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位老師的言論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一位是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另一位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劉瑜。 12002年,一名普通的山區(qū)教師立下這樣的誓言:“我想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這些山里的女孩們讀書……” 18年間,就是這名瘦小孱弱的山區(qū)教師,不僅推動創(chuàng)建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還讓1804個可能輟學的貧困女孩走出大山,成人成才,擺脫了原有可能的命運,成就了各自人生的燦爛。 而她卻絲毫不在乎自己日漸蒼老的容貌和身上的疾病傷痛。 偏僻山區(qū)的人們本身不怎么重視教育,尤其是女孩的教育。好多女孩勉強讀完初中就離開了學校,去打工,做家務,有的甚至早早嫁人。 她們的文化基礎更是“差勁”。有的女孩數(shù)學才考個位數(shù)。 想讓他們都考上大學,這個過程的艱難,旁人難以想象。 靠校長的狠心。 靠老師的努力。 靠學生的勤奮。 咬緊牙關! 決不放棄! 這個貧困縣里的免費女子高中校訓震撼人心:
她用幾乎軍事化的方式管理學生,逼著學生學習進步:
雖然粗暴,但有成效。 2011年華坪女高首次高考,本科上線69名,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華坪女高建校12年,已經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里走進大學。2020年高考再創(chuàng)佳績,華坪女高159名畢業(yè)生,150人上本科線。本科上線率94.33%。 2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發(fā)表了個人的教育演講。 她的題為《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 的演講被自媒體改為了《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后,迅速大火。 她認為,
甚至調侃: 此言一出,有人力挺,有人批判: 支持者認為的確不應該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他自由成長最好; 而批判者認為在如今的時代,成績和分數(shù)是孩子是否成才的最主要衡量標準。 因而認為這不過是新時期教育的“何不食肉糜”。 一個清華教授的孩子本身就具有了旁人望塵莫及的教育資源,卻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那我們普通人怎么辦,就要認命,甘于平庸嗎? 3雙方爭論正酣。 其實很好理解。 出現(xiàn)這種爭議的原因在于我們的站位不同。 站在劉瑜教授的角度,我其實可以理解她的話,全家都是清華北大的,自己也上過藤校,孩子享有的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該有的都有了,對孩子也就沒有什么特別高的期待,快樂成長最好。 再不濟,還有家里兜底,清華教授總有那么些人脈,隨便打個招呼,也能給自己的孩子找到條門路。 按他們說的,總歸“餓不死”。 但這種“餓不死”的生活標準也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 不是嗎? 但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者偏遠貧困地區(qū)的人來說,這種教育理念是不合時宜的。 或許,這演講也根本不是給我們聽的。 這只不過是上層人育兒的心得交流。 就像曾經網絡上那篇很火的文章《我奮斗了十八年,不是來為了和你喝咖啡》。 畢竟,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國內最頂尖教授的各種資源,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也不可能在清華附屬幼兒園、附小附中讀書。 我們在像蝸牛一樣,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爬。 眼睛看著眼前的路就好,不要仰得太高,不要被高處人的談笑吹昏了頭腦。 人生對于他們是有各種可能性的,讀書,留學,學藝術,體驗生活,等等等等。人生多么精彩! 但對于普通人呢? ——對不起,我們賭不起! 我們出生在普通的家庭里, 讀著普通的學校, 接受著普通的教育。 一生或許都是普通的, 只有努力學習是我們唯一翻盤的機會。 人生,我們賭不起! 所以,再來看張桂梅老師。 我對她報以最崇高的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