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研學踐行者 研學/教輔/師訓 關(guān) 注 帶娃去博物館研學,也許孩子會經(jīng)常問你:“這個字念啥?” 頓時,你會有陷入尷尬的窘境,不敢正面回答,怕說錯。藏品說明牌上的字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每次參觀各類博物館都可能見到它們;陌生的是,你每次都不會讀、分不清。 比如:盉、簋、甗、戣、罍、鬲、匜、彝、卮、盨、觚、觶、斝…… 很多博物館并沒有相應(yīng)的拼音或注釋,即使有也很難說清它們的意思與用途。突然感覺自己雖然受過高等教育,此時和文盲也沒啥區(qū)別。 這種沒有注音的生僻字對專業(yè)文博人來說也許并不是難事,但是博物館面對的更多的是普通觀眾,他們的反饋也頗為重要。早在數(shù)年前,就有觀眾在論壇上發(fā)帖《跪求XX博物館的館長,能給那些文物名字全部標個拼音嗎?》。 前不久我的朋友圈里有家長提到看展時碰到了同樣的問題,幾番猶豫后他終于向同行的人開口問:“那個半包圍里一個‘也’的字怎么讀?”,還抱怨展品因為沒有注音看得十分費勁。這讓我開始思考,博物館有必要在生僻字旁標注拼音嗎?如果有,應(yīng)該注意什么問題?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些由生僻字引發(fā)的難題嗎? 今天,小編搜集整理了各大博物館常見的生僻字,希望能給你帶娃去博物館研學,或者自己去逛博物館時,讓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變成“知根知底的老朋友”。 資料整理來源:搜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