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立生 1921年是謝家榮奉派留學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后歸來的第一年。 這一年,24歲的謝家榮做了在中國地質界影響深遠的三件事:隨翁文灝等人赴甘肅進行中國第一次地震考察,其后撰寫了中國第一份地震考察報告;進行中國第一次石油地質調查,之后撰寫了中國第一篇石油地質考察報告《甘肅玉門石油報告》;和袁復禮一道發(fā)起成立中國地質學會并起草了中國地質學會章程。 今年是謝家榮留學美國歸來100周年,謹以此文作為紀念。 在1917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以下簡稱地調所)畢業(yè)的18位學生中,謝家榮是第一個被派往美國留學的。 1920年6月,謝家榮在威斯康星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繼而在美國從事各方面的科學考察。 是年12月16日(農歷庚申年十一月初七),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時屬甘肅省管轄)突發(fā)8.5級大地震。 這次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全球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全球有96個地震臺記錄到了這次地震,時稱“環(huán)球大震”。 這次地震的極震區(qū)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里,造成了極其重大的破壞和生命財產損失,據(jù)當時統(tǒng)計,這次地震中死亡的人數(shù)高達23.4117萬人。 地震發(fā)生后不久,謝家榮于1921年1月底前后從美國留學歸來。 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可以說,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研究肇始于此次地震-翁文灝、謝家榮等進行的海原地震調查是中國歷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地震科學考察。 1921年甘肅地震調查時的翁文灝(左)和謝家榮(右),攝于甘肅靜寧縣西鄉(xiāng)孫家溝帳篷中。 全國地質資料館藏謝家榮著《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原件(左)、謝家榮手書的報告扉頁(中)、2014年館藏珍貴地質資料仿真復制本(右) 翁文灝、謝家榮測制的《甘肅靜寧縣七里鋪至土工寨地震山崩略圖》 謝家榮1921年考察海原地震(蘭州以東)和玉門石油、甘肅地質(蘭州以西和以北)路線(杜強依據(jù)謝家榮有關文章中的行程敘述和《旅甘日記》繪制) 謝家榮于1922年發(fā)表在湖南《實業(yè)雜志》上的中國第一篇石油地質考察報告-《甘肅玉門石油報告》 謝家榮《旅甘日記》中考察石油泉 參與中國第一次地震科學考察 1921年2月15日,農商部派翁文灝和謝家榮“赴甘勘地震,采地質標本”。 4月15日,北洋政府派出的由內務、教育、農商三部組成,以翁文灝為團長的甘肅地震災區(qū)調查團,搭京綏線火車從北京出發(fā),取道綏遠(呼和浩特)、寧夏(銀川),抵達蘭州,然后從蘭州往東進入地震災區(qū)從事地震考察;團員除謝家榮外,還有由教育部派出的王烈、楊警吾和由內務部派出的蘇本如、易受楷。 此次考察歷時約4個月,調查團于8月中旬結束地震災區(qū)考察返回蘭州。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進行的第一次地震災害及地質調查。 前些年,先有王仰之在《中國地質調查所史》中寫道,“他們從北京出發(fā),乘車到歸綏(現(xiàn)呼和浩特),后改騎騾馬前進,行程甚緩,從歸綏向西,經包頭抵寧夏、銀川,再西上賀蘭山南行到蘭州。在考察阿干鎮(zhèn)煤田后即分三路:謝家榮向西由青海越過祁連山至玉門,王烈向南越秦嶺達漢水,翁文灝向東考察震中地區(qū),經定西至會寧、隆德,再北至海原、固原,再越六盤山抵平涼至鎮(zhèn)遠?!?/p> 后有李學通的《翁文灝年譜》如是提及:“調查組經綏遠、包頭、隆興長(五原)、銀川到蘭州。在蘭州稍駐,并往觀阿干鎮(zhèn)煤田后,調查組即分三路:謝家榮向西由青海,越祁連山至玉門油田,然后經肅、甘、涼三州而返;王烈南行,越秦嶺而達漢水;翁文灝則自半垣東行,查察地震中心區(qū)域?!?/p> 按照上述說法,謝家榮沒有參加此次地震調查。 但是,謝家榮在此次考察后發(fā)表的《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中是這樣記載的:“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晚七時許,甘肅及其他各省發(fā)生地震,頗為猛烈,其中尤以甘肅為最。人口死亡者,據(jù)云有二十余萬之多,牲畜、房屋之損失不計其數(shù),亦可謂亙古稀有之奇災矣。政府聞訊后,一方面急籌款項,以備賑濟,一面由內務、教育、農商三部同派委員六人,馳赴被災地點,實地調查,以明真相。余膺農商部之命,因得隨諸委員之后,躬與其事。于十年四月十五號搭京綏車至綏遠。乃由綏取道寧夏,而達皋蘭。繼由皋蘭而固原,而平涼,復由平涼經天水而返蘭州。震災重要之地點,幾以遍覽無遺矣?!?/p> 同時,他在1924年發(fā)表的《甘肅北部地形地質簡說》如此記述他的此次甘肅之行:“民國十年奉地質調查所之命,隨同翁詠霓、王霖之諸先生,調查甘肅地震區(qū)域。地震調查完后,余仍留甘肅繼續(xù)調查地質。計足跡所經,北自寧夏,由中衛(wèi)至于蘭州,復自蘭東行,歷經會寧、靜寧、隆德、固原、平涼諸地震區(qū)域。以上為與翁先生會同調查之地。平涼少住后,余復獨行,經華亭、秦安、通渭、狄道而返于蘭州。復自蘭州起程向西,至西寧,入青海境,循大通河,橫越祁連山,經張掖、酒泉,出嘉峪關,抵于玉門?!?/p> 這就充分證明,謝家榮“向西由青海,越祁連山至玉門油田”是考察完地震之后的事。 撰寫中國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 在海原地震考察中,除實地調查外,調查團還給震區(qū)各縣知事發(fā)放“調查表式”,盡可能廣泛地搜集各種地震現(xiàn)象和地震災情。 他們的調查不限于調查地震災情,還特別注重科學研究,正如謝家榮指出:“此行目的,不僅為普通之調查,尤注意于科學之研究,故除調查震災狀況,勘察山崩地裂諸現(xiàn)象外,復從事于地質之考察,俾明此次震波之起源及其與地殼之關系焉?!?/p> 此次考察結束后,謝家榮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呈交地調所;1922年他在《地學雜志》上發(fā)表的《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是這份考察報告的節(jié)要。 這份報告和這篇文章是該調查團此次地震科學考察最主要的成果。 它是對海原大地震最為詳細和完整的記錄,大量第一手資料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民國九年十二月甘肅地震報告》現(xiàn)存全國地質資料館,檔號7754。 正文分為四部分:一、河南修武博愛縣地震資料;二、通論;三、各縣地震情形;四、甘肅地質概略及其與地震震中之關系。前三部分為打印稿,第四部分為手稿。 這份報告詳細記述了海原大地震的各種宏觀地震現(xiàn)象,包括地震發(fā)生時的氣象、各地發(fā)震的時間、地震發(fā)出的鳴聲、余震情況、山崩、河道擁塞及井泉漲縮、地面裂縫、人口死傷與房屋牲畜的損失、建筑物損傷研究等,以及地震烈度的分布(制作了地震烈度分布圖)、甘肅59個縣每個縣地震情況的調查,還有甘肅之外的陜西、河南、山西、直隸、山東、湖北、安徽、察哈爾及綏遠等各省此次地震的情況。報告還討論了海原地震的地質背景和成因。 正文之后,報告另附有9個圖版共39張此次調查現(xiàn)場拍攝的珍貴照片(其中6張照片不見,僅有照片名稱)。它們對于我們了解和研究海原大地震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報告中還附有謝家榮以及謝家榮與翁文灝共同測制的圖件:1920年12月16日《甘肅固原縣嵩艾里地震山崩略圖》(謝家榮1921年6月測,比例尺一萬分之一);1920年12月16日《甘肅靜寧縣七里鋪至土工寨地震山崩略圖》(翁文灝、謝家榮1921年6月測,比例尺一萬分之一);1920年12月16日《甘肅會寧縣青家驛五里橋地震山崩略圖》(翁文灝、謝家榮1921年6月測,比例尺一萬分之一)。 翁文灝、謝家榮等完成的這次海原地震調查,是我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地震的開端,奠基了中國的地震科學。 開展中國第一次石油地質調查 考察完海原地震后,謝家榮奉命繼續(xù)留在甘肅,考察地質。 在《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肅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的引言中,謝家榮說,考察完地震后“嗣余復奉部命,留甘肅測地質,遂于是年八月由皋蘭西至西寧,繼乃越祁連山而北,經張掖、肅州,出嘉峪關,而抵玉門,復由玉門循大道返皋蘭”。 關于玉門石油,從西晉時期司馬彪的《博物記》到晚清的歷代史書中,都有過相關記載,但它們都只是對其地理位置和大致性狀有所描述,卻沒有任何地質方面的介紹。 謝家榮這次要進行的正是石油地質勘查。 1921年8月18日,謝家榮從蘭州出發(fā),向著玉門進發(fā),一路考察地質,于8月26日下午抵西寧,9月1日過大通,9月18日至俄博,9月28日抵高臺,10月2日到酒泉,10月4日抵嘉峪關,10月9日到達玉門,于10月13日抵上赤金堡,次日抵達石油泉。 10月15日至17日,謝家榮在石油泉考察石油地質3天。
謝家榮1921年10月14日至18日在石油泉考察的日記,記錄了中國第一次石油地質考察活動的艱辛。 發(fā)表中國第一篇石油地質考察報告 在玉門考察完石油地質后,謝家榮向東經嘉峪關、張掖、山丹、永昌、涼州、天祝、永登,一路考察地質,于11月19日抵達蘭州,結束了此次長達7個多月的甘肅之行。 1922年5月,謝家榮在湖南《實業(yè)雜志》(第54號)發(fā)表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石油地質考察報告-《甘肅玉門石油報告》;同時,還在《農商公報》(第8卷第10期)發(fā)表了《調查甘肅地質礦產紀略》。 他在報告中詳細記述了玉門石油產地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與自然條件,簡要論述了現(xiàn)代石油地質理論的基本問題,即研究石油地質的5個要素:1.“細審其地層中有無自有機物體變化而成之地層”;2.“細查其地有無”“砂層、礫層及富于罅隙之白云質石灰?guī)r,最易吸收油液”的石油“儲蓄之所”;3.“砂、礫等含油之地層,須位置于致密巖石之間,則油液方不易滲透”;4.“若地層成水平層,則油液、瓦斯散布各處,不克會聚,必須此項地層褶皺而成背斜層”“則油液始能因壓力而聚于其頂部”,“故調查石油地質之最要素,即勘定地質構造有無此項背斜層,并其面積之大小,與夫傾角之急緩,等等”;5.“研究其地質巖層變質之淺深,地形之經過,皆與勘探石油有莫大關系,故自石油地質原理發(fā)明后,石油工業(yè)不啻一新紀元。蓋從前探油,盲人瞎馬,無標識之可尋,往往虛費金錢,毫無所得,今則凡辟一新油田,須經無數(shù)地質家之考察,然后從事施工?!?/p> 報告詳細描述了產油地點的地層與地質構造,依據(jù)上述石油地質理論,謝家榮指出玉門石油尚有探采價值,其理由如下:“(一)石油泉附近地質構造,確為一背斜層。(二)地質系統(tǒng)中富于松質砂巖,厚者達數(shù)米突,足能蘊蓄油量。(三)松質砂巖之上下,時有致密質紅色頁巖,亦頗足以阻止油液之滲透?!?/p> 謝家榮的《甘肅玉門石油報告》對石油地質理論的精辟論述以及對玉門石油的評價,開創(chuàng)了我國石油地質調查的先河,不僅喚起了人們對玉門石油的重視,還特別提請當局重視石油礦產:“晚近各種實業(yè)逐漸發(fā)展,飛機、汽車、煤油機等,皆需油日多。其將長恃外國之供給耶,則不特利權外溢,而外國亦將有自顧不暇之一日,倘一旦來源斷絕,則其影響于吾國前途者,寧非淺鮮,故深望當局對于石油礦深加注意也。” 倡議成立中國地質學會 謝家榮《旅甘日記》的記載截止于1921年11月21日,記為“購買雜物,拼擋行李”,及至回到北京應該是11月底了。 回京后不久,謝家榮和地調所同事袁復禮商量成立學術團體事宜。 彼時,在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的辛勤耕耘下,地質科學走在了中國科學事業(yè)的最前列,擔當了現(xiàn)代科學學科在中國本土化的先鋒,但中國地質學家卻還沒有自己的學術團體。 為了增進地質學家們的聯(lián)系,便于彼此間以及與國外同行間進行學術交流,1921年12月,謝家榮留美歸來第一年內做的另外一件大事,便是和袁復禮一道倡議成立中國地質學會。 《桃李滿天下-紀念袁復禮教授百年誕辰》對此有相關記載:“據(jù)袁復禮回憶,1921年12月謝家榮首先與他談起成立地質學會之事。于是他倆向翁文灝建議,得到翁的支持,并委托他二人草擬學會章程?!?/p> “據(jù)袁復禮回憶:'為了加強國內陸質工作者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與外國的地質學會進行學術交流和交換刊物,我和謝家榮于1921年冬提議成立地質學會,當時我和謝都是地質調查所技師,丁文江任所長,翁文灝任副所長,于是丁、翁委托我和謝擔任籌備工作,用英文起草《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起草后由葛利普教授修改,交翁文灝譯成中文?!?/p> 謝家榮和袁復禮提議成立中國地質學會一個月后,1922年1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籌備會議即在北京舉行。 是年2月3日,這個在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團體在北京正式成立,并通過了由謝家榮、袁復禮起草經葛利普修改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 謝家榮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的第一任書記(秘書長)。 此后,謝家榮還與章鴻釗、楊鐘健、葛利普一起設計了中國地質學會的會徽。 2022年2月3日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100周年紀念日,那時,我們應該記得最初動議其成立的兩位地質學家之一的謝家榮先生。 (本文作者系原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 延伸閱讀 《旅甘日記》之玉門石油泉考察 作者|謝家榮 謝家榮1921年10月14日至18日在石油泉考察的日記,記錄了中國第一次石油地質考察活動的艱辛。 十月十四號(星期五) 自上赤金(堡)至石油泉 六時起,延至八時始成行。所經為戈壁地,逐漸上坡,行約六十余里,始抵石油泉。 其處在石油河旁,大路行于河濱之高岸上。 至是乃下坡。坡急,駱駝載物不能行。遂卸下行李,由腳夫肩下,甚費氣力。 此間石油泉之處(稍高)搭有石子之窯房二間,為挖油人所居,其中污穢萬分,居挖油者三人。 稍上有一老君廟,乃今年六月間新蓋者,只一屋,甚清潔,余遂居焉。 惟門戶不密,稍有風。因距窯房遠,擔水煮飯亦甚不便。余至后即至石油泉,照相一張。 餐后復出,采石數(shù)塊,時已天黑矣。 昨晚未曾睡熟,故今日甚困。是晚繪圖作記后即睡。 中國鄉(xiāng)人自己居處極不講究,惟神佛之居處每甚潔凈。 此間人不過二三,而即有一清潔之廟。 雖然余正賴有此爾,否則,伏居窯屋,其景況可想也。 十月十五號(星期六) 駐石油泉 六時許起,晨餐畢,候至九時始行。 帶苦力二,各策馬行,溯溝而上。 因考察較詳,故行甚遲。
飲茶少許,復出,順溝下行五里許而返。石油河水勢尚大,過河不能。 跨越兩旁,除紅色層外,俱為沖積層,往往甚厚,而成絕壁。 途中遇有挖金者數(shù)人,卜居于絕壁下,亦無房屋,詢之,系新自山南(距此約十里許)下遷此者。 山南有窯屋一二間,亦為挖金者所居。此間一帶,人煙稀少,荒涼極矣。 河谷之內多礫石,行頗不便。 間有載土稍厚處,則有植物,其草類,牲口皆不食,惟駱駝食之。矮木則用作柴火。 余所雇腳夫,每每言歸,而一人則竟于途中私自逸去,鄉(xiāng)人之不可理喻,可惡極矣。又余預先告彼等,廣帶糧草,而彼等絲毫未備,至是遂以無食為辭,其愚而刁亦甚矣。 赤金堡油戶飭人送草料一車,于昨晚十一時許,與玉門縣班上同至,然只敷一日之用,故明日又須赴白楊河拉草料。 十月十六號(星期日) 駐(石)油泉 六時許起,延至九時始出。先在附近量一基線,約二里許長,聽差幫忙,乃開始交點。 一時許午餐。 下午復測,將石油河一帶測畢。是晚計算高度。 十月十七號(星期一) 駐(石)油泉 六時許起,八時許出。 策馬沿高坡南行,擬至南山之麓,一觀究竟。 所經路尚平,惟多深谷橫亙。 谷面皆系絕壁,不能上下,往往須繞道以越之。 如是之谷,凡過四五,費力之極。初過一極深之谷,幾不得路,幸有放羊者趕騾適至,遂隨之行約十余(里),皆山僻小徑,非專過其地者不得路,萬一失道,則壁立之深谷即不得過。 小徑旁往往見小石堆,蓋探路者用以為標識者也。 及至與南山之麓相近處,路愈艱險,谷愈多,乃登一高山。 是處望南山及附近地形甚親切,攝影數(shù)張而返。返時已六點矣。 是日所往極艱險,行路亦多,遂覺疲甚矣。 是日晨起,微雪,溫度約在零度左右。 十月十八號(星期二) 自(石)油泉至惠回堡 六時許起,雪甚密,溫度在零度左右。 拼擋行李,又裝石油數(shù)瓶,十時許始成行。 時雪已止,惟天微陰。行約二十余里,至白楊河,至陳姓家打尖。下午復行,五時許抵惠回堡。 寓順昌客棧,房屋尚佳。 是晚繪圖作記。 《中國科學報》 (2021-02-25 第8版 印刻) |
|
來自: cugzxj > 《地質 資源 環(huán)境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