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B 現(xiàn)代漢語 魯莽的行動必定失敗,行動前嚴密籌劃才可以成功;這兩種情況,一利一害,結果不同。所以做事行動前必須有嚴密計劃,憑好惡行動,只會失敗。遵循自然大道法則,以事物發(fā)展方向為方向,就能夠成功;做事不用語言解決,要用行動,順應事物發(fā)展,籌劃好策略,結局都是定論。所以人類社會大道同于自然大道,若遠若近,若有若無,誰也不能夠脫逃。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注:勇於敢有為,則殺其身也。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謂敢與不敢也。活身為利,殺身為害。惡有為也。誰能知天意之故不犯之也。 2王弼注: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3杜光庭注:勸勇退以謹身,戒勇進以傷德,用明利害,遣復謙柔,成善勝善應之功,弘不言不爭之旨。示以天網(wǎng),俾之競修,然標以死懼之,令畏司殺之咎。 4王安石注::莊子曰:圣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勇於敢以不必必之,故多兵而殺,勇於不敢以必不必,故無兵而活。 5呂吉甫注:其剛強而叉於外物者,勇於敢者也,則死之徒是已,故曰勇於敢則殺。致其柔弱而無所必者,勇於不敢者也,則生之徒是已,故曰勇於不敢則活。勇於敢者,人以為利,而害或在其中矣。勇於不敢者,人以為害,而利或在其中矣。 6蘇轍注:勇於敢則死,勇於不敢則生,此物理之大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以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遠,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惡之所從來哉?故雖圣人猶以常為正,其於勇敢未嘗不難之。 7時雍注:勇於敢為而以身先天下者,是謂逆天道也,故殺矣。勇於不敢為天下先者,是謂體天道也,故活矣。然勇於不敢者,於生之利而於俗之害,勇於敢者,於俗之利而於生之害,在世俗觀之不能無疑,故惑之也。 8邵若愚注:勇於敢為則招殺,害也勇於不敢則活。利也此兩者,或利或害,如天之所惡者,而孰誰也知其故?理也感激之道,是以圣人由難之。天之道,雖不爭而能善勝,雖不言而能善應,雖不召而報自來。 9王夫之注:執(zhí)“不敢”以“勇,“敢”矣;“不敢”其所“不敢”,“勇”矣。“勇”“敢”之施,“殺”“活”之報,天乘其權,而我受其變,“難”矣。圣人畏其“難”,而承其“活”,不辭其“殺”,故“活”在己而“殺”任天下。何也?以己受”活”,則必有受“殺”者,氣數(shù)之固然,而不足詰也。 10林虞齋注:勇于敢為者,必至于自箋其身。臨事而懼,是勇于不敢也?;钫撸梢宰匀?。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曉然。天道惡盈而好謙,則勇于敢者,非特人惡之,天亦惡之也。 D本注 1本篇為治外篇之十七,闡明人類社會的大道所在。自然大道如是,社會大道如是,認知自然和社會,遵循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方向,“三思而后行”,是人類實踐行動的基本準則,也是思想文化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法則,文化以行用為本,行用以謀度為基石。 2勇,形聲,從力甬聲,本義膽大,《說文》氣也;《墨子》勇志之所以敢也;勇,為意氣之勇,魯莽之勇而做敢,非做事認知之勇,所以魯莽舉動遭到失?。徊桓?,則思而后為,知其事物,有進有退而后活。 二者,天地知別,一利一害,事物常理,陰陽之定數(shù)。民眾,因無思想文化認知,所以不會思考,有思想文化,視知識儲備多少,則思考有遠近;因此民眾之病病,自己不察,他人無用,故天所惡,有事情,非人定而由天擇。 3有思想文化,則明于自然大道和社會大道,遵行客觀事物發(fā)展方向,為不爭,遵循事物方向而行用,所以常勝;任何行動不是用語言來表達,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籌劃好策略,順應事物發(fā)展,那么事情的結局就能夠把握,這是思想文化的具體應用,這是智慧之源泉;自然大道的道理,可以看見,社會大道,可以體會,然而又看不見存在的具體形態(tài),世間萬物,哪一個也跳不出自然大道。繟,chan音,從糸單聲,《說文》帶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