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暑假,江南學堂將針對初三、高一程度的學生推出一個有關“先秦思想文化”的課程, 由賈老師、傅老師主講。別看我們一個是“假”的,一個是“副”的,但我們的課堂力求傳遞“真”的聲音,“正”的能量。 在世界圖書日前后,我們將陸續(xù)推出這一課程的部分文字版內(nèi)容,希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只有你們的關心與幫助,我們的暑假課程才能開展得更好。 圣人不仁 ——健康不需“藥” 提到圣人,很多人會想到孔子??鬃邮侵袊诵哪恐械摹按蟪芍潦ァ薄5?,如果看一看《道德經(jīng)》,會發(fā)現(xiàn),老子心中的圣人,比孔子更加高遠。 孔子是提倡“仁”的,而老子主張的是“道”。到了仁的境界,就是儒家的圣人境界了;但是這個境界,距離“道”,還很遠。 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約略看出道家與儒家的差別。 從前,楚共王打獵之時,丟失了一把弓。隨從都說要去將這把弓找到,楚共王制止說:“不必去找了,這把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呢?”眾人聽了,無不贊嘆。 孔子聽說了此事,說:“楚王心胸還不夠?qū)拸V,若把‘楚’字去掉,變成‘人失之,人得之’那才更好啊?!?/span> 孔子對此事的評價傳到老子那里,老子說:“去掉人字就可以了。” 楚王說的:“楚人得之,楚人失之?!睂⑵鋹劬窒拊趪覍用?。 孔子從仁者愛人的角度看待此事,惋惜楚共王只是局限在愛國的層面,而沒有做到去愛人民。 老子的話,超越了“仁者愛人”的層面,他不談“仁”,而只談道。從“道”的層面來講,有無相生,得失相成,有失必有得,這是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也是人間的法則。 宇宙對人來說,是無情的。老子從來不倡導仁義,就是將仁義看得很透徹。在他看來,仁義只是人為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天地原有的“道”。 老子是這樣談論“仁”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謂芻狗,就是草狗。古人用來祭祀的一種物品。在祭祀的時候,這個芻狗被人們小心翼翼地拿著,生怕弄壞了。等到祭祀完成之后,這芻狗就被人棄置一旁。沒有人再將它當回事了。 于是,很多人看了老子的這句話,十分反感,覺得老子說得太無情了,太殘忍了。 在老子的心中,仁義不是不好。仁義好比是醫(yī)生,是良藥,而人只有在生病了之后,才會尋醫(yī)問藥。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 看來,忠臣不是不好,但是國家出了問題以后,才會出忠臣。岳飛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如果宋朝很強大,一切都在軌道上,那么金人就不敢南下,金人不入侵,自然就沒有岳飛什么事情了。忠臣往往是在國家出了問題以后,給國家的一劑藥,而且也未必管用的。 孝慈不是不好,但是往往在家庭出了問題以后,才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孝慈來。比如《閔損蘆衣》的故事中,閔損的后媽給閔損穿蘆花做的假綿衣,給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穿真正的綿衣。閔父知道以后,大怒,要休掉妻子。閔損跪下進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币馑际钦f,后母在家,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后母離開了,我們?nèi)值芏紱]有母親了。閔損的父親聽了,打消了休妻的念頭。閔損是大孝子,但是,如果他的家庭很幸福,他的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相親相愛的話,閔損的孝需要以這種方式顯示出來嗎? 智慧不是不好的。諸葛亮是有智慧的。諸葛亮的智慧出現(xiàn)在一個動亂的年代,國家、社會都出現(xiàn)了問題,這才顯示出諸葛亮的智慧。蘇秦張儀眾橫捭闔,多么有智慧,但是,這個智慧出現(xiàn)在一個爾虞我詐的戰(zhàn)國時代。 同樣的道理,仁義不是不好,孔子稱許管仲是“仁”,孔子說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微管仲,吾其左衽矣!”又說:“如其仁,如其仁!”在管仲生活的年代,周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接近崩潰。而北方的戎狄正強盛之時,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聯(lián)合華夏各路諸侯,一同抵御來自戎狄部落的侵略。如果沒有管仲,中華文明將會遭受滅頂之災,中原的衣冠會變成北方草原民族的“左衽”。所以孔子認為管仲不以兵車武力就能團結天下諸侯,共同抵御外族侵略,這是“仁者”的表現(xiàn)。 可是,如果不是周朝禮崩樂壞,如果不是周天子成了傀儡和擺設,管仲和齊桓公他們需要“九合諸侯”嗎?所以,老子說得太好了——大道廢,有仁義。 既然大道廢,才有仁義,那么我們是寧愿要大道呢,還是要仁義呢? 如果你仍然覺得這個問題難以取舍,那么我們再問一個問題: 既然是人生了病以后,才需要醫(yī)藥,那么,我們是寧愿要健康呢,還是要醫(yī)藥呢? 這就容易回答了。 我們當然要健康,不要醫(yī)藥。哪怕再好的醫(yī)藥,對健康的人來說,都是沒有用處的。 所以,在有道的國家里,我們不需要仁義。 在有道的社會里,我們不需要智慧。 在有道的年代里,我們不需要忠臣。 在幸福的家庭里,我們不覺得父母很慈愛,孩子很孝順。 由此可見,“道”,比仁義更重要,就像健康比醫(yī)藥更重要一樣的。再好的醫(yī)藥比不了健康本身。 那么,我們?nèi)绾卫斫饫献拥倪@些話呢?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這段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天地對萬物是從來不講仁義的,但是,天地之間沒有仁義卻有道。天地萬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長。依道而殘,依道而滅。天地不會偏私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物。天地從來不因為河水會淹死一頭小羊而令河水為小羊讓出一條通道。天地也不會憐憫任何一個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天地不會因為你祭拜過它,它就對你網(wǎng)開一面。成吉思汗曾經(jīng)問長春子丘處機:“神仙遠道而來,可曾帶了長生之藥?”丘處機回答說:“長生之藥沒有,卻有衛(wèi)生之法?!背杉己孤犃?,莞爾一笑,欽佩丘處機的誠實。 圣人以天地為法則,處處學習天地。既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那么圣人自然也不用仁,要以百姓為芻狗了。 天地之所以不仁,是因為天地有道。 圣人之所以不仁,也是因為圣人注重的是道。 如果人類社會有道了,何必要仁呢? 仁,是病態(tài)社會的良藥,既然社會沒有病,何必要良藥呢? 在大道運行的社會,百姓自然會繁衍,自然會養(yǎng)生送死,自然會發(fā)展,既然如此,還需要倡導仁義嗎? 《道德經(jīng)》里面還有這樣的一段話: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段話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等國君治理天下,社會依“道”而行,百姓不知道國君是誰。第二等國君治理天下,百姓熱愛他,交口稱贊他是“圣天子”。第三等國君治理天下,百姓畏懼他。第四等國君治理天下,百姓辱罵他是暴君。圣人將國家治理好了,百姓不覺得是他的功勞,都說:“我自然就這樣了?!?/span> 讓百姓自然而然地過日子,這就是對“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最好解釋。 用心、用意、用好料;有膽、有趣、有情懷 |
|
來自: 江南木客fh3om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