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fā)進取的勤勉之家 林家人安貧樂道,絕非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事實上,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改變現(xiàn)狀的努力。奮發(fā)進取、昂揚向上,是林家家風家教的又一突出特點。 林賓日因家貧,從小養(yǎng)成了勤快的習慣,幼年就學著幫父母干活,到13歲才得以入學。他拍著胸脯發(fā)愿:“男兒當自奮發(fā),豈甘以貧廢學焉?”剛?cè)雽W時,他文理不通,被同學取笑,但他并不氣餒,發(fā)奮努力,不到一個月就超過了所有的同學,連塾師對他都刮目相看,可見他是個非常要強和勤奮的人。由于父母先后去世,他“數(shù)年之中,心力交瘁”,但“猶苦志讀書,終夜不寢”,以至用眼過度,得了眼疾,后來遭遇科場挫折,他不得不以教塾為業(yè)。塾師收入少,林家人口多,加上常接濟別人,他必須加倍努力,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養(yǎng)其廉恥”“養(yǎng)其天真”的教學理念和“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于向?qū)W”的教學方法,極受學生歡迎,請他執(zhí)教的私塾很多。他投身教育事業(yè)40余年,直到年近70歲才退休,其所教學生,考上舉人或進士的多達數(shù)十人,鄉(xiāng)人對他的敬業(yè)精神,無不交口稱贊。 林賓日勤勤懇懇的執(zhí)業(yè)精神,給全家人樹立了榜樣。為了謀生,林家人夜以繼日地勞作,用自己的雙手編織著體面生活的夢想。林家生計的另一重要來源,是林則徐母親的女工手藝。距林家不遠的三坊七巷,有一條南后街,是福州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集市街,商業(yè)極為繁華。林母把用布剪制的彩花放在商店里代銷,銷路居然不錯,于是,她便發(fā)動女兒們一起做手工。林則徐有8個姐妹,個個得母親手藝真?zhèn)鳎蠹易谝黄鹋考舨?、制作,儼然一個家庭手工作坊。該項營生每年可為林家?guī)聿恍〉氖杖耄m然發(fā)不了大財,但對于林家來說,已是一項極其可觀的收入。林家上下十幾口人,若無此項收入,僅憑林賓日教書的微薄收入,是遠遠不夠家用的。 林則徐母家故居 手工利潤很低,為了增加收入,林母和她的女兒們必須日夜不停地制作,有時為了趕出貨,甚至通宵達旦。林則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狀》中,反復提到當時全家男讀女工的辛勞之狀:“不孝幼隨家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幾一檠,讀書于斯,女紅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寢,而先妣率諸娣妹勤于所事,往往漏盡雞號,尚未假寐?!薄懊侩H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風怒號,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于斯,女紅于斯,膚栗手皸,恒至漏盡?!边@些描寫,既是當時林家生活艱辛的寫照,也是林家人堅毅勤奮、昂揚進取的精神風貌的反映。 生活在這樣的勤勞之家,林則徐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奮的習慣。他每天早起晚寢,手不釋卷。母親為了讓他專心讀書,不讓他插手家務粗活,但他只要一有閑暇,就主動幫母親做事。他每天上學,都要先將母親和姐妹們所剪制的彩花拿到店鋪寄賣,晚上從書院歸來,再到店里收取貨款回來交給母親。林則徐在書院讀書期間,如果寫出了好文章,會得到書院的燈油獎勵,于是他便加倍用功,經(jīng)常獲得獎勵,以貼補家用。在林則徐一生中,勤奮是貫穿始終的突出品格之一。他曾經(jīng)專門寫了一副對聯(lián)掛在家中:“芝草無根,醴泉無源,人貴自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民生在勤。”他希望勤奮、自立的家風,能夠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剪紙花 林則徐承前啟后的家教家訓 淡泊、仁愛、勤奮是林則徐家風的突出特點。林則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是他的父親。從幼年到20歲,林則徐從未離開過父親。父親的言傳身教,奠定了林則徐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待人接物、處事為學的基本風格。林崇墉先生曾這樣概括林則徐的人格和作風:“文忠一生任事而不牟利,盡瘁而不熱衷,臨難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边@一精辟的概括包含了對林家家風的肯定。 “任事而不牟利。”林則徐做事勇于負責,勤奮扎實,有“無一事不盡心,故無一事無良法”之譽,是當時清朝最能干的大員之一。道光朝中,幾乎是哪里出了棘手問題,便派林則徐到哪里處置。他所擔任的都是要職,位高權(quán)重,但他從來沒有借此牟過私利。林家至今珍藏一份林公親書的《析產(chǎn)鬮書》,他分給三個兒子的家產(chǎn),沒有現(xiàn)銀,只有三份田屋產(chǎn)業(yè),每份“各值銀壹萬兩有零”。他曾想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但因無力購置房產(chǎn)而作罷,最終回到福州,住在父親購置的老房子里??梢?,他將父親“不妄取一文”的身教奉行終生。 《析產(chǎn)鬮書》 “盡瘁而不熱衷?!绷謩t徐精力過人,勤政無人能比,“在官無日不治事,無日不見客,亦無日不親筆墨”,經(jīng)常“昧爽視事,夜過半方息”。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終身無嗜好……朝夕孜孜不倦者,國政、民瘼兩大端而已。”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個工作狂,但他從不熱衷為了顯政績搞花架勢,處事冷靜客觀,實事求是。在他擔任江蘇巡撫時,朝廷財政依賴江蘇賦稅,曾嚴旨催征,但他沒有一味迎合上意,遇到災荒款收之年,他甚至敢于單銜上書,犯顏力諫,要求緩征,以蘇民力。這種勤政愛民的品格也體現(xiàn)了林家的勤奮傳統(tǒng)和仁愛之德。 “臨難而不退避?!绷謩t徐一生,多次臨危受命,但他從未退縮過。受命到廣東禁煙時,因禁煙牽涉極廣,京中師友都為他的此項使命擔憂,但他凜然表示:“置禍福榮辱于度外。”他有一句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種勇氣也是受他父親的影響,他父親“生平尚風氣,重然諾,視人之急猶己”,見義總是忘我向前,急人所難,這種性格在林則徐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造就了他沉毅厚道、正而不譎的品性。只要義之當往,他從不推托。 “受屈而不怨尤?!绷謩t徐禁煙、抗英有功,卻被昏庸懦弱的朝廷以“辦理不善”“誤國病民”的罪名革職、發(fā)配。蒙此奇冤,林則徐沒有怨天尤人,在“待罪”和發(fā)配期間,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口岸防務和邊疆的開發(fā)。許多人為他“竊為不平”,他卻能“談笑自如”,在任何位置上,都能閃亮發(fā)光,做出突出的成績。這既反映出他以國家、民生為念,不計個人榮辱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他坦蕩、恬淡性格的體現(xiàn)。 林則徐所受他父親的教導和影響,在他位高權(quán)重的時候仍在延續(xù)。比如,林則徐出任考官時,林父便諄諄教導他說:“寒士讀書極為不易,衡量試卷要慎之又慎?!碑斄謩t徐表示想多些時間留在父母身邊盡孝時,父親便會催他速出報效國家。母親去世,林則徐在鄉(xiāng)守孝,遇江南高堰決口,朝廷命林則徐奪情前往筑堤,林則徐猶豫不決。父親便對他說:“國家有急切勞苦之事,責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職有利祿之可圖,此而不往,則是畏難詭避,不得為忠,即安得為孝?”聽罷,林則徐便戴孝赴任去了。 1823年,林則徐剛剛升任江蘇按察使就遇到大水災,松江一帶的饑民聚眾鬧事,這對他這個新任司法長官無疑是個嚴峻的考驗。江蘇巡撫韓文綺準備派兵鎮(zhèn)壓,林則徐不以為然,這時他收到了父親的來信,父親在信中囑咐他說:“饑民生事,非平時之比,因不可廢法,尤不可窮治?!彼母赣H主張以安撫代替鎮(zhèn)壓,還提出救荒七策:“今之救荒第一策,在招致客米,米多則價自平,不可強抑也;次則勸平糶,禁囤積;次則清查貧戶,按圖貼榜,使不得隱匿更改;次則官賑之外,分勸各圖賑其鄰里;次則漂流尸棺、暴露餓殍宜速殮埋;次則收蓄牛只,以備來歲春耕;次則捐設醫(yī)局,以防災后大疫?!边@些建議,句句體現(xiàn)出林賓日的仁慈心腸和政治遠見。林則徐遵循父親的意見處理善后,江蘇災民無不感念他的恩德。 《林則徐家書》 林則徐自身也同樣注重對后代的教育,從他留下的家書可見一斑。林則徐家書寫得都比較長,幾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寫他在署地的見聞和處理政務、與人交往的情況。這多少有點奇怪,按常理,這些事情似乎不必對家人細說,但細品之,便可體味他的良苦用心——他在效法父親“身體力行”的身教,用自己待人處事接物的思想和態(tài)度,影響下一代。 林則徐最關(guān)心的是兒女的學業(yè)。兒女們經(jīng)常把詩文習作和書法寄給父親點評,林則徐無論多忙,總會抽空予以具體指導。比如,他在一封家書中曾這樣表揚三兒子拱樞:“樞官此次寄來文字,比前次卻有進境,其字句累贅不清者固多,然遇題尚有生發(fā),不至十分干窘,閱之頗喜。”同時,他也細心地察覺出林拱樞的文章系別人謄寫,便批評他說:“年輕之人寫字豈是難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懶為要?!?/p> 書香傳家,一要戒懶,二要淡泊,三要熱心服務,這些要點在林則徐的家訓家教中屢屢出現(xiàn)。林則徐還在書房親書一副對聯(lián):“師友肯臨容膝地,兒孫莫負等身書?!奔耐辛怂麑笕说钠谕T诮o兒子們分家產(chǎn)時,他還特別囑咐:“……各須慎守儒業(yè),省嗇用度,并須知此等薄業(yè),購置甚難。凡我子孫,皆當念韓文公‘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意思是,你們要記住韓愈說過的話,辛勞勤儉才掙下這份家產(chǎn),不要迷惑心智,忘記當初的艱苦),倘因破蕩敗業(yè),即非我之子孫矣?!币源私虒ё訉O在物質(zhì)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遠大。 林則徐“十無益”修身格言 在教育兒子處理個人仕進與服務國家的關(guān)系時,林則徐更有意味深長的箴言。長子林汝舟任翰林院庶吉士時,林則徐給他寫信特別強調(diào):“有一言囑汝者:服官時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勿戀權(quán)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世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yè),須磨礪自修,以為他日之用,是則用舍行藏,無施不可矣。吾兒其牢記之!”據(jù)林崇墉先生詮釋,這幾句話闡明了林公的進退之道:指的是為官要進中知退,退中知進,要旨是在預存退歸之心,而后才能作最奮發(fā)有為的進取之計。所以,他不為追求私利而干進,不曾為眷戀權(quán)位而徘徊,也不肯顧慮個人體咎而退縮。他少壯時期接受父教,表現(xiàn)是如此;叱咤風云時,指導兒子又是如此;顛沛流離時所秉持的更是如此… 從這些教育后人的只言片語和零星事跡中,我們可以明了林則徐家族的可貴傳統(tǒng);更可以進一步體會到林則徐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任何偉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特定環(huán)境的熏陶,“林則徐”這個名字,就是從這樣看似平凡、實不簡單的家庭走向中國,走向世界的。 (來源:2017年第5期《黃河·黃土·黃種人》·許維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