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菌性痢疾 1方 [藥物]苦參8克 [制法]烘干,研為細(xì)末,用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或制成餅。 [用法]敷臍上,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出處]《新醫(yī)藥通訊》 2方 [藥物]大蒜適量 [制法]搗爛成泥狀。 [用法]治泄瀉暴痢或小兒下痢,貼臍上,或貼兩足心。 [出處]《千金方》 3方 [藥物]艾絨適量 [制法]制成艾柱。 [用法]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治一切痢。 [出處]《千金方》、《針灸易學(xué)》、《針灸逢源》等,壯數(shù)從7壯至數(shù)百壯不等 4方 [藥物]吳茱萸適量 [制法]研末。 [用法]敷臍,治寒痢。 [出處]《鮲溪外治方選》急性腸炎 1方 [藥物]傷濕止痛膏 [制法]剪成1.5×1.5(厘米)大。 [用法]將選穴處皮膚以酒精洗凈擦干后貼上藥膏。貼穴:神闕、天樞、氣海、大腸俞、足三里,合并急性胃炎可加貼中脘,藥膏保留兩天以后取掉。皮膚對藥膏過敏者不宜用。 [出處]《新疆中醫(yī)藥》 2方 [藥物]蔥白、生姜、食鹽各適量 [制法]切碎或搗爛,炒熱。 [用法]敷臍。用于急性胃腸炎。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內(nèi)科病癥感冒 1方 [藥物]蔥白30克,生姜30克,食鹽6克,白酒適量。 [制法]共搗爛如泥 [用法]紗布包敷臍上,熱水袋熨之至汗出。時間不少于30分鐘。用于風(fēng)寒感冒。再蓋被子,喝熱水,取微汗。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2方 [藥物]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片適量 [制法]研細(xì)末,水調(diào)或姜汁調(diào)膏。 [用法]敷臍,膠布固定。用于風(fēng)熱感冒。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11):38,1980 3方 [藥物]蔥白30克,連翹15克 [制法]共搗爛。 [用法]用紗布包好敷臍上,等到將要出汗時,急喝白開水一杯,以加速出汗。用于風(fēng)熱感冒。 [出處]《中醫(yī)簡易外治法》中暑 1方 [藥物]仁丹15克 [制法]研粉,溫水調(diào)糊。 [用法]填臍內(nèi),外用膠布固定。用于中暑。 [出處]《中醫(yī)簡易外治法》 2方 [藥物]食鹽、艾絨各適量 [制法]食鹽研細(xì)末,艾絨做成艾柱。 [用法]將食鹽填滿臍部,上置艾柱灸之。用于中暑汗出脈絕者,在急救時應(yīng)用。 [出處]《針灸學(xué)簡編》、《針灸學(xué)》支氣管炎 1方 [藥物]防風(fēng)、黃芪、肉桂各等分 [制法]共研細(xì)末備用 [用法]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神闕穴,趁濕撒藥粉0.5克于穴位上,外貼膠布44(厘米)固定,膠布過敏者改用面紗外貼,繃帶固定。每隔3天換藥1次,5~7次為一療程,可連續(xù)用2~4療程。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的預(yù)防和治療,孕婦慎用。 [出處]《陜西中醫(yī)》(1):33,1989 2方 [藥物]五倍子、五味子或米殼適量。 [制法]蜜或生姜汁調(diào)糝膏。 [用法]貼臍,用于久嗽不止。 [出處]《理瀹駢文》支氣管哮喘 1方(拔火罐法) [用法]于臍部拔火罐,每次10~30分鐘,以臍部輕度充血為度,1~3天1次。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蔥白頭3根 [制法]前3味藥碾成細(xì)末,同蔥白頭共搗爛如泥。 [用法]敷貼臍孔,蓋上不透水的油紙或塑料薄膜,膠布固定,半天取下,下午再敷,1天2次。用于因風(fēng)寒、飲食等外因引起的哮喘。 [出處]《陜西中醫(yī)》(針灸增刊)肺炎 1方 [藥物]蔥白、艾葉各6克 [用法]共搗爛,包臍眼。另取一份,在虎口上刺出微血后將藥包上,燒退即去藥。用于小兒肺炎。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2方 [藥物]白毛夏枯草、青蒿各31克 [制法]共搗爛。 [用法]包臍眼,熱退后去藥。用于小兒肺炎。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嘔吐 1方 [藥物]吳茱萸適量 [制法]烘干,研為細(xì)末,用醋調(diào)成膏。 [用法]敷神闕穴。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大黃、丁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混合粉碎為末,過篩,撒布于一張黑膏藥中間。 [用法]敷神闕穴,1日1換。用于胃中有熱,食后即嘔吐者。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3方 [藥物]生姜、半夏各適量 [制法]半夏研細(xì)末,與生姜共搗爛,或半夏末用生姜汁調(diào)成膏。 [用法]敷臍。用于寒性嘔吐。 [出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0):25,1990 4方 [藥物]吳萸、姜半夏各30克 [用法]研末,每用適量,姜汁調(diào)膏貼臍,膠布固定,1日1換。尤宜內(nèi)耳眩暈引起的嘔吐。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呃逆(膈肌痙攣)(三味止呃散) [藥物]芒硝、朱砂、胡椒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xì)末,分裝備用。 [用法]外敷于肚臍。 [出處]《山東中醫(yī)雜志》胃痛 1方 [藥物]艾葉適量 [制法]揉碎成艾絨,連同碎末,用酒炒熱。 [用法]紗布包裹,敷神闕穴,直至痛緩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妙)。用于胃痛偏寒者。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仙人掌適量 [制法]去刺搗爛,紗布包裹。用法]敷神闕穴,膠布固定。適用于熱性胃痛。胃下垂 1方 [藥物]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 [制法]共搗爛如泥狀。 [用法]敷神闕穴,紗布包裹,每天早、中、晚各熱熨1次,每四天換藥1次。孕婦和吐血者忌用。 [出處]《新中醫(yī)》《中醫(yī)外治法集要》《河北中醫(yī)》 2方(艾灸神闕法) [藥物]艾條1支,生姜1片 [制法]將生姜片上插數(shù)孔。 [用法]用艾條懸起灸之。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最好與每天上午9時左右灸之。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鼓脹 1方(蔥白合劑) [藥物]新鮮蔥白10根,芒硝10克。 [制法]共搗成泥。 [用法]敷神闕穴,上蓋塑料薄膜及紗布,用橡皮膏固定。1日1次。敷藥前宜先用酒精棉球擦凈臍部污垢,,以利藥物吸收;天冷時宜將蔥白合劑加溫后再敷。用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腹水。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吳茱萸15克 [制法]研末,炒熱。 [用法]敷肚臍。 [出處]《穴敷療法聚方鏡》 3方 [藥物]芒硝60克,大蔥120克(連根帶葉用,不可用水洗) [制法]共搗爛如泥狀,用紗布包好,放鍋內(nèi)慢火烘熱。 [用法]敷于臍下將肚臍蓋住,再溫熨上面覺腹內(nèi)氣轉(zhuǎn)動為度。用后鼓脹松,腹痛止,大小便通利為有效,如未見效,可繼續(xù)用。用于腹脹如鼓,內(nèi)有積水,大小便不通。 [出處]《經(jīng)效簡易百方錄》 4方 [藥物]皮硝60克,肉桂6克 [制法]肉桂研成粉,與皮硝和勻。 [用法]敷臍。對減少肝硬化腹水有一定效果。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4):25,1987 腹痛 1方 [藥物]蓽菝 [制法]研細(xì)末,酒水各半煎干,搓成餅數(shù)個。 [用法]外敷神闕穴。用于虛寒性腹痛。 [出處]《湖北中醫(yī)雜志》 2方 [藥物]白芷60克,小麥面15克 [制法]白芷研為細(xì)末,過篩;和白面調(diào)均勻,用醋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用于繞臍腹絞痛。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3方 [藥物]艾絨、生食鹽各適量 [制法]把艾絨與食鹽炒透熱。 [用法]填滿臍眼,外加紗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一切風(fēng)寒所致的腹中冷疼等癥。 [出處]《痧癥民間療法》 4方 [藥物]風(fēng)油精 [用法]將風(fēng)油精數(shù)滴滴入肚臍眼,外用傷濕止痛膏或膠布固定。用于受涼飲冷引起的寒性腹痛及胃痛,效果極佳。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3):29,1988 腹脹 1方(厚積散) [藥物]厚樸、枳殼各1克 [制法]研為細(xì)末(或用姜汁、黃酒調(diào)) [用法]敷臍,每周換藥1次。用于各種腹脹。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2):封四,1982 [備注]肝胃不和者加香附0.5克,脾胃虛寒者加用生姜汁調(diào)膏;寒邪腹脹加用生姜汁、蔥汁調(diào)膏;郁證腹脹加柴胡0.5克;痰飲腹脹加香附、半夏、茯苓各0.5克,生姜汁調(diào)膏。 2方 [藥物]芒硝10~20克,小茴香1.5~3克 [制法]共研為細(xì)末,過篩,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膠布固定。待大腸通便,腹脹即減或消失。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3方 [藥物]枳實30克,厚樸30克,生大黃10克,芒硝10克,冰片10克 [制法]研細(xì)末 [用法]姜汁或酒調(diào)膏貼臍。另:蒸臍法、臍療袋。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腹瀉 1方(傷濕止痛膏貼臍法) [藥物]傷濕止痛膏1貼(或用麝香虎骨膏) [用法]貼臍部,12~24小時更換1次。用于腹瀉。 [出處]《四川中醫(yī)》(8):25,1989 2方 [藥物]白胡椒5克,五倍子10克。 [用法]研末,白酒或姜汁調(diào)膏,二日一換。 [出處]此吳震西經(jīng)驗方。 3方(久瀉膏)生黃芪、炒白術(shù)、補骨脂、五倍子、烏梅肉各30克,木香、黃連、肉桂、米殼、冰片各10克。 [用法]研末,姜汁調(diào)膏貼臍。用于慢性腹瀉(過敏性結(jié)腸炎屬脾虛者尤宜)。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4方(針臍中四邊穴法) [用法]臍中四邊穴即臍之上下左右各開1寸處,共4穴,患者平臥,選用28號或30號針,以四穴上下左右為序進針,成人一般針3~5分深,小兒針2~3分深,不留針。急性泄瀉每日針1次,慢性泄瀉隔日1次。 [出處]《江蘇中醫(yī)》 5方(腎瀉散) [藥物]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30克,帶根須蔥白10根 [制法]蔥白切碎,余藥共為粗末。 [用法]將上藥放鐵鍋內(nèi),加黃酒適量,紗布包裹,熱熨神闕穴,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1劑藥可用3天。用于五更瀉屬脾腎陽虛者。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便秘 1方 [藥物]肉蓯蓉適量 [制法]制成粗末,炒熱,布包。 [用法]敷臍。用于虛秘。 [出處]《理瀹胼文》 2方 [藥物]杏仁蔥白鹽各適量 [制法]研成膏狀。 [用法]涂臍上,并涂手心。用于大便不通。 [出處]《藥治通義》 3方 [藥物]芒硝60克,川大黃30克,枳實20克,厚樸20克,牙皂角20克,冰片10克 [制法]研細(xì)末。 [用法]A.蜜調(diào)膏貼臍,膠布固定,二日一換。B.蒸臍法(熏臍法),每周1~2次。C.制成臍療袋,1~2個月?lián)Q藥1次。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4方 [藥物]大戟3克,大棗3~5個 [制法]大戟研為細(xì)末,大棗煮熟,去皮核,共搗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用于冷秘。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5方 [藥物]皮硝6克,皂角1.5克 [制法]將皮硝用水化開,入皂角碎末共搗爛成餅狀。 [用法]敷臍。用于熱秘。 [出處]《理瀹胼文》黃疸 1方 [藥物]砂仁30克,白糖50克,明礬10克,鯽魚1條 [制法]共搗爛成泥狀。 [用法]敷神闕穴,并敷至陽穴。 [出處]《陜西中醫(yī)》 2方 [藥物]干姜白芥子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xì)末 [用法]敷臍,以口中有辣味去之。用于陰黃。 [出處]《理瀹胼文》脾腫大 1方(皮巴膏) [藥物]皮硝6克,生梔子、巴豆、杏仁蔥根各7個,獨頭蒜1個,白面1撮,白酒1盅 [制法]共搗爛,調(diào)勻,加酵母適量,涂紗布上。 [用法]敷臍中,固定,1晝夜取下,1周后再敷。一般敷3~5次。 [出處]《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水腫 1方 [藥物]大蒜適量 [制法]搗爛。 [用法]敷臍部則消。用于下焦水氣。 [出處]《本草求真》 2方 [藥物]甘遂、甘草各31克 [制法]將甘遂研末,水調(diào)。 [用法]涂臍部。另用甘草水煎服,每日一劑。用于水腫。 [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3方(理中散加味) [藥物]黨參、白術(shù)、干姜、炙甘草、硫黃白礬各等分 [制法]烘干,研為細(xì)末,過篩;取藥粉適量,開水調(diào)成膏,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再覆蓋塑料薄膜、紗布,膠布固定。適用于皮腎陽虛型水腫。 [出處]《河南中醫(yī)》大小便不通 1方 [藥物]蔥白適量 [制法]和飯,搗成餅狀。 [用法]敷于臍中。用于大小便不通。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方 [藥物]食鹽適量 [制法]放鍋內(nèi)炒熱,分裝在兩個布袋內(nèi)。 [用法]輪換敷臍部,冷則再炒再熨,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鐘,連熨2~3日。用于大小便不通。 [出處]《常見病民間傳統(tǒng)外治法》癃閉(尿潴留) 1方(古通關(guān)法) [藥物]白礬、食鹽各5克。 [制法]研末。 [用法]先用牛皮紙圈成筒狀(高3~5cm),放肚臍上,將藥填入,用冷水滴入藥中,覺冷透腹內(nèi),小便即通。 [出處]《中醫(yī)雜志》(1):78,1983 2方 [藥物]麝香1克,蔥白10根。 [制法]將蔥白切碎搗爛如泥狀。 [用法]先將麝香放臍內(nèi),再敷上蔥白,再加艾灸或熱敷效果更好。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 3方 [藥物]鮮青蒿250克 [制法]搗爛(注意勿讓汁水流掉)。 [用法]旋即敷于臍部,外蓋25*30cm薄膜,膠布固定,一般多在1小時內(nèi)排尿。 [出處]《中醫(yī)雜志》(4):64,1982 4方 [藥物]肉桂、車前子各適量 [制法]共為細(xì)末。 [用法]敷臍中。用于小便不通屬寒者。 [出處]《理瀹胼文》 5方 [藥物]大蒜1枚,山梔8個 [制法]共搗爛。 [用法]敷臍上。用于外傷后尿潴留。 [出處]《大眾中醫(yī)藥》 6方 [藥物]蔥白半斤 [制法]切碎,炒熱,布包。 [用法]熨臍部。用于產(chǎn)后或妊娠合并尿潴留者。 [出處]《浙江中醫(yī)藥》(3):封三,1978 腎炎 1方 [藥物]生姜2片,大蒜3瓣,青蔥3支 [制法]同搗爛,溫?zé)帷?br>[用法]敷臍上,1晝夜敷3次。用于腎炎,可使小便通暢。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方 [藥物]甘草甘遂各等分 [制法]研細(xì)末,用凡士林調(diào)勻。 [用法]貼于肚臍上。用于慢性腎炎,可利水消腫。 [出處]《內(nèi)病外治精要》尿路感染 1方 [藥物]蔥白(帶須,去土,勿洗)5根,萹蓄3克,大黃2克,木通2克,瞿麥6克 [制法]共搗爛如膏,備用。 [用法]取藥膏如棗大一塊,放于臍上,上蓋紗布,再用膠布固定,1日1換。用于尿路感染。 [出處]《穴位貼藥療法》 2方 [藥物]白酒、明礬各適量 [制法]選透明的明礬1塊,放在酒杯里研磨5分鐘。 [用法]用時以手指蘸礬酒,在患者臍部研約15分鐘,用于尿道炎小便不利,使用30多年有效。 [出處]《常見藥用食物》泌尿系結(jié)石 1方 [藥物]大蔥白1斤,食鹽少許 [制法]混合搗融,紗布包裹。 [用法]敷神闕穴,并敷小腸俞、膀胱俞穴。 [出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滑石、硝石、生乳香、琥珀、小茴香各30克,冰片15克 [制法]共研細(xì)末,瓶儲備用。 [用法]每用3克,溫開水調(diào)成稠膏狀,外敷臍部,麝香壯骨膏固定,上加艾條懸灸30分鐘,每日1次,2天換藥1次。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淋證 1方(隔鹽灸臍法) [用法]以細(xì)鹽填臍中,以艾柱或艾條灸之。 [出處]《四川中醫(yī)》(12):42,1989 2方 [藥物]獨蒜1枚,山梔子7枚,鹽少許 [制法]3物共搗如泥。 [用法]貼臍上。用于血淋。 [出處]《名醫(yī)類案》小便頻數(shù) 1方 [藥物]肉桂6克,丁香6克 [制法]共研細(xì)末,用黃酒調(diào)為糊狀。 [用法]貼臍部,每日換藥1次。用于寒性小便頻數(shù)。 [出處]《陜西中醫(yī)驗方選編》、《俞穴敷藥療法》、《中醫(yī)外治法集要》 2方 [藥物]益智仁、炮姜、炙甘草、肉桂各30克 [制法]共研細(xì)末,貯瓶內(nèi)備用。 [用法]每用5克,加蔥白(帶根須)1段,共搗成餅狀,敷臍部,上用熱水袋熱敷30~60分鐘,24小時換藥1次。用于小便頻數(shù)。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小便失禁 1方 [藥物]附子、干姜、赤石脂各適量 [制法]共研細(xì)末,調(diào)成膏狀。 [用法]涂貼臍部。用于膀胱虛,小便不禁。 [出處]《理瀹胼文》 2方 [藥物]五味子、枳殼、肉桂、附子各30克 [制法]研細(xì)末,瓶貯備用。 [用法]每用3克,津唾調(diào)膏,敷臍,麝香壯骨膏固定,上加艾條懸灸30分鐘,每日1次,24~48小時換藥1次。用于小便失禁。 [出處]高樹中教授經(jīng)驗方遺尿 1方(艾柱灸神闕法) [用法]先用凡士林涂臍中,再用麻紙蓋于穴上,紙中央(即穴中央)放二分后的小顆粒青鹽,然后用壓舌板壓平放置大艾柱灸之(艾柱下闊3~5公分,高5分,呈圓錐形)。 [出處]《陜西中醫(yī)函授》3:29,1986 2方 [藥物]五倍子適量 [制法]研為細(xì)末,用開水調(diào)成膏。 [用法]敷神闕穴。 [出處]《俞穴敷藥療法》、《穴敷療法聚方鏡》 3方 [藥物]煅龍骨適量 [制法]研為細(xì)末,醋調(diào)成膏。 [用法]敷臍。 [出處]《理瀹胼文》遺精 1方(龍倍散) [藥物]煅龍骨、五倍子各適量 [制法]共研為細(xì)末。 [用法]取適量藥末水調(diào)涂滿臍眼,上面加膚疾寧膏覆蓋,2天換藥1次。適用于無夢遺精。 [出處]《大眾醫(yī)學(xué)》 2方 [藥物]五倍子10克,白芷5克 [制法]共烘脆研為極細(xì)粉末,用醋及水各等分調(diào)成面團狀。 [用法]臨睡前敷肚臍,外用消毒紗布蓋以橡皮膏固定,1日1換,連敷3-5日。用于遺精。 [出處]《四川中醫(yī)》(4):38,1987;(11):封三,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