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歷史細節(jié),厘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家鄉(xiāng)特色簽約賬號【 白發(fā)布衣的藏地讀行】原創(chuàng)內(nèi)容,獨家發(fā)布在網(wǎng)易號,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反間計在漢語里有兩重含義: 一是指借對手的間諜,完成自己的計劃,代表案例為蔣干盜書; 二是指在敵人內(nèi)部挑起糾紛,制造隔閡,使之反目為仇,代表案例有皇太極計除袁崇煥。 唐蕃兩國在二百余年的交往史上,打了一百七八十場大戰(zhàn),雙方將領各用奇謀,反間計自然也被多次使用。 在我目力所及的史料中,唐蕃雙方至少用過三次反間計,唐朝兩次,吐蕃一次,都取得了不錯效果,倒在反間計下的名將,吐蕃有軍神論欽陵、大相韋·悉諾邏恭祿,唐朝有中興名將之二李晟、馬遂。 一、吐蕃軍神的隕落 松贊干布去世后,繼任贊普年紀幼小,吐蕃朝政落入大相祿東贊(噶爾·東贊宇松)之手。 之后,祿東贊做了18年大相,兒子贊悉若做了18年大相,另一個兒子論欽陵做了13年大相,算上頭尾整整50年,要知道吐蕃王朝一共也就二百年多一點,祿東贊爺仨就輪了將近四分之一。 由于這段時間吐蕃王室實在沒啥存在感,學者將這段歲月命名為“噶爾弄權時期”。 公允的說,噶爾家父子確非凡品,在他們手里吐蕃走上了一段巔峰歲月。 在內(nèi)政建設上,祿東贊將松贊干布未及完成的法律、稅收等制度一一完備;在對外擴張上,祿東贊帶兵鯨吞吐谷渾,獲得了第一塊帝國拼版。 等到了贊悉若、論欽陵的時期,這哥倆一內(nèi)一外無間配合,連續(xù)在大非川、承鳳嶺、素羅汗山(虎山之戰(zhàn))等地大敗唐軍,同時蕃軍也穿越昆侖山孔徑,突然出現(xiàn)在安西地區(qū)(新疆南疆),連克西域18州,攻陷龜茲拔換城。 唐朝在兵威之下被迫罷龜茲(今新疆庫車)、于闐(今新疆和田)、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四鎮(zhèn),安西都護府撤回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交河城)。之后,安西四鎮(zhèn)走出了一段22年六度易手的拉鋸戰(zhàn)。 在論欽陵獲勝的戰(zhàn)例中,尤其以大非川之戰(zhàn)最為著名,此戰(zhàn)不但是兩國名將間的PK,還是唐朝對外戰(zhàn)爭中的首次慘敗。 吐蕃憑此一擊,在周邊諸羌中奠定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挑戰(zhàn)者地位,也徹底打碎了唐朝恢復吐谷渾的信心。 這點其實唐朝內(nèi)部也看得很清楚,679年(高宗調(diào)露元年)二月,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去世,李治認為此乃天賜良機,但大將裴行儉認為“欽陵為政,大臣輯睦,未可圖也。” 裴行儉本人就是不世名將,尤擅長途奔襲出其不意的戰(zhàn)法,但他卻認為有論欽陵坐鎮(zhèn),吐蕃“未可圖也”,可見其在國中威望之高。 但問題是祿東贊父子太過強勢,讓王室一直心有不甘,暗中扶持勢力,醞釀重奪控制權。 而唐朝雖然屢次敗于吐蕃,但畢竟國家體量有數(shù)量級的優(yōu)勢,連續(xù)展開了一系列反擊,婁師德、黑齒常之在穩(wěn)固河西防御后,均有作戰(zhàn)獲勝的案例,而692年(長壽元年)王孝杰在突騎施的配合下,領18萬唐軍重挫欽陵幼弟,“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zhèn),于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zhèn)之”,徹底改變了四鎮(zhèn)反復易手的局面。 正是在這種唐蕃互有勝負的局面下,攜素羅汗山大勝之威的論欽陵,才會主動“復遣使請和親”。 不過唐蕃之間是赤裸裸的結構性矛盾,唐使郭元振自然不可能答應論欽陵放棄西域,給吐蕃做戰(zhàn)略緩沖區(qū)的要求。 談了半天,無果而終,但郭元振回朝后,卻給武則天出了一條反間計。 他分析道,祿東贊父子掌權以來,吐蕃窮兵黷武,百姓稅賦沉重,國內(nèi)王權與其相權必有矛盾。不如以每年遣使拉薩要求罷兵和好,欽陵必不能同意,如此可離間吐蕃君臣,久必為禍,“欽陵若去,斷吐蕃右臂矣。” 果不出郭元振所料,兩年后(698年)王室與論欽陵徹底決裂。 吐蕃贊普赤都松贊血洗噶爾家族封地,莊園內(nèi)兩千余口全部被殺,論欽陵見大勢已去,自殺而死,吐蕃軍神就此隕落。 二、大相慘遭誅殺 論欽陵自殺后二十多年,另一位吐蕃名將韋·悉諾邏恭祿崛起,在他主導下,吐蕃再掀進攻狂潮,讓河西諸州風聲鶴唳。 雖然悉諾邏恭祿的首度進攻,被河西節(jié)度使王君?[chuò] ,依靠天氣因素擊敗。(詳見《兩次大非川之戰(zhàn)》) 但不甘心失敗的悉諾邏恭祿,幾個月后便卷土重來。727年(開元十五年)9月蕃軍再次突入河西。 唐軍措手不及,不但野戰(zhàn)失利,還丟了重鎮(zhèn)瓜州(瓜州縣鎖陽城),身在瓜州城內(nèi)的刺史田仁獻和王君?的父親都做了俘獲。 手里捏著這倆“寶貝”,悉諾邏恭祿一邊拆毀瓜州城墻,一邊還不忘刺激一下老仇人。 他派當?shù)厣私o王君?捎話,“將軍常以忠勇許國,何不一戰(zhàn)?” 面對準備充分的吐蕃軍隊,王君?在涼州“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 瓜州城作為河西唐軍的軍資儲備庫,存儲著經(jīng)營整個河西的軍備物資。此役過后,獲利之豐讓吐蕃各個階層都受益匪淺。 敦煌吐蕃文書記載道:“那時唐廷疆域十分遼闊,北方的突厥諸部也歸屬唐朝,大食以下均屬唐之疆土。唐廷從上方取來的眾多寶物,原先儲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將其全部接收,上層仕人因之得到許多財寶,屬民黔首也普遍獲得上好唐絹。” 功成名就的悉諾邏恭祿受封為吐蕃大相,一時風光無兩,但很快唐朝反間計的陰謀便相伴而來。 成為大相后,悉諾邏恭祿又連續(xù)主導了多次攻勢,都被被續(xù)任河西節(jié)度使蕭嵩挫敗,但他卻依舊在吐蕃“威名甚盛”。 開元十六年(728)十月,多次進攻無果的吐蕃,準備歇口氣,攢足了力氣再戰(zhàn),便遣使長安商討和談會盟。 這種打打停停的節(jié)奏,在唐蕃之間屬于常態(tài),雖然兩國大戰(zhàn)了一百七八十次,使臣互訪卻多達290余次。 這次來訪的蕃使,無端享受了高規(guī)格的待遇,不但獲封“鎮(zhèn)將”,還御批穿“緋服”(四、五品才允許穿的紅色官服),這讓蕃使也有點懵圈。 就在蕃使返程不久,悉諾邏恭祿突然厄運臨頭,迅速從史料記載中消失。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紀年》記載為:“及至龍年(728年),韋·悉諾邏恭祿獲罪遣。" 悉諾邏恭祿因何獲罪,藏文史料沒有明言,漢地史籍卻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舊唐書·吐蕃傳》:“時(開元十五年)悉諾邏恭祿威名甚振,蕭嵩乃縱反間于吐蕃,云其與中國潛通,贊普遂召而誅之?!?/strong> 由此可見,藏史中“獲罪遣”顯然是曲筆了,唐史記載的“召而誅之”更貼近事實。 負責傳遞消息的,很有可能就是那個無端享受高規(guī)格款待的蕃使。否則,“與中國潛通”的栽贓罪證,很難直接傳到贊普耳朵里。 而悉諾邏恭祿“獲罪遣”后,盛極一時的韋氏家族遭受重創(chuàng)。 要知道,自噶爾家族覆滅之后,韋氏在24年間不但連續(xù)出了三代大相,還有兩位任過相位(“論”)。而在悉諾邏恭祿獲罪后的30年里,韋氏再無一人走入吐蕃權利核心。 三、計除中唐名將 前面兩個案例都是唐朝用計,其實吐蕃將領一樣會用反間計。 時間又過了五十余年,吐蕃領兵大將換成了尚結贊,他于貞元二年(786年)大舉進攻涇(今甘肅涇川)、隴(今陜西隴縣)、邠(今陜西彬縣)、寧(今甘肅寧縣)等州,“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騷然?!?/span> 此時,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已經(jīng)故去,在唐軍中嶄露頭角的是李晟、馬燧、渾瑊、韓游瑰、李元諒、王佖、野詩良輔等一批英才。 尤其是李晟、馬燧、渾瑊三人,在尚結贊的進攻中,多次重挫蕃軍。 時任吐蕃大相兼河隴最高軍事長官的尚結贊,對部將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strong> 他先是派兵進至鳳翔城下,約束手下軍卒不許騷擾民眾,并命部將高喊:“李令公(李晟)召我們前來,為何不開城勞軍?” 城上唐軍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尚結贊見疑兵之計已成,便帶蕃軍徐徐退去。隨后,尚結贊遣使長安請求會盟。 當時關中連遭災荒,庫府早已枯竭,甚至駐守長安的禁軍都吃不飽飯。 因此唐德宗一心想與吐蕃會盟緩上口氣,但深諳邊事的李晟反對道:“戎狄無信,不如擊之”。 德宗結合鳳翔城下尚結贊的一番表演,居然對李晟產(chǎn)生了猜忌,便將他召回長安封為太尉、中書令,等于變相奪了軍事指揮權。 尚結贊的第一個目標實現(xiàn),下面他要開始扳倒馬遂和渾瑊了。 他早就探聽清楚,名將馬燧有個致命弱點——愛財! 于是,尚結贊派人帶重禮求見,請他在朝中斡旋會盟事宜。馬燧收下禮物后,親自到長安表示支持會盟。 同時,尚結贊還拋出了一個味道甜美的餡餅——兩國會盟后,吐蕃將歸還占據(jù)的鹽(陜西定邊)、夏(今陜西靖邊縣)二州。 但他也提出了一個要求,會盟需要有三個邊將參加:渾瑊(定遠城天德軍節(jié)度)、杜希全(靈州節(jié)度使)、李觀(涇原節(jié)度使)。 尚結贊的心思是,在會盟儀式上,把三個重要邊關統(tǒng)帥,一勺都燴了。好在唐朝也不傻,只派渾瑊參加了會盟 結果等渾瑊依約定到達平?jīng)鰰窌r,吐蕃伏兵四起,久經(jīng)沙場的渾瑊見勢不妙,抓過一匹無鞍戰(zhàn)馬落荒而逃。 吐蕃騎兵在后窮追不舍,箭矢如雨,居然沒傷到他一根汗毛。 這場史稱“平?jīng)鼋倜恕?/strong>的事件,以唐軍死五百余人,被俘千余人,60余名唐官被扣押告終。 事后,尚結贊又生一計,他故意釋放了馬燧的侄子,并當眾說:“侍中(馬燧)對我們有恩,怎么能拘押他的子弟呢?” 為了方便帶話,還一起釋放了宦官俱文珍和渾瑊部將馬寧。 慘遭打臉的唐德宗惱羞成怒,要不是馬燧帶兵多年,軍中威望甚高,幾乎要丟了腦袋。 最后,德宗奪了他的兵權,封為司徒、北平郡王,在長安養(yǎng)了起來。 此計之后,李晟、馬燧兵權被罷,入朝成了閑職,只剩渾瑊依舊領兵為將,尚結贊“去三人,則唐可圖也”的計中計,也算成了三分之二。 必須要承認,無論是誰謀劃反間計,都沒能力直接決定事件的走向,否則直接殺了就是,用不著反間這么麻煩。 反間之計所以能夠成功,必須要有對方的配合,而對方能夠愉快的配合,則是基于朝中的黨爭和權利裂隙。 這點對唐蕃兩國來說,都一樣! 文末福利: 于小冬老師的新書《西藏繪畫風格史》,經(jīng)歷三年醞釀終于要出版了,于老師新加了文字和圖片,還有幾十張國內(nèi)沒出版的高清外版大圖。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可以加老布微信,參加預售活動了! 詳解歷史細節(jié),厘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
|
來自: 白發(fā)布衣cexro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