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教授長期從事兒童早期教育和親子教育的研究。她把人類的情感模式比喻成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情緒的動力就是冰山水面下面的部分。想控制情緒,想讓自己在情緒方面有教養(yǎng),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情緒教養(yǎng),就要知道冰山水面下面部分的存在,并且它還可能爆發(fā)。 還是有人熱衷于討論“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責任方是誰。 責任方當然是家長,孩子在沒有成年之前,家長是監(jiān)護人,無論孩子發(fā)生了什么狀況,責任都在家長,并不需要討論。 每一個兒童都存在著自殺傾向,很多孩子也都用這種方式威脅過家長。 當然,這種威脅換來的一般是更強烈的管制,有家長會向孩子道歉,也是以哄的方式應(yīng)付了事,而我們并不知道孩子情緒的來源。 也就是我們不知道海面冰山水下面的那部分比浮在水面上的更大,成年人對于自己的情緒也沒有這方面的認識。 一個教育類公號提到過這樣兩個案例: 上個月,有個9歲男童跳樓自殺,他留下了一封遺書,其中還夾著拼音,“奶奶,我前天誤把學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彼鴺乔埃踔吝B“跳樓”的“樓”字都還不會寫。 另一個自殺的10歲小男孩,跳樓的起因更令人費解。事前,他自發(fā)幫班級把課桌排成了班會要用的“回”字形,老師因為還要上課,希望他能幫忙還原,可是他拒絕了。事情發(fā)生后,人們回過頭去看視頻監(jiān)控,老師沒有過激的言論,他也沒有爭辯什么,只是默默一個人流淚坐了一會兒,然后決定給自己一個結(jié)局——在眾目睽睽之下,從學校的露臺一躍而下。 為什么這么小的孩子能輕易地跳樓?教育家認為,青少年自殺是一個相當復(fù)雜的問題,沒有萬試萬靈的解決辦法。 其實,沒有那么復(fù)雜。就是我們并不了解孩子的世界,我們錯誤并執(zhí)拗地認為,我們和他們生存在同一個世界里。 2 今天也有一條非常熱的新聞,作家鄭淵潔發(fā)布微博長文,向一名網(wǎng)友回應(yīng)為何自己未進入新近發(fā)布的童話作家銷量榜。他解釋說,在該榜單發(fā)布前,他主動向榜單制作方表示“拒絕上榜”,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童話書籍銷售市場存在極大泡沫。并指責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以講座的形式變相進入中小學校售書。 在今年的童話作家排行榜中,楊紅櫻排第一,北貓排第二,曹文軒排第三。 楊紅櫻和曹文軒的作品我都看過,北貓的作品我沒看過。 我個人認為,楊紅櫻和曹文軒作品里的世界都不是孩子的世界,在這方面鄭淵潔的作品要比他們好很多。 楊紅櫻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是一個小學老師眼的兒童世界,而曹文軒的作品根本就不是兒童文學,他的《草房子》、《青銅葵花》一般大人也看不懂,只適合大學現(xiàn)代文學系的學生閱讀,而他推銷的書單上寫著適讀年級3-6年級。 這確實很胡扯,但大人愿意附庸風雅,我見過很多家長給孩子買了很多曹文軒的書。大人認為孩子能看懂,簡直是笑話。 當父母的都認為自己了解孩子,其實我們看到的也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塊。 3 周育如講了這樣一件事。 今天孩子放學,你去接他。他說,“媽媽,我想喝酸奶?!?/p> 你輕聲地跟他說:“不行哦!快吃晚飯了,我們晚點再喝好嗎?” 然后,孩子突然就生氣了。他大吼大叫地說:“我要喝!我現(xiàn)在就要喝!” 當場幼兒園的其他家長和老師小朋友全都看著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給你喝,就是晚點等吃飽飯再喝,不行嗎?你發(fā)什么神經(jīng)啊,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跟我大吼大叫。 然后,你就生氣了,大聲說:“你再吵,再吵就都不要喝。” 孩子更加憤怒,邊哭邊大叫說:“我要我要我就是要?!?/p> 你忍不住要爆炸,天??!養(yǎng)個孩子到底是想折磨死誰呢!今晚回家我一定好好揍你一頓!孩子很難搞,是吧?! 但我們倒個帶,把時間回到今天早上。 因為公司要開會,你一早就把孩子拎到幼兒園,孩子很開心地想拿他昨天做的手工給你看,但因為你急著走,你就敷衍他說“媽媽下班再看”,就匆匆忙忙走了。 孩子失落地回到教室,然后呢,老師早上做活動的時候,孩子很努力地想要表現(xiàn)好,但老師就是沒有讓他發(fā)言,活動做完了,也沒稱贊到他。 到了下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孩子想繼續(xù)把手工做完,結(jié)果剛好另一個孩子邊打鬧邊沖過來,居然把孩子的手工給弄破了。孩子跑去找老師告狀,老師說:“哎呀,他不是故意的,你是好孩子不要計較,好不好?這沒關(guān)系,我們要放學了,你明天再做吧!” 孩子積了一整天的委屈,但乖巧的他,硬是把這些都給吞了下去,咬著牙一心等親愛的媽媽來。等呀等,等到望穿秋水,終于等到你來了。見到媽媽,他跟你說了他僅剩的微小的愿望,“媽媽,我想喝酸奶”。然后,你說:“不行”…… 你再回想一下,如果那時候,當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你對孩子情緒能夠敏銳一點,你說的是“怎么了,告訴媽媽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事?” 或者,如果當時你的孩子情緒表達是好一些的,他說的是“媽媽,我今天好難過,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 一切都會不一樣,是不是?! 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氣,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緒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方面去提升自己理解孩子情緒的能力,一方面也教會孩子情緒表達的能力,這樣才能根據(jù)孩子的需要真正地去幫助他。這就是我說的親子情緒教養(yǎng)。 (以上文字內(nèi)容來自“得到APP”) 4 對于中國家長來說,大人總是以管理方自居,根本不懂孩子為什么會生氣,或者認為孩子根本沒有生氣的資格。我們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供你上學,還供出你脾氣來了? 我們認為孩子不能有脾氣。 而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孩很愛亂生氣,有時甚至會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然后大人也很生氣。顯然我們當父母的,自己在情緒處理上比起小孩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所以,家長在孩子的情緒教育方面必需放棄管理方的姿態(tài),因為我們有的時候的表現(xiàn)也如熊孩子一般。 不但家長不能有管理方的心態(tài),教師也不能有。在情緒控制方面誰也不對誰高。 現(xiàn)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教師認為管不了學生。其實不是管不了,是教師也不了解孩子的情緒,并且認為孩子生氣、發(fā)脾氣都是錯。那么,老師會不會生氣、發(fā)脾氣呢?當然老師生氣、發(fā)脾氣就正確,而最不講理的說法是讓孩子氣的。 也就是沒有認為情緒的存在,認為人應(yīng)該向機械一樣理性地動作。 這不,廣東省司法廳官網(wǎng)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首次對中小學教師的管教權(quán)進行了明確——學校和教師可依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 這就是政府都發(fā)脾氣了、生氣了,教師作為一個管理者的權(quán)限還不夠,還要當執(zhí)法者。 也就是說,學校從來都沒錯,錯的都是學生,學校的權(quán)力不夠,管不好。 這是一個非??膳碌默F(xiàn)象,再進一步推演就是,政府從來都沒錯,錯的都是老百姓,社會都是老百姓搞壞的,政府還應(yīng)該有更大的權(quán)力。 其實,我們的家長何嘗又不是這樣呢?每個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的權(quán)力欲不比政府小。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臺灣的教授有這方面的研究,而我們沒有,我們北大的中文系教授把大學生都看不懂的書讓小孩看。 孩子永遠無錯,錯的都是大人;換到社會的管理上也一樣成立,百姓無錯,錯的是誰你懂得。 家長要知道自己的生氣是情緒化的結(jié)果,并不是你比孩子有理,沒資格和孩子發(fā)脾氣;現(xiàn)在這個社會有情緒,管理方也很生氣,也總是要發(fā)脾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