也能換幾塊褲子料。作者母親于1997年在自家門口拍攝的照片。 媽媽是自己悟成的裁縫,媽媽開始,裁剪這些布料,為全家人縫制過年的衣服和褲子。隨著媽媽手里飛舞的剪刀,衣服片子,褲片子就摞在那口黑柜上,剩下細碎的布條、布角,我們就縫成五花八門的沙包口袋,在院子里投擲著那份快樂的童年。媽媽的裁剪手藝好,縫出來的衣服褲子都針腳勻稱,細密,穿上舒服可身。爸爸和爺爺每次去集市賣席子,都是頂著凜冽的寒風(fēng),天不亮從家里出發(fā),每人背三領(lǐng)席子,走20多里的土路,穿過好幾個屯子和山嶺,在早上鬼呲牙(鬼呲牙——冬天最冷的時刻)的時候趕到集市上,占領(lǐng)集市中最好地段,人來人往最搶眼的位置,才有可能多賣出一領(lǐng)席子。多賣出一領(lǐng)席子,就不用在散市后往回背了。多賣出一領(lǐng)席子,就能給我們姐仨買幾對頭綾子;多賣出一領(lǐng)席子就能給他們哥仨換來幾簾爆竹。有時候哥哥會跟著一起去趕集,背十片八片媽媽用白線繩精心穿的飯蓋簾,飯蓋簾需要精心挑選......挑選又細又長的高粱頭那截桿,穿成片,再把兩層片一橫一豎穿在一起,用剪樹的大剪刀,剪成大小不同盆口大的蓋簾,一個40厘米大的蓋簾能擺50左右個餃子,蓋簾也是莊稼院不可缺少的東西。哥哥不懼寒冷,賣出去的蓋簾錢能換回來大塊糖、糖葫蘆、凍秋梨、或者是幾盞漂亮的小燈籠。爸爸媽媽的這雙勤勞的手,就換來了我們一家老小的快樂新年!爸爸媽媽這雙巧手就換來了我們一家十口人的溫飽生活。爸爸手藝好,也多挨不少累,三親六故,都來求,街坊鄰居也來找,爸爸從來都不推脫,也不要一分錢,雖然那時候家家缺錢,戶戶生活艱難。年年秋天院子里都有一捆一捆的條子在排隊,一對一對的土籃子在爸爸的手里搖動著月光;一只一只溜圓平滑的筐在夜色中裝滿星星的夢;一張張笑臉,一聲聲的感謝從我家走出去;一陣陣笑聲走進鄉(xiāng)親們的家中。我覺得,那時的人真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都非常近邊。我覺得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時候,人與人的感情都是樸實善良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澈透明的,雖然生活都不怎么寬裕,但是都其樂融融。街坊鄰里中大人沒有吵過嘴、紅過臉的,小孩沒有偷偷摸摸把好東西占為己有的、一起玩也打架的,鄰里之間不分你我。孩子要是到哪家玩,趕上飯時,讓吃就吃,誰也不計較誰。感覺那時候的人心都很寬容,就像頭頂上的那片天,敞亮瓦藍,沒有一絲霧霾;就像腳下的那片土地,熱火朝天,廣袤無垠;更像爸爸的那種品質(zhì),樸實無華、甘于無私奉獻!爸爸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爸爸編筐窩簍的手藝也不知不覺就傳給了哥哥們,爸爸的無私品格也在我們的血液中,一代代流傳著。孫榮(四葉草),詩歌愛好者。土生土長的長春市人,父親的勤勞樸實,母親的賢淑善良,賦予我熱情開朗又多愁善感的個性,喜歡文學(xué),熱愛古詩詞,崇尚詩意人生。低吟淺唱千般意,舞墨研詞萬種情。從古韻律中走來的四葉草,不是詩人,就是喜歡搬運文字,喜歡用文字排列出自己喜歡的模樣!早期作品見于報刊雜志,現(xiàn)在作品多見于微刊平臺,并有作品多次獲獎。 圖片除署名外,其它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溫馨微語二刊” 轉(zhuǎn)發(fā)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關(guān)注“溫馨微語二刊” 四葉草:兒童節(jié)感懷
四葉草:有感于六一兒童節(jié)復(fù)課
四葉草:凝心聚力戰(zhàn)惡魔(外五首) 四葉草:百字令 · 愛一人/守一城(微情書 · 兩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