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 E · I · H · A · O · S · H · I · Y · U · E在學前的童年記憶中,我剛開始是一個人玩,沒有玩伴,只能自己看書,后來也就喜歡上了看書,廣泛的涉獵拓寬了我的眼界,對我性格和人格層面影響很大。
爸爸有時候帶我去閱覽室,上下班,后來和一群孩子一起玩,到處瘋跑,領頭的是個男孩,健壯而果敢;
再后來,和其中一個女孩玩得比較好,她的家境不是很好,但長得很漂亮,我至今還記得她單薄瘦弱的身子,蒼白小巧的瓜子臉,長長的睫毛,在眼簾低垂時投在下眼臉上的一片陰影。
這是我對同性朋友最早的初始印象,沒有嫉妒,只有憐惜。
(這種情感后來會反復出現(xiàn)在我與同性交往過程中,對母親的移情此時已經出現(xiàn),下文詳解)。
我和同性從這開始,就不是同性競爭關系,
而更多地是“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
更類似于一個男性和女性的關系。
哪怕是媽媽常常拿她來當作“別人家的孩子”來作為要我學習的榜樣,也絲毫沒有影響到我們之間的情誼,當時的我只討厭媽媽這樣說我。
上小學三年級后,我和媽媽搬家住到了學校里,每天的玩伴是一群教職工子弟,領頭的還是一個比我大一歲左右的男孩,但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心無旁騖地跟著四處瘋跑,有得玩,玩得開心就行。
我開始和這個小男孩爭奪“孩子王”的位置,玩的內容能給我?guī)淼拈_心程度越來越讓位于“誰是頭”的位置,如果我在游戲中有主導權,占主導地位,小朋友們聽我的,我就更開心,權利欲和控制欲更吸引自己,也更能讓自己得到滿足感。
在班級和學校中開始擔任班干部,并經常組織班委會商議安排班級事務,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開始嶄露頭角,獲得成就感。
從這開始,我性格內“雄性”好勝,爭強,要通過掌控,權力,主導來滿足自己成就感的一面開始呈現(xiàn),與男性的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競爭”關系,這也體現(xiàn)在后來我的工作和生活上。
同時,我和同班的一位女生關系特別要好,有什么吃的玩的都愿意和她分享,但她后來和另一位女生走得更近,讓我當時產生了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大概有一年左右都覺得郁郁寡歡,像“失戀”的感覺。
不久后,貌似班里的另一位小男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那位小男生不久后轉學走了,我又再一次“失戀”。這兩種感覺都很類似,情緒低落,懷念,幻想......
到小學高年級,最討厭剪短發(fā)的我,在媽媽的反復勸說下,剪了一個完全男孩模樣的頭,媽媽看到我剪的男生頭,很高興,直說帥氣,說我剪短發(fā)比長發(fā)好看。
而我卻一直都不明白,為什么媽媽總喜歡我剪短發(fā)?對長發(fā)有著強烈的反感和厭惡?(從小學媽媽就不喜歡給我扎頭發(fā),我很羨慕別的女生媽媽給扎的各種花樣的辮子),其實是媽媽對于自己女性身份的強烈不認同,所以根本就不喜歡看到長發(fā)的我。
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也是要“自立自強”,不要依靠別人凡事靠自己,并總是教育鼓勵以及嚴苛地要求我要“出人頭地”,這基本是一套針對男孩的教育方式,這和媽媽的成長經歷及婚姻有關。
我性格中女性的一面被削弱和進一步被壓抑,我一直學習著怎么做一個“男人”而不是一個“女人”;我學著像男性一樣思考,行為處事,學習他們的長處,關注男人的話題,一直以來,我學習的榜樣都是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各種男性榜樣,那時的我,無形中接受了通過認同成功的男性來成長。
慢慢地,讀初中了,因為父母工作單位變化,我隨他們到了江西,也是一個大山的礦里,每天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我就要起來走上一兩個小時大概二十里山路,從采礦的工地到生活區(qū)這段路程是荒無人煙的,沒有同伴,黑燈瞎火,披星戴月,風雨無阻走過了三個寒暑春秋。
我無奈地保持著這個自己極度厭惡的假小子頭,出于對于那段山路的恐懼,也出于一個步入青春期女孩的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
不僅是男孩的發(fā)型,出于恐懼,我還學會了像男孩子一樣干凈利落有力英氣十足地走路,像男孩一樣吹口哨,至于服飾,更是一直都盡量穿著具有中國特色的運動式校服,男女不分,雌雄莫辨。
這個階段的我,不僅形似男孩子,更神似,只有這樣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而男性的一面更深入地浸入到了我的性格層面。
高中時,我總算是安定下來,到老家讀書,誰也攔不住我留長發(fā)了......直到今天。
在同伴關系方面,我對嫉妒非同一般的敏感,只要覺察到對方的嫉妒,我就會敬而遠之,回避和同性的競爭,并通過削弱自己的女性特質來削弱對方的嫉妒感,來表示自己的“無害”,在和同一個女性去競爭得到異性的關注和好感的時候,我一直都是放棄的那一個,一直都是成人之美的那個,因為我無法面對同性競爭。
與同性相處除了傳遞“無害”,我通過多年歷練形成具備的“男性”特質:穩(wěn)定,穩(wěn)重,沉穩(wěn),堅強,堅毅,思維廣闊,邏輯條理性強,踏實靠譜,敏銳......和女性的特質柔美,溫暖,包容,堅韌,細膩,感性,親切......結合起來,對一部分同性具備了吸引力,她們能從我身上感受到一個具備女性特質的“男性”魅力。(感謝一位朋友的陪伴,TA讓我看到和清晰了自己的這一面)
而我的性格又鋪墊成就了自己的經歷,會對于尋求自我獨立,自由自主,自我實現(xiàn)的這部分也會吸引同性,在我身上,她們會看到另一個渴望成為的自己。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和同性的關系的緊密程度穩(wěn)定程度遠遠大于異性,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我都會一直有同性密友,也就是俗稱的“閨蜜”;而我和異性的關系,一直不太盡如人意,要么是競爭關系,要么是“哥們”關系,而最讓我覺得舒服自在的是“哥們”關系,但卻不見得是我內心真正需要和渴望的關系。
對于同性關系,我的安全感要遠遠大于異性關系,不是不想和異性發(fā)展異性關系,而是在很長時間內,我對異性關系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害怕,總覺得不會長久,不會有好結果,覺得對方會拋棄自己,離開自己,厭棄自己,所以還是做哥們安全,無所謂得失。而我身上強烈的“雄性”氣息,和異性相處,保持距離成為朋友和哥們,對方也是舒服自在的,一旦進入親密關系,就容易刀兵相向,同室操戈。
這是我的個人特質,在更強調溫良恭順的東方社會,一個思想獨立,有著男人一樣邏輯思維和行事風格的女性必然地會在男權社會中的兩性關系四處碰壁,撞得頭破血流。
在同性關系中回避競爭,去和異性競爭,可以追溯到我的俄狄普斯期。
雖然關于俄期的很多記憶是缺失的,但卻可以從父母的關系推斷出來:我的父母夫妻關系惡劣,父親將情感貫注在我身上,在我攥奪媽媽的“妻位”成功的同時,就在面臨媽媽強烈的嫉妒,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對同性嫉妒很多年里如此敏感和畏懼,這敏感和畏懼來源于對媽媽的移情,根深蒂固在生命深處,以致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成年后還一直回避,放棄與同性的競爭而寧愿選擇與異性競爭。
當父親將本應該對妻子的愛與關注全部貫注在女兒身上的同時,家庭中的“父位”和“夫位”就已經缺失。
當母親不能接受和祝福丈夫對女兒的愛,而把女兒視為競爭對手的時候,女兒就不會接受自己和異性的關系,覺得與異性的關系是一種罪惡,會有強烈的負疚感,并將背負這個無形的“詛咒”一直走下去。
在這樣的家庭中,作為女兒,其實既沒有得到父愛,也沒有得到母愛,她得到的,都是扭曲畸形的情感,讓人窒息透不過氣來。
父親在家庭中意味著權威,當“父位”缺失的時候,出現(xiàn)的不僅是父女關系的問題,我與權威的關系也出現(xiàn)了問題。
我與權威的關系是矛盾與擰巴的,當權威凌駕于我之上時,我是憤怒而不服的,忍不住要攥位,而攥位的恐懼又讓我感到窒息,因為與父親關系尚可,所以在面對男性權威時還好一點,當面臨女性權威時,我是劍拔弩張,將對母親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有極度的緊張與害怕,要么逃跑要么你死我活。
在無意識中,我也會向對方釋放傳遞這種信息,就是我無法與你好好相處,我們是競爭的,必須要分出高下來,我們不能經營一種合諧的合作關系。
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開始越來越能和同性相處,但無意識中卻是通過削弱自己的女性特質,增強男性特質來“無害”和換取友情,我向同性證明“無害”是在向當年的母親證明自己的“無害”:你看,我是安全的,對你不構成威脅的,我不會和你搶爸爸,我不要爸爸,我把爸爸讓給你......就像后來我把其它男人讓給其它女人一樣。
我對同性的支持也是在向當年的母親證明:我可以支持你,可以溫暖你,可以愛你,可以安慰你,可以讓你依靠.......當你在兩性關系中受傷的時候,還有我在你身邊不離不棄。(寫到這里,我的心在流血,內心的那個孩子一直在不惜一切代價希望能得到媽媽的愛,并不惜一切代價去愛媽媽)。
除了俄期的家庭能量,我的家庭中還存在另一個問題:我與同父異母的哥哥的同胞競爭。
母以子貴,妻以夫榮,當妻不能以夫榮的時候,就全憑母以子貴,我必須強過哥哥成為媽媽的籌碼和臉面,以此來穩(wěn)固媽媽在家中的位置和話語權。
雖然媽媽沒有明確說過,但所有的親戚包括父母都認為我確實強過哥哥,在這種情形下,我承擔的不僅是同胞競爭,還要承擔整個家族對我的期望。
對于父親來說,我還要替代哥哥作為一個男孩來彌補父親的失望,成為父親的安慰。(以我父母的成長程度,他們是不可能在意識層面去感受到自己的這些,全部是由潛意識直接操控行為)
所以,當家庭中不能接受哥哥的時候,其實在某個層面上,也是不接受我的存在,不接受我作為“我自己”的存在。
這強大的壓力和禁忌又導致在后來的人生路上,我對于“自我/我自己”堅持不懈的尋找和捍衛(wèi),此話需另說。
同胞競爭也讓我,或者是說,需要我成為一個男孩。
如果俄期我的父母他們夫妻各居其位,如果父母對我的愛僅僅是父女母女之愛,如果母親能接受祝福父親對我的愛,如果家庭能接受哥哥的存在......如果......人生沒有如果。
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作為工具和寄托的“愛”,
而不是作為一個人,作為“我”而感受到的愛。
這又導致后來很多年里,我對“愛”的迷茫與認知出現(xiàn)的問題。
沒有不受傷的人生,沒有不受傷的童年,在傷痛中思考,在迷茫中探索,成長。
同性之情,異性之愛,
都是情感的寄托,情感的需要,情感的渴望和滿足。
從得到愛到付出愛,
都是人性的需求。
不論是同性朋友,還是異性朋友,在這里,都衷心地謝謝在我各個時期人生路上出現(xiàn)的你們,我們彼此陪伴,那些時光,和你們,都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作者介紹:湘霞,阿蘇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2014~今),心理咨詢督導,精神分析傾向心理咨詢師。中國石油大學兼職咨詢師(2016~2017),中央財經大學咨詢助理(2016),中南大學兼職咨詢師,長沙理工大學兼職咨詢師(2017~今)。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一名全職媽媽后將心理學,教育學深度融合到家庭,婚姻,育兒及生活之中,不斷體驗證實,知之行之不懈不怠。
湘霞微信:yaya-2008
公眾微信:asu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