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 俗話說:“大疫出良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yī)藥篩選出臨床證實有效的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清瘟解毒、宣肺泄熱,對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有確切療效的連花清瘟膠囊,其成分包括連翹、金銀花、魚腥草等十余味藥物。這讓有的人感到詫異——在云南隨處可見的魚腥草,原來還有這樣的功效。 魚腥草是一種在云南當(dāng)作菜來賣的植物。經(jīng)過長期認(rèn)識和不斷積累,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魚腥草渾身都是寶,根、莖、葉既可作為藥物使用,又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從分布來看,魚腥草資源在我國西南、西北地區(qū)極為豐富。而在云南,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魚腥草通常是與別的蔬菜擺在一起售賣,多數(shù)人認(rèn)識的植物。不僅魚腥草,金鵲花、石榴花等也能在市場上見到,即使將“藥物當(dāng)作菜來賣”,也并不為奇。云南作為“植物王國”,有許多植物既是食材又是藥材。這是生物多樣性,食藥同源在云南日常生活中的突出體現(xiàn)。 在宋代以前,魚腥草一直稱作“蕺”。此物最早見于漢佚名、南朝梁陶弘景集《名醫(yī)別錄》。其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南朝梁陶弘景集《本草經(jīng)集注》,唐蘇敬《新修本草》,五代韓保升《蜀本草》都沿此稱。至宋代,王介《履巉巖本草》作魚腥草、紫背魚腥草。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蕺、魚腥草。清代,據(jù)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考證,蕺,又稱魚腥草、側(cè)耳根。魚腥草之所以得名,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二九《菜部下品》稱:蕺,“臣禹錫等謹(jǐn)按《蜀本圖經(jīng)》云:莖葉俱紫赤,英有臭氣。”明周孺予《樹藝篇·草部》卷四云:“魚腥草,《本草圖經(jīng)》不載……以指撚之,其臭氣與魚腥相似,故名?!庇郑犊滴踝值洹肪矶遢d:“蕺……山名?!稌尽罚恨?,在府西六里,越王采蕺于此。”并傳,此山系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zhàn)敗后,“臥薪嘗糞”,常到此山采蕺遮臭。其事《吳越春秋》載:“越王嘗糞惡之,遂病口臭,范蠡令左右食岑草以亂其氣。” 魚腥草曾經(jīng)是一種長期用來治療痔疾的藥物。魚腥草作為藥物,具有悠久歷史。在我國古代,魚腥草一直是作為醫(yī)治痔瘡的藥材來使用的。至明代,李時珍集16世紀(jì)以前中國本草學(xué)之大成的《本草綱目》,對魚腥草《釋名》:“時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秦人謂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标P(guān)于魚腥草的主治,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別錄》稱“蠼螋尿瘡”。引《大明》稱“淡竹筒內(nèi)煨熟,搗傅惡瘡、白禿”。李時珍則云:“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痁疾,解硵毒。”《本草綱目》之中,魚腥草還列有治療痔瘡腫痛、疔瘡作痛、小兒脫肛的附方。明周孺予《樹藝篇·草部》卷四明確記載:“魚腥草……古人用以療痔疾,殊驗”,其用法是“患者取一握,煎湯薰洗,仍以生草浥其庤,不日而愈”(《瑣碎錄》)。 魚腥草是一種明清時期云南就用來治療肺癰咳嗽之癥的藥物。作為明清時期云南各民族用藥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滇南本草》成書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成書早142年?!兜崮媳静荨非宄醣居涊d:“魚腥草,味辛苦,性寒。治肺癰咳嗽,吐膿血痰腥臭;解大腸熱毒,療痔瘡?!辈H附“單方”:“消痔瘡,不拘內(nèi)外,單劑水煎,微點水酒服三次;薰洗,有膿者潰,無膿者散?!敝燎骞饩w十三年(1887),昆明務(wù)本堂刊刻的《滇南本草》,對清初本,除文字表述因改頭換面而致有所區(qū)別外,在內(nèi)容上還增加了“治肺癰吐膿、吐血”附方:“魚腥草、天花粉、側(cè)柏葉,煎湯服之即愈?!边@一記錄,使魚腥草在治療此癥方面顯得更加豐富而具體。同時說明,利用魚腥草“治肺癰咳嗽”,是云南人早在明清時期就認(rèn)識到了的。魚腥草的這一用法,明代晚于滇人蘭茂149年出生的江蘇常熟人繆希雍(1546~1627)于《本草經(jīng)疏》一書中也載:“蕺生于下濕之地,味辛氣溫,能治痰熱壅肺,為肺癰吐膿血之要藥”(轉(zhuǎn)引自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增補全彩本《滇南本草》第一卷“魚腥草”附注)。這一記載,晚于《滇南本草》成書上百年,這一用法,也并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 魚腥草也是一種在不少情況下被人們誤讀的藥物。我們可以列舉一二。其一,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卷四·蔬類·蕺菜》云:“蕺菜,《別錄》下品。即魚腥草……”。但《卷十三·隰草類·魚腥草》附圖,卻與卷四有別。從圖形來看,卷四附圖與實物一致,后者附圖當(dāng)有誤。其二,魚腥草所治肺癰,指的是“肺瘡”還是“肺壅”,說法不一。《辭?!罚喊b,病名,繁體作“癰”,膿瘡。《康熙字典》:癰,“音邕”。《說文》:腫也?!夺屆罚喊b,壅也。氣壅否結(jié),裹而潰也?!墩滞ā罚簮函徱?。從有關(guān)魚腥草的記載來看,“癰”雖然簡化為“癰”,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癰”理解為“毒瘡”“惡瘡”,將肺癰簡單化為“肺葉生瘡”,而應(yīng)取《說文》《釋名》之義,慎而用之。 最后,還有必要加以說明的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別錄》,稱魚腥草葉“辛,微溫,有小毒”。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四·蔬類·蕺菜》也載:“《山陰縣志》,味苦,損陽消髓,聊緩溝壑瘠耳。”提醒人們,能食用的魚腥草,也不是想吃就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應(yīng)引起人們對其“小毒”予以重視并加以研究,在食用時做到科學(xué)及適量,以確保身體健康。 編輯:吳菀溶 審稿:張瑩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