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太少兩感”這個說法不知道從何時而起從何而來,不過這個說法卻實實在在的在廣泛流傳,甚至很多人提起“太少兩感”首先想到麻黃細辛附子湯,這個臨床中不少師弟師妹在問我傷寒時有提到這個問題,甚至一些臨床醫(yī)師也這么認為麻黃細辛附子湯用于太少兩感,也令我想起自己走過的彎路。到底太少兩感為何?真正的太少兩感能否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將是下文討論的內(nèi)容。 最開始對太少兩感這個概念有直觀印象在大三,當(dāng)時有個同學(xué)找我開方子,癥見惡寒明顯,發(fā)熱,神疲,出冷汗,四逆,大便爛,自覺心悸,舌淡苔白脈沉弱。從少陰病的提綱癥來看,“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庇纱藖砜矗巳松訇幉o疑,又惡寒,有發(fā)熱,當(dāng)時考慮為太少兩感,開了麻黃細辛附子湯,怕陽虛不潛,被麻黃細辛所發(fā),當(dāng)時正看祝味菊的書,受其溫陽潛陽思路的影響,還加了磁石、龍骨牡蠣等鎮(zhèn)潛之品。誰知服藥后癥狀非但沒有減輕,還加重了,訴自覺心臟快要跳出來一樣,我當(dāng)時也是被嚇壞了,后來同學(xué)去了看蔡老師,開了芍藥甘草附子湯加減,癥狀得以改善,病情好轉(zhuǎn),也讓我的內(nèi)疚之心得以緩解,還好沒有釀成大錯。從此我留下了一個心頭結(jié),為何看起來很像“太少兩感”的患者用了麻細附,還用了鎮(zhèn)潛的藥,非但沒效,反而加重病情,百思不得其解,也一直對這個方子畏首畏尾。一直到了后來跟張老學(xué)傷寒,張老常言六經(jīng)皆有表證,慢慢對自己當(dāng)時的一些錯誤有些開竅,后來聽了姚梅齡教授的講座并翻了《素問》后才對太少兩感這個概念和麻細附之間的關(guān)系有了更深入一個層次的認識。 第一:須對“兩感”這個概念進行明確,“兩感”這個詞在目前本人有限的文獻儲備來看,最早在《素問.熱論篇》:“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薄捌洳∮袃筛杏诤?,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同病......二日,則陽明與太陰同病......六日死?!睆摹端貑枴穪砜?,兩感病其往往發(fā)病比較急,比較重,而且進展快,治療不及時則可能死亡。而且是表里同病,太陽和少陰同病、陽明和太陰同病、少陽和厥陰同病,本質(zhì)上來說其三陽虛,寒邪越過三陽,直中三陰,故往往三陽未解,三陰已受邪,形成表里同病,虛實夾雜的復(fù)雜局面,故病情急且重,而且病位更深。 第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麻黃細辛附子湯是“太陽少陰兩感方”還是“少陰表證方”?若麻細附為前者所適應(yīng)癥那用于太少兩感則合適,若為后者那么則明顯不適合?!秱摗?/span>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span>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由這個條文看,麻細附所適應(yīng)癥一開始言“反發(fā)熱,脈沉”,為何言反發(fā)熱,因寒邪犯于少陰,其少陰本陽虛,當(dāng)無發(fā)熱,但其陽虛雖虛但是尚有殘存的陽氣可以亢奮抗邪,所以動員其陽氣抗邪,所以發(fā)熱,但病位在少陰,故脈沉,非如太陽病之“脈浮”,而302條麻黃附子甘草湯則更言“以二三日無證”到底無里證還是表證?沒有明確提出,而在《脈經(jīng)》中記載的條文則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所以從《脈經(jīng)》記載的條文可以看出,麻黃附子甘草湯之所以敢“微發(fā)汗”是因為其人“無里證”,再結(jié)合其“反發(fā)熱”等癥狀可以看出,其實麻黃細辛附子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為少陰表證而設(shè),非為少陰里證而設(shè)。此為從少陰病篇的條文看,諸多見少陰里證的患者均可提到如腹痛、自利、惡寒等里證,此時往往用四逆輩治療,連桂枝都不能用,何以敢用麻黃、細辛辛溫發(fā)表之品,那樣無疑把最后的陽氣都發(fā)散而亡。所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為少陰表證之方,并非“太少兩感”之方,因為太少兩感為太陽和少陰同時犯病,且犯及少陰之里,此時不能用麻黃治療,以免犯虛虛之戒。 第三:若真為太少兩感如何治療?《傷寒論》91條言: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這個條文是真正的太少兩感。本病在太陽,但是醫(yī)者誤治,誤用下法,下后大傷陽氣,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大下后里陽大傷,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太陽表寒直接越過三陽,直陷少陰,故見下利清谷不止,此為里陽大傷之證,而太陽表寒仍未解,故身疼痛,此時張師爺分清表里緩解,“急當(dāng)救里,救里宜四逆湯”,張師爺用了兩個“急”字,可見此時真正的病情危重,不可等,更不能用麻黃、細辛等藥發(fā)越殘存的陽氣,否則病危難救,只能用四逆湯救里陽,服四逆湯后里陽恢復(fù),里寒得散,但是太陽表寒仍未解,此時仲景只敢用桂枝湯解太陽表寒,由此至終未見一味麻黃,因為仲景知道太少兩感病需先救里,里和方可解表,而且解表也只能用桂枝湯這一汗法中的和法。 由此可見,真正的太少兩感是不能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的,而麻黃細辛附子湯實為少陰表證之方。為何出現(xiàn)麻黃細辛附子湯用于太少兩感的說法?根據(jù)個人的淺見以及走過的彎路看,原因有這幾個:1、定勢思維,見麻黃就認為是太陽方,見桂枝湯就想到太陽中風(fēng),見大黃就想到陽明病,其實不是,藥非為某病而設(shè),所有藥物均可用于六經(jīng),就看你如何分清表里寒熱虛實,像桂枝湯也可以用于太陰中風(fēng),麻黃湯也可以用于陽明中寒。我剛開始學(xué)之時見到麻黃細辛附子湯有麻黃就想到太陽,附子就是少陰,也想當(dāng)然的認為是太陽少陰兩感病,沒有深入了解“兩感”之概念及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內(nèi)涵。2、沒有認識到六經(jīng)皆有表證,其實六經(jīng)皆有表證,非獨太陽有,所以見到麻細附時壓更沒想到少陰表證,更不知道少陰病也要分清表里之緩解,所以一錯再錯。3、那么麻黃附子細辛湯除了可以用于少陰表證外,有的人確實可以用于太陽表寒較重而陽氣較虛之人,但未到少陰病之程度,效果也不錯,這可以理解為麻黃湯的變證,麻黃湯本為體實邪實而設(shè),若邪實而正虛之人,但病位仍在太陽,此時用此方也未嘗不可,但不能說是太少兩感。另外一種是“合病、并病”,這種是寒邪侵襲,不僅犯于太陽之表,也同時犯了少陰之表,這種是可以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的,但是嚴格來說,當(dāng)叫“太陽少陰合病或并病且病位在表”,而不能叫“太少兩感”。 最后,祝天下牛郎織女快樂??! |
|
來自: 德壽堂圖書館 > 《經(jīng)方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