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為常用中藥之一,系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成熟果實經發(fā)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麥芽炮制用藥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見于晉《肘后備急方》,從晉代有炮制記載以來,歷代都以炒法為主,但炒制程度卻不相同,有微炒、炒黃、炒熟、炒焦、炒黑、炒炭之分。炒黃、炒焦是現(xiàn)今的主要炮制方法。所以現(xiàn)代的炮制方法基本上是沿用的古代方法,既常見的麥芽炮制品主要為生麥芽、炒麥芽和焦麥芽等3種。那么,麥芽現(xiàn)代常見的3種炮制品是怎樣炮制的呢?在臨床上是如何應用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麥芽3種常見的炮制方法 1.麥芽 取成熟飽滿的凈大麥,用水浸泡六七成透,置能排水容器內,蓋好,每日淋水2~3次,保持濕潤,待葉芽長至0.5cm時,取出干燥。本品出芽率不得少于85%。 2.炒麥芽 取凈麥芽,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棕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3.焦麥芽 取凈麥芽,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有爆聲,表面呈焦褐色,取出晾涼,篩去灰屑。 二、麥芽的炮制成品性狀 1.麥芽:呈梭形,長8~12mm,寬3~4mm;表面淡黃色。一端有幼芽淡黃色,皺縮或脫落,下端有纖細而彎曲的須根數(shù)條;質硬,破開內有黃白色大麥米一粒,粉質;氣微,味微甘。 麥芽 2.炒麥芽:呈梭形,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偶見焦斑,有香氣。 炒麥芽 3.焦麥芽:呈梭形,表面焦褐色或焦黃色,有焦香氣。 焦麥芽 三、麥芽炮制的作用 麥芽味甘,性平。歸脾經、胃經。具有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回乳消脹的功能。 1.麥芽:生品味甘,性平。歸脾經、胃經。具有消食和胃,通乳。用于消化不良,乳汁郁積,乳癖。 2.炒麥芽:性偏溫而氣香,行氣消食回乳,用于食積不消,婦女斷乳。 3.焦麥芽:性偏溫而味甘微澀,消食化滯,止瀉,用于食積不 消,脘腹脹痛,泄瀉。 四、麥芽現(xiàn)代常見炮制的臨床應用 在臨床應用上,生麥芽疏肝解郁作用可靠,尤其是對婦女肝郁型的多種疾病,在方中加入生麥芽均有良效。又因生品作用較強,故食積較甚和肝氣郁滯的乳癖均以生品為佳。但生品也能“削氣”,炒后藥性緩和,故凡兼有脾虛者宜炒用,消食而不致克伐胃氣。炒焦后兼有澀性,故消食的同時兼能止瀉。 1、生用 (1)治消化不良:可與谷芽、山楂、白術、陳皮等同用,治一般消化不良,對米、面積滯或果積(食水果過多而致消化不良)有化積開胃作用,如小兒消食方(《中藥臨床應用》)。食積化熱者尤宜生用。 (2)治乳癖:可與橘葉、陳皮、柴胡、香附、絲瓜絡等同用,能疏肝氣,消癖塊,可用于肝郁氣滯,痰阻乳絡,乳房結塊,形如雞卵,可以推動,皮色不變,無明顯疼痛,或略感脹痛。 2、制用 (1)炒麥芽 ①治飲食停滯:可與山楂、神曲(麩炒)等同用,治脾胃不和,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具有調和脾胃,消食化積的作用,如大山楂丸(《北京市中藥成藥選方集》)。若小兒乳積不消,時時吐乳,單味炒麥芽煎服即效。 ②治中虛食少:若脾胃虛弱,食少難消,脘腹脹悶,可與人參、白術(炒)、茯苓(去皮)、神曲(炒)、砂仁等配伍,具有健脾和胃,增進食欲的作用,如健脾丸(《準繩》)。 ③治回乳:婦女產后無兒食乳,乳汁郁積,乳房脹痛,可用本品大劑量(60~120g)煎服,或用炒麥芽15g為末,開水送服,效果明顯。若產婦無兒食乳,乳房腫脹,堅硬疼痛難忍,則可與四物湯合用,并配合皮硝外敷以軟堅散結,如回乳四物湯(《瘍醫(yī)大全》)。 (2)焦麥芽 ①治食積泄瀉:常與焦山楂、焦神曲、陳皮、茯苓等同用(即三仙散加味),能消食化積,和中止瀉,可用于飲食停滯,大便泄瀉,腹中腸鳴,胸脘痞滿。 ②治脾虛泄瀉:常與人參、白術、茯苓、炮姜、烏梅炭等同用,能補氣益脾,和中止瀉,用于脾胃虛寒,運化無權,大便溏泄。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