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手記16】 食野之“春” 這次疫情徹底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很多家庭的平靜生活。正是一年之中的大好春光,我們卻被無情的病毒追趕著,活活地逼成了“楚囚”。 誰能料想到,家竟然成了“軟禁”“隔離”之所。對我個人而言,幸好有書籍相伴,有網(wǎng)絡(luò)與外界相通,否則我也真快瘋掉吧。 居家的日子,我翻開《詩經(jīng)》,從開篇的《關(guān)雎》開始念下去。 當(dāng)我讀到《鹿鳴》這篇,一詠三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這不是一幅春色圖么?這不是一幅宴飲圖么?古代貴族的生活場景躍然紙上。尤其是第二小段,讓我一下子聯(lián)想到榮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xué)家屠呦呦女士,她的偉大功績在于成功提取青蒿素——“傳統(tǒng)中醫(yī)獻給世界的禮物”。 只消改動一個字:呦呦“屠”鳴,食野之蒿。屠呦呦老師的名字與成就馬上就聯(lián)系起來了,這是巧合,還是天意?難道屠老師的父母有什么預(yù)見嗎?還是幾千年前的古人先知先覺呢? 閱讀今人給《詩經(jīng)》的注釋部分:蘋是馬帚菜,一說藾蒿。蒿是青蒿。芩是蔓葦,也是蒿類植物。不難理解,茼蒿、蒿子桿為常見的蒿類蔬菜。蘋和芩,大概算是野菜的名字吧。 三峽宜昌,因為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原因,成就了三峽地區(qū)動植物的多樣性。三峽大壩建成前后,百萬移民是大事。對瀕危物種和珍稀物種搶救性保護,同樣也是一件大事。最典型的就是對中華鱘的保護。 待到疫情稍稍平穩(wěn),可以走出家門,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野上的野草野菜“呼啦啦”地全探出了腦袋:開白花的薺菜,開黃花的蒲公英,絳紫色的香椿芽,碧綠的水芹菜,潔白根須的魚腥草…… 蒲公英,又叫苦麻子,大片莖葉必須焯水,否則苦味太重,經(jīng)過涼拌之后,爽口又好吃。而蒲公英的根,可以泡茶喝,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魚腥草,又叫折耳根,葉莖根都可以吃,有的專吃白嫩的根,主要是涼拌,也可炒肉。據(jù)說,長期食用魚腥草好處很多,預(yù)防感冒,防止肝炎…… 野生水芹菜,也叫蘄菜,相傳古蘄地盛產(chǎn)。洗干凈了,涼拌、炒雞蛋、炒肉,散發(fā)出陣陣濃濃的芹菜香味兒,那是很可口的食材。 香椿,椿樹枝頭每年新發(fā)的紫紅色嫩葉,稍大點就會變綠、變老。香椿營養(yǎng)豐富,但必須焯水,以便去除過量的硝酸鹽,防止食用中毒。涼拌、炒雞蛋都極好,還可腌制咸菜,留著慢慢吃這一口春天的味道。 血碧菜,大名叫紫貝天葵,生命力極其旺盛,既可涼拌,也可素炒,還可煮入面條,沁出紫紅色的汁液。 當(dāng)然,會做面食的北方人,任選薺菜、水芹菜、蒲公英、香椿等食材,加蛋或加肉做餡兒,用于包餃子、做包子,也是難得一見的美味佳肴呀。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蝙蝠等野生動物攜毒之說被多次提及,可謂談“野”色變,而食用者更是眾矢之?dāng)场?/span> 但是,大自然給我們準(zhǔn)備了不可勝數(shù)的野菜。只要你有眼力辨認它們,只要你有能力調(diào)和五味,一定會讓你的舌尖好好享受一個春天! 三月春風(fēng),正在驅(qū)趕瘟神。讓我們早日擁抱自由,放飛自我吧。 (2020年3月19日寫于三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