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86歲爺爺勸孫女不要生孩子的視頻,引發(fā)熱議。這名孫女是82年生人,今年39歲,視頻中爺爺苦口婆心地勸她別生孩子,“生了也指望不上”、“老公有的是”,說法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話題一出,就引發(fā)了網友熱議 延伸閱讀 生孩子前,想清楚三個問題 當提到“孩子”這個詞時,你永遠無法單純的只想這一件事,它關系到太多,每樣都無法回避。我曾看到一句話說“孩子就是你臉上的刺青”,一個小生命的出現會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狀態(tài),讓他來到人世,是一個無法調頭的抉擇。既然無法掉頭,還是審慎的考慮好以下這幾個問題再決定要不要勇往直前,什么時候向前吧。 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生孩子? 說起是否生孩子的理由,簡單劃分就是內因和外因。外因無非是傳統(tǒng)觀念、父母期望、另一半的想法等等,在心理學上講,外因其實是一種壓力,如果迫于外界壓力而做出選擇,個體便很難真正投入和負責,也更難體會到做這件事的快樂。 如果更多是因為外因選擇生孩子,那從作這個決定的開始,便很容易認為,這是別人“逼迫”下的決定,而不是自己內心的選擇,會有抵觸情緒,也會推卸責任。所以,很多父母其實沒有多喜歡養(yǎng)育孩子,甚至做得非常差,除了能力問題,更多是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生孩子。 而出于內因想要生孩子則不同,內因更多是“我想要”,這種想要,可以理解成一種“繁殖感”。埃里克森曾在人生發(fā)展的八個階段里提到,在25歲到50歲這個時期,個體會害怕停滯感,隨之出現的繁衍感驅使著我們想要孩子,想要在這個世界留下能傳承的痕跡。這從心理學上講叫內驅力,是它推動著你去尋找內心想要的東西,并愿意主動去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會更有參與感,會更無怨無悔地付出。 是順其自然還是糾結良久? 在生孩子這件事上,如果你在糾結要不要生孩子,那說明,你并沒多想要生孩子。 那些把生孩子看做是順其自然的人生必經之路的人,即便之后遇到各種問題,也會積極地解決。因為,這是他們一定會走向的生活,沒必要花時間去仔細思考,去做就是了,去體驗就對了。 而那些在生孩之前,就考慮“必要性”“意義”這些“大”詞的人,其實,對自我還有不確定感,對生活還感到迷茫。生孩子對于他們來說絕對無法輕松決定,一定要在理性上完全說服自己,給自己一個完美合理的理由才行。 簡單地說,生孩子的決定是需要感性和理性并存的,但如果完全需要理性去驅動,說明你把它當成了一件任務,而不是自然選擇,這個任務是在利弊權衡后的機械判斷,但你內心深處感性的部分,卻始終抱持猶豫。這個時候還是再等等,召喚內心真實的感受來為你做抉擇吧。 孩子能給你帶來什么?而你又能給孩子什么? 和幾個朋友談這個問題,出乎意料的是,只有一個朋友提到了“我能給孩子什么”,而其他都只是在從自己出發(fā),希望孩子豐富生活,帶來成就感,孩子是愛情的結晶,也是養(yǎng)老的方式。這種思路多少都有點孩子是“附屬”的意味,他給你的生活帶來改變,但更重要的是,你創(chuàng)造了這個生命,你要為他著想。 孩子不是為你而存在,但這個存在,的確需要你付出很多,所以,你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呢?會全心全意愛他嗎?會為他提供什么樣的生活呢?不考慮清楚這些問題,生孩子就是一個自私的選擇,決定權在你手里,但你也要為一個生命來到這世上負責。 能為孩子提供什么?除了物質和經濟上的考慮,還有心理準備,你是否能做出取舍和付出,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去養(yǎng)育他,給他關懷?這關乎能力,也在于心態(tài)。 夠不夠資格做父母,或許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更可怕的是,在成為父母之前,連自己都沒主動思考清楚是否做好了準備。如果以上這幾點,你還沒有考慮好,那還是別著急“在臉上刺青”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