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作者保羅·戴維斯是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能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解釋深奧科學概念的大師。 他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黑洞、量子場論、宇宙的起源、意識的本質(zhì)和生命的起源等。 關(guān)于本書在《宇宙的最后三分鐘》里,戴維斯將帶領(lǐng)我們探索“宇宙如何走向終結(jié)”的問題:宇宙會走向結(jié)束嗎?那時的人類又將如何,能夠幸免于難、永遠存在嗎?保羅·戴維斯將為你介紹關(guān)于宇宙未來的最新理論,帶你破解宇宙終結(jié)之謎。這是一本人人讀得懂的宇宙學科普著作。 核心內(nèi)容本期音頻聚焦在三大重要問題: 1.為什么科學家們相信,宇宙一定會走向滅亡? 2.科學家們對于宇宙的滅亡,都有哪些猜想? 3.科學家們要怎么確定,宇宙最終會走向哪種滅亡?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陳章魚。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叫《宇宙的最后三分鐘》。這本書講的是,宇宙會如何滅亡? 宇宙的滅亡,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才會談到的場景。在我們以往的概念里,宇宙是亙古不滅的??墒牵茖W家們對于宇宙的研究越深入,就越發(fā)現(xiàn),宇宙自身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會受到物理規(guī)律的制約,物理規(guī)律使得宇宙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會誕生、會演化,也會有滅亡。 如果你想了解宇宙的誕生,我們「每天聽本書」之前解讀過一本科普佳作,叫《最初三分鐘》,詳細描述了宇宙誕生之初的圖景。 你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和咱們今天說的這本書有點像,一個是「最初三分鐘」,一個是「最后三分鐘」。 這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鐘》的作者保羅·戴維斯是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他如此熱衷于研究宇宙,就是因為年輕時被《最初三分鐘》那本書鼓舞。 可以說,保羅·戴維斯就是想給《最初三分鐘》寫一個姊妹篇,所以才有了這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鐘》。兩本書,一頭一尾,說清楚了宇宙的一生。 接下來,我會分成三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為什么科學家們相信,宇宙一定會走向滅亡? 第二部分,科學家們對于宇宙的滅亡,都有哪些猜想? 第三部分,科學家們要怎么確定,宇宙最終會走向哪種滅亡?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么科學家相信,宇宙一定會走向滅亡? 今天的科學家,有各種各樣的工具,來幫助他們研究宇宙,不論是新的理論還是新的技術(shù),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宇宙是有終點的。 其實,早在19世紀,也就是將近兩百多年前,那時的科學家們,在沒有今天這些先進理念、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只借助兩個思想實驗,就已經(jīng)推斷出,宇宙一定有終點。 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精彩的思想實驗。 第一個思想實驗,叫「奧爾伯斯悖論」。 19 世紀的德國有一位天文學家叫奧爾伯斯,他提出的一個問題困擾了天文學界很多年:為什么夜晚的天空是黑色的? 乍一聽,你可能覺得,這叫什么問題嘛。夜空中沒有太陽,只有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的亮度比不上太陽,所以就黑嘛。 但是,只要再深想一層,你會發(fā)現(xiàn)問題遠沒有這么簡單。 不管是太陽,還是夜晚的大部分星星,其實都是恒星。咱們假設(shè)每顆恒星的亮度都一樣,其他星星之所以遠遠不如太陽亮,是因為離我們的距離要遠得多。一顆恒星如果到地球的距離是太陽到地球的2倍,亮度就只有太陽的1/4,如果距離是3倍,亮度就只有1/9,你看,亮度的衰減,是和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 但是如果我們假設(shè)宇宙無限大,恒星的分布是均勻的,咱們在地球周圍就可以畫一個假想的球形,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球形的半徑變成之前的2倍,這個球里邊包住的恒星數(shù)量就是之前的4倍。恒星的數(shù)量增加,也和距離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離地球的距離越遠,恒星的亮度在衰減,但是恒星的數(shù)量在增加,這一減一加其實抵消了。如果宇宙無限大,那么這無數(shù)顆恒星無論多遠,照在地球上的效果就應(yīng)該像無數(shù)個太陽照射地球一樣。那夜晚怎么可能是黑色呢? 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一開始的假設(shè)其實是錯的。宇宙不是無限大,恒星也不是無限多。我們身處的宇宙,雖然廣闊,但是其實是有邊界,有質(zhì)量的。 第二個思想實驗,是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提出來的。 順便插一句,這位馮·亥姆霍茲,可是物理學歷史上宗師一般的人物。著名的物理學家普朗克、赫茲,都曾經(jīng)是馮·亥姆霍茲手下的博士生,我們熟悉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馮·亥姆霍茲提出來的。 馮·亥姆霍茲在咱們剛才聊的那個思想實驗的基礎(chǔ)上,又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做了一個思想實驗,之后他就做出了預言,宇宙將會走向消亡。 什么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呢?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里,如果沒有外力的干涉,熱量永遠是從溫度高的地方流向溫度低的地方,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那你可能會說,不對啊。大夏天咱們開空調(diào),那冷風呼呼的,不就是熱量從溫度低的地方傳到溫度高的地方嗎? 請注意,這是因為咱們的屋子,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存在外力的干涉。如果把空調(diào)的室外機搬到屋里來,所有的門窗都封上,那才成了一個封閉系統(tǒng)。這個時候再開空調(diào),那就是一邊制冷一邊散熱,屋子里的溫度是不可能降低的。 宇宙也是如此。熱量的流動也是單相的,我們眼前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太陽。太陽不停地向四周散發(fā)熱量,這些熱量在太空中擴散,永遠不會返回到太陽那里。太陽的能量有一天會耗盡,也就會變得和周圍溫度一樣。 甚至后來,有的科學家會把熱力學第二定律和時間的概念綁定在一起。因為熱量的流動也是不可逆的,時間的流動也是不可逆的。所以就有科學家提出來,時間的箭頭指向的方向,其實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規(guī)定的熱量流動的方向。 那為什么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就能推斷宇宙的未來呢?因為根據(jù)上一個思想實驗,我們已經(jīng)可以確定,宇宙就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宇宙的空間是有限的,星星的數(sh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不論宇宙多么龐大,星球的運行多么復雜。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一直會對宇宙起作用,熱量會不停地從溫度高的地方流向溫度低的地方。 所以,馮·亥姆霍茲得出結(jié)論,遲早會有一天,這個宇宙的每個角落,溫度都變得一模一樣。之后,這個宇宙中就不會再發(fā)生任何有意義的物理活動,就像是一灘特別平的水,沒有辦法流動,也不會有任何波瀾。 科學家們還專門發(fā)明了一個詞,形容這種一潭死水一樣的宇宙。這個詞叫「熱寂」。熱量的熱,沉寂的寂。在馮·亥姆霍茲看來,宇宙間的熱量不再流動,就會讓宇宙歸于沉寂,這就是宇宙的末日。 第二部分 不過,從馮·亥姆霍茲的時代到今天,又過去了一百多年。今天的科學家對于宇宙的認識,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今天的科學家們對于宇宙的滅亡,都有哪些猜想? 第一種猜想是延續(xù)之前的熱寂猜想。而且科學家們找到了更強有力的支持,這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今天的宇宙,它的誕生源自一場大爆炸。宇宙從一個密度極高的點開始擴張,之后不停地變大。今天的科學家對于大爆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像我們開頭說到的那本《最初三分鐘》,在這本書里邊,科學家們已經(jīng)可以通過計算,精確地描述大爆炸之后的三分鐘,宇宙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今天宇宙運行的種種規(guī)律,也幾乎都源自大爆炸時產(chǎn)生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就是宇宙還在不停地擴張,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確定,星系和星系之間的距離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漸漸變遠。 而宇宙如果繼續(xù)擴張下去,不僅未來的宇宙會處處溫度相同,而且宇宙越大,這個最終溫度就會越低,甚至會無限接近「絕對零度」,也就是零下 273.15 攝氏度。越接近這個溫度,粒子的動能就越小,物質(zhì)就會變得越不活躍。 所以宇宙的擴張,會讓宇宙更快的歸于沉寂。這就是今天的科學家們對于宇宙滅亡的第一種猜想。 不過,隨著對宇宙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對于宇宙如何滅亡出現(xiàn)了第二種聲音。有的科學家提出來,宇宙不會無限擴張下去,那些相信宇宙會一直擴張的科學家,其實忽略了一個關(guān)鍵的因素,那就是引力。 科學家們觀察那些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恒星,發(fā)現(xiàn)這些星星會出現(xiàn)一個很神奇的現(xiàn)象,叫做「引力彈弓效應(yīng)」。 一顆恒星如果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受引力影響,這顆恒星就會向著星系的中心慢慢漂移,在漂移的過程中,它會遇到其他恒星,兩顆恒星會互相吸引,形成一種神奇的運行軌道,這里作者用了一種很浪漫的說法,會形成「一對因為引力作用緊緊擁抱并鎖定在一起的恒星」。 如果這個時候,再遇到第三顆星星,比如這兩顆恒星又遇到一顆向星系中心漂移的恒星,或者這兩顆恒星有行星,三顆星的運動,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于三個天體之間相互作用力的模式總是以一種復雜的方式變化著,這三顆星星的運行軌道甚至都無法計算。 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那個三體星系的設(shè)定就是這樣。 科學家雖然沒法預測三顆星星的時時刻刻的運行軌道,但是可以預測運行的最終結(jié)果,其中一種結(jié)果,就是三顆星星相吸引聚集的巨大能量,會輸送到其中一顆星星上,這個星星會被完全踢出去,就像是彈弓上被射出的彈丸一樣。 這股能量極其巨大,這個星星甚至有可能會被拋出星系,最終很有可能會被某個黑洞捕獲。而那些沒被拋出星系的恒星,會繼續(xù)向著星系中心滑落,最終合并成巨大的黑洞。 所以,在「引力彈弓效應(yīng)」的影響下,恒星最后的終點,大概率會是成為某個黑洞的一部分。 如果宇宙中的黑洞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那么「引力彈弓效應(yīng)」又會進一步加強,又會有更多的恒星,向著這些黑洞滑落,這就會引發(fā)雪崩一般的連鎖反應(yīng),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宇宙從膨脹轉(zhuǎn)向收縮,就像是把大爆炸倒著進行一遍,宇宙回歸到那個密度無限大的點。 有的科學家甚至更向前思考了一步,提出了更瘋狂的想法。那就是,我們這個宇宙,是不是就會陷入到這種先膨脹后收縮,再膨脹再收縮的無限循環(huán)中?我們這個宇宙的起點,也就是大爆炸開始時的那個點,是不是從上一個宇宙收縮而來? 這種把膨脹和收縮結(jié)合在一起的模型,被稱為「宇宙循環(huán)模型」。我們的宇宙就像有幾生幾世的輪回一樣,每一個新的循環(huán),就像是從死亡中重生。新宇宙從上一個宇宙的死亡中誕生,演變出新的系統(tǒng)和結(jié)構(gòu),探索新的豐富多彩的世界,然后再一次收縮,直到走向毀滅。 這種猜想很難被驗證。假設(shè)宇宙循環(huán)模型是真的,上一個宇宙留下來的一切,都會在收縮成一個點的時候被徹底毀滅,今天我們的宇宙中,沒法找到任何證據(jù)。 不過如果我們假設(shè)宇宙循環(huán)模型是真的,并沿著這個思路繼續(xù)思考,就會得出更神奇的結(jié)論,那就是宇宙的下一次輪回,經(jīng)歷的時間會比上一次更長。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宇宙大爆炸會遺留大量的熱輻射,宇宙會帶著這些熱輻射一直向外膨脹,這個輻射就被稱作宇宙的「背景輻射」。隨著時間的推移,恒星的光輻射也在累積,在經(jīng)過幾十億年后,宇宙空間中積累的光輻射幾乎與背景輻射一樣多。這意味著,宇宙重新收縮的時侯,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的輻射能量比大爆炸剛剛發(fā)生后的輻射能量要多得多。 你可能會問,宇宙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嗎?物質(zhì)守恒、能量守恒,那這些多出來的輻射是從哪來的呢?根據(jù)愛因斯坦的方程式 E=mc^2 ,超額的熱能是由宇宙包含的物質(zhì)提供的。能量從物質(zhì)完全轉(zhuǎn)化為輻射。 這一切的結(jié)果就是,宇宙從收縮走向滅亡,看起來像是把宇宙膨脹的過程倒過來放了一遍,但是其實大不相同。因為這時的宇宙和之前的宇宙也許大小一樣,但是物質(zhì)更少,輻射更高。輻射的引力與物質(zhì)的引力大不相同,所以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這些超額的輻射會讓宇宙坍縮的速度變得更快。如果以某種方式使反彈出現(xiàn),那么下一個宇宙也會以更快的速度膨脹。 換句話說,每一次大爆炸的能量都應(yīng)當比上一次更大。隨著每個新的循環(huán)的開始,宇宙將會膨脹到更大的尺度,因此循環(huán)將逐漸變大,時間也會越變越長。 也就是說,如果宇宙真的經(jīng)歷幾生幾世的話,那下一生經(jīng)歷的時間,會比上一生更長。 第三部分 剛才咱們聊了這么多關(guān)于宇宙末日的猜想,有膨脹,有收縮,還有先膨脹后收縮的。那就引出了新的問題,科學家們要怎么確定,哪種猜想最靠譜呢?宇宙最終會走向哪種滅亡呢? 咱們來想象一下非常遙遠的未來,比如一億億億年以后,宇宙是個什么樣子。 那個時候,宇宙里大部分恒星都已經(jīng)燃燒殆盡,宇宙已經(jīng)是一片黑暗,但是并不是空無一物,還有無數(shù)的黑洞、中子星和黑矮星,不過宇宙中天體的密度非常低,因為那會兒的宇宙會膨脹到現(xiàn)在的一萬億億倍。 在宇宙膨脹的過程中,引力會進行一場拉鋸戰(zhàn)。不斷膨脹的宇宙試圖將每一個天體拉遠,但是天體間的引力卻試圖將天體聚合。 這就像是一場拔河比賽,那到底哪一邊會取勝呢?會取決于宇宙中物質(zhì)的密度。物質(zhì)的密度越低,膨脹的力量就越強,物質(zhì)的密度越高,聚合的力量就越強。 我們都知道,密度等于質(zhì)量除以體積,今天的科學家們已經(jīng)可以推測出宇宙到底有多大,進而估算宇宙的體積。那接下來,決定宇宙命運的關(guān)鍵,就是宇宙的質(zhì)量了。 如何稱出宇宙的質(zhì)量?這似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我們沒法一顆星星一顆星星地去稱重,也找不到一個大天平,把宇宙都放在那里稱一稱。不過,科學家還是找到了一種思路,他們相信,可以用引力理論來推導結(jié)果,這個結(jié)果未必那么精確,但是可以幫助科學家計算出質(zhì)量的下限值。 具體怎么做呢?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太陽對行星的引力,稱出太陽的質(zhì)量??茖W家們已經(jīng)知道,銀河系大約有 1000 億顆恒星,假設(shè)每顆恒星的質(zhì)量等同于一個太陽的質(zhì)量,由此,我們就得到了銀河系質(zhì)量的下限值。 進一步,我們可以推算出宇宙中有多少個星系,目前比較合理的估計是 100 億個。因此宇宙總質(zhì)量為 10 的 21 次方個太陽那么重。 這就是宇宙質(zhì)量的下限值,換句話說,宇宙應(yīng)該不會比這個重量更輕。 如果我們假設(shè)宇宙的質(zhì)量就這么多,會得出什么結(jié)論呢? 科學家們經(jīng)過計算發(fā)現(xiàn),這個密度并不高,如果宇宙只有這么多質(zhì)量的話,那么我們身處的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最終走向熱寂。 當然,這只是根據(jù)宇宙質(zhì)量的下限值得出的結(jié)論,而這個下限值來自于我們可以看到的恒星。但是很多科學家相信,我們看到的宇宙物質(zhì),比實際存在的宇宙物質(zhì)要少很多。比如,宇宙中有很多并不發(fā)光的天體,像是暗星、行星,還有黑洞,到底它們的質(zhì)量是多少?宇宙中是否存在暗物質(zhì)和暗質(zhì)量?一些數(shù)量龐大但極其微小的粒子,比如中微子,它們到底有沒有質(zhì)量?這些問題,今天的科學家還沒有辦法回答。也許只有等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之后,我們才能準確地計算宇宙的質(zhì)量。 還有一批科學家另辟蹊徑,他們描述了一個不一樣的宇宙模型。他們的理由是,你們這些科學家思考宇宙的未來時,都把宇宙想象成鐵板一塊,一個巨大的整體,膨脹就處處都膨脹,收縮就處處都收縮,但是你們要注意,宇宙空間里邊,那個密度分布是極其不平均的,所以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這個宇宙,是能被分成一個個小塊的。每一塊因為密度不同,所以其實它的變化也不一樣。就像是一個個氣泡一樣,有的氣泡瘋狂地膨脹,有的氣泡不變大也不變小,有的氣泡已經(jīng)開始收縮了。 這個理論被稱作「宇宙氣泡模型」,是由俄羅斯物理學家安德烈·林德提出來的,他甚至對宇宙的誕生也有不同的猜想,宇宙并不是從一個點誕生的,可能就是有很多個氣泡,那些膨脹最劇烈的氣泡,短時間內(nèi)占據(jù)了宇宙最大的空間。我們當前所在的地方,不過是那些高度膨脹的宇宙氣泡其中之一,我們這個宇宙氣泡的內(nèi)部,物質(zhì)和能量幾乎均勻地分布,但在我們的氣泡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氣泡。在那個更大的宇宙尺度上,宇宙看起來仍然非?;靵y。 如果安德烈·林德的預言是真的,那宇宙的結(jié)局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圖景了。 因為在林德的模型中,膨脹永遠不會停止。就算一些宇宙氣泡在收縮,但是總有新的氣泡正在形成,新的宇宙氣泡會開始膨脹,占據(jù)那些正在收縮的宇宙氣泡的空間。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永恒宇宙,甚至比我們剛才聊到的宇宙循環(huán)模型還要更加瘋狂。如果說宇宙循環(huán)模型,就像是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幾生幾世,而這個宇宙氣泡模型,已經(jīng)是無數(shù)人按照叢林法則相互競爭了。宇宙就像是一個王座,氣泡們就像是一個個競爭者,總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會把老國王拉下王位,取而代之。在這種宇宙中,生命、希望和宇宙都是永恒的。每一個氣泡可能有生老病死,但是整個宇宙和這個搶椅子的游戲卻生生不息。 當然,借助今天的科學技術(shù),不論是熱寂還是收縮,「宇宙循環(huán)模型」還是「宇宙氣泡模型」,目前都只是科學家的猜想。在當下這個時間節(jié)點,想要準確預言宇宙的未來,還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期待未來的科學家們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宇宙,那時我們對宇宙的未來,就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結(jié)語 到這里,這本《宇宙的最后三分鐘》其中精華的部分,我就為你解讀完了。 最后,還想和你分享一個我從書中讀到的腦洞。 前邊咱們講了許多宇宙終結(jié)的方式,那作者就問了,我們?nèi)祟愑袥]有什么辦法,可以做點事情,減緩宇宙的滅亡呢? 乍一看,我們肯定是啥事兒都做不了。人類再有力量,也沒法和物理定律抗衡,在宇宙這個尺度上,我們和螞蟻一點兒區(qū)別都沒有。 但是,書中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我們也許沒法減緩宇宙的滅亡,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方式改造自身,提升人類處理信息的速度和新陳代謝的速度。 因為對于人類來說,時間是個相對的概念,只要我們的心智和身體足夠快,那么幾分鐘也能過出幾年的效果來。 從原則上說,如果我們掌握了方法,可以提升人類處理信息的速度和新陳代謝的速度,那么剩余的時間,就能在人類的大腦中無限延長。在這種技術(shù)的加持下,哪怕宇宙距離滅亡只剩下三分鐘,我們也可以在這三分鐘里,體驗千年萬年的時間,人類幾乎可以獲得永生。 我覺得,如果這種技術(shù)可以成真,那對于人類來說,宇宙的最后三分鐘,也就變得不那么可怕,不那么蒼涼了。 撰稿、講述:陳章魚 劃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