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戀愛經(jīng)歷的人天天喊著:找不到真愛??! 我想找個靈魂伴侶?。?/p> 你在哪?。?/p> 沒談過戀愛的人喊:我不輕易談戀愛,我不是個隨便的人,我要找個心靈契合的靈魂伴侶! 你只需要一位好人,但世上是否只有一位對的人?你是否應(yīng)該尋找“靈魂伴侶”? 維基百科把靈魂伴侶這個詞定義為“一個人讓另一個人生發(fā)深刻而自然的親切、愛、親密、性欲、靈性,以及/或契合的感覺?!?br> 意思是說,當男人遇見女人,他們的感覺如此強烈,就能知道對方就是“那一位”,在沒有另一個人可以帶來這種完全的滿足。 我們的任務(wù)就是要遍尋這地,直到找到這種觸電般的連接經(jīng)驗。 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以后,我發(fā)現(xiàn)孤獨是人的一種基本屬性。 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在父母老師社會面前,表現(xiàn)出我們最優(yōu)秀的那一面,事情一旦行不通,那肯定不是我的問題,對朋友傾訴時也或多或少的為自己的不堪掩藏真相。 我們?nèi)鲋e遮掩,我們避重就輕,我們尋找外遇,我們孜孜不倦的要求對方改變。 這一切的行為都是因為我們不敢接受真實的自己。 如果一個人內(nèi)在和諧,也就沒有了外在沖突,不改變自己,換多少個伴侶命運都是一樣的。 無論你跟誰在一起,無論你選擇一份怎樣的事業(yè),你到最后遇到的都是自己。 戀愛如此,事業(yè)亦如此。 心理學家奈特(Nauert, R. 2014)對靈魂伴侶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 持有“靈魂伴侶”觀點的人,更找不到他們的“靈魂伴侶”。 是個人腦中對"伴侶"的預(yù)設(shè)印象過于完美和高大上時,這種"預(yù)設(shè)"印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伴侶形象便會發(fā)生巨大沖突, 而以"靈魂伴侶"為參考系的關(guān)系將比一般伴侶關(guān)系更禁不起挫折,更脆弱。 一個姑娘咨詢我們: 男友副駕駛座的執(zhí)著,以及對情感言論的言聽計從,其實投射著自己對感情的擔憂和恐懼。 其實她此刻需要借助愛情處理了這個暴露在潛意識里的情緒問題。 然而她卻回避了問題,在她心中,感情要么完全合拍,要么完全合不來,沒有中間選項。 這導(dǎo)致她不去解決問題,而過早結(jié)束了原本很有希望的關(guān)系。 她不斷問我:“要不要和男友分手?” 至少我認為,一個感情成熟的女孩,是不需要別人幫她做出分手決定的。 因為她能明確知道,有些矛盾是可以改善的,那叫缺點。 有些矛盾不能改善,那叫弱點。 當明白什么樣的感情值得付出努力,而什么樣的感情只能是消耗時。 答案就明確了。 但一個不愿意甚至不敢面對自己伴侶的人,一定很難做出正確選擇。 靈魂伴侶可能只有相契程度上的差異而已。 兩個人再怎么合拍,也還是有一些功課要做的。 你遇見的任何一位靈魂伴侶都不會是完美的人,能符合你所有的期望。 有時甜蜜,有時TA可能用一些傷害的方式,讓你痛苦,讓你覺醒,去學習寬容、尊重、信任與接納。 心理學是如何看待“一見鐘情”的。 榮格心理學認為:人的潛意識里都有一個理想伴侶——它像個蒙著面紗的美人,影影綽綽,沒有具體形態(tài),是某些氣質(zhì)的集合體。 某天,我們邂逅了現(xiàn)實中的某人——對方的容貌、氣質(zhì)、談吐,甚至只是某種特征,對應(yīng)上了潛意識的美人。 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人生,我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美感共鳴,于是心跳加快,心情激蕩,面色潮紅……墜入愛河。 這也就是為什么一見鐘情,會帶著強烈的“恍如重逢”、“命中注定”的感覺,能讓寶玉看到黛玉,癡癡地說了一句: “這個妹妹我曾經(jīng)見過的!” 《大明宮詞》里,太平公主遇見薛紹也是如醉如癡: 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 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向往,終于第一次擁有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象。 你一見鐘情的人,是半真實的,是你夢中的折射,有很大的美化甚至神化成分。 這就是個很大的隱患:沒有誰和誰“嚴絲合縫”,最開始契合的驚喜后,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不如意”,很多情侶死于這種“落差感”。 比如李敖,他臆想的女神是不上廁所的,當他看到胡茵夢在馬桶上滿臉通紅時,他就崩潰了。 心理學上用“投射效應(yīng)”來解釋上述現(xiàn)象: 有時候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TA本身并沒有的東西——這是人們剛開始在一起時出現(xiàn)的一種錯誤感覺。 當你對某人有強烈的欲望并且將TA浪漫化時,你的頭腦是不清醒的。 那些感覺反映了你的身體想和另一個身體溝通的強烈欲望,而未必是想與TA共度一生。 但我們會將這種感覺合理化,認為我們愛著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對的人。 當你產(chǎn)生投射效應(yīng)時,你就已經(jīng)認識不到你面前這個人真正的樣子了。 也有人認為“靈魂伴侶”并不完全等同于“另一個自己”,而應(yīng)該是思想有碰撞、能夠不斷的給對方和自己帶來愉悅感和正面影響的人。 互相理解但不強求一致,可以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得出對方會得出的結(jié)論,這才是真正的soulmate。 有對方,同時也保留自己,而非簡單的像一個人一樣。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從成年期開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長任務(wù),其實還肩負著另一個巨大使命:去補完童年缺失的品質(zhì),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每個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缺陷,時間能讓我們淡忘曾經(jīng)痛苦,卻無法改變這些經(jīng)歷在我們?nèi)烁裰型断碌年幱?,唯有選擇正視并療愈過去,我們才能踏上重建內(nèi)心的旅程。 心理學上說,女孩子普遍有戀父情結(jié),男孩子有戀母情結(jié)。兩個人談戀愛,其實就是跟童年的自己談戀愛。 于是我回溯到我的童年成長過程,發(fā)現(xiàn)了很多端倪。 因為慈母嚴父,家教甚嚴,導(dǎo)致了我形成了獨立、堅強、有主見的性格,當然還有習慣隱藏內(nèi)心、不向外人表露內(nèi)心想法和情緒的習慣。 前一點,在我買房的時候,被一個相親對象各種批評各種不贊成我自己買房發(fā)現(xiàn): 其實當我做出決定的時候,我需要的是對方理性幫我分析利弊,然后引導(dǎo)我自己做出決定,而不是一味地反對或無條件贊成。 后一點在我一次與一個相親對象約飯的時候,我都要走到餐廳門口了,他領(lǐng)導(dǎo)一個電話他就跑了,當時我很生氣,但是我還是善解人意地對他說沒關(guān)系。 明白了這幾點,在以后與人的相處中,我就不必要依賴于別人能夠設(shè)身處地為我考慮,對于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客觀地聽,再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決定; 我也不再隱藏自己的內(nèi)心,面對熟悉的人,信任的人,生氣就是生氣,開心就是開心,沒有必要把自己設(shè)定成善解人意的人設(shè),解放自己,就是放過自己。 于是,慢慢地在與這些人的接觸中,我慢慢發(fā)現(xiàn)了自己性格的缺陷,也慢慢明確了我自己想要的。 于是我有一個人慢慢在我的腦中清晰。 我要找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說經(jīng)過這么多過客之后,怎樣的人才能夠與我相處愉快: 對我好,差不多的三觀,不媽寶、五官不歪曲、有工作、無不良嗜好、不要老好人,這是必備條件; 年紀比我大3歲以內(nèi)、是理工科,是可選條件; 愛運動、愛看書、有興趣愛好,是加分條件。 再不濟,在差不多的三觀中,尋求其他方面的求同存異也未嘗不可。 當然,無論是誰,最大的前提是相處起來讓我本人感到舒服最好是幸福,這才是最大意義所在。 靈魂伴侶不是靈魂的一半,我們都是完整的靈魂。 愛是走向自己,不是走向別人。 唯有找回內(nèi)心的真愛,我們才能給另一半完整的圓一個空間,讓他走進我們生命中。 靈魂伴侶,不是愛人,勝似愛人,不是親人,勝過親人。 可以彼此無話不說,真心相待。無需掩飾什么,不要擔心什么。 只有真誠相待,讓一顆心,一輩子不流浪,有地方可以停靠,和另一顆心,在一起。 有人說,心是孤獨的,那是因為他沒有遇到靈魂伴侶,心是到處流浪。 因為心在流浪,感覺無依無靠,最害怕的是夜晚,孤獨包裹自己,生命陷入一種無助的狀態(tài)。 版權(quán)聲明:未經(jīng)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私信聯(lián)系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