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本次分享的文獻,上海交通大學第六人民醫(yī)院骨科的吳升輝醫(yī)師和梅炯教授,進行了討論與評價,原作者對這些觀點進行了回復,2020年11月共同發(fā)表在JOT雜志上。 今天,我們將本次針對這一議題的學術探討的觀點和論述展示給大家,供各位同道參考。 Letter-to-Editor 尊敬的主編: 我們滿懷興趣閱讀了Patterson等1發(fā)表的題為《切開復位與18-65歲成人移位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早期再手術的更大風險相關》的文章。 作者比較了兩種復位方法的再手術情況,發(fā)現切開復位和閉合復位后分別有35例(33%)和28例(22%)再次手術。簡而言之,作者認為,對有移位股骨頸骨折的年輕患者,切開復位并不能改善骨折復位效果,且可增加再手術的風險。 我們贊賞作者所做的工作,但對他們的研究結論持不同意見。
在切開復位患者中,僅有71%的復位效果被評價為「可接受」,這個比例是比較低的。我們希望作者說明他們評估復位效果的標準。根據我們的認識,Lowell的「S」形曲線結合Garden的對線指數,基本可以滿足臨床需要。 由于我們的切開復位手術幾乎都可以達到滿意的復位效果,我們希望作者說明他們所說的「不可接受」的具體定義,以及切開復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反復閉合復位可能影響骨折愈合。另外,應避免暴力復位,反復閉合復位嘗試次數不宜超過2-3次2。術前反復閉合復位可能會損傷囊內血管。 在106名患者中,27名患者在術中由閉合復位轉為切開復位(占嘗試閉合復位的17%)。這些患者在切開復位后的結果沒有說明,是否達到滿意的復位也未交代清楚。這可能會影響對整體研究結果的判斷。
正如作者所說,早期再手術的主要原因是骨不連。本研究中切開復位內固定組骨不連發(fā)生率僅為16%(17/106),閉合復位內固定組為4.7%(6/128)。 需要指出的是,內固定術后再次手術還受其他相關因素影響,如手術技術、植入物的位置和植入物的選擇。 文中提到兩組內固定裝置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同時,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內固定選擇在現代臨床實踐中并不常用,如2枚空心螺釘、1枚加壓髖螺釘、鎖定鋼板、股骨頸鋼板和頭髓釘。 我們認為,正如在兒童患者中所報道的療效一樣,即與閉合復位相比,切開復位對移位型股骨頸骨折可提供更好的質量復位3。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病例來驗證切開復位的長期療效。 參考文獻(略) Author's Response 回復(Patterson等作者): 我們感謝吳醫(yī)生和梅醫(yī)生對我們隊列研究的批判性評價1。我們的同事提出了我們希望解決的方法論問題。
—— 復位質量評估的當前慣例 我們描述的「評估標準」---手術適應癥、技術和結果評估,反映了北美骨科創(chuàng)傷團體的當前慣例。 根據Slobogean等2對487名創(chuàng)傷骨科和加拿大骨科協會成員進行調查,121名受訪者(25%)在他們治療的60歲以下成年人的股骨頸骨折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會常規(guī)進行切開復位。根據這項調查,我們認為,在我們的一級創(chuàng)傷機構,接受過團體培訓的創(chuàng)傷骨科醫(yī)生中,45%的切開復位率非常高。 對我們來說,調查對象在實踐中的差異、以及他們在我們中心的實踐偏差,強調了需要臨床證據來支持股骨頸骨折的切開復位。 —— 再手術并發(fā)癥與復位質量無關 我們的分析,使用了綜合因果推斷統(tǒng)計方法,這表明切開復位與需要再次手術的并發(fā)癥之間存在因果和有害的關聯。 這種有害影響與復位質量無關。達到并接受骨折復位的質量由外科醫(yī)生自行決定。然后,一個由資深同行組成的小組根據正位片,將復位的質量評定為「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 —— 復位質量的分級方法比較 吳醫(yī)生和梅醫(yī)生對我們的骨折復位質量分級方法提出異議。然而,Haidukewych等觀察到(Smith-Petersen描述手術切開復位87年后)8仍然「沒有公認的方法對股骨頸骨折的復位質量進行分級。」9 Garden10將股骨頭與完整頸部的骨小梁對齊,在正位和側位X線片上描述為160/180度,可作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復位指標和預測指標(P<0.001)。Lindequist和T?rnkvist11使用不同的臨界點對Garden的配準測量(正位的≤5°、5-20°、>20°;側位的≤10°、10-20或>20°)和合并的位移(≤2mm、2-5 mm或>5 mm)進行復位質量的分級,即好、一般或差。 Haidukewych等9也贊同使用不同程度的移位(<2mm、2-5 mm、>10 mm和>20 mm)和角度(<5°、5°-10°、10°-20°和>20°)的臨界點,將復位質量評定為優(yōu)、良、一般或差。Lowell12的標準為骨小梁排列提供了另一個四級分級方案?;蛘撸窭垢缥鲄^(qū)醫(yī)院的角度測量,考慮了股骨頭、骨折和大轉子嵴之間的關系。13 與這些定量方法相比,Lowell的定性「S形曲線」12沒有考慮骨小梁排列、股骨頸長度、頸干角、頭頸偏移量或股骨變異等解剖變異。Lowell曲線不夠精準,并錯誤地將股骨頭設定為球形——這也是有違實際的,正如Garden所描述的那樣。10 —— 我們的復位質量評估方法 由于缺乏共識,我們選擇使用復位質量的二元定性等級,因為這種評估比上述方法更可靠,14也因為進行高質量前瞻性試驗的其他調查人員(包括骨折固定在髖部骨折的手術治療研究人員)也使用了這種方法。15 Karanicolas等人在18名具有不同經驗水平的觀察者中,評估了上述方法的可靠性,發(fā)現股骨頸骨折復位質量的量化分級只有一般到中等的一致性。與住院醫(yī)生和非創(chuàng)傷骨科醫(yī)生相比,骨科創(chuàng)傷外科醫(yī)生對每種工具的一致性更高。骨科創(chuàng)傷外科醫(yī)生對復位「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總體印象與任何定量工具相比,也取得了更好的一致性。 作者的結論是:「未來的研究,使用復位質量作為結果衡量標準或探索復位質量的預后重要性,應該用創(chuàng)傷外科醫(yī)生的總體印象來衡量,而不是用經驗較少的評估者或使用另一種工具。」14
—— 血管損傷 我們尚未發(fā)現已發(fā)表的證據能支持吳醫(yī)生和梅醫(yī)生的說法,即成人急性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與血管損傷或缺血性壞死相關。我們希望他們提供一些相關資料。 相反,我們知道解剖學研究已經確認,旋股外側動脈的下支持帶和前支持帶分支是股骨頸(和股骨頭,當骨骺外側動脈受損時)血供的重要組成部分。3-5這些血管在切開解剖復位和放置牽引器時,有醫(yī)源性撕裂的風險。4,6,7 我們推測,在接受切開復位的患者中,我們觀察到較高的再手術發(fā)生率可能與切開復位手術引起的組織損傷、血管損傷或其他損傷有關。 —— 閉合復位轉為切開復位的結果 吳醫(yī)生和梅醫(yī)生質疑,轉換為切開復位的閉合復位患者的結果,是否不如沒有嘗試閉合復位的原始切開復位更令人滿意。 在嘗試閉合復位后再切開復位的23例中,有20例(87%)復位質量是專家組可以接受的。在57例沒有進行嘗試閉合復位而直接切開復位的病人中,45例(79%)復位質量是可以接受的。這一差異,沒有達到標準測量的統(tǒng)計學意義[風險比=1.1,95%置信區(qū)間(0.9-1.34),P=0.535]。 因此,我們沒有發(fā)現任何證據表明,與直接采用切開復位治療的股骨頸骨折相比,閉合復位失敗再轉為切開復位,有更高或更低的可能性獲得可接受的復位。
我們同意,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驗證切開復位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長期療效或損害。也許一種工具的有效性可能取決于使用它的雙手。 參考文獻(略) — E N D — 附錄 文獻原文 Letter-to-Editor Author's Response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