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外時事寫吉光片羽窺見 研古今歷史發(fā)一鱗半爪見解 方言是一個區(qū)域特征的重要卷標,也是一種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漢語有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于北方的只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于是統(tǒng)稱北方方言。
金華方言在我國七大方言區(qū)中,屬吳語區(qū),確切地說應(yīng)該說屬于南越吳語婺州片。在南方六大方言中,資格最老的是吳語,據(jù)說已經(jīng)有三千多年歷史了。它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一次大移民,這次移民是太伯和仲雍領(lǐng)導(dǎo)的。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出。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余家,立為吳太伯?!眳钦Z是由當(dāng)時南遷貴族帶來的語言融合、吸收周圍的方言形成的,所以保留有大量早期漢語的痕跡。 江南這地方,現(xiàn)在是富得流油,當(dāng)年卻是蠻荒之地,叫“荊蠻”。移民也是早就有了的,在紹興、諸暨一帶,是夏禹的苗裔,據(jù)說是夏王少康派來給大禹守陵的,叫“于越”。他們的習(xí)俗,也是“斷發(fā)文身”,或者“披發(fā)文身”,大約還保持著夏代的原始風(fēng)貌,祖上則是中原的羌族。太伯和仲雍他們祖上也是中原的羌族,也“斷發(fā)文身”,這可真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吳越人 文身斷發(fā)
然親兄弟尚且難免禍起蕭墻,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又哪里靠得?。克院蟮降摹熬鋮恰?,和先來的“于越”,也免不了刀兵相見,鷸蚌相爭。吳越之間的戰(zhàn)爭,也不知打了多少年,最后打出個“臥薪嘗膽”的故事來。 不過吳越兩族的文化,畢竟相通之處甚多,正所謂“交通屬,習(xí)俗同,語言通”,何況還有需要合作的時候?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dāng)其同舟而濟,遇風(fēng),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總之吳越兩國的交往是很多的。不管是戰(zhàn),還是和,總歸要溝通,也要融合,彼此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于是吳越兩國的“國語”,就成為今天吳語的原型。 學(xué)術(shù)上一般將通行于江蘇省長江以南、鎮(zhèn)江以東,南通小部分、上海及浙江大部分地區(qū)的方言稱吳語。哲以為這稱呼還是不算太準確的,還是稱“吳越語系”比較符合。吳語與越語本來就是相互融合,并非是單一吞并關(guān)系。越國滅吳,吳地先民并非因亡國而變聲;吳國吞越,越地言語也并沒因吳國勝出而改音。基本上是統(tǒng)屬一派,而各有領(lǐng)地。 哲以為還是應(yīng)該以歷史上吳越兩地實際管轄區(qū)域劃分,以錢塘江為界,江北一帶,自江蘇省長江以南、鎮(zhèn)江以東,環(huán)太湖區(qū)域(含杭州、寧波)等地方言,可稱為“吳音”;錢塘江以南,以臨海話為代表的臺州方言、以溫州話為代表的東甌方言、以金華話為代表的婺州方言和以衢州話為代表的麗衢方言可稱“南越吳語”。“吳音”、“南越吳語”兩大次語系,可統(tǒng)稱“吳越語系”。 金華城區(qū) 八詠樓 金華早在秦代建縣,歷史悠久,先屬越國,后為楚地,吳越文化和楚文化在這塊土地上均有遺風(fēng),在它的語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信息。從歷史沿革看,金華方言屬于早期“于越”先民語言,后又由于歷史(戰(zhàn)爭、朝代更迭、人口遷徙)、地理(地域相交和相隔)和文化傳播的影響,融合了“楚語”、“吳音”及中原一帶遷徙民的“官話”,形成了地域特征明顯的婺州方言。 金華八婺縣市的方言基本上是相通的,金東區(qū)(原金華縣)、婺城新區(qū)、市區(qū)、蘭溪、浦江、武義這些地方語言比較接近,只有湯溪話稍稍有點不同,大體上我們說的“金華話”指的就是這些地方的方言。義烏腔比較生硬,亦繁多,人稱“義烏十八腔”。東陽話比較古樸、難懂,分南鄉(xiāng)和北鄉(xiāng)。不光外人聽不懂,東陽本地人南鄉(xiāng)的也聽不大懂北鄉(xiāng)人的話,反之亦然。 有時我們也把義烏、東陽兩地方言單獨稱為“義烏話、東陽話”,但也不過是講話聲調(diào)上的某些不同。考察金華八縣市方言的本字看,其實很多是同根同源的。當(dāng)然語言的變化是太復(fù)雜了,單一語言的發(fā)展是非線性的,隨機的,規(guī)律性不強。但各種語言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則是漸變,它不會突變。因此研究和發(fā)掘金華方言中的文字本原是研究金華方言流變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和突破口。 金華方言是一種比較優(yōu)美的語種,“非常有特點,聲調(diào)就有七八個”。以金華方言為語種的“婺劇”在中國戲劇發(fā)展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然據(jù)調(diào)查,在金華城區(qū)和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會說金華方言的人越來越少,普通話占據(jù)著強勢地位。 雖然有一陣子由于金華電視臺方言文化劇的熱播,導(dǎo)致了一陣小小的談?wù)f“金華話”熱,但觀其中的一些所謂“金華話”,人們常用一些音近字來代替金華方言的本字,而往往謬誤處很多,“知其音而不知其所言”,恐怕是很多現(xiàn)代人說方言的通病。因自己生于斯,長于斯,對金華方言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故試作金華方言本字考。 “敘話經(jīng)”,金華方言讀音為“ShiuUaJing,音同絮哇巾”,泛指人之間的交談,閑話、聊天。金華電視臺《經(jīng)濟生活》頻道以“水話經(jīng)”來命名其中的一個金華方言欄目,肯定是錯誤的。首先,“水”在金華方言里的讀音雖然與之接近,但聲調(diào)不同,是根本不同的兩個字。其次,意思上無法表達本意,難道說的是“話像水一般多”?其實,“敘話”之稱,古已有之。在羅貫中寫的著名文學(xué)作品《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一段臺詞中就出現(xiàn)過兩處:“…….瑾曰:“賢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闭f罷自去。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笨酌鼽c頭應(yīng)諾。引至堂...”便同魯肅重復(fù)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quán)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笨酌饕嘀x曰:“亮言語......”。稍稍留意一下,在其它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敘話”兩字用法也??梢钥吹健1热纭帮嫗⒃挕?、“秉燭敘話”、“圍爐敘話”等等不一而足??梢姟皵⒃挕币辉~沿用已久,屬于古代白話語言,只是在金華方言中讀音有所改變而已。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在中國大陸的粵語地區(qū),口語上“白話”是對粵語的專稱,就像“閑話”是對吳語的專稱一樣,……”第一次知道了吳語又叫“閑話”。我懷疑閑話的閑原本是“言”,閑是言的白讀,比照“限”的白讀音是[he],同樣道理。所以“閑話”應(yīng)該是“言話”,“言話”是吳越地區(qū)對官話中名詞“話”的一種統(tǒng)稱。金華方言中也有“講言話”的用法,且有時是將“言話”倒過來講,就是“話言”。意思是這人講話顛三倒四,不可信。從上面可以看出,金華先民是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敘話經(jīng)”也是金華先民的革新語言。翻開現(xiàn)代《辭海》,“經(jīng)”字的含義是指歷來被尊崇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爸v言話”也成“經(jīng)”,恐怕惟有金華方言中有這么“噱頭”,在其它南越吳語中至少我還沒發(fā)現(xiàn)過。“講言話”在金華方言中沒有“講敘話”用的多,但“敘話經(jīng)”、“話言經(jīng)”還是至今流傳常用的口語。前者無褒貶義,后者有貶義。例句:儂個“敘話經(jīng)”真當(dāng)多唉,意思是“你的話語怎么這么多”。儂個“話言經(jīng)”,意思是“你這個人講話伯嚭吹牛,不可相信咯”。1、“敘話經(jīng)”,金華方言讀音為“ShiuUaJing,敘,雪許切,話,挖哇切,經(jīng),文言白讀,音同絮哇巾”。2、“講”,金華方言讀音為“Kngan,高昂切,音同岡”。3、“話言”,金華方言讀音為“UaNie,音同哇年”。 在金華西南方向,靠近大山腳下,有地名湯溪。湯溪在明以前一直屬于婺州和金華府轄地。成化年間,因鬧礦賊,明政府就劃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四縣邊陲之地置“湯溪縣”。史書上記載,是因為官方無力剿匪,只好招安懷柔,讓賊盜自治,以息事寧人。所以,湯溪就成了四不管的蠻荒之地。湯溪實在有一些獨立性,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遠。金華、東陽、蘭溪一帶說話與杭州口音有脈絡(luò)關(guān)系,都受南宋官話的影響,一般北方人也能聽出個所以然。但湯溪話就濁樸的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國口音,有些歌謠聽起來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有個童謠叫“凈鬃邦”(剪刀石頭布),就是孩子們的娛樂,節(jié)奏、音調(diào)和語言發(fā)音都極為感官化,絕不像“教化”之地的產(chǎn)物。湯溪話很特別,比如講被子迭得“四方迭整”,就很形象;比如顏色,紅冬冬、烏嘀嘀,很有音樂感。湯溪人的口語,完全沒有用書面漢字記錄下來的可能,只能“翻譯”出一個大概的意思。有一個故事,說的是解放初期,湯溪出了個勞動模范,叫陳雙田,毛主席接見他,居然找不到翻譯。湯溪人能聽懂“金華話”,但金華人未必能全聽得懂“湯溪話”。原因在于金華地域交通發(fā)達,“金華話”受到了很多外來語的影響,兼收并蓄,被改造和變異了很多。而湯溪由于地處偏遠,外來語種對地方方言的侵蝕較少,語言交流的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等原因,反而保存下了很多古樸的上古口音。要研究金華方言,就不能不重視“湯溪話”的研究。廣義上的“湯溪人”包括湯溪、羅埠、洋埠、蔣堂等婺西地區(qū)居民,那里的人講話雖然腔調(diào)有別,但都算是“湯溪話”。金華城里人稱“湯溪人”為“湯溪蛤蟆”,由來已久,流傳甚廣。當(dāng)然這并不是什么友好的稱呼,有取笑和戲譏的成分在里面。因為湯溪土話講“怎么”這個詞時讀音為“哈么”,而這個“哈么”詞組用詞頻率又非常高,老被湯溪人掛在嘴邊,以至于被金華人笑稱為“蛤蟆”。而湯溪人回敬金華人的做法就是稱呼金華人為“金華懶漢”,可謂是各有千秋,相得益彰了。因為金華人口語中講“怎么”這個詞時讀音為“哪何”,也是常用的口頭語。所以湯溪人就從諧音上來歧義,把金華人貶稱呼為“金華懶漢”。有時湯溪人和金華人坐到一塊辦事情、閑聊天或談?wù)撘患掝},湯溪人會狡詰地用“哈么、怎釋”這些土話來整蠱下金華人?!肮础⒃踽尅庇闷胀ㄔ拋矸g就是“什么”的意思,微有區(qū)別,但不大。一般的情形是這樣整的:金華人有話對湯溪人說,“!@#¥%……&*”說了一通,湯溪人不急,等他說完了,就說兩個字:“哈么?”他自然以為湯溪人沒有聽清楚,就又嘰里呱啦重復(fù)一遍,等他全部說完了,湯溪人就再來句:“怎釋?”哇靠,這一下,他就有些急了,于是又再重說了一遍,他急了湯溪人可不急,等他急急忙忙說完了,湯溪人依然慢騰騰地說:“介些?”哈哈,看吧,基本上金華人要暈倒在地的,氣得罵湯溪人:“阿儂已經(jīng)跟儂講的介清楚,儂哪何還勿懂咯呢,湯溪蛤蟆”。結(jié)果就是兩人互罵,一個罵對方“蛤蟆”,一個罵對方“懶漢”。其實“湯溪哈么非蛤蟆,金華哪何弗懶漢”,都是語言學(xué)上寶貴的財富,留存了上古時代的文字語言信息。“哈么”在北部吳語中也是有說的,只是用的比較少,四川方言中也有部分留存,比如四川人說“哈么事”、“嘸得哈么事”、“做哈么”。哲以為金華人所說的“哪何”可能是淵源于上海、蘇州一帶的吳音口語,上古的本字可能是“若何”,經(jīng)過演變,在吳濃軟語中成了“哪何”?!肮础北容^濁樸,古意,“哪何”稍稍進化了點。1、“哈么”,金華方言讀音為“HaMeh,哈,灰啊切,么,文言白讀,音同蛤蟆”。2、“怎釋,介些”,金華方言讀音為“JaXie,音同假些”。介些,強調(diào)音更重些。3、“哪何”,金華方言讀音為“NehHaon,音同哪吭”。 我們前面說過,湯溪人的口語,有些是完全沒有用書面漢字記錄下來的可能的,只能用近似讀音的字“翻譯”出一個大概的意思。比如,老步界角捷廓里步小捷(老母雞在雞窩里孵小雞);面必茍茍,肚必飽飽(臉皮厚厚,肚皮飽飽);唷咪咪,操老郭,老郭否缺來,游牛小鬼塔來說(小蝸牛,快長角,角不出來,放牛小鬼拖來殺);恩否到襖蓋席,襖牙否到恩蓋席(你不到我家玩,我也不到你家玩);系矛系格小瑙托得瑙香色格(自己看自己的小孩都可愛乖巧些的);上彎豆種活,噶里有瑙挪國(客廳里種花,家里有人當(dāng)官);奏厘破里漏倭考導(dǎo)里宵(笊籬(竹制的漏勺)破掉扔灶孔里去燒)。這些口語不要說是外地人聽不懂,就是我們金華本地非湯溪一帶的人想聽明白也是交關(guān)吃力的。尤其是其中的這句“恩否到襖蓋席,襖牙否到恩蓋席(你不到我家玩,我也不到你家玩)”實在是太有名了,繞口令似的口語能和“哈么(蛤?。眱勺值闹獣远孺敲?,幾乎只要是金華人都知道。但要讓金華人正確無誤地用文字表達出這句話來,估計99%的人會寫錯,就算是湯溪人,很多人也是只會說,不能寫。就算是寫出來了也是用了些音近字來代替的,只能算是個一知半解,“知其音而不知其所言”。哲不才,試圖找到此段文字的本字,讓方言換其本來面目。哲以為這段話正確的文字表達應(yīng)該是這樣的:“爾嗒弗到卬嗒來,卬嗒弗到爾嗒去”。湯溪人有時也會說成:“爾嗒弗到卬嗒嬉,卬嗒弗到爾嗒去”。意思是“你不到我這里玩,我(也)不到你那邊去(玩)”。這段話被引用的很廣泛,以至于成為了湯溪人之間聚會后相互告別的口頭禪。爾:古文中第二人稱代詞,你(們),你(們)的。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金華話讀為nyi,那衣切,音同伲,有時也或讀為儂。湯溪話讀為en,音同恩。吳語中文讀是[er]的字,白讀[nyi]的情況很多,例如:二、兒、耳等?!澳恪背霈F(xiàn)較晚,算近代字。嗒[助音字]:近指、定指,方言讀為Da。金華方言里說的“咯嗒”、“么嗒”,分別是“這邊”、“那邊”的意思。金華方言中用作近指、定指詞的還有這個“蒞”字,“咯蒞”、“么蒞”,分別是“這里”、“那里”的意思。有方言學(xué)者認為是“俚”字,哲以為不確。說文中無“蒞”字,蓋遺而未收。哲以為“蒞”字位下草上,正方位也?!吧W”、“岦”古同,淮南俶真訓(xùn)注引老子“以道蒞天下”。弗:“弗”為“不”的同源字,例句:其言“弗遇”何?――《公羊傳·桓公十年》。注:“弗,不之深也”,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臺臣弗為理。――明·高啟《書博雞者事》。金華方言讀為feq,音同佛。意同不,如“弗搭界”,“弗曉得”。到:金華方言讀為teh,音同德。意思與普通話“到”一致。卬:《說文》云:“女人稱我曰姎?!庇善湔Z轉(zhuǎn),故曰卬?!囤L(fēng)·匏有苦葉》云:“人涉卬否”。哲以為“卬”應(yīng)該是金華話“我”的本字,方言中保留了古音,將“我”讀為“額啊”的合音,與“卬”(ang)音近似。嬉:《說文》曰:嬉,樂也。嬉戲,玩樂的意思。金華方言讀為xih,音同溪。去:《說文》:“從大,凵聲?!臂?qū)。本義:離開。引申義為“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金華方言讀為kheh,音同克,入聲。 金華人常指稱那些個不做實事、說話不著邊際、天一句地一句、喜歡吹牛皮的人為“白屁大王”,這是一句能登大雅之堂的罵人古語。只是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人對這“Pah Phi”兩字怎么寫還真的不大明白的,一般只會用“白屁”兩字來代替。但“Pah Phi”真正的本字是“伯嚭”,這還牽涉一段古老的歷史。其實,“白屁”系古代春秋時期人伯嚭的諧音。伯嚭本是楚國名臣伯州犁之孫。父親郄宛任楚王左尹,史載他為人“直而和”,深得國人敬仰。因遭小人進讒攻殺,全族幾乎都遭到滅絕,只有機靈的伯嚭僥幸脫逃至吳,投奔了有同樣遭遇而亡吳的伍子胥。受伍子胥推薦,當(dāng)上吳國大夫,討伐楚國戰(zhàn)爭中他是伍子胥的副手,后任太宰,得到吳王寵信。但吳大夫被離早就看出這個伯嚭不是好人,進言伍子胥說伯嚭“鷹視虎步,專功擅殺,不可親近”。但伍子胥卻不信,最終吃了大虧,落了個死在伯嚭讒言的下場。“紂王聽妲己,吳王聽伯嚭”,是我那過世的老丈人以前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句,其中牽涉到兩個都是因君王聽信近寵之人而亡國的歷史典故。每個王朝的滅亡,后人幾乎都能找出一個紅顏禍國的女人。最著名的例子要算“妲己亡殷”,無論正史典籍,還是稗官野史,都說妲己是一個蛇蝎美人,說她掩袖工讒,狐媚惑主,把殷紂王攪得魂不守舍,最后連好端端的河山也給弄丟了。這樣論調(diào)已經(jīng)家喻戶曉,深植人心。當(dāng)然妲己的“剝圣人心驗七竅”、紂王“敲骨驗髓”以悅妲己、妲己“剖腹取胎”等等之事因年代久遠,史料缺乏而不能證其真?zhèn)危q王是因聽信妲己而亡國是歷代以來人們始終不二的看法。不過從吳王夫差自身驕奢淫逸,聽信伯噽諂言陷忠臣伍子胥于不義乃至亡國的史實來看,證明了這亡國之禍不僅僅在于紅顏,男女都一樣。吳王夫差大概是因為在父親闔廬與勾踐的爭霸戰(zhàn)中,伍員未能立功取勝,反使父親手指受傷感染致死,遂不再信任伍員,而專信與伍員經(jīng)歷相似的貪財佞臣伯嚭,使越國得到上下其手的機會。伯嚭為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忠臣伍子胥正是受了伯嚭的陷害,被吳王闔閭賜劍自殺。而越國的勾踐賄賂了伯嚭,才留下一命,臥薪嘗膽,十年生息,十年教訓(xùn),東山再起,一舉滅吳,最終反敗為勝。吳王夫差亡國,伯嚭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因此孔子門生子貢曾評論他說:“太宰否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伯嚭“一詞隨吳越爭霸史實的口口相傳,從春秋流傳至今,最終凝固成了古吳越語的活化石。在中國的江浙一帶,多有用“伯嚭”來形容某一類人(大多為貶義)。如作為春秋時期吳國核心區(qū)域的蘇州、無錫地區(qū)便有將惡人、奸佞之徒稱呼為“惡伯嚭”的說法。而作為春秋時期越國核心區(qū)域的諸暨、紹興、寧波、金華一帶,“伯嚭”則指吹牛說謊、說話不足信的人。吳越兩地方言里對伯嚭一詞的不同含義和用法,帶有很強烈的地域色彩??陀^的講,伯嚭是吳國絕無僅有的賣國巨奸,吳地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但對于越國來說,伯嚭確是當(dāng)之無愧的“恩人”,不過越地的人對他也絕無好感,據(jù)說伯嚭就死在勾踐手上。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王》記載,越滅吳后,句踐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彼熳詣q死。而越王以為太宰嚭不忠而誅之。勾踐是很看不起那種出賣主人,出賣國家的人的。雖然事實上伯嚭是幫了他,但他卻打心眼里瞧不起伯嚭,因此,伯嚭有這樣的人生結(jié)局也就不足為怪了。伯嚭這么個卑劣無恥的人,當(dāng)初如喪家之犬奔吳,后來卻內(nèi)殘忠臣,外通敵國,驕橫跋扈,禍國殃民,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滅亡。經(jīng)歷過亡國滅種之痛的吳國人始終沒有忘記他,不斷地告訴后代曾有那么個“壞伯嚭”,世世代代地來罵他。而曾是越地的人們則拿伯嚭為警示,告誡人們千萬不要相信“伯嚭大王”,不要親近那些吹牛說謊、說話不足信的人,否則輕者害己,重者害家,甚至于亡國。伯嚭自作孽,臭名遺萬年,足以為后人者戒!而今韓寒者,是否正在步“伯嚭”后塵?從他的言行來看,至少我認為他就是個現(xiàn)世的“伯嚭大王”。我不懷好意地揣測,也許若干年后,就有“儂個憨憨”一詞流行于民間,以諷刺那些個初小沒畢業(yè),造假吹牛能寫書,自稱少年天才,被抓住辮子后還自稱一年就讀完了二十四史的牛逼哄哄、沽名釣譽之徒,那是非常可能的。1、“憨憨”,金華方言讀音為“HaiHai,文言白讀,音同韓寒”。 2、“儂”,金華方言讀音為“Niong,音同濃”。 3、“伯嚭”,金華方言讀音為“BerPi,音同白屁”。
后記:2006年開始,哲就陸續(xù)寫了一些金華方言本字研究方面的文章,后來也有意向?qū)憘€系列,但總是因雜事太多,無法一氣呵成。故今先整理為第一輯,以提醒鞭笞自己續(xù)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