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阻中焦 癥狀: 胃脘灼痛,吐酸嘈雜,脘痞腹脹,納呆惡心,口渴不欲飲水,小便黃,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機(jī)概要: 濕熱蘊(yùn)結(jié),胃氣痞阻。 治法: 清化熱濕,理氣和胃。 代表方: 清中湯加減。 本方具有清化中焦?jié)駸岬淖饔?,適用于痛勢(shì)急迫、胃脘灼熱、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藥: 黃連、梔子清熱燥濕;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濕健脾;陳皮、甘草理氣和中。 隨證加減: 濕偏重者加蒼術(shù)、藿香燥濕醒脾; 熱偏重者加蒲公英、黃芩、連翹清胃泄熱; 伴惡心嘔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 大便秘結(jié)不通者,可加大黃(后下)通下導(dǎo)滯; 氣滯腹脹者,加厚樸、枳實(shí)以理氣消脹; 兼有食積停滯,納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萊菔子以消食導(dǎo)滯。 脾胃虛寒 癥狀: 胃脘隱痛,綿綿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納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虛緩無(wú)力。 證機(jī)概要: 中焦虛寒,胃失溫養(yǎng)。 治法: 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 黃芪建中湯加減。 本方甘溫補(bǔ)虛,緩中止痛,適用于胃脘隱痛,喜溫喜按之脾胃虛寒證。 常用藥: 黃芪、白術(shù)補(bǔ)氣健脾;桂枝溫胃散寒;白芍、飴糖、大棗、甘草緩急止痛。 隨證加減: 若泛吐酸水者,去飴糖,加吳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若泛吐清水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陳皮、茯苓,或配用苓桂術(shù)甘湯以溫化飲邪; 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疼痛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肝氣犯胃 癥狀: 胃脘脹痛,或攻撐竄動(dòng),牽引背脅,遇怫郁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證機(jī)概要: 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減。 本方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用于治療胃痛脹悶、攻撐連脅之證。 常用藥: 柴胡、川芎、香附、陳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緩急止痛;枳殼、佛手、綠萼梅理氣解郁而不傷陰。 隨證加減: 若疼痛較著者,可加用金鈴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氣止痛之效; 若噯氣頻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 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烏賊骨、川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 若痛勢(shì)急迫,嘈雜吐酸,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乃肝胃郁熱證,改用化肝煎或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熱和胃。 郁熱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黃、地榆、白及粉等以涼血止血。 若病情反復(fù)久延,脾氣亦傷,胃痛而脹,飲食不佳,神疲乏力,屬肝郁脾虛證,宜疏肝健脾,理氣和胃,用逍遙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
|
來(lái)自: 暖心ja632mdrei > 《21: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