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封建的大多數(shù)王朝的版圖雖然沒有現(xiàn)代中國這么遼闊廣大,但是,也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廣闊的疆域,復(fù)雜的社會,眾多的人口,都被規(guī)定為是帝王所掌管的,《詩經(jīng)》有詩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保▍⒖础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王朝疆域里的所有領(lǐng)土和民眾,都被規(guī)定為是屬于帝王所有,那么,對于這廣闊的疆土和眾多的臣民,帝王該如何管理呢?帝王能事事親力親為嗎?帝王對所有事情能事無巨細地進行處理嗎?當(dāng)然是不可能的!一個明智的帝王,會通曉如何通過人去管人,精通用人之道。 也就是說,睿智的帝王必然會放棄親力親為的處事方式,懂得將權(quán)力下放,授權(quán)于他的文臣武將來替他進行管理,通過駕馭臣子來掌控天下,所以,馭人之術(shù)是帝王權(quán)謀的第一管理策略。君主威嚴(yán),權(quán)謀深不可測,而馭臣之術(shù)乃是要訣。深諳帝王學(xué)的韓非子說:“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韓非子·八經(jīng)》)也就是說,差勁的帝王只能盡自己的能力,忙得要命;中等能力的帝王可以聚合所有人的力量來為他做事,而只有杰出的帝王才能聚合所有人的智慧來為王朝服務(wù)。帝王用人就要用有智慧的人。 首先,睿智的帝王精通用人之道,懂得放權(quán)用人,擇勝任者而任之。 精于用人之道的帝王,常常是眼光獨到,識人精準(zhǔn),善于發(fā)現(xiàn)有能力能稱職的人,授予職權(quán),委以重任,讓他們?yōu)榈弁跆幚碚?wù)。帝王只有選任一大幫的文臣武將替自己辦事,才能管理廣闊的疆域和臣民,才能處理萬分復(fù)雜的事務(wù)。 授權(quán),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略,舍不得授權(quán)放權(quán)的帝王,不可能辦成大事,不可能成就大業(yè),偌大疆土,是需要一大群臣子來為帝王理政處事的;權(quán)力只有層層下放,才能讓階梯式的各級臣子為帝王辦事。為君者最忌諱的管理之法就是事無巨細,每事親躬。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說明帝王授權(quán)放權(quán)在統(tǒng)治術(shù)中的關(guān)鍵作用。例如,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何會大業(yè)未成,病死于五丈原呢?唐代詩人杜甫為何為感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呢?就是因為諸葛亮犯了管理大忌: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雖然諸葛孔明智慧超群,才識過人,但他大小事親力親為,即便是精力再好,也無法都辦好的,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干的事太多了,必定會累壞的。諸葛亮事必親躬,累死于軍中,雖然可敬,但他的管理方法并不可取。聰明的管理者,不是每事親躬,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選拔人才上,努力擇人而任,授權(quán)給勝任的人去處理相應(yīng)的事。管理者所處的管理位置越高,越是要懂得放權(quán)用人。 另一個例子是周世宗柴榮,這個英俊瀟灑、文武雙全、雄心勃勃的中年皇帝,雖能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戰(zhàn)北漢,敗后蜀,征南唐,伐北遼,但他不善于采納朝臣眾議,政事軍事大小事務(wù),全由自己決定,獨斷專行,文武百官沒有建議的權(quán)利,只能接受成命,周世宗最后病死于征契丹的軍旅中。史學(xué)家司馬光就注意到周世宗事必親躬的弊病,在《資治通鑒》中特別記載了周世宗征戰(zhàn)前,河南府推官高錫曾上書勸諫:“四海之廣,萬機之眾,雖堯、舜不能獨治,必擇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親之,天下不謂陛下聰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褊迫疑忌舉不信群臣也!不若選能知人公正者以為宰相,能愛民聽訟者以為守令,能豐財足食者使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刑獄,陛下但垂拱明堂,視其功過而賞罰之,天下何擾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職,屈貴位而親賤事,無乃失為政之本乎!”(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92卷,后周世宗顯德元年》) 司馬光 《資治通鑒》的這一段記載表現(xiàn)得很有睿智,指出了帝王用人之奧秘,地域廣闊,人口眾多,連堯、舜都不能獨立親自管理,周世宗當(dāng)然也不行,作為帝王,不可能事必親躬,他必須“擇人而任之”,帝王再聰明睿智,也不可能兼百官之任,如果不敢放權(quán)讓百官去做事,便是對群臣的不信任,聰慧的帝王,應(yīng)該選能識人秉公正的宰相,任用能聽取民意的郡守,聘用善于掌管錢糧的官員,起用守法的人掌管刑獄,而帝王可以輕松地坐于明堂,無為而治,視功過而賞罰便可。帝王完全沒有必要“降君尊而代臣職,屈貴位而親賤事”,放權(quán)用人,而不是越俎代庖,這才是帝王治政之根本。 在某種意義上,帝王治理天下的根本,在于發(fā)現(xiàn)人才并放權(quán)用人。有一歷史典故,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故事,故事說劉邦與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劉邦認為漢初的將軍們各有所長。劉邦問韓信:“像寡人之才能統(tǒng)率多少兵馬?”韓信回答:“陛下最多只能統(tǒng)率十萬兵馬?!眲钫f:“將軍能統(tǒng)領(lǐng)多少兵馬呢?”韓信回答:“為臣統(tǒng)兵,多多益善!”劉邦笑著說:“將軍統(tǒng)兵多多益善,而為何為寡人所擒?”韓信說:“陛下雖不善領(lǐng)兵,但卻善于馭將,這便是臣被陛下擒獲的原因。況且,陛下之雄才乃上天所賜,非人力所能為?!保▍⒖础妒酚浉咦姹炯o(jì)》)在韓信看來,劉邦作為皇帝不會也沒有必要去帶領(lǐng)小兵小卒,帝王能駕馭將帥就夠了,帶兵打仗,可以授權(quán)給將軍去做。 其次,睿智的帝王善于識才,能量才用人,揚人才之長避人才之短。 人才有各種各樣,專長不同,能力有高低,性格各異,興趣各不一樣。帝王要放權(quán)用人,首先應(yīng)該能識才,了解人才的特點,根據(jù)其特長來用人。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在初期的境遇中,未必會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而是要給予一定的平臺,才能讓人才的才能展示出來,所以,有時候發(fā)現(xiàn)人才比任用現(xiàn)成的人才更重要。 比如,漢朝創(chuàng)立前,劉邦身邊的一幫人并沒有顯示出其特殊的才能,他們都是很平常的一些人,可謂是“三教九流”,社會地位并不高。蕭何出身于縣吏,后來成了相國;曹參原只是縣里的監(jiān)獄小吏,后來成了接班蕭何的第二任相國;周勃原先的地位更低,只是一個為人送葬的吹鼓手,后來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將,在劉邦死后,周勃平呂氏,維護了劉姓王朝;樊噲原本是賣狗肉的,夏侯嬰原是養(yǎng)馬的,灌嬰是販賣綢絹的,他們?nèi)撕髞矶汲闪藢④?;韓信是無業(yè)游民,還曾從別人的褲襠下鉆過去,后來成了戰(zhàn)功卓著的大將軍;陳平曾住在破巷子里的舊屋里,用舊草席遮門,窮困潦倒,后來拜相封侯;只有張良地位比較高,是韓國大貴族出身,是劉邦的第一謀士,被封為留候。 劉邦(劇照) 劉邦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厲害就在于善于用人,他發(fā)現(xiàn)了這一些人,讓這些人跟在他身邊,授權(quán)給他們,領(lǐng)著他們打拼天下,為他們構(gòu)筑展示才能的平臺,于是,他們之中,有的成了相國,有的成了大將軍,有的成了帝王的第一謀士,有的成了保持劉姓政權(quán)順利延續(xù)的國之砥柱。劉邦的用人之道之所以高明,在于他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和大膽任用人才,包括任用原來是從敵方陣營過來的人才,比如陳平曾投身于魏國、楚國,到了漢集團時,劉邦敢重用他。 再如,李世民也是一個敢于大膽用人的英明帝王,他手下的三位悍將秦瓊、尉遲恭與程咬金皆是來自于敵營的,尉遲恭原為隋朝戰(zhàn)將,后來投劉武周,最后再歸降李世民的;秦瓊、程咬金原是隋朝將領(lǐng)張須陀部將,張戰(zhàn)敗后,秦、程投瓦崗軍李密,李密敗后,他倆又投王世充,最后投了李世民,而對于這三員戰(zhàn)將,李世民是用的最好的,他們成了李唐王朝戰(zhàn)功顯赫的大將軍。 當(dāng)然,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杰出的人才往往是某一方面的才能很突出,而其他方面的缺點也很明顯,睿智的帝王在用人方面,往往能知人善任,發(fā)現(xiàn)特長,用其所長。帝王用人,常常能創(chuàng)造開闊的平臺,讓他身邊的文臣武將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總盯住臣下的缺點不放。俗話說:“用人之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绷坎庞萌?,知人善任,這是明智的帝王不可缺少的本事??鬃拥膶O子子思在對衛(wèi)侯推薦一位叫茍變的人才時說:“夫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shù)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zhàn)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保ā顿Y治通鑒·第一卷,周安王二十五年》)用人就是要能“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才有高低,識有深淺,能力有大小,但人人皆有所長,關(guān)鍵在于用其所長,用得合理。有一次唐朝宰相封德彝奉旨舉薦人才但卻推薦不出人才時,唐太宗李世民曾對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資治通鑒·第一九二卷,唐太宗貞觀元年》)李世民還說:“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資治通鑒·第一九八卷,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用人之道上的寬闊胸懷和長遠目光。 關(guān)于帝王用人之道,劉邦君用人的睿智策略受到后世帝王的贊賞,他的一段名言可以說是道出了帝王用人的真諦,比如,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jì)》) 正是這善用人才,知人善任的妙策,這成就了漢高祖的一生霸業(yè)。 再次,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往往有寬闊胸懷,能包容人才,能容人之過,識人之長。 有雄心的帝王往往在對待人才方面能做到胸懷寬廣,能包容各種各樣的人才。通常,有雄才、有專長的人往往有傲氣,有個性,甚至有的脾氣也比較大,帝王在用杰出人才時,往往是富有包容心,有容人之量的,對于人才不求全責(zé)備,不過分苛刻,以寬心來對待所用之人,對人才表現(xiàn)出很大的寬容態(tài)度。 帝王面對著眾多的文臣武將,而其中往往有不少是很有才識,有個性,有專長的,寬容的帝王常常有包容心,有耐心,能誠人待才,用好文臣武將。 包容人才就是愛護人才,既慧眼識人才,知道他們的長處,欣賞他們的長處,用其所長,創(chuàng)造寬闊的平臺讓他們?nèi)ナ┱贡臼?,同時,也能容人之所短,了解他們的缺點,對他們的不足之處不責(zé)備,對他們的鮮明個性能容忍,對他們的過失能寬容。 包容人才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人才的特性。帝王為了維護專制統(tǒng)治,需要樹立權(quán)威形象,在大臣面前建立威嚴(yán),通常,是不能容忍大臣違背圣意的,更不會對大臣妥協(xié),但是,有一些胸襟寬廣的帝王卻不一般,他們能容忍大臣們提出反對意見,適當(dāng)?shù)臅r候,他們甚至?xí)Υ蟪紓兺讌f(xié),表現(xiàn)出非凡的氣度。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對一代名相魏征的寬容態(tài)度是非常罕見的,魏征原來是太子李建成的第一謀士,曾為李建成出謀劃策,用以對付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李建成被殺,魏征不但沒有被處置,而且還受到李世民的重用,魏征為人耿直,有謀略,能辦事,李世民任用魏征為諫議大夫。魏征屢屢向李世民提出各種重要建議,同時也對李世民的言行經(jīng)常提出批評,魏征忠誠、直率,經(jīng)常有過激諫言,而李世民卻有超常的容忍肚量,經(jīng)常將魏征請入宮中,詢問得失,征求建議,并先后提升魏征為秘書監(jiān)、侍中、宰相,封他為魏國公。 唐太宗 魏征甚至敢扣下唐太宗的圣旨不發(fā),而李世民竟然也能容忍,而且還夸贊魏征。有一次,唐太宗令大臣征用新兵,有大臣建議征用不滿18歲的男子,認為只要身材高大,不受18歲這一年齡限制,唐太宗準(zhǔn)奏,于是,下旨發(fā)詔書,可是,詔書被魏征扣住不發(fā),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征就是不發(fā)出,唐太宗傳魏征來見,對魏征大發(fā)雷霆,魏征卻從容不迫地奏曰:“臣聞將湖水弄干捉魚,雖能得魚,但來年湖中便無魚可撈;將樹林燒光捉野獸,亦能捉到野獸,但來年便無獸可捉。陛下若將那身強力壯、不滿18歲男子征為士兵,往后該從何處再征兵呢?國家租稅雜役,又將由誰負擔(dān)? ”聽魏征的話后,唐太宗沉思良久,真誠地向魏征表示犯錯,他說:“朕之過大也!”于是,唐太宗重新下了征兵詔書,免征不滿18歲的男子。(參看《資治通鑒·唐紀(jì)》) 唐太宗與魏征君臣關(guān)系,堪稱古代君臣關(guān)系的典范,魏征多次在大殿上讓唐太宗下不了臺,而唐太宗最后都是寬容了魏征,唐太宗的寬容讓魏征越是敢于犯顏直諫,于是,也能糾正唐太宗的過失,保證唐太宗決策少犯錯誤,這是非常有效的糾錯機制。 后來,魏征病逝家中,唐太宗親臨吊唁,他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卷七十一) 貞觀時期,群臣諫諍成風(fēng),文臣武將皆勇于進言,開創(chuàng)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之所以能名垂千古,成就千古一帝,這與他對人才的寬容有極大的關(guān)系。 最后,睿智的帝王往往能誠而待臣,用人不疑。 古代帝王占據(jù)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寶塔頂峰,面對著下面的文臣武將,常常擔(dān)心自己掌控不了,擔(dān)憂自己權(quán)威受到侵犯,因而對大臣們心存疑慮。帝王多疑,這是很常見的。可是,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睿智帝王,卻能堅持用人不疑的原則。帝王如果對文臣武將不能真誠對待,多猜忌,不信任,那么,大臣們也不會對帝王以誠相待的。明君,最基本的用人策略,便是以誠待臣,用人不疑。如果帝王對大臣們猜疑,靠威嚇、威脅、欺騙等手段來對待大臣,用不光彩的手段來對待大臣,那么,大臣們表面上服從帝王,口頭上盡忠于帝王,但在實際上,對帝王心里是不服的,是不會誠心實意地為帝王效力的。 唐太宗有句名言,道出了君王誠以待人的真諦:“為人君者,驅(qū)駕英才,推心待士?!保▍⒖础敦懹^政要》)說得非常好,帝王任用英才,就是應(yīng)“推心待士”,即推心置腹地對待英才。 唐太宗吸取隋文帝用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認為多疑將使君臣互相猜忌,危害極大,他說:“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保▍⒖础敦懹^政要》)堅決采用“洞然不疑”待人方法。 唐太宗以豁達心胸來對待文臣武將,用人不疑,誠以待臣,他不僅任用親近的人,而且也大膽地任用。 武德年間,唐太宗打敗劉武周,收服了大將尉遲敬德,可是,過了不久,尉遲敬德手下的兩員將領(lǐng)叛逃了,因此,秦王李世民陣營中有的將領(lǐng)推測,尉遲敬德也一樣會叛逃,他們沒有報告李世民,便把尉遲敬德囚禁于軍中,并極力勸李世民把尉遲敬德殺了。可是,李世民不但沒有殺尉遲敬德,而且,還把尉遲敬德放了,并在尉遲敬德臨走前召到內(nèi)室,熱心地安慰他,讓尉遲敬德寬心。臨別時,秦王還贈給尉遲敬德一些銀寶,尉遲敬德被秦王的赤誠之心所感動,決定留在秦王營寨,并發(fā)誓報答秦王的恩情。果然,在后來,尉遲敬德為李唐王朝打天下立下了蓋世奇功。 其實,帝王用人不疑,這是維護其統(tǒng)治的需要,而要完全做到用人不疑,常常還必須不聽信讒言。有本事有才華的人往往個性強,有的對自己的才華不遮掩,容易引起小人的嫉妒,而小人沒有才華,經(jīng)常喜歡搬弄是非,散布謠言,在人背后說讒言,所以,睿智的帝王常是能遠離小人,不聽讒言,對自己的文臣武將,既用了,就不產(chǎn)生疑慮,就充分信任,不給小人誹謗君子、饞害賢臣的機會,以此來換取大臣們的忠心。 唐初,李世民以宏闊的心胸對待他的文臣武將,廣開言路,充分信任賢良,小人沒有亂發(fā)讒言的機會,因而政治清明,沒有其他朝代常有的朋黨之爭。起初,也有一些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人說宰相房玄齡、杜如晦的不是,覬覦他們兩人的宰相之位,但唐太宗與房、杜相處甚密,對房、杜的才能有充分地了解,小肚雞腸的人毀謗房、杜起不了作用,李世民對房、杜非常信任,信任他兩的人品和才能。 漢朝初創(chuàng)時,劉邦對他的文臣武將也是很信任的,一旦被他看中的人,他便大膽啟用,絕不懷疑。其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對陳平的任用,陳平來自于劉邦敵對的陣營項羽的軍中。陳平投漢后,引起了跟著劉邦打天下的一幫老臣們的不滿,他們懷疑來自項羽陣營陳平是否真有忠心,有的人到劉邦那里去,大講陳平的壞話,劉邦并沒有聽他的老臣們的話,而是對陳平充分信任,對陳平委以重任。劉邦決定用陳平之后,就不再懷疑陳平,即便是當(dāng)時楚、漢兩軍正處于艱難的相持階段,劉邦也不怕陳平反水,相反,陳平得到了劉邦的信任,為劉邦獻上了反間計,劉邦也放心地撥數(shù)萬斤黃金給陳平,讓他全權(quán)去支配,陳平成功地離間了項羽與鐘離昧、范增的關(guān)系,使項羽文、武方面最得力的助手的幫忙。當(dāng)時,陳平給劉邦獻策說:“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nèi)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保ā妒酚?。陳丞相世家》)試想,如果沒有劉邦對陳平的充分信任,陳平會向劉邦獻上如此妙計嗎?這一計策刺到項羽的軟肋,是陳平為劉邦戰(zhàn)勝項羽提出的關(guān)鍵一計。 張居正(劇照) 明朝宰相張居正說:“君德貴明不貴察,明生于誠,其效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無所容,蓋其相去遠矣?!保▍⒖磸埦诱兜坭b圖說》)君德貴明,以誠待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非常重要的用人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