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謝林:建立一種“力量本體論”的嘗試》發(fā)表期刊:《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05期摘要:斯賓諾莎《倫理學》中的'力量'概念與謝林中期哲學中的'潛能階次'理論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兩者都意在凸顯存在概念的基礎性動態(tài)結構,并打通從基礎性存在概念到現(xiàn)實存在的理論通道,從而建立起一種能夠以動態(tài)發(fā)生學的模式刻畫存在概念的全新本體論框架。因此,不同于靜態(tài)的'實體—主體'概念模式,謝林哲學將展現(xiàn)斯賓諾莎哲學與德國唯心論哲學的另一關鍵聯(lián)結點——一種動態(tài)的'力量本體論'。 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4期摘要:學界通常認為,費希特和謝林(在前者的影響下)都是在其哲學的起步階段就建立了一種關于'絕對自我'的學說。本文試圖表明,費希特在《全部知識學的基礎》中從'經驗意識的事實'出發(fā),并沒有真正建立絕對自我;反之,謝林的原創(chuàng)性體現(xiàn)在,他從一開始就依據(jù)概念分析而確立了自我的絕對者地位,從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關于'絕對自我'的學說。 摘要: 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展開了多方面的批評,其主要的論點是:(1)黑格爾哲學是一個純粹邏輯性體系,缺乏一個本原意義上的行動;(2)黑格爾混淆了“概念”和“思想”的本性;(3)黑格爾把原本只適用于實在領域的“演進過程”方法誤用到概念的推演上面;(4)黑格爾從邏輯學到自然哲學的過渡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本文通過分析考察謝林的以上論點,嘗試揭示出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差異性,并在這個過程中闡明了謝林的后期哲學的主要特征。摘要: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興起于德國并在19世紀席卷整個歐洲的一場思想運動。傳統(tǒng)上經常不加批判地把哲學家謝林看作是這場思想運動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分析了德國浪漫派的主要代表(F.施菜格爾、諾瓦利斯、施萊爾馬赫)的哲學思想和宗教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謂的'糟糕的無限'),以及這些思想與謝林哲學的分歧乃至嚴重對立,以此表明,謝林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摘要:謝林從古希臘的神話和神秘學的對立出發(fā),把后者理解為純粹哲學和純粹宗教的統(tǒng)一體。早期和中期謝林強調哲學才是神秘學的真正的繼承者,而宗教則是神秘學的內容公開化和低俗化之后的產物;后期謝林不再強調神秘學(哲學)與神話(宗教)之間的對立,而是關注二者之間的內外互補關系。相關討論讓我們更清楚地領會到謝林對于哲學的地位、對于哲學與宗教的關系的認識。 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摘要:黑格爾和謝林的歷史哲學體系繼承了康德的'普遍歷史'思想。在這兩位哲學家的歷史哲學構想中,中國都占據(jù)著一個確定的地位。然而,通過對這個地位的深入分析表明,黑格爾是把中國看作普遍歷史進程的初級階段,而謝林則是強調中國游離于普遍歷史進程之外的獨特性。相關分析既讓我們認識到了黑格爾和謝林的歷史哲學的分野,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反思中國精神的特性,以及它在歷史中的真正地位。 發(fā)表期刊:《哲學門》第十一卷第1冊,2010.08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摘要:在謝林漫長的哲學生涯中,'世界時代哲學'時期(1811~1827)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歷史和文本的背景出發(fā),勾勒了'世界時代哲學'的基本構想,并通過對'時間'、'自由'、'存在'、'泛神論'、'單一神論'等若干概念的討論,梳理了相關思想在'世界時代哲學'中的演進過程,以及這些思想與謝林的前期哲學及后期哲學的重要關聯(lián)。 發(fā)表期刊:《哲學門》,第十卷第1冊,2009.09發(fā)表期刊:《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03期摘要:哲學與宗教具有共同的起源和歸宿,具有共同的對象:對于絕對者(上帝)的認識,以及無限與有限、有限與有限之間的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在謝林哲學里,這一切只有在一個過程中,通過“歷史”的概念被理解把握。哲學與宗教的同盟關系在于,前者不是通過自身,而是通過后者(不管是以神話還是天啟的形式)才達到最終的完成,另一方面,后者通過前者而獲得自己所有的本質規(guī)定性。這一思想貫穿著謝林從早期到后期的整個哲學思辨。《對自由的詮釋作為自由自身的實行——海德格爾、謝林與一種“自由詮釋學”的可能》發(fā)表期刊:《哲學動態(tài)》,2020年03期摘要:在1936年的弗萊堡'謝林講座'中,海德格爾通過'躲藏'在謝林身后,對自己關于存在的追問進行了一種姿態(tài)轉換,轉而以一種'去主體性'的方式,在與存在的源初關系中重新理解人。這同時也是謝林哲學中的一個主導問題,并在1821年的'埃爾朗根講座'中得到了專題討論。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的謝林闡釋其實是與謝林在思想上的一種'會合',他們共有的論題都在于:對作為自由或者存在的本原之詮釋,只能基于本原的'自身實行',而這需要一種'泰然任之'和'綻出'的姿態(tài)轉變。《本原的二重性與統(tǒng)一 ——論謝林最終的哲學方案》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4期摘要:本原不僅是德國唯心論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謝林畢生的主導詞語。推動他思想演進的,正是本原內部'超越性'和'全體性'的二重化特質,通過對本原的徹底思索以及對黑格爾的批判,謝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學'和'肯定哲學'的區(qū)分,進而最終以對自由的三重刻畫完成并終結了本原概念。整個近代形而上學和唯心論,也分別伴隨著這一完成走向了崩潰和終結。 摘要:海德格爾把謝林的'自由論'闡釋為'惡的形而上學',這就構成了一種與謝林自己文本間的解釋張力。本文的任務在于,一方面指明'自由論'在謝林自己的思想脈絡中的意義,另一方面指明海德格爾如此闡釋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揭示兩位思想家共同面對的本質性問題。 發(fā)表期刊:《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5期摘要:晚期謝林在'啟示哲學'中,通過對上帝內部'神性/存在差異'的構造,強調上帝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主人',使上帝擺脫了傳統(tǒng)哲學中抽象的'最高存在者'形象。而通過由之闡發(fā)的'實存論上帝觀',謝林構造了一種強調'未來'和'希望'原則的'神性—三一論'和'永恒—時間學說'。這三點正是晚期謝林'啟示'概念的三重內涵之所在:自我啟示、自我開啟和朝向希望。 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摘要:謝林前期哲學被視為德國觀念論的高峰,而其后期哲學又被視為對其早期觀念論哲學、因而也是對在黑格爾那里達到頂峰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如果我們不理解謝林的后期哲學,那么我們對德國觀念論的理解至多只是達到了對謝林稱之為'否定的哲學'的片面而膚淺的理解,從而對謝林整個后期哲學所致力的'肯定的哲學'或'實定的哲學'(die positive Philosophie) 《從啟蒙倒退到神話之后的生存哲學——論謝林中后期哲學的倫理思想》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摘要:在《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謝林發(fā)現(xiàn),自由本身無非是一種必然的現(xiàn)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蘊含著與自由相反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固然構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絕對命令性'的隱蔽根基,但也蘊含著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對個性的取締和毀滅。謝林比阿多諾早一個半世紀便洞見出了啟蒙倫理的'辯證法'。因此,謝林后期哲學轉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話學上來。本文不認為謝林向神話學的倒退是對啟蒙的背叛,而是對啟蒙的內在悖論在更深層面的揭示。如果真正的自由對立于必然的話,那它就是任意的。因而在善惡問題上,自由永遠都只是一種向善或向惡的可能性,而非是必然的。人的生存作為人的自由力量的體現(xiàn),在于它必須面對惡而生存,以增強存在的力量。啟蒙倫理的色彩于是被徹底改寫。 《從道德世界向倫理世界的生存論突圍——論謝林早期倫理思想的意義》發(fā)表期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摘要: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謝林從早期開始就深入思考康德、費希特哲學所留下的體系問題和實踐哲學的關聯(lián),倫理問題自然包含其中。謝林的重要性恰恰在于他并非要發(fā)展出一套習俗的道德規(guī)范或義務體系這樣的倫理學,而是在'存在論'上將倫理問題與生存問題緊密相連,從而通過倫理學的思考,實現(xiàn)了思辨哲學的存在論突圍。這一突圍的遺產不僅僅在于將康德的為主觀準則立法的道德真正拓展到倫理生活世界,而且在于倫理問題不能僅限于在主體內心的道德律層面,而必須上升到存在論的層面,并通過改寫現(xiàn)代的主體性哲學才能真正得到解決。《謝林哲學中的自由問題——兼論謝林前后期哲學的統(tǒng)一性》自由是哲學的永恒主題,但英國自由主義者所追求的主要是法治的自由,啟蒙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追求的主要是政治自由,而謝林前后的德國哲學家主要是從思想或精神方面來理解自由。謝林認為, 這些理解都有其部分的合理性, 但只把握住了自由的現(xiàn)象,而沒有把握住自由的根本。謝林認為,自由的根本只有從本原存在的行為中才可理解,就是說,只有本原的存在本身,才是自由本身。自由的哲學, 必須通過對本原存在的建構來把握自由本身。本文試圖通過追溯謝林通往存在本身的思想之路,來展示他對于自由問題的視野,并以此來回答謝林研究中一直令人困惑的前后期哲學的統(tǒng)一性問題。發(fā)表期刊:《哲學動態(tài)》,1991年09期摘要:我國的德國古典哲學研究中,有不少康德專家,黑格爾專家,甚至費希特專家,唯獨沒有謝林專家,甚至連專門研究謝林的學術論文也十分罕見。這清楚地表明,謝林被我們忽略甚至遺忘了。發(fā)展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5期摘要:謝林在承認自我意識的關鍵性作用的基礎上,跨出康德與費希特所堅守的自我意識視角之外,將原初同一性界定為觀念東西與實在東西之間(而非表象與對象之間)的同一性,在此基礎上建立他的自然哲學。這就既繼承了近代哲學在自我意識方面的遺產,又在德國觀念論語境下復興了傳統(tǒng)的秩序觀。對于傾向于忽略人類思維對于形式的反思能力的當前時代而言,這種古典類型的秩序觀未必能直接為當下的問題提供答案,卻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發(fā)表期刊:《哲學動態(tài)》,2019年01期摘要:黑格爾和謝林繼承了盧梭和康德的思想,即人類主觀的自由意志與生活的客觀形式之間內在相通;又突破了單純主體性的視角,并以體系的形式展示了自由意志依從事物本身的要求或動力而得以實現(xiàn)的情形。盡管黑格爾偏重于展示自由意志合乎事情本身之邏輯的實現(xiàn)過程,而謝林更強調根據(jù)與實存者的相與相成在自由意志發(fā)生時的重要意義,但在自由具有確定的形式且以真理為旨歸這一點上,他們的總方向是一致的,都可以啟發(fā)我們重新思考自由問題。 摘要:現(xiàn)代哲學批評黑格爾思想的非現(xiàn)實性,確有其道理,但往往并沒有達到謝林的深度。謝林首次發(fā)現(xiàn)了黑格爾以及整個近代理性只能理解思想中的東西,而不能從事物本身的潛能理解它。這一發(fā)現(xiàn)基于謝林對于近代思想中的質料主義的闡揚與發(fā)展之上,也為現(xiàn)代哲學開啟了走向有限性處境的門徑。鑒于此,重估謝林在近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摘要:謝林在思想史上首次系統(tǒng)地質疑與動搖了德國觀念論,乃至整個近代哲學,他提出了后來成為現(xiàn)代哲學之基本共識的一個觀點:理性是有限的,它會將人與現(xiàn)實隔絕開。謝林主要通過將古代的潛能-質料學說改造為自己的一套潛能學說,并以此解釋上帝內部三種潛能的結構,以及上帝力量的歷史性實現(xiàn),來克服現(xiàn)時代的'否定性'。謝林的肯定哲學雖然有基督教、德國觀念論和世界根本秩序三方面的局限,但與其他大思想家的學說一樣,因為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而構成了衡量當代與未來思想的一個重要標尺。 發(fā)表期刊: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2006年摘要:謝林的“自由論”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部書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把自由問題與宗教、尤其是對上帝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按照謝林自己所說,《自由論》這本著作是對康德提出的自由與必然這個二律背反問題予以回答,他以前只在《哲學與宗教》中提過這個問題,但由于闡釋不當,容易引起誤解,所以,他必須對自由的本質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宗教作一個比較明確的闡述。發(fā)表期刊:《現(xiàn)代哲學》,2004年01期摘要:本文集中探討謝林的《自由論》及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意義,作者在指出這部著作不足的同時,充分肯定 謝林對自由及與之相關問題的發(fā)問,并認為這是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對人類自身命運的一次重要思考。 《從原始直觀到天才直觀——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之解讀》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摘要:謝林的《先驗唯心論體系》把全部哲學表述為意識的發(fā)展 ,涵蓋了從原始自我直觀到理智直觀、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從自然合目的論到藝術哲學發(fā)展的全過程 ,最后到達自然和精神的絕對同一性。謝林開創(chuàng)的這種思想和方法對黑格爾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發(fā)展。本文通過解讀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謝林同一哲學的歷史意義。 發(fā)表期刊:《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1期摘要:18世紀90年代初期在康德摧毀古典形而上學以后對能否建立一種基礎哲學有過一場爭論。謝林在他的'同一哲學'階段試著將哲學最高原則置于比費希特的'我'更高的位置:在一個'絕對'中,這個'絕對'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但同時也非二者,而是二者的絕對'同一'。謝林把這個'絕對'稱為'我',并賦予它一種自我認識的關系。荷爾德林反對建立基礎哲學,對荷爾德林而言,'存在'必須與'同一'區(qū)分開,他認為謝林把'存在'與最高意義上的同一性混淆了,并通過對判斷與自我意識的批判試著在一切思考關系以外設定一個'存在'。 《原初自然的歷史化——梅洛-龐蒂對謝林自然哲學的現(xiàn)象學闡釋》發(fā)表期刊:《哲學動態(tài)》,2020年03期摘要:后期梅洛-龐蒂提出了關于'肉''交錯''開裂''間距'等概念的存在論,以突破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框架,自然哲學則是這一存在論在存在者層面的具體實現(xiàn)。通過重釋謝林哲學,梅洛-龐蒂從知覺現(xiàn)象學與表達現(xiàn)象學的角度展現(xiàn)了原初自然歷史化的機制。他敉平了謝林筆下從原初自然上升到絕對者的存在秩序和理性歷史,而代之以原初自然在時間之流中表達自身的意義生成歷史。以人為中介,作為意義根基的自然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身,不斷獲得新的意義形態(tài)。這一歷史化進程是完全自由與開放的。數(shù)學化的機械自然、被絕對精神引導的理性化自然、泛神論想象下的有機自然等,都只是自然表達自身之諸多方式中的一種。由此,梅洛-龐蒂給出了詮釋世界視域的一種獨特方案。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謝林的自由概念。像謝林一樣,要考察自由概念就必須考察與自由有關的各種對象,包括自然、人的本質、上帝和惡等概念,這些概念是謝林理解人的自由概念的境域。本文將對謝林的《自由論文》進行全面的解讀。《在后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謝林》發(fā)表期刊:《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摘要:重新評價謝林哲學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后現(xiàn)代的一個貢獻。后現(xiàn)代探討了謝林在哲學史上被遺忘的原因,引發(fā)了謝林哲學的全面復興。沃格林和海德格爾對謝林哲學極高的評價是謝林哲學全面復興中的兩個高潮。謝林哲學被認為是后現(xiàn)代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 《形而上學之極限與另一開端之預示——論海德格爾對謝林<自由論文>的定位與根據(jù)》發(fā)表期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3卷05期摘要: 海德格爾給予謝林《自由論文》史上罕見的高度評價,斷定其是“西方哲學最深刻作品之一”,是關乎西方思想之走勢的偉大作品.但這一定位的根據(jù)還需得到徹底闡明.通過文本分析和脈絡考察可以看出,海德格爾這一定位的根據(jù)在于:《自由論文》以觸及形而上學之極限的方式對“存在與人之關聯(lián)”問題進行了探問,構成了對第一開端之終結和另一開端之預示的雙重見證,由此它不僅是西方哲學的關鍵作品,也同時堪稱海德格爾思想道路上的重要路標。《論歷史與法權——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中有關法權演繹的學說》發(fā)表期刊:《人大法律評論》,2018年01期摘要: 弗里德里?!ぶx林是德國古典法哲學發(fā)展史中的一位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思想家.他在《先驗唯心論體系》中發(fā)展了費希特以來有關相互承認的看法,不是將相互承認視為是一種個體性的機制,也就是說,不是將相互承認建立在自我和他者的關系基礎上,而是在整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來看待相互承認的可能性,從而將歷史引入到了對于自由的論證之中,從而導致了德國古典哲學發(fā)展史上的自由觀的一次重要轉變,使歷史開始成為自由的要素.并且在此基礎上,為新的法權演繹,也為歷史法學派的誕生提供了哲學的基礎.這就是權利在歷史過程中獲得先驗的根據(jù),法律制度因此獲得了客觀歷史的基礎.然而,在《先驗唯心論體系》的末尾,這一建立在歷史基礎上的自由觀卻被他有關審美自由的論證所削弱.自由被視為出自天才藝術家之手的創(chuàng)造,法律制度也就成為了天才立法者的個人創(chuàng)造的產物.由此,在謝林的整個法權演繹的過程中就存在內在矛盾,也造成了他在主張廢除國家和強調絕對的倫理國家之間的立場搖擺。《必然反思與自由的反思:謝林反思理論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發(fā)表期刊:《河北學刊》,2017年,第37卷01期摘要: 謝林的“反思”概念,是其哲學中一個異常難解的概念.一方面,謝林對反思持有一種十分消極的看法:“單純的反思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疾病,不僅如此,在它掌控整個人類之處,還將那源于同一性的、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人類較高級的此在,人類的精神生命,給連根斬斷了.它是一種惡,與人類相伴,甚至還會破壞人類觀察普通對象的所有直觀.”[1](1,213f)他把康德以來的近代哲學都歸結為“反思哲學”(Reflexionsphilosophie),并把康德哲學也劃入獨斷論.他說:“真正的獨斷論只有一個標志,這就是將反思的形式運用于絕對.”[1](1,5,127)發(fā)表期刊:《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05期摘要:康德在感性與知性之間作了一個絕對的區(qū)分,即直觀不能思維,思維不能直觀,因而概念與直觀處于對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觀所謀求的正是概念與直觀的結合,其基本含義是突破時空條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對象之本質的能力。不過這種能力并不是人類的認識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觀能力,它所指向的對象是自在之物。費希特把直觀看成是自我的一種行動,因而理智直觀就變成了絕對自我對其一切行動的直接性的意識。謝林在費希特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自我的理智直觀視為自我意識演變的基本手段,他通過'直觀的級次'概念在理智直觀中注入了時間和歷史的要素。 《創(chuàng)造出于無?——謝林<論人類的自由本質>里的“理智的十字架”辨析》摘要:謝林的《論人類的自由本質》(1809)向來很受重視,但目前的研究也還是有少許錯漏。譬如誤把'按照一個古老但絕未沉寂的說法'看成是針對雅可比的,但實際上這是針對施萊格爾的。這里所要重點闡述的,是學界的一個遺漏。謝林認為'創(chuàng)造出于無'的'無'是'理智的十字架',這其實聯(lián)系著他對雅可比的嚴厲批評。 《謝林和普羅提諾:從1804年<哲學和宗教>到1809年“自由論文”》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摘要:關于謝林前期哲學與普羅提諾的關聯(lián),學界已有不少探討。這里通過細致梳理,指出自1804年《哲學和宗教》至1809年'自由論文'期間謝林對普羅提諾的了解是極其有限的,其對普羅提諾兩度萌發(fā)的'興趣'只是虛有其言。 摘要:謝林哲學的中間時期是一個仍然有待研究的領域,這里以《斯圖加特內部講課》為研究對象,指出其中那較少受到關注的'精神'哲學構想所展現(xiàn)的中間時期的過渡特點,但又并不因為帶有過渡特點而不具備重要的哲學意義。謝林的'精神'哲學構想把'可數(shù)的精神'世界看成一個實有的存在領域,在《自由論文》的基礎上對精神概念作更細致論證,用'心靈'指稱精神里面的自然的東西。謝林的這種精神概念與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構成鮮明反差,豐富了德國唯心論的'星叢'特點。 摘要:《德國唯心主義的最古老綱領》是德國哲學史上的重要文獻,長期以來人們對作者是誰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這里則結合謝林的思想進程以及謝林的早期神話思想,認為謝林不應當是這份文獻的作者。 發(fā)表期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摘要:智性直觀,是謝林早期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把它說成是謝林哲學的“工具”,是恰如其分的,因為正是憑著這個概念謝林得以將哲學說成是對絕對者的構造。并且,只要明確了智性直觀是謝林哲學用以把握絕對者的工具,那么,謝林對這個概念所作的那些復雜的表述就都可以理解了。《自然中的精神——謝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觀念探析》發(fā)表期刊:《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年02期摘要:謝林早期自然哲學將生命視為因果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力圖以此調和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所要調和的機械論與目的論的矛盾,謝林認為自然界雖然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產物,但又是合乎目的的。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與物質的二元論,謝林發(fā)展了一種有機自然的理論,認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規(guī)律的客觀對象,其本質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識的純粹客觀對象的總和;自然只有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即理解為諸種自發(fā)的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規(guī)定,謝林在此基礎上將自然歸攝到先驗自我意識、即精神的先天規(guī)定之下,以此克服康德的二元論。 《康德和謝林的認識創(chuàng)造機能理論及其意義》發(fā)表期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02期摘要:人類的全部認識活動,正像自然界其它事物的運動一樣,是質變和量變的統(tǒng)一,而其中最關鍵的則是質變環(huán)節(jié)。認識的質變過程,在感性階段中表現(xiàn)為由外界信息引起的刺激到表象的飛躍,在理性階段中則表現(xiàn)為由表象到概念的飛躍。而這些飛躍過程,也就構成了認識創(chuàng)造性原理所應探討的主要內容。 如果我們進一步把認識創(chuàng)造性原理看作一個系統(tǒng),那么這個系統(tǒng)必然包含這樣兩個相互對應并相互滲透的子系統(tǒng):(1)機能系統(tǒng);(2)邏輯系統(tǒng)。前者我們稱為認識創(chuàng)造性機能理論,后者我們稱為辯證邏輯。它們表達的都是認識的飛躍或質變活 動。站在這個基點上看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認識論,便可以看 到這樣一個差別:康德、費希特 和謝林著重于從心理方面、從機能方面探求認識的飛躍過程,他們十分重視想象力在認識中 的作用;而黑格爾則著重從辯證邏輯方面探討認識的飛躍過程,他所重視的是認識的形式— 范疇在邏輯上的關聯(lián)。前者的集中表現(xiàn)是先驗統(tǒng)覺理論和理智直觀學說,后者的集中表現(xiàn)則是辯證邏輯學說。長期以來,學術界對黑格爾的邏輯學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而對從康德到謝林的機能學說卻很少研究,鑒于此,本文試圖探求一下康德和謝林的認識創(chuàng)造性機能學說及其意義,以向學術界同仁請教。摘要:謝林早期哲學一般被視為同一哲學,其試圖以費希特知識學的先驗演繹方法為榜樣,力求解決自由與必然相融合的理論難題。先驗哲學與自然哲學是同一哲學體系的兩個分支:在絕對同一原則下,前者追問自然的本真之物并表現(xiàn)出不同級次,后者追問自我意識中的思之實事并表現(xiàn)為意識發(fā)生史。同一哲學體系的構建使謝林獨立于費希特知識學,并使絕對同一性走出自我意識內外設定的困境,轉以理性本身為總則;同一哲學體系超越了知性反思哲學模式,并立足于理智直觀和哲學構造的方法,從而凸顯理性的自在自為性。 發(fā)表期刊:《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4期摘要:謝林的歷史觀以人性及自由意志為起點來解釋歷史 ,不免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 ,但其中包含許多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他論證了歷史活動中自由與必然的緊密聯(lián)系 ,論述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倫理本性之間的相互依賴性 ,把歷史理解為自由與必然的統(tǒng)一。這些觀點為人道主義歷史觀豐富了辯證內容。黑格爾歷史觀中的辯證法思想 ,就是對謝林自由與必然統(tǒng)一的思想的繼承。這些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形成產生了啟發(fā)作用。《自由的深淵——謝林的自由觀及其可能的政治哲學意涵》發(fā)表期刊:哲學動態(tài),2019年01卷摘要:1809年之后的謝林轉向深入思考上帝的神圣自由,以為人的自由奠基。他認為,上帝作為實存,在自身之內擁有與其不可分離、但確有區(qū)別的實存的根據(jù),它們不可分離地統(tǒng)一在一起。上帝的神圣自由在于創(chuàng)世的自由決斷完全是善的,但人作為內在于神的有限物,出于上帝現(xiàn)實地實現(xiàn)自身的必然性,卻撕毀了實存與其根據(jù)之間的永恒紐帶,自由地選擇為善或者為惡。海德格爾和齊澤克對謝林作出了不同詮釋,一方面證明了謝林后期哲學的重大意義及其現(xiàn)實性,另一方面也例示著謝林思辨的自由闡釋可能隱含的政治意涵。發(fā)表期刊:《接諦》11卷,2006年06期摘要:謝林歷史哲學的基本對象在于解釋“高等歷史”乃是世俗歷史的意義來源。然而,高等歷史卻建立在潛勢論與啟示兩者的形上學基礎之上。在潛勢論中,謝林肯定著神有創(chuàng)造的自由,并在承認異己者的存在時,使得時間、歷史與世界得以開展。啟示的原則提供一普遍基礎,蘊涵著神話意識與異教的歷史過程;并借由三位一體觀來開展創(chuàng)造、墮落、拯救的宗教歷史場景。歷史與啟示兩者在概念上彼此相關,并構成謝林晚年哲學的基本觀點。摘要:在德國古典美學的研究中,謝林的美學之光經常被康德,黑格爾的美學輝煌所隱去,然而黑格爾也不得不承認,謝林的思想是'最后有意義的,真正的形態(tài)'。當代思想家海德格爾曾深入研究過謝林,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中,謝林是整個現(xiàn)代哲學的關鍵人物.謝林第一個在反思的層面上批判了黑格爾的泛邏輯主義,為20世紀西方哲學奠定了基礎, 因而被海德格爾稱為整個德國哲學一個時代中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跨越度最廣的思想家,德國古典哲學真正的終結者。就美學思想而言,謝林倡導浪漫主義美學意識,強化物質與精神的同一,反思了工具理性的霸權對人性的破壞;堅持對自然的詩意態(tài)度,實行藝術與美的分離,推進詩與思的統(tǒng)一,拆解了啟蒙理論對人的外在自然與人的外在自然與人的內在自然的工業(yè)化理解;通過神話的文化解讀啟示歷史理性的回歸與認同,以一種幾近神學的立場追求人類生存自由與精神解放,批判了試圖依靠絕對主體性實現(xiàn)生活世界自由化的烏托邦思想。可以說,直到謝林“才以一種方式存在有一種哲學歷史,即歷史本身成了絕對知識通向自身的道路”。謝林的美學重建了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倡導思想走向實踐、觀念返回生活,引發(fā)了西方美學的現(xiàn)代性轉向。《行動與開端:齊澤克對謝林“自由”概念的精神分析學解讀》發(fā)表期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0年01期摘要:齊澤克認為,謝林的神智學敘事是關于上帝創(chuàng)世及其作為絕對主體之創(chuàng)生的寓言。在上帝創(chuàng)世或創(chuàng)生之前,只有驅力的漩渦的瘋狂運動,這是在上帝之中但又不是上帝的原始根據(jù),這在謝林那里屬于非時間性的'永恒的過去',亦即拉康意義上的'真實域'。世界(現(xiàn)實時間)始于原初的'分離—決斷'行動對驅力的旋轉運動('永恒的開端')的否定。這種分離—決斷之行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時間),但它本身卻不在世界(時間)中,因而它是無意識的。從另一方面說,謝林式的自由主體之自由是體現(xiàn)在主體的行動中的,是原初的/永恒—過去的原始根據(jù)/無根據(jù)在現(xiàn)實存在領域中的復現(xiàn)。也就是說,一次自主行動意味著永恒過去的—真實域的自由深淵在現(xiàn)時—歷史領域的瞬間的、突然的回歸。在這個意義上說,從自由到自由的主體,即是純粹自由通過行動在歷史時間中閃現(xiàn)的過程,也是主體通過自由的行動而生成的過程。 摘要:黑格爾借鑒和運用了謝林的直觀原則,又賦予了直觀原則全新的內容。一方面,黑格爾揚棄了謝林自我直觀的感性形式,把直觀設定為絕對思維的初始規(guī)定,另一方面,黑格爾又把直觀設定為概念本身的反思形式,正是在直觀中,概念才獲得了發(fā)展自身的原初動力,從而建立起自身。黑格爾揚棄了謝林的那種沒有概念的直觀,把直觀那個感性的形式聯(lián)結到概念的反思關系,使直觀本身進入到概念自身的規(guī)定,這正是黑格爾在直觀概念中超越謝林的地方。 《后期謝林背景下的馬克思與施蒂納之爭——以“現(xiàn)實”概念為中心》發(fā)表期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7年05期摘要:黑格爾把現(xiàn)實理解為具有本質的實存,而后期謝林則批判黑格爾的'現(xiàn)實'概念是本質對實存的貶低或否定。施蒂納沿著后期謝林的思路,從個人實存出發(fā),展開對普遍本質的批判。馬克思通過施蒂納而受到后期謝林的影響,從思辨走向實證,把現(xiàn)實理解為經驗的實存,并且更加關注個人,從而實現(xiàn)了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轉變。但馬克思并未因此放棄普遍本質,在個人實存必須在普遍本質之中實現(xiàn)自身這一點上,馬克思比施蒂納更接近于黑格爾。 《理性中的“上帝”:德國古典哲學上帝觀辨析——以康德、謝林為中心》發(fā)表期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06期摘要:康德與謝林同處于啟蒙時代的思想氛圍之中,但他們對上帝問題卻形成了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在康德那里,理論理性無法認識上帝,上帝也并非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或本原,而只是作為一個道德公設存在于實踐理性之中,它的最大目的實際上是為了保證道德主體配享相應的幸福,同時為倫理共同體的建立確保一個標準。在謝林那里,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的鴻溝被填平,上帝也不再被保留于信仰領域,而是'重新回到'哲學思考的主題當中;人類可以通過'理智直觀'來認識上帝,伴隨著對上帝的'理智直觀',靈魂的本質得以被思索,德行與幸福也獲得統(tǒng)一??档屡c謝林上帝觀的不同不僅反映了啟蒙時代理性主義與人文精神的碰撞,也折射出西方歷史中哲學與宗教的內在糾葛。 摘要:學界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既有研究,主要考慮到他與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的關聯(lián),但通過追問《博士論文》的寫作結構、對象選取、論述重點、人物定位、前后改動以及與《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的差別等可以發(fā)現(xiàn),回應謝林晚期哲學同樣是《博士論文》的主旨之一。馬克思借助伊壁鳩魯、柏拉圖、德謨克利特、斯多亞派、普盧塔克、眾神、眾神的侍者海爾梅斯等形象,對謝林及其御用文人盟友進行了多重影射,他對謝林的隱蔽批判是其啟蒙計劃的固有組成部分。 摘要:謝林在承繼和批判康德和費希特知識學的基礎上,確證了知識學的最高原理。這個原理就是主體和客體、自我與非我的絕對同一,它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而只是絕對本身。這個絕對同一不能從存在或經驗出發(fā),而只能在自我意識中尋找。自我意識憑借自身的純粹行動,歷經原始感覺、創(chuàng)造性直觀和反思三個階段,演繹出知識學中從主觀到客觀過渡與符合的問題。謝林知識學提供了解決主體和客體、思維與存在之間矛盾的一種可能性思路,這條思路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特別是歐洲大陸的人文哲學中得到了貫徹和復興。發(fā)表期刊:《社會科學輯刊》,2012年03期摘要:在認識論的長河中,知識學體系從費希特自我原則到謝林同一原則的演變是必然的、合乎邏輯的。費希特在對康德知識學的批判中,確立了本源性、能動性的自我原則。這個自我通過自己的純粹活動,推演出知識學的全部內容。謝林反對費希特知識學體系的自我原則,把知識學的根基引到斯賓諾莎的實體,建立起自己的'絕對同一'的知識學體系,從而解決了從主觀到客觀和從客觀到主觀的雙重過渡問題。但由于其非理性的直覺主義傾向,謝林在對費希特知識學的批判中也固有一定的局限性。發(fā)表期刊:《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04期摘要:中西文化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在莊子和謝林構擬的審美意向性結構上反映的很明顯:莊子的審美意向性結構是向內收斂的;謝林則是向外呈現(xiàn)的。另一方面,莊子和謝林藝術哲學也是異中有同:莊子是哲學的詩化,而謝林則是詩化的哲學,雖然他們各自在求證的方式上略有不同,但都主張哲學和美學是合為一體的。發(fā)表期刊:《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摘要:謝林認為自然與自我是絕對同一的,它們在本性上是一體的。哲學本身是自然與精神彼此向對方發(fā)展的雙向過程。其中先驗哲學是探索自我意識活動的發(fā)展歷史,而對自我意識的探索要以自我的直觀活動層次的提高為依據(jù)。自我的直觀活動經歷了從最初級的自然中的自我到最高級次的自我意識,從理論哲學到實踐哲學,從自然的合目的論到藝術哲學的發(fā)展過程。謝林正是在探索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過程中,構建了無差別的絕對同一自我。 發(fā)表期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摘要:謝林與黑格爾是同時代的人,但二者之間卻有著承上啟下的關系,這使得他們的理論既有一致性又有相異性。這一點尤其表現(xiàn)在他們的悲劇審美觀上。謝林悲劇審美觀的神性色彩相比于黑格爾悲劇審美觀的人性光輝對后世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于我們今天的悲劇藝術更具啟發(fā)。 《以藝術重構存在——謝林<藝術哲學>的定位和功能》發(fā)表期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摘要:'存在'是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概念,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美學的一大主題就是如何消解思維與存在、主觀與客觀相對立的問題。謝林的《藝術哲學》圍繞這一時代主題,通過確立藝術的合法地位為'存在'問題提供答案。在謝林看來,藝術直觀和理智直觀分別位于其體系的兩個頂端,因此藝術和哲學是抵達'絕對同一性'(本原性存在)的兩把鑰匙。而在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互為現(xiàn)實者和理念者的緊密關聯(lián)。因此,在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之后,確立藝術哲學成為完滿詮釋同一哲學的必要任務。也唯有通過藝術,絕對同一性才能徹底得以展現(xiàn),思維與存在的二元分裂才能得以消除。藝術在謝林哲學中,具有了本體論的意味。摘要:Potenz是謝林哲學的標志性概念。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 ,我們大多是從“冪”這個數(shù)學含義出發(fā)來理解它的。而本文則通過詞源和思想史方面的考察 ,指出這個概念的思想根源更多地是在猶太 -基督教傳統(tǒng)中的“創(chuàng)造”觀念里。也就是說, Potenz概念的基本含義其實是“ (創(chuàng)造)力” ,而不是單純數(shù)學形式意義上的“冪”。 摘要:Potenz概念是謝林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無論是在其早期、還是在中后期的思想中。謝林對于它的使用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兩層內涵,一是“冪次”、一是“潛能”。這兩種用法是有著明顯區(qū)別的,各自具有不同的論述背景。而在謝林早期思想的論述背景中,謝林主要是在“冪次”這一內涵上來使用Potenz的。《形上學的根本問題與道家思想:在海德格爾、謝林、尼采的思想脈絡之中》發(fā)表期刊:《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9期摘要:海德格爾在1929年的《什么是形上學》,開始討論'無',提到了'無自無'(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妒裁词切紊蠈W》所說的無和老子所說的無的類似性,經常被注意到;但是,海德格爾存有思想所說的'有與無的共同隸屬'(Sein und Nichts gehen zusammen)和老子所說的有無玄同的思想結構上的共通性,卻未被重視與展開。道家的無與形上學的根本問題,可以在謝林、尼采、海德格爾的思想脈絡之中,加以探討。 發(fā)表期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摘要:謝林的《藝術哲學》是一部艱晦的著作。要讀懂《藝術哲學》,必須掌握一條基本線索:謝林在縱向上分析了藝術史,在橫向上分析了藝術形態(tài),旨在表明藝術世界是按照內在規(guī)律組織起來的完整體系。這是謝林的藝術學理論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摘要:謝林神話學說一直或隱或現(xiàn)地滲透在當代思想家關于藝術與生存的討論中,它強調神話是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生的一種建構力量,是超越現(xiàn)實生活、為人的生活設立價值觀念的活動。謝林神話學說打破了哲學與神話的對立,克服了理性主義設定的界限,重建了感性與理性、人性與神性的統(tǒng)一,引發(fā)了對現(xiàn)代性問題更全面的反思與批判。發(fā)表期刊:《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05期摘要:謝林改變和扭轉了康德、費希特以人的自我為軸心的哲學走向,重新選擇了本體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絕對”為核心,把費希特的主觀意義的本體論,即“自我=一切”,轉到客觀意義的本體論,即“一切=自我”。謝林的“絕對”是超越主客體之上的絕對同一性,是精神與自然的絕對同一。謝林的“絕對”的理論來源主要是斯賓諾莎的實體說,對實體加以理性演繹成宇宙精神,費希特的絕對自我運動辯證法思想為謝林絕對本體的運動發(fā)展提供了啟示。謝林已察覺到絕對的運動規(guī)律貫穿到自然與歷史中,人認識自然與歷史就是認識其中的普遍規(guī)律。 發(fā)表期刊:《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摘要:謝林哲學是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上半期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國古典唯心論從康德到黑格爾的連貫的、合乎邏輯的、必然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它上繼康德和費希特的主觀唯心論,下開黑格爾客觀唯心論的先河,對于德國哲學革命和唯心辯證法的發(fā)展做出了獨特貢獻?!断闰炍ㄐ恼擉w系》是德國古典唯心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著作雖然是謝林早期創(chuàng)作活動的產物,但它最系統(tǒng)、充分地闡明了謝林的哲學,凝聚著他的哲學生涯中最有生氣、最優(yōu)秀的思想成過,對當時和后來的哲學、自然科學和美學思想發(fā)生了重大影響。發(fā)表期刊:《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摘要:謝林的代表作《先驗唯心論體系》一書的要義,是把他的先驗唯心論原理推廣到一切知識領域,建立一個“·全·部知識的體系”??档峦ㄟ^理性批判,依據(jù)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別建立了他的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藝術哲學。費希特從絕對自我出發(fā),把各個知識部門統(tǒng)一于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識學。謝林則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把費希特的知識學改造成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過程對立統(tǒng)一的先驗主義知識體系 發(fā)表期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摘要:謝林與海德格爾是德國哲學領域的兩位大家,由于兩人對藝術哲學的重視與推崇,二者都被冠之以'詩人哲學家'的稱號。他們在藝術觀念上有諸多一致之處,比如對藝術本質的認識、對詩與思關系的解讀、對藝術與詩的功能的高舉等。而且兩人的藝術哲學都帶有強烈的人本主義色彩,這正是兩人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之體現(xiàn)。但兩人在思考方式及認識論等方面,顯然還是有差別的。《為什么一定存在某物而不是無?——從康德到黑格爾、謝林、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發(fā)表期刊:《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1期摘要:'為什么一定存在某物而不是無?'作為形而上學的'所與',存在既是哲學思維的基本問題,也是人類理性恒久的努力。從康德設定'存在'這一形而上學'所與'以來,黑格爾、謝林、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等都不約而同地圍繞這個'所與'進行存在之思,勾畫了存在的各種圖像。雖然這些存在之思不免見仁見智、掛一漏萬,但作為人類理性的恒久努力,開辟了通向存在的新途徑,為進一步深化和拓寬存在之思,加快形而上學之塔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參照系和實踐路徑。發(fā)表期刊:《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10期摘要:自我意識問題一直是西方哲學史上的經典問題,德國觀念論代表的謝林也以自我意識的問題作為其哲學體系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基石。謝林區(qū)分了同一性的自我和作為一種活動的自我意識,前者作為第一原點起著牽制的作用,而后者作為由前者所生發(fā)的活動則進行著不斷的生成,從而構建出精神界與自然界,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自我意識作為一種直觀活動,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體現(xiàn)著辯證法的精髓,對黑格爾具有深刻的啟發(fā)作用。摘要:恩格斯在《謝林和啟示》中,反復以“神秘”一詞來指稱謝林哲學及其思維方式的特點,認為“在自由思維中可望見到的則是經院哲學和神秘主義中更加雜亂的東西”正體現(xiàn)出謝林哲學的實質.只要我們完整地看待謝林的思想進程——從神學轉向哲學,又再次從哲學轉向神學,就會確認這種轉向并不是斷裂意義上的轉折,而是在更高意義上的返回——重新回到原點。《神學人格的共同體旨歸——重思康德、費希特到謝林的政治哲學線索》發(fā)表期刊:《內蒙古社會科學》,2016年06期摘要: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神學政治問題日漸凸顯。在德國古典哲學家中,康德預見到了神權社會的徹底瓦解,他將個人恪守的倫理準則升華為社會性的道德立法。費希特進一步反恩人的主體性價值,認為只有把被康德哲學懸置了的神性還諸于人性,才能確保道德律令的絕對性和客觀性。對于人格主體與啟蒙精神關系的思考,是近代浪漫主義的精神源頭,亦奠基了德意志的新教倫理。謝林把這種形式上區(qū)別于上帝、本質上又趨同于上帝的精神力量界定為神學人格。神學人格可以通過參與政治權威的塑造,全面統(tǒng)攝公眾的思維與行動,為社會秩序提供統(tǒng)一的精神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學案小釋——謝林對黑格爾指責的反駁》摘要:歷史上沒有哪兩位偉大的哲學家如謝林和黑格爾一般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時代,共同發(fā)展、共同成熟;歷史上也沒有哪兩個哲學體系如此相近卻又如此不同;同樣,歷史上也沒有哪兩位哲學家對對方的哲學思想了解得如此深入?yún)s又帶有深刻的批判性。因此,研究兩位哲學家對對方思想的評價與回應是件既有意義又有趣的事情,從兩位哲學家在理智直觀、絕對者問題上的不同觀點入手,能夠明晰他們思想的異同。《從原則到無定者——從與黑格爾的爭辯看謝林“世界時代”與“埃爾朗根講座”中的體系概念》發(fā)表期刊:《哲學評論》 2019年第22輯摘要:德國唯心論的發(fā)展并不是一條單項遞進的直線,而是由許多對同一個論題展開的爭辯構成的“星叢”。在黑格爾1807年發(fā)表《精神現(xiàn)象學》之后,謝林并非就此陷入了沉默,而是在積極回應黑格爾對他的批判,進而在此基礎上開辟出了通向后唯心論的新道路,同時也為此進行了多次體系建構的嘗試。在這一過程中,謝林1810年開始構思的“世界時代”和1821年的“埃爾朗根講座”堪當其思想冒險的路標。《不可預思之在與本有——晚期謝林與后期海德格爾的存在概念》摘要:謝林晚期哲學和海德格爾后期思想有著許多相近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兩人都對克服傳統(tǒng)形而上學進行了努力,并都在此基礎上進行過新的思想可能性的嘗試。謝林通過'否定哲學'與'肯定哲學'的區(qū)分,建立了一種不同于柏拉圖傳統(tǒng)的歷史性存在概念,為一種新的存在意義和存在譜系學鋪平了道路。海德格爾則更為明確地通過現(xiàn)象學的解釋學跳出了傳統(tǒng)的存在概念,并在作為'存有'的'本有'概念中以另一種方式補充了由謝林提出的新的存在理解方案;這一點同時也構成了兩人間對話的可能。 摘要:謝林后期思想以啟示哲學的形式把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融合起來,曾經遭到了包括恩格斯在內的新黑格爾學派的激烈反對,但也激發(fā)出祈克果,雅斯貝爾斯,蒂利希等一批哲學和基督教神學的大思想家。謝林的哲學神學是一種“存在的原初神學”,它最深刻也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把啟蒙主義的形上學的上帝重新返回到了猶太-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以神義論為出發(fā)點探究人類生存的現(xiàn)實處境,構成謝林后期哲學神學的核心。從“原初存在”到“神”的過渡,不是靠形上學的先驗設定,而是基于對“存在”的張力結構的分析?!澳茉凇薄氨卦凇焙汀皯凇笔沁@一張力的三個級次,從中自然地能展示出上帝的三位一體。張力結構發(fā)展的動力是“存在”的“意欲”,考慮到謝林把上帝等同于原始存在,那么,上帝也成為“原始的意志”,這樣的結構顯示出存在之路不是必然之路,而是自由之路。但人類現(xiàn)實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因為人的存在具有“偶在性”,它不只是在善與惡之間,而且也在應在和不應在之間,甚至在存在和虛無之間。但存在的意義在于反抗向虛無墮落的沖動,而向完善的精神提升。鑒于我們存在的虛無根基,人永遠不能達到上帝一樣的完善的精神,但只要存在的意志尚存,在向虛無的反向沖動和向完善精神提升的的張力中,人類會獲得自由的現(xiàn)實力量和向善的決斷。發(fā)表期刊:《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03期摘要:晚期謝林哲學在批評黑格爾以'邏輯學'為基礎的概念思維還只是單純'否定的哲學',沒有回到實事本身,沒有達到'實定的東西'(Positive)基礎上,提出了哲學要不被邊緣化,就要回到實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成為'實定的哲學'之口號。但哲學如何回到'實事'本身與'實定的東西'呢?實際上就是回到原初的生活本身。這種生活既是'自然的'也是與'神'聯(lián)系在一起的(超自然的)。'神話哲學'(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以'多神論'(Polytheismus)揭示了人類這一'原初生活'的本相,而'天啟哲學'(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的'一神論'(Monotheismus)作為神話哲學的結果,將人類原初的生活從本原的'存在結構'中直觀為人格的、歷史的活動,因而'是歷史哲學的最高凱旋'。'天啟哲學'于是既是人類生活之原初的存在論,這種'存在論'以人神共有的'面向未來'的'我將是我將要是的'為其生存路向,從'將是什么'(was sein wird)出發(fā)把'自為的東西自在地存在著'的'完善的精神'把握為純粹的存在本身,絕對的本原,先于一切可能性的絕對現(xiàn)實性,一切存在著的絕對在先的'潛在勢力'(Potentialit?t)。于是從中可以區(qū)分出作為'第一潛在'(erste Potenz)的能在(sein K?nnen);作為第二潛在的'必在'(sein Müssendes)和作為第三潛在的'應在'(sein Sollendes)。這樣的'存在結構'將能揭示出實存進程中一切可能的存在關系,于是也就構成了神的'三位一體'之結構。自為自在的'能在'(自由)存在論也就成為天啟神學之'神'所'啟示'出來的'完善精神'的生命歷程。對此'神'的信仰的確實性與存在本身的'實事'之開啟,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的'實定性',進入了人類生活本真的現(xiàn)實性。摘要:謝林的“藝術哲學”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同時表現(xiàn)了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階段。謝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學-美學的民族傳統(tǒng),特別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費希特的學說。發(fā)展期刊:《社會科學家》 2017年12期摘要:海德格爾將謝林的《自由論文》解讀為'關于惡的形而上學'。這不僅涉及謝林對早期觀念論的批判,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晚期思想探討意志與泰然讓之的虛無主義背景。這樣的思考揭示了西方哲學追問第一開端的迷誤以及其所保留的另一開端的可能。就此而言,謝林的晚期思想劃定了德國觀念論的邊界,并構成海德格爾探討存在的先聲或前史。在與謝林的哲學對話中,海德格爾獲得根本的推動與啟示而轉向批判形而上學并沉思存在自身的'存在歷史思想'。與此相應的'本源之思'成為兩位思想家共同的主題。摘要:謝林認為費希特對反思性自我把握的邏輯困境的批判陷入了循環(huán)論證。為了克服這種循環(huán),謝林讓自我意識跨越了主體性的界限,作為'第一性的東西',這種絕對的自我意識使認知,而且使對反思的直觀成為可理解的。謝林稱自我意識對自身的這種'認知'為'智性直觀',智性直觀之被反思只有通過想象力的審美活動才是可能的。謝林把對藝術產品的審美直觀也稱作哲學的工具論和憑證。為了能夠系統(tǒng)地理解人類自由的本質的問題,謝林給出了一種有生命的、實在的自由概念,為一種不僅把善,而且把惡開啟為人類自由的選擇權的哲學提供了空間,在此意義上到達了唯心主義的邊界。 載于,吳彥編:《觀念論法哲學及其批判》,姚遠、黃濤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版。摘要:主客同一的這一基本哲學議題如其他哲學問題一般,經歷長久的討論而不曾有過答案。這一問題的轉折點之一在德國古典哲學時代,康德哲學對知識符合論作出革命性的反轉,但他對主客觀一致問題的解決方案并沒有起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并且后來的哲學家們也沒有完全贊同,對調和主觀與客觀、觀念與實存的努力還在繼續(xù)。費希特對康德的調和方式作了邏輯上的改造,但其知識論仍然存在忽視非我部分與過于主觀等的漏洞。再之后的代表人物便是謝林。在他的哲學體系中,對主客分裂起彌合作用的內容主要在藝術哲學之中。謝林早期的體系思想主要闡述于先驗唯心論體系中,他再一次明確陳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是同一哲學中。先驗哲學從主觀出發(fā)以理智直觀與藝術直觀達到客觀,與自然哲學從自然中演化出精神相逆向對應。同一哲學時期,謝林將先驗哲學劃入其中,對于自然哲學及其在體系的演繹與位置有了更明確的闡述。相比先驗唯心論體系時期,這一時期的體系結構有所調整,并著力對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地詳細闡述。在謝林的這兩個體系哲學中,藝術哲學都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被作為自然與精神達成同一的關鍵一環(huán)。對應于這兩個體系哲學之間的結構微調與側重的轉變,藝術哲學的主要任務也由聯(lián)結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拱頂石”演變?yōu)橥ㄏ蚶砟畹奈ㄒ徽?從以藝術直觀的調解來達成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轉變?yōu)樵谒囆g自身的冪次中構造絕對。謝林在完善藝術哲學的同時使主客觀的會合從藝術直觀中的瞬時跳躍到藝術表述絕對而與理念、與實存始終為一。但藝術哲學在體系中作為彌合觀念與實存間裂痕、達到存在同一的工具這一點始終不變。摘要:自由對于一個生存著的生命體本身來說,其本質就是這個生命體本身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可以說對于生存著的人來說,追求自由是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自由問題,在謝林的哲學中自由的思想是包含在他整個鮮艷唯心論體系中的,并且隨著自我的發(fā)展自由的程度逐漸遞增著。從古希臘哲學開始,自由與必然就始終處于水火不容的關系中,而這個問題在謝林這里似乎得到很好的解決,當然對于一個哲學問題來說,它本身是沒有終極答案的,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謝林對自由的思考讓我們追尋自由的本質更近一步。在整個哲學史中對于自由理念的理解和發(fā)展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我們要想研究謝林的自由理論,并且透徹的理解其理論的含義,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謝林自由理論的淵源,之后再對謝林的著作文本進行研究。因此,本文將以《先驗唯心論體系》等著作為主要依據(jù),對謝林的自由概念進行介紹和探討。本文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主要對謝林的自由概念的理論背景和自由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發(fā)展與由來進行介紹和探討,并努力分析出他們與謝林自由概念的關系和影響,其中著重介紹的是康德對自由的理解及其二律背反。第二章主要是對謝林鮮艷唯心論體系中理論哲學部分的描述和分析,盡可能的找出其中與自由的關聯(lián)和其關于自由概念方面的思考,以及各部分與自由的關系問題的探討。第三章則是對謝林自由思想對倫理學和藝術方面的影響,以及其自由理論的局限來進行思考與評價的。摘要:謝林作為德國古典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所提出的“同一哲學”的思想體系被哲學界所熟知。他的“同一哲學”體系是由兩個方面相結合而統(tǒng)一的,即自然哲學與先驗哲學,其主要內容是論述“絕對”作為其形而上學的最高對象是如何在自然、自我中不斷顯現(xiàn)自身,最終又在自然與自我的統(tǒng)一中回歸自身的過程。謝林的整個“同一哲學”體系在近代乃至整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影響,那么對謝林的研究也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他整個哲學體系的宏觀視野之下,而且還要對他關于“絕對”在“自我”之中顯現(xiàn)自身的先驗哲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當然,想要完成這一工作,就要首先了解先驗哲學所講的內容,這一內容可以概括為:自我依照必然性從無意識的直觀活動開始,在進行直觀活動的同時不斷直觀自身,進而一步步達到自身按照自由性原則來有意識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并在這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創(chuàng)造出人類歷史的最高環(huán)節(jié)上,實現(xiàn)“絕對”在藝術直觀中的顯現(xiàn)。對于這一內容的具體探討,謝林在其《先驗唯心論體系》一書中,將這一過程劃分為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目的論哲學和藝術哲學幾個環(huán)節(jié),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謝林的先驗唯心論思想。從哲學史的角度來說,謝林的先驗唯心論思想不但繼承和發(fā)展了康德的唯心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導致的主客徹底分裂,并且謝林賦予藝術以承載“絕對”的使命,從而使其對后世的藝術哲學以及藝術史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就以謝林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一書為主要的參考依據(jù),來對謝林的先驗唯心論思想進行梳理和概括,各章節(jié)內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對謝林的同一哲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和理論來源進行探討,并分析先驗唯心論思想在同一哲學體系中的作用與理論地位;第二章是對先驗唯心論思想中理論哲學部分所描述的“無意識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的梳理;第三章則是對由理論哲學發(fā)展而來的實踐哲學中“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活動過程進行描述,并在章末分析由實踐哲學走向藝術哲學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是針對由實踐哲學發(fā)展而來的藝術哲學何以承載“絕對”的原理以及其審視“絕對”的過程;文章的第五章主要是根據(jù)前四章的內容進行一個整體歸納,將謝林的先驗唯心論思想放置于哲學史中,來分析其對康德先驗論的克服和發(fā)展,并闡述其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文章的結論部分則是對謝林的先驗唯心論思想進行整體的評價。摘要:《藝術哲學》是謝林一生中同一哲學時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這部作為對藝術標榜甚高的著作在西方美學史、哲學史中的重要性鮮有出其右者。謝林在《藝術哲學》中提供了關于藝術體系化的理論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有助于對藝術作全面深入地掌握。本篇論文的目的是邏輯性地把握謝林的美學思想,并將其放置德國古典美學歷程之中來進行定位、放置現(xiàn)代主義的視野之下討論其影響。論文包括緒論、正文、結語等幾部分。緒論論述了研究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的必要性和研究現(xiàn)狀。正文包括《藝術哲學》中美學思想的背景、內容、特點、定位與影響:第一章主要論述謝林《藝術哲學》中美學思想的同一哲學、革命的時代、分裂的德國現(xiàn)狀以及思想文化等背景。通過對哲學基礎、社會現(xiàn)狀、思想文化的研究,論述出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在此背景下得以產生。第二章主要論述謝林在《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這一章分為三節(jié),第一節(jié)是藝術本質論,論述的是“藝術是絕對者的流溢”以及何以可能;第二節(jié)是藝術質料論,論述的是“神話是一切藝術的來源與質料”,并分析神話成為藝術質料的邏輯過程;第三節(jié)是藝術形態(tài)論,論述的是藝術形態(tài)由崇高與優(yōu)美、素樸與感傷、風格與手法三對一般形態(tài)與造型藝術和語言藝術的特殊形態(tài)構成。通過對這三部分內容以及其之間邏輯關系的論述,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及其思想體系的邏輯表現(xiàn)從內容方面得以呈現(xiàn)出來。第三章從藝術的哲學化、構擬方法的運用以及理性與非理性相結合三個方面論述了謝林《藝術哲學》中美學思想的特點。這些特點作為對上一章的謝林《藝術哲學》中美學思想基本內容的概括把握,又承接了下一章對于其美學思想的地位、影響與啟示。第四章將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放到德國古典美學進程中而得出其地位,將之與現(xiàn)代主義的一些思想理論進行比較而得出其美學思想對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最后論述了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對中國當代美學發(fā)展的啟示。這一章從外在角度來對謝林的美學思想進行評價。正文主要是從背景、內容、特點、評價四個角度來把握謝林《藝術哲學》中的美學思想。結語部分則概括了謝林《藝術哲學》中美學思想內容并得出其特點、從歷史角度論述了謝林美學思想在當時及其后的地位與影響。摘要:在德國古典美學時期,我們大抵熟悉康德、費希特、歌德等哲學家,而謝林是極少被學界所關注的一位也是最具爭議的一位。謝林也和康德、黑格爾等人一樣,其美學思想的闡述都是基于其哲學思想。在崇尚并推崇理性的時代,非理性問題并沒有受到德國古典美學家們的注意。盡管如此,但是在謝林的某些藝術論著中,仍然向人們透露了非理性主義的萌芽?!胺抢硇浴弊鳛橐粋€學術用詞最早出現(xiàn)在德國哲學家費舍爾的《費希特》一書中,之后“非理性”也出現(xiàn)在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中,并列有專節(jié)來闡述這一用詞。對謝林非理性主義藝術觀的關注、研究,不僅僅可以全面理解謝林整體的美學思想,也可以讓人們充分認識謝林,走進謝林。 論文以謝林的非理性主義藝術觀為研究對象,正文部分共有三章內容來分別介紹謝林非理性主義藝術觀的成因、內容、成就與影響。在德國古典時期,還沒有人明確提出非理性主義。論者對于謝氏非理性主義藝術觀形成的原因,主要間接地從康德理論中自覺不自覺流露出的非理性主義萌芽為切入點來論述;其次從謝林本身的浪漫氣質和他與耶拿浪漫派的交流與交往這一方面來論述,也強調了作為謝林妻子的卡洛琳娜(耶拿浪漫派的成員之一)對謝林文藝理論的間接影響。 正文中的主干部分就是第二章—謝林的非理性主義藝術觀。論者首先是從謝林重要的兩個哲學用詞,即自我和直觀為基點來為接下來所介紹的內容做鋪墊。謝林的自我一詞的概念從批判康德、費希特哲學而來;謝林認為批判哲學中的“自我”,也就是康德與費希特哲學中的自我概念是純粹主觀性的,它摒棄了客觀性的東西。謝氏哲學中的直觀是直觀自我的一種方式,在直觀中自我會變成具有客觀性的自我,“自我”同時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自我”在直觀中達到了主客觀的完全統(tǒng)一。整個謝林美學體系建構的兩個基點就是理智直觀和美感直觀,分別對應著哲學和藝術兩種形態(tài)。對“自我”和“直觀”兩個哲學用詞的理解,可以對謝氏的非理性主義藝術觀的全面認識起到巨大的指導作用。謝林非理性主義藝術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他美學體系中的無意識與天才觀、神話觀、悲劇觀。論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即無意識與天才觀、神話觀、悲劇觀為正文中主干部分,逐一從謝林藝術創(chuàng)作論(無意識、天才、神話觀)與藝術體系中的悲劇論為兩大方面,來介紹他的非理性主義藝術觀。在謝林看來,無意識凌駕于有意識之上,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無意識其實就是靈感,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能力,擁有并且能駕馭這種能力的藝術家就是天才。謝林認為神話是一切藝術的原初質料,認為最好的藝術都是描摹自然之作。謝林還運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來比較古希臘神話與近代基督教神話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最后梳理了謝林非理性主義的悲劇觀,筆者分別就謝氏非理性主義的悲劇觀的本質、成因、功能,這三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 在本論文的第三章,論者對謝林的非理性主義藝術觀在德國古典時期的成就和影響以及對后來幾位非理性主義美學家的影響進行論述,分別介紹了謝林非理性主義藝術觀對德國耶拿浪漫派以及其他理論家的影響。摘要:每個人都有自由感,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可是“熟知并非真知”,這種事實的自由感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東西。“自然喜歡隱藏自己”,自由問題的奧秘始終處于晦暗之中。這激起了哲學家們不斷地探索這一問題。自由問題同樣也是謝林之前和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們的基本問題之一,但是謝林指出他們并沒有真正解決自由問題,認為他們說的只是純理論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在謝林看來,乃是實際的、活生生的自由,是“致善與致惡的能力”。謝林通過對本體論和神學的重新解釋為這種實際的自由尋找到了形而上的基礎,建立起了所謂的“惡的形而上學”。最后,我們將從海德格爾的《謝林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出發(fā)來看謝林的《自由論文》的深意。事實不是從概念而是必須要從本原事態(tài)而來才能得到把握。海德格爾是從根據(jù)律說出的存在自身問題這一更高的視角來理解謝林的自由問題。謝林的自由是從真正的存在而來的,因而是活生生的自由。《“神話”作為奠基者--謝林前期哲學中的神話思想研究》摘要:謝林是德國思想史乃至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在他構建其龐大而多變的哲學體系的過程中,對神話的興趣和關注是持存的。在謝林的全部哲學中,有兩條影響其思想發(fā)展的線索非常清楚:一條是主要來自于波墨思想的從暗到明的神秘主義,一條是主要來自于康德、費希特和斯賓諾莎思想的從明到暗的理性主義,它們經常交織在謝林的思想之中,而在他對神話的解釋中也體現(xiàn)了這樣兩種線索的相互角力。謝林前期的神話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論最古老世界的神話、歷史傳說和箴言》、《先驗觀念論體系》和《藝術哲學》這三個文本之中,各個文本都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前后聯(lián)系和發(fā)展:“神話故事論文”是謝林前期神話思想的總領性作品,神話初次以系統(tǒng)的方式出現(xiàn)在謝林的作品之中,謝林在該論文中運用理性的維度解釋神話并且神話在這里展現(xiàn)出奠基性特征;在《先驗觀念論體系》中,謝林進一步發(fā)展了神話,對神話和歷史、藝術進行了綜合,神秘主義的解釋維度開始出現(xiàn);在《藝術哲學》中,謝林實現(xiàn)了早先的對神話與藝術進行系統(tǒng)綜合的構想,他把神話作為藝術的質料,從而使藝術和藝術哲學奠基于神話之上,神秘主義的維度被更明顯地端上了臺面。通過對這三個文本的系統(tǒng)化分析可以看出,謝林前期對神話的解釋經歷了一個從理性維度到神秘維度的過渡,而且神話在謝林的哲學活動中被創(chuàng)造性地與不同的主題相結合,它不僅為他的不同哲學對象奠基更為其整個哲學奠基。而他前期的神話思想也推動了其后期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并且謝林的神話思想直接影響和決定了后世神話思想發(fā)展的各種內在基本形態(tài)。《青年恩格斯與老年謝林的相遇--以恩格斯對謝林“潛能”概念的批判為例》摘要:對青年恩格斯思想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fā)展進程中,柏林時期是恩格斯成長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其中有一事件非常值得研究,即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對老年謝林的批判。由于這一時期的恩格斯還是一名堅定的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因此他始終是在黑格爾理性主義的立場上批判謝林,其批判的邏輯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在批判的過程中他還多次運用黑格爾《邏輯學》中的概念。在四篇批判謝林的文章中,恩格斯“黑格爾式批判”的這種特征在《謝林和啟示》這一文本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為“潛能”概念是謝林“新哲學”的一個支點性的概念,因此批駁“潛能”概念自然成為恩格斯批駁謝林晚年哲學非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傾向的關鍵。本文試圖通過剖析恩格斯對謝林“潛能”概念的批判,從而揭示出恩格斯思想背后尤為深厚的啟蒙理性傳統(tǒng)以及恩格斯與謝林不可調和的內在分歧。除此之外,本文還將充分結合謝林的著作,從現(xiàn)今西方學術思想史的角度對恩格斯的這一批判以及老年謝林作恰如其分的評價。摘要:有關謝林哲學的爭論在西方哲學史中一直以來都有所目睹。并且,對其哲學多半為批判與否定。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謝林哲學確為德國古典哲學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亦不可輕視的是在其紛繁復雜的哲學體系中所映射的對于人類自身高度的關切。論文整體是在當代政治同古典哲學與藝術的多元背景下來思考和闡述謝林藝術理論的形而上學根基及其對美的終極追求。并以哲學和藝術的不同視角為切入點,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與藝術作品形態(tài)的行文設計來再次佐證謝林藝術理論的形而上學之“絕對同一”的第一原則,從而展現(xiàn)藝術理論深層及清晰的內在邏輯。德國古典哲學成就了西方哲學最為輝煌的時代,謝林哲學的巔峰時期亦是體現(xiàn)在其先驗唯心論體系上。他以傳統(tǒng)哲學中理性的思維掀起了對非理性精神的探索,并將自己的哲學體系確立為“自我”主客一體的“絕對同一”。自康德開啟了藝術與哲學共同之旅,整個古典哲學都在為理想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間鴻溝的化解而努力。謝林更是受康德的啟迪,將藝術真正融入哲學中,并授權于藝術以更高哲學稱謂。誠然,謝林藝術理論中所要呈現(xiàn)的是藝術何以為哲學之穹頂?藝術理論中如何達到“絕對同一”?以及最為“神秘”的藝術理論怎樣解說?這個“神秘”至上的存在最終指向哪里?如此,謝林提出了“自我意識”中最為高級的次冪——藝術。它以等同于完備的有機體而成為完成哲學使命的唯一途徑。并且,在藝術理論中,“絕對同一”的把握方式只能借助于“直觀”。“藝術直觀”作為哲學的外在“直觀”是展現(xiàn)“理智直觀”的最佳形式,亦唯有“藝術直觀”能將自由與必然、感性與理性、有限性與無限性完滿結合。然而,哲學的形而上學之依托的這種不能以其他方式加以把握的特性確使其必然充滿了不可言傳性。并且希臘神話及德國浪漫派非理性因素的不斷注入亦讓謝林思想更為明顯的體現(xiàn)出飄渺不定的哲學風格。縱然,藝術理論之思確也清晰明確的印證出謝林理性持守的堅定。他以哲學理性為根基,通過藝術的非理性方式追尋著“絕對同一”的實現(xiàn)及人類自身的終極自由。在對謝林藝術與哲學探究的同時,并與其反對者黑格爾的美學及贊成者海德格爾的存在詩學作以簡要的比較。試圖以更加清晰的視角掘發(fā)出謝林藝術理論之形而上學思考的重要性,以及站在當代視角重新審視這位年輕思想家在以往哲學史中真正的貢獻,亦為更加深刻的理解德國古典哲學的深邃之語。摘要:謝林認為藝術哲學是“絕對”在藝術形態(tài)中的再現(xiàn)?!敖^對”對哲學來說是“真”的原型,對藝術來說是“美”的原型,哲學和藝術不過是對同一“絕對”的兩種不同觀察方式。在西方思想史上,謝林第一次確立了哲學與藝術的現(xiàn)代性觀點。謝林藝術哲學深層底蘊里蘊含著對人的當下存在狀態(tài)的憂慮和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與批判,這些思想光芒一直映照著當代思想家關于藝術與生存的討論,主要體現(xiàn)在:謝林將理智直觀與美感直觀相結合的思維特性變革了德國古典哲學以理性為主導的哲學觀念,他把藝術作為解決人生問題的手段,找到了哲學生存論突圍的途徑;謝林在啟蒙這一非神話時代重提神話是對啟蒙時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批判,他從人的存在去解釋神話,把神話從認識論轉到了存在論,神話世界的建構指向人的世界的建構;謝林把藝術與真理、歷史聯(lián)系起來,使藝術真正參與到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并作為反抗現(xiàn)代性的話語力量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里。謝林藝術哲學并非大家通常所認為的只是美學上的事件,其真正的思想意義在于它在本質上與人類歷史的當代狀況聯(lián)系在一起。從思想的傳承上看,謝林藝術哲學影響了馬克思的美學思想。但馬克思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同時又超越了前人,他將實踐概念引入美學,在方法上開辟了自己的道路。在對謝林藝術哲學和馬克思美學思想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二者對藝術問題的看法與我們日常思維的理解不同,他們在哲學的高度談論藝術,藝術不再變得可有可無,而成為人的生存的維度。他們提醒我們應該反思對藝術的日常理解,應該放下理性對藝術的傲慢、輕蔑和責難,從而恢復藝術真正的本質和功能。摘要:謝林哲學是在由康德建立的德國先驗哲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因此,它吸收了先驗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理論成果。這個理論成果就是:知識的客觀性必須建立在由自我意識所構建的主體與客體,或者說自我與對象的先驗一致性之上。在謝林系統(tǒng)表述他的同一哲學的《先驗唯心論體系》中,謝林認為知識的基礎在于主觀與客觀的無差別的絕對同一,這個絕對同一可以通過對自我意識的原始建構機制的推演呈現(xiàn)給我們。自我意識之所以有這種作用,謝林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不斷對象化自身的創(chuàng)造活動,同時又能直觀這種活動。因此,自我意識在顯現(xiàn)這個絕對同一體的時候,它與絕對同一的關系是內在的。就是說,自我意識的建構過程,就是絕對同一的顯現(xiàn)過程,因此,知識的關鍵就是直觀這種過程。謝林通過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藝術哲學中的分析,具體推演了直觀級次的提高過程。謝林認為直到藝術直觀這個層次,那個絕對同一體作為主觀與客觀的原始和諧的根據(jù),才最終顯示給我們。摘要:在前期謝林那里,藝術位于整個哲學體系的頂點。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整體直觀本原存在的方法。藝術哲學也就不是作為藝術原理的解釋,而成為真正的哲學。這種哲學存在于美感直觀,通過美感直觀,觸及本原存在——絕對同一。而美感直觀是理智直觀的客觀化,其所以可能,源自于謝林對自然的重新認識與定位。本文立論的基礎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預設,這條線索也是理解謝林藝術哲學的關鍵所在。而沿著這條線索,我們就建立起從自我到自然再到藝術最后復歸于人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最終指向在謝林前期的哲學中并不明確,直到他的《自由論》發(fā)表,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的根本旨歸是人的真正自由。而在自由中回望藝術哲學,我們發(fā)現(xiàn)了普遍的藝術化原則的可能性。作為一種認識論,從“理智直觀”到“美感直觀”遭到了黑格爾的激烈批評,這種批評如果成立,那么謝林前期哲學的理論基礎將徹底崩塌。因此,在回到謝林藝術哲學本身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從新的角度審視它,這種審視帶有“價值中立”的意味。但如果滿足于不偏不倚地“審視”,那么實際上我們只是完成了對不同觀念的陳述。所以,審視之后的判斷更為重要,這種反思才是認識謝林藝術哲學真正價值的意義所在。摘要:謝林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謝林早期哲學的最高原則是同一性原則。按照這個原則,他構造了自己的同一哲學。同一哲學之作為一個體系,包含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兩個部分。謝林正是以其同一哲學為基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包括美學本體論(含藝術與哲學、藝術與美、美與崇高、藝術與自然等)、美學創(chuàng)造論(含天才與藝術創(chuàng)造、神話觀)、藝術系統(tǒng)論(含藝術分類、悲劇論)等等。謝林的美學思想對當時及后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與謝林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德國耶拿浪漫派。黑格爾不僅繼承了謝林的歷史觀和辯證法思想,而且他的許多美學思想都直接溯源于謝林。另外,謝林思想中的浪漫氣質、獨特情緒和對古典精神的反叛又深深影響了現(xiàn)代人本主義美學。本文試圖通過對謝林美學思想的述評,論證其在德國古典美學乃至整個西方美學史上的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本博士論文已經以專著的形式在東大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書名為《謝林》。詳見以下研究專著板塊。)摘要:謝林哲學的演進是一條在完成了近代主體性形而上學的同時超越了近代哲學的道路,它既以一種不同于黑格爾的方式完成了德國唯心論,也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超越了唯心論,開辟了現(xiàn)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域。在這條進路中,起到一種根本指引性作用的是“超越”與“內在”這個基本對立?!皟仍凇标P涉的是德國唯心論對“大全一體(All-Einheit)”進行內在構造的基本訴求,而“超越”則涉及一個維系體系整體的基點。兩者之間的矛盾引發(fā)了德國唯心論中的第一次爭執(zhí),即謝林“同一哲學”的產生與演進和黑格爾以“反思同一性”取代超越性本原的獨有方案。在與黑格爾的爭辯中,謝林愈發(fā)明確地把“同一性”理解為一種不同于思辨式的“反思同一性”的“創(chuàng)造性同一性”,進而得到了一條可能超越唯心論的獨有道路。在這個路向的進一步演進中,“創(chuàng)造性同一性”這個本原又使謝林診斷出整個近代哲學的根本缺失,即對于“意義”和“歷史性”維度缺乏言說,而這就構成了謝林在自己最終的哲學方案中區(qū)分“否定哲學”與“肯定哲學”的基本動因。但謝林對于自己晚期哲學的論說方式是繁復多變的,因此在表面上來看,通向“否定哲學”和“肯定哲學”之區(qū)分的道路和它們的統(tǒng)一性問題也就成了理解謝林的最后疑難。為了理解這條道路,必須從作為謝林開始“自立門戶”的“同一哲學”開始,分析出謝林通向最終方案的基本事實和推動力,進而在此基礎上重構整個謝林從中期到晚期的體系。因此,本研究首先批判和綜合了自瓦爾特·舒爾茨(Walter Schulz)以來各個值得關注的體系重構方案,指明它們的不足,并且從謝林晚期具有總結性質的“啟示哲學導論”出發(fā)來劃定研究的進路和環(huán)節(jié)(第一章)。這一指引首先引向的是從1801年開始籌劃的“同一哲學”方案,但這一籌劃經過了四個階段的演進,在此過程中,謝林所理解的“同一性”逐漸從一個抽象的體系本原演進成了“創(chuàng)造性的同一”(第二章)。唯有在這一前提下,謝林和黑格爾之間的基本分野,和謝林著名的“自由論文”在德國唯心論內部的爭辯性意義才是可理解的,而最終在1810年的“斯圖加特講座中”謝林完成了“同一哲學”,進入了“世界時代”時期(第三章)?!笆澜鐣r代”時期是一個錯雜紛繁的階段,但仍有兩個“路標”性質的講課稿可以提供基本指引,一個是1821年的“埃爾朗根講座”,在其中謝林對主體性哲學本身的根本本原進行了徹底揭示,而緊隨其后的1827年的“世界時代體系”則預告了晚期“肯定哲學”和“否定哲學”之區(qū)分與統(tǒng)一的基本論題域,在其中,謝林以“哲學基本經驗”的闡述通向了他所要揭示的“源初存在事實”,并又用“哲學史批判”的方法從學理上與前者的“經驗說明”做了平行闡述,在這個基礎上,謝林的最終哲學方案和旨歸才能得到清晰把握,并顯示出體系的統(tǒng)一性(第四章),繼而通向它的道路也得到了明確界說。內容簡介:本書從本體論和神學背景出發(fā),將謝林哲學與現(xiàn)當代西方哲學聯(lián)系起來,其視角、觀點、方法和具體的論述都顯示出作者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哲學意識。內容簡介:《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討謝林藝術哲學的專著,作者盡可能地吸收國內外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對謝林藝術哲學的新神話思想進行研究,提出藝術和哲學的等高性是謝林藝術哲學始終都堅持的基礎觀念,對新神話的期待是謝林藝術哲學的旨趣,新神話是對舊神話的超越,是終極完滿的絕對同一狀態(tài)的象征。《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論證指出,在德國耶拿浪漫派的圈子里,只有謝林提出了嚴格意義上的新神話思想?!端囆g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細致地研究謝林的藝術哲學,這也有益于進一步理解德國古典時期的文論思想,豐富對西方文論史的了解。內容簡介:本書是一本關于謝林的思想傳記。作者在概述謝林生平活動的同時,配合原著引文逐一介紹了謝林不同時期的思想。對于謝林所處時代的文化背景,作者也做了大致的敘述。本書首先講述謝林受惠于康德與費希特的先驗哲學,并從此開始自己的哲學之路,進而開創(chuàng)自然哲學這一嶄新領域。接著,本書論及謝林的同一哲學時期,在這一階段中,謝林建構起更為全面的同一哲學體系。最后,本書論述了謝林的后期思想,謝林晚期思想反思了理性哲學的界限并試圖調解神性的超驗世界與人性的經驗世界。此外,作者還基于對謝林哲學整體的把握,探討了謝林哲學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代意義。本書為想要了解謝林思想的當代讀者,提供了一條合適的門徑。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涵蓋謝林的兩大藝術哲學建樹,也即《先驗唯理念論體系》提出的藝術工具命題與《藝術哲學》中的哲學神話學,并將相關問題史的清理放在與文本詮釋、體系重構和學說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重新返回謝林思想的問題深度,批判地克服當今學界對德國唯理念論美學重要精神探索的某種遺忘和遮蔽。內容簡介: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的哲學經歷了漫長的復雜演變,而中后期階段持續(xù)了17年的“世界時代哲學”構想在其中具有樞紐的地位。本書以“永恒”和“時間”兩大問題作為線索,對世界時代哲學及其體系基礎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此外還專門論述了謝林哲學之柏拉圖式的“向上和向下”的二元路線以及謝林的宗教哲學思想。這些,都為全面深入地把握謝林的整個哲學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入口。《哲學與宗教的永恒同盟——謝林<哲學與宗教>釋義》內容簡介:《哲學與宗教》(1804)是謝林“同一性哲學”時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在謝林的整個哲學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本書采用逐章釋義的方式,系統(tǒng)全面地闡釋了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即同源分流的哲學與宗教如何通過各自的重新定位而建立一種永恒和諧的關系),以及相關的一些重要哲學問題。除此之外,本書收錄了作者翻譯的《哲學與宗教》全文,這是謝林的這部重要著作首次以中文的形式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