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發(fā)這位媽媽教育孩子不要攀比的視頻,評論也是一片贊譽,我想談點個人的理解,不代表正確,只是一種聲音、一種選擇、一種可能性。 1、有效的溝通是從接納情緒、認同感受、承認愿望開始的。父母當然有權(quán)拒加孩子的要求,但孩子的每一種感受和愿望背后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都該被看見、被接納、被尊重。 2、“愿望”本身沒有對錯,否定和壓制孩子的愿望只會阻礙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表達能力的提升。一個連自己想要什么都說不清楚或不敢說的人,是沒有意識和能力去認識自我、追求目標、實現(xiàn)理想的。父母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愿望,同時讓孩子意識到不是自己所有的愿望都能被滿足,而不是壓制孩子對愿望的表達,告訴孩子他的愿望是錯的。 3、父母盡可能不要跟孩子講“我覺得你沒有這個需要”,因為有沒有需要只有提出需要的這個人自己知道。就像帶孩子去醫(yī)院打針,有些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勇敢,告訴孩子打針不疼一樣,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本質(zhì)上就是沒拿孩子當人。擁有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恰恰是一個孩子構(gòu)建自我的基礎(chǔ)。父母之所以常常認為孩子不需要,是因為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為和表現(xiàn),而無法看到或者根本不關(guān)心孩子行為或需要背后的動機、原因和真實需求。比如,孩子總是哭鬧,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渴望關(guān)注,也可能是缺乏恰當表達情緒的能力,需要的幫助,而不是責罰。再比如,孩子要一把刀,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作為制作手工的工具,也可能是炫耀等,我們先要去關(guān)注孩子表象背后的真實需求,即便不能滿足孩子對刀的需要,至少要去幫助孩子解決他內(nèi)心所面臨的真實困惑和沖突,而不是去說教和訓(xùn)斥他。 4、父母希望孩子不攀比,當然是好的,但如何讓孩子不攀比,敢于做自己?我認為恰恰是從看見和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需求開始的。這就同我們?nèi)绻M约旱暮⒆佑袗坌摹⒍梅窒?,恰恰是從尊重孩子的物?quán),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品,不強迫孩子分享開始的。因為一個不懂什么是“我的”的孩子,永遠不會懂什么是“你的”。所以希望孩子不攀比,恰恰是要允許孩子做自己,包括允許孩子攀比。其實,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因為別人有,自己也想有,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的。大人為此緊張,非要給自己加戲,上綱上線的教育孩子一頓,可以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到底是恐懼什么? 5、孩子成長中每個階段的身心需求是不同的,而此一階段的充分滿足,是下一階段得以健康成長和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chǔ)。那些總擔心孩子一被滿足就被慣壞的父母,可以靜心問問自己到底在恐懼什么,是從小到大未滿足的需求和掩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被觸動,還是內(nèi)在的匱乏感和自我禁錮讓自己無法承受生命的豐盈和自由? ????我們真正該擔心的不是孩子物質(zhì)上被滿足會不會被慣壞,而是父母不要用物質(zhì)上的滿足,來逃避和彌補對孩子精神、情感、時間、思想上的滋養(yǎng)和陪伴。一個內(nèi)在感受和真實需求能被父母看見并積極及時回應(yīng),精神上獨立、情感上豐盈、思想上自由,內(nèi)在有安全感和生命力的孩子,物質(zhì)上如何滿足都是慣不壞的。 6、“你今天是自己賺錢了,還是自己努力了?”,這樣的話,父母最好不要跟孩子講,因為這種居高臨下的質(zhì)問,會讓孩子非常挫敗和內(nèi)疚,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未經(jīng)允許,我們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在他成年之前,好好的呵護他、照顧他、善待他、滿足他,是我們做父母的基本的責任。我們基于自己的觀念、原則或經(jīng)濟條件,可以不滿足孩子的需求,但這與孩子賺不賺錢、努不努力沒任何關(guān)系,更不是我們愛孩子、滿足孩子的前提條件。 7、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tài)度,比說什么更重要。我們用什么語氣、表情、眼神,什么肢體動作,所傳遞的情感和信息,往往比語言更真實、更有影響力。視頻中媽媽嚴肅的說教,讓孩子無法關(guān)注到問題本身,而只關(guān)注到媽媽的情緒——媽媽生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