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變遷 春節(jié)快到了,今年準(zhǔn)備年初一帶孫子一起去鄉(xiāng)下拜年,去年因疫情影響耽擱了。 孫子問我,“為什么要年初一拜年呢?” 我說:“要給長輩拜年(磕頭),長輩給你壓歲錢呢?!?/p> 他一臉的茫然,問我:“不磕頭行嗎?” 我說:“這是祖輩們一直流傳下來的習(xí)俗,現(xiàn)在也不興那磕頭禮了,但是見面拜年時‘二太爺、大爹爹、叔叔、阿姨新年好、身體健康、新年大發(fā)’這類吉慶話要說的。壓歲錢不論多少,是長輩們的心意。這里面有一定的寓意,而且有許多趣事呢?!?/p> “有什么寓意和趣事呢?您給我講講吧!”孫子說。 “從哪里說起呢?還是從壓歲錢的起源說起吧。 壓歲錢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也叫‘壓勝錢’,又稱之為‘大壓勝錢’。它不同于市面上的流通貨幣,是鑄造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正面鑄有‘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吉祥文字,背面鑄有如龍鳳、星斗、龜蛇、斗劍等吉祥圖案,由此可見,送壓歲錢的用意為朝廷避邪,祝福和粉飾‘天下太平’,為官窯定制官宦所配有,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 唐代時,有歡慶‘立春日’習(xí)俗。立春這一天,宮內(nèi)一片祥和,相互朝拜,大臣們互送‘壓歲錢’,彼此祝福。王健的《宮詞》說‘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麗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p> “爺爺,這詞沒聽說過,我感覺不太美。” “是的,只是說明唐代宮廷內(nèi)春日散錢之風(fēng)昌盛一時。再說文人多窮困又有點(diǎn)清高,古代的錢又有點(diǎn)銅臭味,所以大文豪筆下很少為錢揮毫的?!蔽掖蛉さ?。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了立春日,稱為“春節(jié)”,贈壓歲錢的風(fēng)俗也有了變化,漸入民間演變成給小孩子壓歲錢的習(xí)俗。 南宋文學(xué)家岳珂(岳飛之孫)的《桯史》記載,宋神宗時,有一年的元宵之夜,樞密副使王韶五歲的幼子在被綁匪掠走的途中,恰巧遇到一輛皇家馬車經(jīng)過,他大聲呼救,并最終得救,同時還被馬車帶回了宮里。宋神宗知道此事后,非常喜歡他的聰慧機(jī)敏,專門賞賜他“壓驚金犀錢果”。 壓驚金犀錢果的來歷,源于古時的傳說,有一種叫“年”的兇獸,常在除夕夜跑出來危害人間,人們?yōu)榱耸匦l(wèi)家園,就燃放煙花爆竹將其嚇跑。同時會制作可口的食品,來安慰幼小的孩童,用以壓驚。后來,這些可口的食品慢慢變成了錢幣,到宋朝時,有了固定的稱呼,就是壓驚金犀錢果。宋神宗賞賜壓驚金犀錢果的事流傳開后,人們競相模仿,后逐漸改稱“壓歲錢”,并成為年節(jié)時的一種習(xí)俗。 到了明清,贈壓歲錢有了新的寓意,它的材料用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或圓,正面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文字。除夕晚,放床邊或枕下,以保小孩平安無事。民間認(rèn)為,過年時,當(dāng)“年”等怪獸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用壓歲錢去賄賂“年”等怪獸而化險(xiǎn)為夷。 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fā)高燒說夢話,退燒后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diǎn)燈不睡,就叫“守祟”。 “祟來了怎么辦?” 孫子急切地問道。 據(jù)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jǐn)_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 半夜里,一陣陰風(fēng)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于是這件事傳揚(yáng)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jǐn)_了。 “怪不得紅紙包、紅春聯(lián)、紅福字、紅燈籠都是紅的?!?/p> 據(jù)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的記載,明清時期壓歲錢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另一種是長輩直接給小孩錢。長輩們會將100文銅錢用紅紙包上給晚輩當(dāng)壓歲錢,寓意長命百歲,此習(xí)俗一直流傳至民國時期。到民國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用嶄新的連號紙幣做壓歲錢,寓意連連高升、連連好運(yùn)。 至此,壓歲錢已演變成為呵護(hù)小孩健康成長的護(hù)身符。 壓歲錢的習(xí)俗源遠(yuǎn)流長,它飽含著父母長輩對子女晚輩深深的愛。歷經(jīng)千年來的發(fā)展,壓歲錢的形式雖然有變,但深情未變。 “爺爺,您小時候拜年有壓歲錢啊?” “有啊?!钡珘簹q錢有“錢”也有“物”。 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爺爺所在的老家生產(chǎn)隊(duì)是一個大莊子,有六十多戶人家。大人小孩都認(rèn)識,除了姓楊的家里人外不少鄰居家還沾親帶故。大年初一凌晨,不知哪一家率先放起了“開門鞭”,緊接著整個莊子“噼里啪啦”地響起來。大人們規(guī)定,只有放過開門鞭,小孩才能起床,吃過糕果,才能開口說話。聽到鞭響,我們小孩們最興奮的時刻到了,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新鞋襪,匆匆地吃完一碗湯圓,便急匆匆地奔出家門,左鄰右舍的小伙伴不約而同地聚在一起,結(jié)伴而行,隆重的“磕頭”(拜年) 儀式開始了。 孩子們常會商量,從莊頭某一家開始,依次進(jìn)行。每到一家,膽大的孩子 領(lǐng)頭,口稱“給你儂(注)磕頭”,其實(shí)也不跪下。男主人或女主人很開心,便趕忙起身,給每個孩子抓一把瓜子,給一兩片大糕,幾顆糕馃或糖球。拿到“壓歲錢”后,再到下一家,孩子們樂此不疲。半天下來,口袋都被塞得滿滿的,塞不下了就吃進(jìn)肚子。 那時候的經(jīng)濟(jì)還較落后,壓歲錢也只能用這些簡單的物品代替。也有少數(shù)人家是真給“壓歲錢”的,一是真正有親戚關(guān)系的,比如某人看到侄兒(女),表侄兒(女)等小親戚來了,實(shí)在“省不下來”,就要給一角、二角、五角,屬于禮尚往來;或是某家小孩跟主人家有特殊關(guān)系的,小孩拜年時花點(diǎn)錢表達(dá)一下心意。 特別是嫁出去的女兒新年都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年的。如果是兒女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老人家要給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壓歲錢,姨娘要給姨侄兒壓歲錢,姑母要給娘家侄兒、侄女壓歲錢,舅母要給外甥、外甥女壓歲錢,那股客氣勁兒都包含在鮮艷的“紅包”里了。 “真有趣!”孫子笑著說. 壓歲錢可多可少。七八十年代“紅紙包”里可能是五角、一塊,也可能是兩塊、三塊;到了九十年代就上升到五塊、十塊,甚至二十塊、三十塊、五十塊。但有一個原則一直沒有變,那就是禮尚往來和平等互惠,兄弟姐妹之間給對方小孩多少壓歲錢,對方也會還過來多少壓歲錢,誰也不想占對方的便宜?!凹t包”給過來,遞過去,只有小孩得到“實(shí)惠”?!疤潯钡娜歉改?;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大輸家”,他們的錢被孫子輩笑納了。 到了二十一世紀(jì),人們的錢袋子鼓起來,“獨(dú)生子女”的“獨(dú)生子女”又出世了,小孩子寶貝的不得了,給小孩壓歲錢也講究了?!凹t包”是上街買的,上面印制了精美的圖案;稍會“舞文弄墨”的主人,還在紅包上寫上熱情洋溢的祝福語,送給親戚家的小孩,比如“祝福寶寶:健康、聰明、活潑、可愛、幸福、快樂!”“希望你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等等,體現(xiàn)了長輩對孩子們的關(guān)愛和希望。紅包里的錢數(shù)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可能只有一兩個子女,孫子輩也可能只有一兩個。過年,正是他們釋放“愛心”的絕佳時期,只要孫子、孫女道一聲“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新年快樂”,便樂呵呵地給個紅包,絕不含糊。 “爺爺,您知道我有多少壓歲錢了嗎?” “我不知道啊,你讓我想想?!?/p> “您猜?” “有不少錢了吧?” “哈哈,不告訴您!” “呵呵,你親戚多,舅爺爺、姑奶奶,伯伯、叔叔、外婆、大外婆、還有幾個舅舅、姨娘呢!” …… 古老的壓歲錢習(xí)俗演變歷程,表現(xiàn)中華民族對兒童茁壯成長的關(guān)愛,也反映了社會文明發(fā)展的軌跡。 注∶你儂――方言,有您老人家意思。 插圖/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楊青,男,60后,江蘇濱海人。經(jīng)濟(jì)師,從事自由職業(yè),喜歡文學(xué)中的生活、喜愛生活中的文學(xué)。 長|按|二|維|碼|關(guān)|注 用詩和遠(yuǎn)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yù)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xué)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