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的姑娘,最怕過年。按照很多地方的習(xí)俗來說,大年初一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回娘家的,只有到了大年初二才能與夫婿同行回娘家,這一天俗稱“迎婿日”,迎的是姑爺。 “回娘家”這三個字對很多已嫁為人妻的女子來說,都是一種復(fù)雜的情緒,當然有期待和欣喜,但也難免憂慮和黯然。 01 回娘家在古代是件快樂的事情 其實,在古代很早的時候,出嫁女子回自己家也曾是歡喜雀躍的,也有一個更動聽的名字,叫做“歸寧”,歸之寧也。 就像《國風·周南·葛覃》里面說的: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山間雀躍的黃鶯輕輕落在樹叢之中,婉轉(zhuǎn)的叫聲竟然這般動聽;滿山遍谷的葛草藤葉都要被我織成細布做美麗的衣服;還有貼身的衣物,都要清洗整潔……如此“笑語柔桑陌上來”,是為了什么呢? 因為要歸寧,回娘家了! 不知道已故歌手鄧麗君唱的《回娘家》:“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歌曲靈感是不是來源于此。 總之,內(nèi)心的喜悅,已然溢于言表。但也正是因為女子們的盛裝準備,更是說明回娘家這種事從那時就是很奢侈的,所以才“物以稀為貴”了。 可為什么到了今天,“歸寧”這件事反而更顯得沉重,甚至年初一這么喜慶的日子,都不歡迎出嫁女回歸呢? 02 為何初一不能回娘家? 關(guān)鍵就在于這個“出嫁”的“出”字。 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以“以我之姓冠你之名”這句話作為一種很文藝或很浪漫的求婚方式,但也意味著古時候女子出嫁之后隨夫姓,就算到了今天,出嫁女也成了“別人”,她是有自己家庭的人。 在“家”這個概念中,即便回了娘家的女子,在某種程度上至少也是半個外人,更有甚者也會說什么“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之類的。 在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習(xí)俗中,大年初一這一天是一年的開始,要“敬先祖”“敬神靈”。在長者看來,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 “先祖”和“神靈”就不愿意進家門了,所以出嫁女是不能在娘家過除夕和初一的,等大年初一晚“先祖”和“神靈”回歸了,初二才會歡迎出嫁女歸家。 還有一種說法是,結(jié)了婚的女兒不能看娘家過年的燈。 如果除夕、初一回娘家,看到娘家的燈會使娘家受窮。尤其是娘家有哥哥、弟弟,就會帶走他們的“財”。因此,初一回娘家就會遭人煩、不叫人待見。如果嫁到外地的女兒除夕前返鄉(xiāng)后,可以不進自己的家門,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再回娘家也是可以的。 這些都是基于有一定社會基礎(chǔ)的民俗。在人類社會學(xué)上,也有著類似的情況。 在漢人親屬制度中,對于宗親和外親的區(qū)分是明確而嚴格的。就拿親屬的稱謂來說,宗親(父系)最重,外親(母黨、妻黨)次之,姻親則又次之,從而形成了所謂的“單系偏重”。 這種偏重,倒也不是意味著“不重要”。在傳統(tǒng)的宗族中,已婚女子在夫家和家庭事務(wù)層面的地位和重要性是被認同的,但在超出這個宗族的范圍時,她們就沒有了正規(guī)的角色和地位。 當已婚女子以客人的身份回娘家前,理論上需要征得夫家的許可,但她們也并未完全被吸納進夫家所屬的群體。 03 上層人物對于初一不回娘家的堅持 就像呂雉,盡管她因為一些事為人詬病,但她在歷史上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盡管如此,她依然是“外親”,無論她對夫家乃至夫家的功業(yè)有多少貢獻。 還有強悍如斯的王熙鳳,她總被府里府外的各種瑣事牽絆。即使她常把娘家掛在嘴邊,也從未認真回去過一趟。金貴的賈敏也是,也從未帶著女兒回家看看母親和兄弟。 出嫁女保持著自己的姓氏,很多時候在儀式上仍被看作娘家的一部分。例如在葬禮上,她們需要哀悼兩邊的父母,而男方有時候是不用的。 因此,這些出嫁為人妻的女子們具有雙重身份,同時也具有邊緣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歸屬感”。 所以,很多人想到娘家,內(nèi)心的黯然也是基于這份不再擁有的“歸屬感”了。不說民間,就連皇族也是如此。 相傳,朱元璋當皇帝以后,有個公主下嫁給了一個都尉。公主嫌棄婆家窮,除夕夜住在皇宮不回婆家,大年初一兩口子早早來給朱元璋拜年。 朱元璋一見二人便龍顏大怒,斥責公主說:皇帝是人,老百姓也是人,你不先給你公婆磕頭卻跑過來先給我拜年,懂不懂孝順?趕快回去侍候你公婆一天,明天再來給我們拜年! 朱元璋說著回書房寫了一副對聯(lián)遞給女兒,讓他們回去琢磨,接著便將他們攆了出去。 安慶公主回去打開一看對聯(lián)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jīng)地義。 可見,即便是皇族,出嫁的女子也是隸屬于男子姓氏家族的。即便是有了孩子,孩子稱呼女子的父母為“外祖父”“外祖母”,說明是有內(nèi)外之分的。 不過,盡管男權(quán)當?shù)?,但不見得所有的事女方都是被壓迫和委曲求全的。對于初一不回娘家這事,有種解釋就顯得相對正能量一些: 大年初一老人家一般都是不動如山,不出門的,等候自家宗族的年輕晚輩來磕頭拜年。做兒媳婦應(yīng)該待在婆家?guī)兔Χ瞬杷退?,照?yīng)客人。這個說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所謂的大年初一不回娘家,實際上不是不讓回娘家。 既然和心上人組織了一個新家,出嫁女應(yīng)該以新家為重。 到了春節(jié),過年都應(yīng)在自己家里過。哪個是自己家里呢?就是這個自己的新家庭。而恰好,古代這個家庭是隸屬于男子家族的。所以就形成了女子要在夫家過,不可回娘家的說法。 所以,理論上如果女子不是生活在夫家,那么年初一不管是夫家還是娘家都是可以不去的。這種說法的核心就是最根本的家庭和睦,而不是男尊女卑。 但就算是在今天,基于責任、情感、工作等等諸多因素,外嫁的女子回娘家的次數(shù)也是屈指可數(shù)。尤其是到了春節(jié)時期,為了討論回誰家的問題更是沸反盈天。 但好在,如今很多女子都能獨立,夫權(quán)不再大過天。即便是嫁出去的女兒,也依舊是父母的寶貝,不論哪天,只要回家了,那頓飯就是最豐盛的年夜飯。 朱婷折扇 朝代:| | | | 閑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