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教育小故事,記錄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點滴!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濟寧市育才中學黃玉兵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暖心趣事吧! 如何教出語文的情味 ——以史鐵生《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學為例 好久沒有在課堂上給學生朗讀課文了! 我有自知之明,沒有天賦的好嗓子,普通話說得也普通。除了流暢自然,談不上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境界更是我心向往之的追求。我又不是剛登講臺的“初生牛犢”,自然會藏拙,不露怯。但說到底,還是教學理念的轉(zhuǎn)變。我認為教師讀得再好,包括公開課上的名家范讀,總不能代替學生的讀,把握不好“度”,會成為某種“炫技”表演;學生讀得再不好,也是學生在自主地去讀,讀深讀淺,或多或少總有些收獲吧。 昨天的兩節(jié)語文課,我卻都讀了! 因為學的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的兩節(jié)都寫到了“地壇”。只不過第一節(jié)是寫地壇環(huán)境特點之于“我”安身的意義,第二節(jié)地壇退隱為背景,主要寫母親對于我的關(guān)愛以及作者失去母親后的“痛悔”之情。我覺得這篇課文非讀不可,不讀,不讀進去,是難以走進史鐵生,走進史鐵生的內(nèi)心幽微而復(fù)雜的情感世界的。 學生接力讀完第一節(jié)之后,我為同學們完整地讀完了第二節(jié)的十個段落。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有一個班的學生還有人在那里發(fā)出嘰嘰喳喳的聒噪,但不知不覺中,隨著我的朗讀,全班竟然鴉雀無聲了!我甚至還聽得到個別同學濃重的鼻音發(fā)出的呼氣聲,這是動情的標志。作者蘸著血淚寫就的充滿人性溫度的文字像釘子一樣,在我語音的持續(xù)敲打下,一顆一顆,釘進孩子們的情感深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尤其是當我讀到第十四段“……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時,讀著這有些反復(fù)絮叨的話語,史鐵生失去母親后的痛悔與自責就這樣擊中了我們!我的喉嚨突然發(fā)緊,打顫;我的眼睛潤潤的,我的心變得發(fā)燙;這時候,我仿佛聽到一些學生的啜泣和嗚咽。我哪里有什么朗讀的技巧啊。這就是至情至性的文字本身的力量散發(fā)的魅力,帶給讀者的感染力啊! 面對這樣一位命運有著特殊遭遇的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這一篇,也許師生只有靜靜地讀,慢慢地品,如深流靜水,緩緩而流,沉浸到他用文字構(gòu)筑的世界里,才能更好地讀出他的苦難,讀出他的釋然,讀出他的悲憫,讀出他對生死的參悟,讀出他對母親的懷念,讀出他對命運的超越! 有了這樣的鋪墊,第二節(jié)課我由“同學們學過哪些關(guān)于母愛的詩文”導(dǎo)入。他們自然會想到孟郊的《游子吟》,感受到“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母愛深情,深味“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恩與無奈。在齊背之中,我適時補充了清代蔣士銓的《歲暮到家》,“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讓離家的孩子有了代入感,“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讓滄桑的老師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又是一輪情感的洗禮?。?/span> 緊接著,我問:“同學們還學過哪些表達親情的散文呢?”“朱自清的《背影》”“莫懷戚的《散步》”“魯迅的《我的母親》”……記憶的閘門一旦被打開,汩汩滔滔,頓時洶涌起來。教學相長,我想到了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等等。同學們,課下請找來這些文章,以“親情”為議題組群閱讀,有了感想及時寫入讀書筆記吧。 順其自然,因勢利導(dǎo):“史鐵生對母親、母愛又寫出了哪些不同的情感來呢?哪些字句、段落打動了你?讀出來,把你的理解分享給大家。” 你一言,我一語,不時老師也出來說兩句,于是教室的空氣暖起來了…… 語文是非“讀”不足以飽嘗這其中的情味的! 讀吧! 轉(zhuǎn)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