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六祖慧能的禪悟之偈語,出自《六祖壇經(jīng)》,后人根據(jù)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在記載中,發(fā)現(xiàn)這首詩原來有個典故。 菩提樹 話說有一天,唐代高僧,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chuàng)始人神秀,與佛教禪宗祖師慧能,(尊稱六祖慧能)對話。神秀說:人就是一棵菩提樹,僧人坐禪之處,就如一面明鏡臺。時不時要勤快地拂拭,不使塵埃落下?;勰苈牶?,作答:本來就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沒有一物,哪里會落下塵埃?神秀領(lǐng)教,頓悟,連連念叨“阿彌陀佛?!?/p> 以上這段對話,是在告訴人們一個覺悟的道理。如果我們把這首詩用對話來解析,也許會更清楚些。 例如:佛對你說,你身上有灰塵。你去擦;佛說,你錯了,是你心里有;你聽后,用力去擦拭,佛又說:你又錯了,是擦不掉的!你聽后索性欲把心剝下來;佛又說你,錯了!塵本非塵,塵從何來?! 當(dāng)被問到此處時,你一定會愣住了,其實,這就是覺悟的哲理。這是在說人對世間一切事物的領(lǐng)悟,是在講人的覺悟與智慧。人,本來是沒有什么覺悟與智慧的,但它的確存在,那么,這些覺悟與智慧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本來沒有什么菩提樹即覺悟與智慧,也不是明鏡臺即僧人坐禪之處打坐的地方,因為,這本來就是虛無的沒有的物質(zhì)空間,何處即哪里來的塵埃即灰塵呢?人要正確地認(rèn)知自身能力,不要狂妄自大而浮躁,要以靜制動。人的覺悟與智慧就是從靜中獲得的。 慧能 從以上這個意義來認(rèn)識,這首詩不僅是禪語了,而成了人對自身和世間一切事物正確領(lǐng)悟與覺悟的深刻道理了。人,要有一顆平靜的心,而不要被漫天飛揚的塵埃所左右,每時每刻地糾結(jié),并用力與塵埃生氣。而是要冷靜地面對塵埃,從內(nèi)心中感覺與領(lǐng)悟,這世間沒有塵埃,只有光明,光明才是人們所需要的。這種境界就是菩提的精神世界,才是它的真諦。 塵埃怎么講?佛教認(rèn)為:自然與社會的各種塵埃都是渾濁人之心性的物質(zhì)。之所以說它是塵埃,因為它玷污了人那顆純凈的心,這些塵埃觸及人的身心就會變成污垢,所以才稱之為塵埃。明白了塵埃的佛語,對于我們理解這首詩很有意義。詩中“何處有塵埃”指的就是佛性貴在清凈,色即空,塵埃也是空。 對于這首詩提到的菩提樹,我們也需要了解,它對于我們理解這首詩也是十分重要的。菩提樹也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一棵大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而成佛,后來這棵大樹就叫做菩提樹了。而詩中的明鏡臺是僧人坐禪之處,也有記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資持記》)。 綜上所述,這首詩是佛教禪語,是講了一個覺悟與智慧的道理。人的覺悟與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人,遇到任何困難與煩心事,都要學(xué)會靜心,看到光明,學(xué)會以靜制動。 “菩提本無樹”禪詩 總之,這首詩的意思,就是教導(dǎo)人們,要學(xué)會正確地認(rèn)清自己,以靜制動,獲取覺悟,得到智慧,超然于世。 |
|
來自: 新用戶7301qQr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