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寧靜 第六章、肺癆 1 肺陰虧損:干咳,痰少粘白,或帶血絲,口干咽燥。舌質(zhì)紅,苔薄,脈細(xì)帶數(shù)。 滋陰潤肺 月華丸(《醫(yī)學(xué)心悟》)天冬、生地黃、麥冬、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各30g,茯苓、獺肝、 三七各15g。上藥用白菊花、桑葉各60g,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nèi)和藥,煉蜜為丸,每丸重 6g。每服1丸,含化,每日3次。亦可作湯劑煎服,每日1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辨證加減】 1.如痰中點有血絲,為虛熱損傷血絡(luò),可加仙鶴草、藕節(jié)、白茅根、阿膠等清熱和絡(luò)止血。 2.如低熱較甚,可酌加銀柴胡、功勞葉、地骨皮、青蒿等清熱除蒸。 3.平時可常服瓊玉膏以滋陰潤肺。 【用方】 1.瓊玉膏(《洪氏集驗方》):人參750g,生地黃8000g,茯苓1500g。水煎3次,去渣,加白蜜5000g,熬膏。每日清 晨取lOg,以白湯化下。功用:滋陰潤肺,益氣補(bǔ)脾。主治:肺陰虧損,虛勞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 2.潤肺膏(《勞癥十藥神書》):羯羊肺1掛,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g,白蜜60g。先將羊肺洗凈,次將5味入 水?dāng)囌常嗳敕沃?,白水煮熟,常服食。功用:滋肺止咳。主治:肺癆肺燥久未愈。 2.陰虛火旺:咳逆氣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黃。口干咽燥,午后潮熱顴紅骨蒸,盜汗。舌紅或絳,苔薄黃或剝,脈弦細(xì)數(shù) 滋陰降火 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百合12g,生地黃、熟地黃、當(dāng)歸、麥冬各9g,玄參、貝母、桔梗、白芍各6g,甘 草3g。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另可加白及、百部、黃芩補(bǔ)肺殺蟲止血;阿膠、五味子滋腎養(yǎng)陰。 2.如咳嗽痰粘或色黃量多者,為虛熱灼津,痰熱內(nèi)盛,酌加桑白皮、馬兜鈴、魚腥草等清化痰熱。 3.如咳血不止,或痰中帶血較多,為虛熱灼傷血絡(luò),可酌加丹皮、梔子、紫珠草、煅人中白等涼血止血。如咳血紫 黯成塊,伴胸痛者,為瘀熱傷絡(luò),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廣郁金等化瘀和絡(luò)止血。 4.如骨蒸、潮熱、盜汗甚者,為陰虛而火旺偏盛,可加秦艽、鱉甲以清熱除煩,加烏梅、煅龍骨、煅牡蠣等斂營止 汗;或用秦艽鱉甲散加減或合方。 5.如失聲或聲音嘶啞,可加訶子、鳳凰衣、胡桃肉、白蜜等,以調(diào)肺腎、通音聲。 咳血較著者配合十灰丸 組成;綿灰、黃絹灰、艾葉灰、馬尾灰、藕節(jié)灰、蓮蓬灰、油發(fā)灰、赤松皮灰、棕櫚灰、 蒲黃灰各等分。 【參用方】 1.秦艽鱉甲散(《衛(wèi)生寶鑒》):地骨皮、柴胡、鱉甲各30g,秦艽、知母、當(dāng)歸各15g。共為粗末,每服15g,加青蒿 3g,烏梅1個,水煎服,每日2次。功用:清虛熱,退骨蒸。主治:陰虛陽亢,虛熱內(nèi)盛,五心煩熱,盜汗,顴紅 ,口于,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2.坎離丸(《活人方》):熟地黃90g,山萸肉180g,山藥120g,丹皮120g,茯苓120g,芡實90g,蓮子須90g,知母 90g,黃柏90g,炙遠(yuǎn)志60g,龍骨60g,牡蠣粉60g。金櫻子熬膏和丸,早晨空腹時用參湯或白開水送服6~9g。功 用:滋腎水,瀉心火,交通心腎。主治:癆瘵,腎水不足,心火旺盛,虛煩不寐,腰膝酸軟,多夢遺泄。 3.滋陰降火湯(《明醫(yī)雜著》):生地黃、炙甘草、干姜各1.5g,川芎、熟地黃各3g,白芍3.9g,陳皮2.1g,當(dāng)歸 、白術(shù)各3.g,黃柏2.1g,知母、天冬各3g。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溫服,每日1劑。功用:滋陰降火。主治: 勞瘵,色欲過度,損傷精血,盜汗,午后發(fā)熱,咳嗽痰血,倦怠,食少,脈沉數(shù)。 3.氣陰兩虛證,咳嗽氣短,咳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盜汗,或食少、腹脹、便溏。舌質(zhì)紅嫩,苔薄,脈弱而數(shù)益氣養(yǎng)陰,保真湯(《勞癥十藥神書》)。當(dāng)歸、生地黃、白術(shù)、黃芪、人參各3g,蓮心、赤茯苓各0.45g,天門冬、麥門冬、陳皮、白芍藥、知母、黃柏、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黃、赤芍藥、甘草各1.5g。加生姜2片,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 3劑,食前服。 【辨證加減】 1.本方中可加白及、百部以補(bǔ)肺殺蟲。 2.如咳嗽痰稀,為肺失溫潤,可加紫菀、款冬、蘇子溫潤止嗽。 3.如咳痰稀薄,色白量多,為痰濕偏重,可配半夏、陳皮、茯苓等以燥濕化痰。 4.如咳血較甚,可酌加阿膠、仙鶴草、三七,配合補(bǔ)氣藥益氣攝血止血。 5.如骨蒸、盜汗者,可加鱉甲、牡蠣、烏梅、銀柴胡等,或用黃芪鱉甲散加減,補(bǔ)陰配陽,清熱除蒸。 6.如腹脹、便溏、食少明顯,為脾虛健運(yùn)失司,應(yīng)去地黃、麥冬、阿膠等滋膩之品,酌加扁豆、薏苡仁、蓮子肉等 甘淡實脾之品。 【用方】 1.黃芪鱉甲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肉桂、桔梗各47.5g,生干地黃33g,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藥、 黃芪、炙甘草、桑白皮各75g,天門冬、鱉甲各150g,秦艽、白茯苓、地骨皮、柴胡各lOOg。上銼為細(xì)末,每服 10g,水煎,食后服,每日3次。功用:益氣養(yǎng)陰清熱,潤肺止咳。主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 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干,減食多渴,咳唾稠粘,時有膿血。 2.百部清金湯(《理虛元鑒》):百部、地骨皮、人參、麥冬、桔梗、生地黃、丹皮、芍藥、茯苓各9g,甘草3g。水 煎服,每日1劑。功用:益氣養(yǎng)陰,潤肺殺蟲。主治:肺癆。 4 陰陽兩虛: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狀或夾血,形寒自汗,聲嘶音啞,形體消瘦。或伴有浮腫,腹瀉等癥。舌質(zhì)淡而少津,苔光剝,脈微數(shù)或虛大無力 滋陰補(bǔ)陽 補(bǔ)天大造丸(《醫(yī)學(xué)心悟》)。 人參60g,炙黃芪、白術(shù)各90g,酒當(dāng)歸、炒棗仁、炒遠(yuǎn)志、酒白芍、山藥、茯苓各45g,枸杞子、熟地黃各120g,紫河車1具,鹿角500g,龜甲240g(與鹿角同熬膏)。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天早晨服12g。 【辨證加減】 1.陰虛偏重,加地骨皮、五味子養(yǎng)陰清熱。 2.陽虛偏重,加冬蟲夏草益氣溫補(bǔ)。 3.如短氣不足以息,為氣虛明顯,應(yīng)加重人參、黃芪用量。 4.若腎虛氣逆,喘息不已,可加冬蟲夏草、鐘乳石、訶子等攝納腎氣。 5.若咳嗽無力,氣短聲低。食少神疲,面色咣白,舌淡,脈細(xì)弱者,為肺脾氣虛,當(dāng)去地黃、龜甲、白芍等滋膩之 品,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藥、陳皮等健脾助運(yùn)。 【用方】 1.補(bǔ)髓丹(《勞癥十藥神書》):豬脊膂1條,羊脊膂1條,鱉1只,烏骨雞1只,大山藥5條,蓮肉250g,京棗100個, 霜柿10個,真阿膠120g,黃蠟90g。上藥研成膏,合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并知母、貝母、黃柏末各30g,制成 丸劑,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棗湯送下,不拘時。功用:補(bǔ)益精氣。主治:一切大癆大怯,極虛甚憊,髓干精 涸,血枯氣竭。 2.新定拯陽理勞湯(《醫(yī)宗必讀》):炒黃芪、人參各6g,肉桂2.1g,酒當(dāng)歸4.5g,炒白術(shù)、化橘紅各3g,甘草1. 5g,北五味1.2g,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溫陽益氣。主治:癆傷氣耗諸癥。 3. 偏于氣虛者--補(bǔ)肺湯 組成;黃耆30克 甘草 鐘乳 人參各12克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白石英 厚樸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dāng)歸 五味子 遠(yuǎn)志 麥門冬各15克 大棗20枚 4. 若痰濁偏盛者--六君子湯合平胃處方:黨參15g,白術(shù)15g,茯苓10g,木香8g,砂仁8g,蒼術(shù)10g,厚樸8g,陳皮 8g,半夏10g,良姜10g,香附8g,甘草6g。 5. 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組成】白及1兩,枇杷葉5錢(去毛,蜜炙),藕節(jié)5錢。)、補(bǔ)絡(luò)補(bǔ)管湯。(【處方】生 龍骨(搗細(xì))30克、生牡蠣(搗細(xì))30克、凈萸肉30克、三七粉6克。) 6. 潮熱、骨蒸--柴胡清骨散;【組成】柴胡9克 青蒿9克 秦艽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鱉甲9克 知母9克 黃芩6克 甘草3克 童便少許 胡黃連3克 7. 如屬氣虛勞熱--黃芪油鱉甲散組成柴胡 鱉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當(dāng)歸 知母各15克 盜汗、自汗--當(dāng)歸六黃湯;5組成當(dāng)歸(6克) 生地黃(6克) 熟地黃(6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黃連( 6克) 黃芪(12克) 8. 氣虛明顯者--牡蠣散、〖組成〗 黃芪去苗土 [30g] 麻黃根洗 [9g] 牡蠣 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 [30g] 9. 玉屏風(fēng)散;組成:防風(fēng)1兩(15克),黃芪2兩(30克,蜜炙),白術(shù)2兩(30克) 10.泄瀉--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蓮子肉(去皮) 薏苡仁 縮砂仁 桔梗(炒令深黃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 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參(去蘆) 甘草(炒) 白術(shù) 山藥各1千克. 11.陽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組成為肉豆蔻、補(bǔ)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 12.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大補(bǔ)元煎,人參20克、山藥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當(dāng)歸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 、炙甘草12克。 單驗方 (1)白及散(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院方):白及、百部、牡蠣、炮穿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動,百部加倍,每服3~59 ,每日2~3次。 (2)羊膽,烘干,研粉裝膠囊,每服1粒,每日3次。 (3)寧肺散:百部、白及、三七。上藥等量研末,每服1.5g,1日2~3次。具止咳止血功效。 (4)斷龜片:攝龜,俗名克蛇龜,燒炭,研粉軋片,每片0.5g。每服4片,每日3次。 (5)芩部丹(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附屬龍華醫(yī)院方):黃芩18g,百部、丹參各9g,水煎服,或依此比例制成膏劑或片劑。 (6)抗癆丸:沙參、麥冬、五味子、人中自、百部、白及、胡黃連、生地、白術(shù)、生甘草。用于浸潤型結(jié)核。 (7)魚百片:魚腥草、百部、穿心蓮、干蟾皮、金蕎麥。制片,每片0.35g,每次4~6片,每日4次,口服。 (8)壁虎粉膠囊:壁虎,又名守宮、天龍,放瓦上焙干研細(xì),裝膠囊,每服3~4粒,每日3次。用于肺、肺門淋巴結(jié)結(jié) 核以及胸、腰椎結(jié)核。 (9)鐵破湯:鐵色金、穿破石各30~60g,阿膠、白及、瓜蔞、杏仁、枇杷葉、紫菀、百部、川貝母各lOg,水煎服。 (10)大蒜對于肺癆頗有效驗,內(nèi)服外用均可,或每次以309佐餐,每日3次,或以鮮大蒜泥,置紗布上貼雙涌泉穴20~ 30分鐘,局部疼痛時取下。 (11)野百合、款冬花各90g,蜂蜜300g,共煎成膏,分為40次量。每日3次,開水送服。 外治法 (1)凈靈脂、白芥子各15g,生甘草6g,研末,大蒜泥15g同搗勻,入醋少量,攤紗布上,敷頸椎至腰椎夾脊旁開1寸半 ,約1~2小時皮膚灼熱感去之。每7日1次(《理鑰駢文》,原方有白鴿黃糞15g,麝香0.3g)。 (2)五倍子、飛辰砂敷臍治療肺癆盜汗:取五倍子粉2--3g,飛辰砂1~15g,加水成糊狀,涂在塑料薄膜上敷于臍窩, 用膠布固定,24小時為1次。 (3)霧化吸入:大蒜30一35克搗碎,放入霧化器內(nèi),通過霧化吸入,每周二次,每次30-'--60分鐘。3個月為一療程。 食療 (1)百合粥:鮮百合30~50g,粳米50g,煮熟即可,食時放入冰糖適量調(diào)勻,晨起作早餐食之。適用于肺陰不足者。 (2)珠玉二寶粥:先將生山藥60g、生薏苡米60g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24g切碎,調(diào)入融化,隨意食之。適 用于氣虛不復(fù)者。 (3)桃仁粥:桃仁(去皮實)100g,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適用于瘀血?dú)埩粽摺?br>簡驗方 1.白芨散《南京中醫(yī)學(xué)院附院方》。白芨、百部、牡蠣、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動,百部加倍,每服 3,--.,5克,一日二至三次。 2.?dāng)帻斊簲z龜,俗名克蛇龜,燒炭,研粉軋片,每片0.5克,每服4片,每日三次。 3.羊膽:烘干,研粉,裝膠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4.葎草合劑。蓉草3斤,百部、白芨各1斤,夏枯草半斤,糖4斤,反復(fù)加水蒸餾濃縮至10斤,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瀏覽2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