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槍老王 盡管早已經(jīng)退役,81式依然是很多人眼中最好的國產(chǎn)槍械之一。 客觀而言,給中國設計槍械是一個較大的難題。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環(huán)境多變,沙漠、鹽霧、寒冷、高原,槍械的“鬼門關”,我們樣樣不落。另一方面,我國的工業(yè)基礎并不先進,尤其是槍械配套的產(chǎn)業(yè),比如火藥、材料、機械一直是短板。最后,我國對槍械的性能要求并不低,除了各項性能之外,我們還有一項額外的隱性要求——價廉。 換而言之,我們有一流的設計要求,二流的工業(yè)能力,還要求槍械有三流產(chǎn)品的低廉價格。種種因素之下,給中國設計槍械,就成了一件并不輕松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我們自主研發(fā)的國產(chǎn)步槍,無論是63式、95式還是03式,向來是爭議不斷的。 我年輕時一直以為56C是81式的短步槍,畢竟長得像,裝備時間也重合,但實際上56C和81式?jīng)]啥關系,連彈匣都不通用 81式步槍的總設計師王志軍,他和95式步槍總設計師朵英賢年齡相仿 在我看來,這樣的爭議是必然的。不過,讓人稱奇的是,偏偏有一款步槍,打破了“國產(chǎn)步槍必陷爭議”的怪圈,獲得了來自各方的高度好評。盡管這款步槍已經(jīng)退役多年,但傳奇不老。這款神奇的步槍,就是81式。 勵志步槍在小說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主角:他望族出身,但出生時已經(jīng)家道中落;他并非嫡岀,但家族嫡岀中無人可用,才臨時挑起了大梁,憑借出眾的才華,歷經(jīng)考驗終成大器,成為當之無愧的主角。如果說槍械也有命運的話,那81式一定是這樣“逆天改命”的步槍。 81式步槍設計定型于1981年,1983年才開始大規(guī)模投產(chǎn)。從這個角度看,81式是一支相對年輕的槍械,和它同輩誕生的,并不是AKM(1959年)、M16A1(1967年),而是AUG(Stg77、1977年)、FNC(1979年)、M16A2(1982年)等。 與同時期的槍械相比,81式是一個異類。從槍彈的角度看,此時的步槍已經(jīng)進入小口徑時代,而81式仍然使用相對老舊的7.62×39毫米中間威力槍彈。從材料的角度看,1980年代是貨真價實的塑料時代,AUG等槍械早開始大規(guī)模應用塑料,而81式卻是“真鐵實木”的步槍,塑料用得極少。從槍族化的角度看,1980年代步槍大多槍族化,這一點81式倒是順應潮流,但也僅僅是趕上了而已——81式一直沒有推出短槍管版本,長得很像的短槍管版本——56C步槍,和81式“血緣”很淺。 從研發(fā)團隊的實力來看,81式步槍也很獨特——它是一道“川菜”。中國的自研步槍,無論是之前的63式,或者是之后的95式,都是集全國之力搞出來的,是當之無愧的“國宴”,而81式則是296廠的一家“菜品”?!按ú恕弊罱K成了“國宴”,這也算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最后,從“角色”看,81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臨時工。在81式研制的同時,我國小口徑步槍的研發(fā)工作也在同步展開。1987年,5.8×42毫米小口徑槍彈和配套的87式步槍就設計定型了。此時,距離81式生產(chǎn)定型,剛剛過去了4年時間。 雖然是臨時工,但81式卻很爭氣。它參與了中越邊境沖突,經(jīng)歷了實戰(zhàn)的考驗,獲得了無數(shù)好評。在一些人心中,81式是最好的國產(chǎn)步槍,甚至于AK步槍之父——卡拉什尼柯夫也把81式稱為“最好的AK47改型”,遺憾的是,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找到這句話的出處或者旁證。不過,81式的風評確實很好,這點不限國內,在國外也有普遍共識——雖然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沒有裝備過81式。 中越邊境沖突(1986年)中的81式步槍(右上)。剛剛裝備不久就上了前線,這在國產(chǎn)步槍中罕見 81式槍管外表一圈圈的凸起,可以在發(fā)射槍榴彈時起到閉氣作用 神秘的81 式步槍瞄準鏡。瞄準鏡研發(fā)時間比81式晚,81式也沒有預留瞄準鏡接口,所以安裝位置很奇怪 81式的基本知識81式槍族一共包括81式步槍、81-1式步槍、81式輕機槍/班用機槍3種槍械,其中81式步槍采用固定木制槍托,81-1式為金屬折疊槍托,也是實際大規(guī)模裝備的版本,81式輕機槍也采用固定槍托,但形狀和81式不同。81-1式步槍長955毫米,槍托向右側折疊,折疊槍托后長730毫米。81-1式步槍重3.5千克,比木托的81式略重一些。81/81-1式步槍的槍管長445毫米,比56沖/AK47的415毫米略長一些,81式輕機槍的槍管更長。 81式步槍在槍管外側增加了閉氣環(huán),可以用于發(fā)射槍榴彈,但配套的槍榴彈比較罕見。81式的刺刀為獨立刺刀,平常拆下,必要時裝上,這在今天看來十分必然,但在國產(chǎn)步槍中還是首例。另外,根據(jù)一些資料,81式還配套研發(fā)了瞄準鏡,但瞄準鏡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安裝的位置也比較奇特,實際上并沒有大規(guī)模裝備。 81式的改進二戰(zhàn)后最出名的槍械莫過于M16和AK47,它們不僅僅是兩款槍,還是步槍發(fā)展的兩個大方向,或者說“門派”。M16和AK47分別以精度或可靠而聞名,也因可靠性不佳和精度不佳而受到惡評。對于“M16派”而言,誰能提高M16的可靠性,誰就能搞出一款受歡迎的步槍;對于“AK派”而言,誰能提升AK的精度,同樣可以名垂槍史。 作為大批量生產(chǎn)裝備56沖/AK47的國家,我們是當之無愧的“AK派”。81式步槍的“娘家”——296廠正好生產(chǎn)56沖。從這個角度上講,對于我們而言,“魔改”AK47是一件非常合理、合適的事情。 81-1式步槍和81式輕機槍,這是實際大規(guī)模裝備的兩款槍。有趣的是,81-1式看起來黑黑的,而81式輕機槍要白一些 半拆下的81式氣體調節(jié)器,導氣孔周圍被燃氣熏黑。81式的調節(jié)器導氣孔是斜孔,表面進行了鍍鉻處理,以增加耐腐蝕性 81式是不是AK?在講述81式的改進之前,我們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81式到底算不算是AK改型? 對于這個問題,廣大軍迷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81式當然是AK改,畢竟槍彈一樣、外形相近,內部機構也差不多。另一種觀點認為,81式的自動方式從AK的長活塞導氣式更改為短活塞導氣式,導氣方式是槍械最核心的特征,最核心的設計都變了,81式當然不算AK改,至少不能算是AK血統(tǒng)。 我個人一般把槍械的“血緣”劃分為幾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引進生產(chǎn)線。這樣生產(chǎn)出來的槍械,除了LOGO和“國籍”之外,幾乎是完全相同的。第二個等級是非授權仿制,即“照葫蘆畫葫蘆”,仿制出來的槍械能做到大致相同,但某些零件可能無法通用。第三個等級是改進研制,即“依葫蘆畫瓢”,以原槍械為基礎,做一些改動,比如換槍彈、換具體設計等等。第四個等級是參考研制,一個設計師會四處取經(jīng)學習,再把學來的設計拼湊融合,推出一支新槍。 我個人認為,81式處于三、四級之間。相比于AK47,81式做了很多針對性的更改,比如自動方式、自動機、機匣等等,更改的幅度非常大,但是也沿用了一些機構,比如進彈路徑、閉鎖齒的設計等。因此,說81式和AK差不多,這肯定不合適。但說81式和AK沒關系也不太合適。我個人認為,81式的確是AK改,但是AK的魔改版。 射手可以把槍彈/彈殼底緣卡入紅色箭頭處轉動調節(jié)器,把通條插入藍色箭頭處,可以頂出調節(jié)器、活塞等。注意圖中的81 式是出口版,槍口沒有閉氣環(huán) 81式的活塞、活塞簧和氣體調節(jié)器,活塞軸線幾乎是緊貼著槍管 81式步槍槍機框的最前方有一個“印子”,是活塞撞擊槍機框的痕跡,槍械越“老”,撞痕就越明顯 氣體調節(jié)器AK47是一支很可靠的步槍。它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導出的火藥燃氣十分充足,甚至有點過量。充足的燃氣賦予了AK47自動機澎湃的能量,其在機匣內像高速運動的重型卡車一樣來回奔馳,保證了優(yōu)越的可靠性。沉重、高速的自動機往往有著巨大的撞擊,在復進到位、后坐到位時,自動機都會猛烈地撞擊機匣,給槍械帶來巨大的振動,破壞射手的初始射擊姿態(tài),大幅度降低了連發(fā)/點射時的射擊精度。 設計63式步槍時,我國的設計人員開始在導氣機構上增加氣體調節(jié)器。氣體調節(jié)器擁有大、小兩個導氣孔。使用小導氣孔時,導氣系統(tǒng)導出的氣體少一些,自動機能量低一些,槍械的振動小一些,射擊的精度也高一些。使用大氣孔時,導出的氣體很多、能量充足,槍械的射擊精度不好,但可靠性更好。在設計81式時,我國的設計人員沿用了兩檔可調的導氣系統(tǒng)設計。 81式的氣體調節(jié)器比63式更進一步,它的具體機構類似于SVD/79/85式狙擊步槍。射手可以把槍彈的底緣卡入調節(jié)器,再把槍彈當作扳手轉動調節(jié)器。這種設計比只能徒手操作調節(jié)器、無法熱調節(jié)的63式高明很多。此外,81式還在氣體調節(jié)器上增設了閉氣檔位,用于發(fā)射槍榴彈,這同樣是63式不具備的。 但氣體調節(jié)器是一個比較“挑人”的部件,是所有氣體調節(jié)器的共同缺點。在設計師的預想中,士兵在外界環(huán)境比較良好時使用小氣孔,而環(huán)境惡劣時,或者槍械打多了、比較臟時使用大氣孔。但是,氣體調節(jié)器的指示狀態(tài)并不明顯,射手也很難根據(jù)開槍時的感受,敏銳地判斷調節(jié)器的檔位。甚至有的士兵在兩年的服役期內,根本不知道氣體調節(jié)器是啥,也從來沒主動調節(jié)過這個東西。 復雜、精巧而無用的機構是槍械中最尷尬的機構。氣體調節(jié)器上的大小孔必須和槍管上的導氣孔對齊,調節(jié)器和導氣箍的配合也需要嚴絲合縫,加工的成本并不低,維護保養(yǎng)時還多了一個零件。一些西方國家對氣體調節(jié)器很不感冒,總覺得這個東西華而不實,實際使用率低得可憐。不過,我個人認為,氣體調節(jié)器有比沒有好。 伽利爾步槍的自動機,箭頭處是引導凸起。伽利爾步槍是典型的“AK 派”,槍機框尾端也很短 短活塞導氣式自動方式81式把AK步槍的長活塞導氣式更改為了短活塞導氣式。一般而言,以槍口為前方,槍管是前細后粗的。對于長活塞導氣式槍械而言,活塞跟隨自動機運動,行程較長。為避免自動機后坐時,活塞和槍管發(fā)生干涉,活塞的軸線必須“墊起”比較高。而對于短活塞導氣式槍械而言,活塞的運動距離較短。因此,設計師可以大幅度降低活塞軸線,以減小活塞軸線和槍管軸線的高度差導致的槍械上跳。 此外,對于長活塞導氣式槍械而言,總有一部分火藥燃氣會跟隨活塞進入機匣。而短活塞的運動距離很短,基本上不會離開活塞筒,封閉性較高,氣體很少進入機匣,大幅度降低了維護量。 當然,短活塞也有缺點?;钊⒄{節(jié)器是“泡”在火藥燃氣中的部件,槍械打多了、打臟后,火藥殘渣很容易把活塞堵死。對于長活塞而言,活塞和自動機一體,只要射手能拉動拉機柄,就一定能把活塞取出,不會有活塞堵死的問題。而短活塞和自動機分離,一旦活塞堵死,射手就很難取出。81式的對應之策,是在導氣箍下方設計了一個“洞”,射手可以把通條從這個洞中插入,再借助外力(比如錘子),強行把堵死的調節(jié)器、活塞沖開。但這依然是一個相對麻煩的過程。 正在進行“冷磨合”的CZ75 手槍,這樣能保證最佳的套筒- 握把引導狀態(tài) 短活塞的另一個缺點在于,它有繞不開的結構死重?;鹚幦細獍涯芰總鬟f給自動機,活塞只是個“中間商”。槍械的自動機要求有一定的質量,比如M16步槍,自動機重320克,AK47自動機重450克以上。對于長活塞而言,活塞和自動機一體,活塞的重量累計在自動機上,算得上有用。而短活塞的重量無法累計到自動機,是純粹的多余死重。 一般而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設計師會盡可能把活塞設計的短一些、小一些,比如說95式、FNSCAR步槍,活塞都非常小,F(xiàn)NSCAR步槍甚至連活塞簧都沒有。81式脫胎于AK步槍,它的短活塞更像是把AK47的自動機從中間斬開,分為自動機、活塞兩部分。自動機的重量降低了,必須“補”上一部分,而活塞成了多余死重,且體積、重量都不小。 自動機部分AK47的長活塞和活塞筒配合,能起到一部分的引導作用。因此,AK47的自動機實際上是由超短槍機框尾端的導軌+活塞頭進行配合的。個別AK步槍,比如以色列的伽利爾步槍,還在活塞頭的后方增加了專用的引導凸起。81式改用了短活塞,取消了活塞引導,就不得不加長槍機框,以得到更長的引導長度。 不完全分解后的CZ75,可見套筒和握把的導軌非常長,從目視看,長度甚至超過了81式步槍 81式步槍的槍機框。圖中的81式步槍是外貿版本的,做工相對要粗糙一些,自用的81式做工要略好一些 當然,AK47的超短槍機框尾端的導軌+ 活塞頭引導并不穩(wěn)定,自動機運動起來松松垮垮的,這是一個巨大的弊端。我對于導軌的認識走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彎路,因此,我認為有必要詳細講講這個事情。 在幾天前,捷克CZ美國分公司發(fā)布了一組視頻:幾支CZ75手槍被固定在臺架上,一臺機器操作槍械,不停地空槍上膛、擊發(fā)。CZ公司宣稱,每支CZ75手槍在出廠之前,都要經(jīng)過1000發(fā)這樣的操作。 這樣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手槍的主要運動件是套筒,套筒像火車一樣,在鐵軌(套筒導軌)上來回運動。如果套筒和握把之間的間隙太小,套筒的運動阻力就會很大,槍就會“很緊”,操作就會非常的困難,對可靠性也不利。套筒和握把之間的間隙太大,套筒的運動就放飛自我,每次復進到位時的狀態(tài)都不太一致,精度變得一塌糊涂。 對于連發(fā)/點射/全自動射擊為主的槍械而言,對精度影響最大的是撞擊,它會極大程度地破壞初始射擊姿態(tài),影響槍械的精度表現(xiàn)。對于單發(fā)/半自動,或者是非自動的栓動步槍而言,射擊精度的最大影響不是撞擊,而是槍管的質量,以及槍械每次射擊時的一致性。為提高槍械射擊時的一致性,自動機的引導必須準確,引導長度必須足夠,這樣每次閉鎖時的狀態(tài)才足夠一致。 因此,CZ公司選了一條特殊的道路——先做出很緊的槍,然后再進行1000發(fā)磨合,以達到一種最佳狀態(tài),這才是CZ75手槍高精度的核心秘密。至于網(wǎng)絡上傳說的,CZ75采用的握把反包套筒的導軌設計,因此天生精度高的說法,實際上是一個半謠言——說出了一部分原因,但沒有說出核心的要點來(具體原因有點復雜,不方便展開)。 回到AK47和81式的問題。81式通過加長槍機框并加長導軌的方式增加引導長度,雖然總的引導長度不如AK47的超短槍機框尾端的導軌+活塞頭,但引導的質量更佳,自動機運動平穩(wěn),到位一致,這給81式帶來了更好的精度。但81式加長槍機框后,在后坐行程相同的情況下,機匣不得不加長了,重量長度都增加了。 GLOCK手槍采用塑料鑲鋼導軌握把,握把本身變形較大,和套筒之間的配合間隙也大。為了增強套筒的運動一致性,GLOCK的握把前端刻意上翹了,這在圖中的五代G19上體現(xiàn)得很明顯 56沖/AK47的機匣長度短,比較緊湊,扳機緊挨著彈匣,而81式機匣長,彈匣離得較遠,藍色箭頭處是貼腮坑 AK步槍的擊針,擊針輪廓為圓柱形,圓柱的兩側切掉,這是為了在不減小剛度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擊針的質量 槍機框的加長還導致了槍機的增長。對于81式而言,槍機是插在槍機框中轉動的,槍機前端是閉鎖齒,后方是擊錘打擊的擊針“撞擊點”,換而言之,在裝入槍機框后,槍機的頭尾必須露出來。81式的槍機框加長后,槍機就不得不設計得更長。從穩(wěn)定性的角度考慮,更長的槍機意味著更長的配合面積,槍機的運動更穩(wěn)定,但問題在于,擊針也不得不增長、增重了。 擊針增重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就形狀而言,擊針是一個筷子形的零部件,擊針前端負責打響底火,后端負責被擊錘撞擊。從受力的角度看,擊針應該越短越好,這樣剛度才好。就像我們拿著竹竿去捅人,竹竿越長,本身折彎的可能性就越大。擊針是金屬,韌性沒有竹子好,受到的撞擊卻很大。因此,細長的擊針很容易在多次使用后斷裂。 從形狀上講,擊針的基本輪廓是很簡單的,它是一個圓柱,各國的擊針大致如此。先天形狀的簡單,導致各國的設計師都很難從形狀優(yōu)化的角度提升擊針壽命,只能依賴材料和加工來保證,或者干脆降低擊針的壽命要求,用一槍多擊針的方法來保證總壽命。但無論哪一種都是無奈之舉。 擊針增重之后的另一個缺點是膛外炸、不停射或者單打連。這個問題簡直是槍械設計中的噩夢。在復進過程中,在自動機已經(jīng)完成推彈動作后,如果自動機由于各種原因(比如故障),出現(xiàn)了大幅度減速,那么擊針就會在慣性下向前運動,就像汽車剎車后,人員(擊針)會往前傾一樣,有一定概率在沒閉鎖時就打響槍彈的底火(膛外炸);或者在閉鎖時,由于自動機減速,不用射手扣動扳機,擊針自己就打響槍彈(不停射、單打連)。擊針越長、越重,自動機復進速度越快,這個問題就越明顯。 相比于大多數(shù)步槍,81式步槍的自動機依然是偏慢的,與此同時,我國生產(chǎn)的7.62×39毫米M43槍彈,即56式步槍彈,是引進的蘇聯(lián)成熟槍彈,雖然性能不太突出,但可靠性很好,生產(chǎn)一致性很高,底火也不太敏感,是世界上著名的“好脾氣”槍彈。因此,81式并沒有出現(xiàn)膛外炸、單打連等故障,僅僅是擊針加工更麻煩了而已。 原版的M16步槍,擊針固定在槍機框上,在開鎖時,擊針是“縮”起來的。這樣不容易出現(xiàn)膛外炸,但不停射、單打連依然有可能發(fā)生。德國人在設計HK416時,選擇在槍機框上設計了擊針保險,只有射手扣動扳機、釋放擊錘時,擊錘才會把保險打開,擊針才能打響槍彈。 我對HK416的擊針保險有幾個判斷。首先,我不太相信擊針保險是多此一舉,德國人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至今依然沒找到一個讓我自己十分信服的原因,以證明HK416擊針保險必不可少。第二,HK416的用戶比較雜,要賣給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生產(chǎn)的5.56×45毫米槍彈質量參差不齊,底火的特性更是差異明顯,HK416作為一款外銷為主的槍械,多一道保險就多一道安全。 HK416步槍的擊針保險,這幾乎已經(jīng)成了HK416的標志 81-1式步槍的折疊鈕,按下折疊鈕才可以折疊/ 展開槍托,槍械的維護附件則藏在白色箭頭處 FN SCAR步槍的槍托折疊鈕位于槍托側向,G36的折疊鈕與之類似。如果折疊鈕位于這個位置,那么槍托折疊后一般都是可以猛拉開的 槍托我個人非常喜歡81式步槍的木制槍托。從56沖到81式,為了減小抵肩點和槍管不同軸導致射擊時的翻轉力矩,81式提高了槍托的位置,但很聰明地設計了一個“貼腮坑”,射手貼腮時,可以把臉貼在坑里,坑的邊緣非常圓潤,貼腮非常舒服。AK47上也有這個坑,但并不如81式舒服??上У氖?,貼腮坑的設計,在后續(xù)的有托式步槍中并沒有傳承下來。 前前后后,我見過很多81-1,但只見過一支木托的81式,貼腮部分的舒適性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遺憾的是,那支81式的槍托已經(jīng)松動了,接近于脫落。木制槍托抵肩面積更大、更舒服,木頭本身也能吸收一定的后坐能量,實際射擊體驗比折疊鐵槍托的81-1式更好。此外,從圖片來判斷,沒有貼腮坑的81-1式的折疊托,槍托位置似乎比81式更低一些。 至于81-1的折疊槍托,我個人并不喜歡。它的貼腮部位是金屬的,雖然做了一定的圓滑處理,但貼腮感遠不如木托。金屬的槍托還有冬天凍臉的嫌疑。81-1采用了右側折疊槍托,槍托設計了補償機構,能自動補償折疊機構的磨損。然而,我軍的操槍動作向來比較粗放,例如“槍放下”動作,直接“啪”的一下握住護木,把槍托懟在地上,長期下來很多81-1式的折疊槍托都變得松松垮垮。 在85式?jīng)_鋒槍上,我們設計過一種很好用的槍托,需要折疊時,射手可以按下折疊鈕;將槍托折疊,需要打開時,射手只需要“趁槍托不注意”,猛然把槍托拉開即可。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設計,槍托折疊、展開轉換非常迅速。而81-1式的折疊槍托,想要展開時,射手只能去按折疊鈕。槍托很大,折疊鈕很小,按壓折疊鈕的動作不合理,也不方便。 對于折疊槍托而言,方便展開比方便折疊更重要。槍托折疊后,槍械的長度大幅度減小,射手在狹小空間,比如裝甲車內攜行槍械,就會方便得多,在植被遍布、易于鉤掛的叢林中,更短的槍操作也更方便。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如果槍托展開很麻煩,射手出槍的速度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射手往往寧可槍托一直展開、攜帶一支更長的槍,也不愿意折疊,除非根本不會遇到敵人。 在折疊槍托中,德國的G36、FNSCAR步槍,都采用了可以猛拉開的槍托。這種槍托在折疊狀態(tài)時的牢固性當然不如81式,但這是一個取舍問題,我認為更有意義。至于81式輕機槍的槍托,我并沒有深入了解,暫時不做評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