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視頻,講得不錯)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https://s./ehbg8k 1 低迷的倉位,值得擁有嗎?前幾天,市場狂跌了2個點,朋友和我抱怨說把自己利好的賣掉,繼續(xù)持有下跌最嚴重的幾只。 不但如此,下跌嚴重的,不但沒有及時止損,更是不停地加倉。心想著,一定能大漲。 不過,最后受不了了,不得不虧本止損。 其實,這位朋友犯了許多人常犯的一個通病。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由于非常害怕?lián)p失,股票的擁有者在承受股價下跌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也就是在相同期望收益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更愿意選擇風險較大的。 投資者往往抱著虧錢的倉位不放,卻賣掉正在賺錢的倉位。 為了避免損失而愿意冒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風險繼續(xù)持有股票,希望有朝一日股價能重新上漲。 這里面,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作用。 因為,賣掉已上漲的股票,會使投資者實現(xiàn)利潤,也使他們建立自豪感。 相反地,如果拋售賠錢的股票,他們會招致?lián)p失,產(chǎn)生懊悔的痛苦情緒。 同樣的,房地產(chǎn)市場也一樣。這就產(chǎn)生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 股票或房地產(chǎn)的價格越低,其成交量反而越低。 這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的需求曲線是相悖的。 看完上面這個例子,大家對“稟賦效應”有了一定的理解。那稟賦效應的具體定義是什么呢? 所謂的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或者說,人們對所擁有之物的價值評估要大于未擁有該物之時。 該理論由Richard Thaler于1980年提出。什么意思呢? 舉個例子,我手邊有一個杯子,你手邊有一塊同等價位的巧克力。這時我們兩人互換彼此手上的東西,我會覺得我的杯子價值更大。 你也會覺得自己手上的巧克力更好,從而不愿意交換。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賣一件物品,我們希望價格越高越好。 但是,當我們?nèi)ベI別人同樣的一件物品時,我們希望對方的價格越低越好。 2 沉沒成本,到底有多大?這時候,人已經(jīng)不能準確估計所擁有之物的實際價值。 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差異呢? 因為稟賦效應包括兩種心理:“我的”與“不是我的”、 “我的”一一價值大! “不是我的”一一價值小。 在我們內(nèi)心中,“我的”價值涉及到兩種辯護,分別是: 心血辯護和系統(tǒng)辯護。 什么是心血辯護呢? 所謂心血辯護,是指人們對結(jié)果的價值判斷基于為該結(jié)果付出多少心血,而非該結(jié)果的客觀價值。 標準句式: · 滿滿的充實感 · 不要太在意結(jié)果,體驗過程的美好 · 來都來了,就…… 舉個例子,當我們?nèi)タ匆粓鲭娪?,看到中途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一點興趣都提不起來。 盡管如此,當你的朋友說走時,你的回答很可能是“來都來了”,“好不容易買到的票呢”。 那什么是系統(tǒng)辯護呢? 系統(tǒng)辯護是指,人們經(jīng)常為所處的系統(tǒng)(社會體系、政治經(jīng)濟教育制度等)的正當性辯護,并對現(xiàn)狀(Status Quotation)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無論該體系是否存在嚴重缺陷。 例如,大家常聽到身邊的人說: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 ·這社會就這樣 這種情況似乎很常見,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去接受某些觀點,而不論其是否過時,是否適用于現(xiàn)在的需求。 當人們不能準確估計該所擁有之物的實際價值時,往往會出現(xiàn)上面談到的心血辯護和系統(tǒng)辯護。 這其中,也體現(xiàn)了人們的損失厭惡心理。(可參考 找對方法,讓你的文案成為銷售女皇)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shù)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換句話說損失1塊錢的失落感,是得到1塊錢所帶來愉悅感的2.5倍。 在經(jīng)濟學中,有一個常見的概念一一 “沉沒成本”。 由于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資很多,即使新證據(jù)顯示那是錯誤的選擇,仍傾向于加重投資。 剛剛過去的雙11,和即將到來的雙12,有一個活動是人們提前交定金,就可以減免多少,這其中就運用了沉沒成本的原理。 3 滿滿的充實感,多少錢一斤?沉沒成本是成本嗎? 不是。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這是很多人的一個誤區(qū),認為沉沒成本是一種成本。這往往也是導致做出錯誤選擇或者錯誤決策的影響條件。 “孩子都這么大了,算了吧,還是就這樣過一輩子算了吧。” “這件事我都做了這么久,現(xiàn)在讓我放棄,門兒都沒有?!?/span> “我要再來一次,把之前輸?shù)内A回來?!?/span> …… 別欺騙你自己了。 明明沒有任何感情了,糾纏下去對雙方都不好,為什么要說成是為了孩子呢? 明明已經(jīng)錯了,為什么還要繼續(xù)投資自己的更多時間、精力乃至金錢呢? 明明是覺得輸錢沒面子,為什么要說再來一把去贏回來,靠大話來硬撐呢? 為什么不對呢? 首先,人們傾向于不考慮經(jīng)濟學家所說的“機會成本”。 所謂的機會成本,是指如果你花時間做一件事,你已經(jīng)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時間。你也失去了花費時間的其他機會。 也可以說是,當你在一件事上花費了金錢,你就失去了花錢做其他事的機會一一你失去了讓錢花在其他地方的機會。 舉個例子,我曾花了3000塊錢買一位老師的課,我付出的成本是什么呢? 3000塊錢。 那我得到的是什么呢?更加懂得思辨,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以及接觸到一個更棒的圈子,認識一群更優(yōu)秀的人。 機會成本等于你放棄的最大價值。 換句話說,少走一些彎路,就表明你的機會成本降低了。 因此,跟著優(yōu)秀乃至卓越的人學習,不斷降低機會成本,那么真的有機會在我的面前時,我就能以最小的代價去取得這個機會。 這是因為,之前的我,已經(jīng)投資了自己。 我付出了從每月生活費里摳出來的那點零花錢,損失了一些滿足自己好吃好穿的機會。但是,我把這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來學習,實踐所學到的東西。 正如基思·斯坦諾維奇所說的, “偽科學存在大量的機會成本。當在偽科學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人們不但沒有收獲,還浪費了本可以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的時間。” 就像某些知識付費產(chǎn)品,聽著還挺爽,但這不代表你會了。 讓你爽的,更不表示,是正確的。 以及,是有價值的。 所有問題的根本,不是解決問題本身,而是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以結(jié)果為標準,以結(jié)果為導向,去除那些虛假的“滿滿的充實感”。 必須既付出心血,又付出“腦血”。 放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想法,就如干了大半年的莊稼,最后田里的雜草比秧苗還高,幾乎顆粒無收,這做的有價值嗎? 對不起,這個時候要吃飯,要生存。 2) 當遇到糾結(jié)要不要繼續(xù)持有的時候,提醒自己是不是進了沉沒成本之中。 培養(yǎng)自己的機會成本意識。 想想怎么做才能達到價值的最大化。做更有意義的事。 3) 換個圈子,不要長時間待在同一個“氣泡圈”中。 這條看著有點虛,也只有當你的視野更大的時候,或許就能體會到杜甫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的遼闊無垠。 其實,曹操說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也很有味道哦。
|
|