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鰲(1933—),江蘇阜寧人。出身于世醫(yī)名家。1955畢業(yè)于上海第二醫(yī)學院本科。同年參加過中醫(yī)科學院主辦的全國第一屆西醫(yī)學習中醫(yī)研究班學習。1958年以優(yōu)異成績結(jié)業(yè),分配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工作迄今?,F(xiàn)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曾任中醫(yī)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醫(yī)史文獻科學所副所長、所長等職,兼任國務(wù)院古籍小組成員、當代中醫(yī)藥技術(shù)中心顧問、文獻分會副主委等,是我國中醫(yī)臨床文獻學科帶頭人。著述豐富,主編《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大系》、《中醫(yī)大辭典》、《現(xiàn)代名中醫(yī)類案選》、《中國古籍珍本提要》等多種醫(yī)籍,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近200篇,并獲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1.芩仲降壓湯 【處方】黃芩、杜仲、生地、山茱萸各15克,牡丹皮8克,生石決明、鉤藤(后下)、甘菊花各10克,川牛膝12克,茯苓、茯神、柏子仁各10克。 【用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20分鐘,下鉤藤,再煎10分鐘。每劑煎2次。每日1劑,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分2次服。 【主治】高血壓 【加減】如眩暈重者加生牡蠣18克,天麻8~10克;頭痛者加夏枯草、白芷各10克;胸悶痰多者去山茱萸加瓜蔞皮10克,枳殼6克;心悸者加炙甘草、麥冬各10克;大便燥結(jié)者加當歸12克,枳實6克。本方亦可制成蜜丸常服。 【禁忌】服用本方應(yīng)忌煙、酒、辛、辣等刺激品,不宜飲濃茶,少吃雞和飛禽等動風之品。 2.治癇效方 【處方】生牡蠣(先煎)30克、生龍齒(先煎)24克、白礬(先煎)8克、赤白芍各12克、黃郁金12克、僵蠶6克、竹茹10克、膽南星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琥珀末(分沖)12克(此為成人劑量)。 【功效】潛鎮(zhèn)疏郁,豁痰開竅,寧神止癇。 【主治】癲癇頻作。 【加減】因于外傷顱腦后發(fā)病者,宜加丹參、紅花、生蒲黃(或用蒲黃研末,分沖); 痰盛者,加礞石、天竺黃、化橘紅。 【方源】《名老中醫(yī)余瀛鰲經(jīng)驗集經(jīng)驗方》 3.潤腹通幽丸 【處方】當歸45克,熟地36克,川芎30克,桃仁45克,瓜蔞仁36克,火麻仁6克,郁李仁36克,川厚樸、枳殼(或枳實)各20克,肉蓯蓉40克,紫菀36克,羌活30克。 【主治】適用于陰血虧虛,腸間有燥熱積滯之便秘。 【加減】若大便細硬或呈塊狀,質(zhì)較深硬者,上方去羌活、川厚樸,加元參、麥冬各45克,熟大黃40克;平素口苦口干,溺黃者,去肉蓯蓉、羌活,加黃芩36克、黃連30克;體豐氣虛,便后乏力,甚則氣短,微汗出者,去川厚樸,加炙黃芪60克;便秘緣于脾胃伏火,能食而瘦,口渴多飲,去郁李仁、紫菀,加熟大黃40克、黃連36克;兼腹脹、噯氣、欲便而不得便者,去熟地、郁李仁、羌活,加檳榔40克、木香20克、熟大黃36克。忌辛辣刺激品,忌飲烈性酒,飲食宜搭配精粗,多吃蔬菜(以菠菜、韭菜及多纖維蔬菜為宜)、果品(香蕉、梨、杏仁、核桃仁、山楂等)及蜂蜜、芝麻等;并進行適度的運動和腹肌鍛煉,或做腹部自我按摩。 4.寧心飲 【處方】太子參15~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6克,懷小麥30克,甘草6克,大棗7枚,丹參、百合各15克,龍骨(先煎)、牡蠣(先煎)、磁石(先煎)各30克。 【用法】先把藥按先、后煎分開,用水浸泡30分鐘,頭煎將先煎藥放火上煎20分鐘,然后再入其他藥合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分服。 【主治】適用于驚悸因陰血不足而發(fā)者。其辨證要點為心悸而伴見陰虛諸癥,如五心煩熱,口干少津,入夜煩躁,少寐多夢,脈細數(shù),舌紅少苔。 【方源】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加味而成。 5.整脈飲 【處方】生地15~30克,桂枝6~12克,麥冬15克,甘草6~10克,丹參、黃芪、大青葉各15克,苦參12克,茶樹根15克。 【用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亦可制成糖漿。每日1劑,上、下午分服。如制成糖漿劑口服,每次25毫升,每日3次。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癥見胸悶,心悸,心煩少寐,口干咽痛,舌紅,脈有歇止。病毒性心肌炎,常因病毒感染后累及心臟引起。又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心臟擴大和心律失常等后遺癥。 6.宣痹止痹散 【處方】紅參50克,丹參、川芎、田三七、郁金各100克,沉香50克,麻黃30克,附子50克,細辛30克,炙甘草100克,冰片30克。 【用法】將前11味烘干,共研細末,再加入冰片,研勻,裝瓶,封嚴備用。早、晚飯前各服1次,溫開水送服,每次1~3匙。 【主治】心絞痛。 7.潰瘍膏 【處方】生甘草300克,川貝母、杏仁、老木香、田三七各100克,吳茱萸、黑地榆各50克,黃連90克,郁金80克,白及150克,蜂蜜2500克。 【用法】先將蜂蜜置入銅鍋或鋁鍋內(nèi)煎為淡黃色起大花,余藥共為細末,納入蜂蜜內(nèi)攪拌均勻,呈稠糊膏狀,貯瓶備用。每日早、晚飯前各取2食匙,開水沖服,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獲明顯效果或痊愈。 【主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胃脘疼痛,吞酸嘈雜等。 8.活血定心湯 【處方】當歸10克,丹參20克,桃仁、紅花、延胡索、柴胡各10克,牛膝6克,桔梗、瓜蔞、薤白各10克,沉香8克,白豆蔻、茯神、遠志、白人參、麥冬、五味子各10克,羚羊角0.5克,甘草6克,米醋100克。 【用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藥煎2次。每日1劑,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2次。 【主治】冠心病,高血壓,心律不齊。癥見心前區(qū)疼痛,胸悶,氣短,心悸,頭暈,失眠等。此方適用于冠心病的穩(wěn)定期和緩解期,數(shù)年來用此方治療冠心病及心絞痛的患者,均收到滿意的效果。 9.久瀉回春湯 【處方】當歸、杭芍各10克,桂枝6克,細辛10克,木通6克,生姜10克,甘草3克,大棗、黨參、黃芪、山藥、罌粟殼各10克。先【用法】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2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慢性腹瀉。癥見五更泄瀉,里急后重,便無常次,便帶黏液,赤白相間,腹痛綿綿,食少消瘦。 10.加味真武湯 【處方】制附子、生白術(shù)各10克,炒白芍、茯苓各12克,生姜10克,熟地12克(砂仁2克伴炒),當歸10克,天仙藤12克,黨參10克。 【用法】先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上、下午分服。 【主治】 (1)風濕性心臟病、心衰,癥見咳喘,水腫,心悸,脈細數(shù)無力或結(jié)代。 (2)慢性腎炎,癥見水腫,畏寒肢冷,脈沉無力。 (3)腎虛喘咳,癥見痰白清稀,動則喘劇,形寒肢冷。本方由《傷寒論》真武湯加味而成。真武湯扶心腎之陽氣以化寒水,是溫陽利水的代表方劑。使用本方應(yīng)具備:①心、腎、脾陽氣虛衰表現(xiàn);②水飲上凌癥狀;③可兼有血虛、血瘀見證。臨床應(yīng)用時,尿少或腫甚者可合五苓散;腎虛痰喘者加沉香、磁石;唇舌發(fā)紺者合當歸四逆湯。本方陰虛內(nèi)熱和陽盛實熱證忌服。應(yīng)低鹽飲食。 11.生脈龍骨牡蠣湯 【處方】太子參、麥冬各10克,五味子5克,青龍齒10克,牡蠣2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地、百合、丹參各10克,川芎5克,蒲公英10克,懷小麥12克,紅棗5枚。 【用法】用水1000毫升,先把青龍齒、牡蠣用文火煎30分鐘,入余藥再煎20分鐘,約煎至200毫升,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午后及晚睡前分2次溫服。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神經(jīng)衰弱。本方由《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百合地黃湯、甘麥大棗湯和《內(nèi)外傷辨惑論》生脈散加成化裁而成。本方益氣養(yǎng)心,兼清余邪,恰合病機。用本方制成注射劑,經(jīng)動物實驗證實,有明顯抗心律失常作用。 12.養(yǎng)胃和中湯 【處方】北沙參、麥冬各10克,川石斛12克,炒白芍10克,生甘草45克,法半夏4.5克,陳皮8克,谷芽15克,白殘花8克,蒲公英12克。 【用法】加水適量、浸泡4~5小時,加水煎取二汁(注意勿過煎濃厚)。頭、二次煎汁分2次溫服。 【主治】氣陰不足之胃炎、胃竇炎、十二指腸球炎、燥咳、血證以及熱性病后期調(diào)治,癥見知饑而不思食,吐酸、泛酸、吞酸、咽雜,苔潤、苔少、苔光,苔黃、苔白。 【方源】《金匱要略》麥冬湯。 13.三草湯 【處方】三葉鬼針草60克,蒲公英30克,敗醬草15克,川楝子、延胡索各10克,白芍藥20克,甘草8克。 【用法】延胡索京醋制,余藥生用,川楝子搗碎。諸藥加水浸泡30分鐘,再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藥液混合,備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病重者每日服2劑。 【主治】食道炎(噎嗝)、胃炎(胃脘痛)及單純性闌尾炎(腸癰)。本方適用于熱毒傷陰,津虧熱結(jié),濕熱瘀滯于食道、腸胃之疾患,臨床所見,噎嗝有氣虛陽微者;胃脘痛有脾胃虛寒者;腸癰發(fā)病急驟,變化較大,濕熱、熱毒瘀滯者,若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則會出現(xiàn)熱毒熾盛之危候,臨癥必須詳細審辨,不可因循誤事。 14.舒氣湯 【處方】雞內(nèi)金、豇豆殼、馬蹄金、四制香附子各10克,青皮、川厚樸各6克,廣木香3克(后下)。 【用法】雞內(nèi)金先炮制。香附子先用姜汁、醋、黃酒、童便炒。青皮先用醋炒,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2次,和勻。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主治】腸胃功能紊亂、胃神經(jīng)官能癥及消化不良的脹滿。脾胃不和,氣機郁滯,升降失調(diào)引起的脹滿,往往虛實并見,若過于攻伐通下,則虛證更顯;過于滋補則脾胃運化更為呆純。治當疏通氣機,消除氣滯。本方不僅有行氣理脾之功,亦能奏疏肝和血之效。臨床應(yīng)用40多年,療效滿意。除藥物治療,調(diào)節(jié)飲食亦屬重要,對于生冷黏膩食物如糯米、地瓜粉等制品需禁忌;孕婦脹滿者,不宜用本方治療。 15.白藥藕粉糊 【處方】云南白藥,純藕粉。 【用法】取純藕粉2匙,加溫水少許,和勻后再加冷水適量,充分調(diào)勻,在小火上加熱,邊熱邊攪,待呈薄糊狀已熟,加入云南白藥1克,白糖少許,拌勻。 【主治】食道炎、賁門炎。癥見胸骨后或劍突下有灼熱、隱痛感,飲食量減少?;颊吲P床(低枕),含一口,仰臥咽下,再含一口,左側(cè)臥咽,再含一口,右側(cè)臥咽;再含一口,俯臥咽下;剩余者,仰臥咽畢。漱口后仍臥床勿起,1小時內(nèi)勿飲水進食。每日服2次,以午餐后及晚間睡前服為好,使藥物充分作用于患處。本方適用于胃陰不足,兼挾瘀滯者,臨床出現(xiàn)飲食減少、劍突下疼痛等癥者。 16.和中健胃湯 【處方】姜半夏7.5克,黨參15克,黃連、干姜各8克,丹參、白芍、蒲公英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滿脹痛,食欲不振。 17.健中調(diào)胃湯 【處方】黨參、白術(shù)、降香各15克,公丁香7.5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 【用法】先將上藥用適量清水浸泡30分鐘,再放火上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屬陽虛氣滯者。 18.生地連梔湯 【處方】生地30g、黃連9g、山梔9g、赤芍9g,丹皮9g、瞿麥12g、滑石9g、木通9g、地骨皮9g。 【功效】清腎瀉火,利尿通淋。 【主治】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或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基礎(chǔ)方。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淋瀝不暢,或尿中帶血,大便干燥,口干口苦,舌質(zhì)紅或瘀黯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細數(shù)。 【加減】癥情急重者,可于原方另加琥珀2g(研末,分沖)土牛膝15g;溺時灼熱感明顯者,加側(cè)柏葉12g、螺厴草(又有鏡面草、地連錢等名)24g;溺時澀痛甚者,原方去丹皮、地骨皮,加小薊15g、生蒲黃9g;口干腰酸者,原方去滑石,加麥冬15g、續(xù)斷9g;病情纏綿、反復(fù)發(fā)作者,原方去瞿麥、地骨皮,加阿膠12g、土牛膝18g。 【方源】導(dǎo)赤散、八正散和導(dǎo)赤承氣湯加減 19.疏風止搐散 【處方】荊芥12g 防風10g 當歸12g 杭芍15g 川芎12g 生龜板(先煎)12g 生牡蠣(先煎)24g 炙黃芪45g 【用法】水煎服,宜濃煎,1日服2劑,每隔4小時一服。 【功效】疏風養(yǎng)血、滋陰潛陽作用 【主治】可用于治療產(chǎn)后受風,搐搦不止。 20.雞蘇飲子加減方 【處方】雞蘇15g 生地30g 石膏(先煎)30g 竹葉12g 通草10g 瞿麥15g 鏡面草30g 【用法】水煎服,1日1~2劑,視尿血程度而定。 【功效】清利涼血、止血消炎 【主治】可用于治療尿血、尿痛。 21.清和湯 【處方】銀花18克、元參18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雞血藤12克、川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和營通絡(luò)。 【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注意】脈管炎療程較長,宜堅持服用取效。 22.癇效方 【處方】生牡蠣(先煎)30克、生龍齒(先煎)24克、白礬(先煎)8克、赤白芍各12克、黃郁金12克、僵蠶6克、竹茹10克、膽南星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琥珀末(分沖)12克(此為成人劑量)。 【功效】潛鎮(zhèn)疏郁,豁痰開竅,寧神止癇。 【主治】癲癇頻作。 【加減】因于外傷顱腦后發(fā)病者,宜加丹參、紅花、生蒲黃(或用蒲黃研末,分沖); 痰盛者,加礞石、天竺黃、化橘紅 |
|
來自: 石門易卜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